在线客服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图书
人气:189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小时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总是看不到蘑菇,可他会说“那里有朵黄色的松菇”或“那边有几朵黑色的尖顶菇”。 文学教授做的事与此相似:在遍地都是蘑菇而你看不到的时候,提醒你一下。 全美...
  • 所属分类:图书 >社会科学>教育  
  • 作者:【美】[托马斯·福斯特] 著 [王爱燕]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4281812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6-02
  • 印刷时间:2016-0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小时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总是看不到蘑菇,可他会说“那里有朵黄色的松菇”或“那边有几朵黑色的尖顶菇”。

文学教授做的事与此相似:在遍地都是蘑菇而你看不到的时候,提醒你一下。

全美广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之后,针对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进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告诉我们迈向文学探索之路,找到“蘑菇”,是多么容易且富有乐趣。

旅行的目的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吃一顿饭也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雨雪天也不是天气预报的问题。这些文学中隐而不说的含义,借助作者阅读文学的3件法宝、20多个小诀窍、300部作品的赏析,丰富你的阅读体验。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

编辑推荐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

读出一本文学书的深刻不容易,读出趣味更难,这本书教你读出字里行间的生动有趣

美国密歇根大学广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

美国常春藤大学指定读物 位居美国亚马逊畅销榜超过8年

作者简介

托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他的文学课是美国广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著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畅销文学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是他大受欢迎的作品。

目录

前言?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1

1?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当然凡事总有例外)/8

2?你是我的座上客:关于圣餐礼的故事/14

3?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21

4?若格局方正,便是十四行诗/29

5?我在哪儿见过她来着?/35

6?要是拿不准,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亚/44

7?还是拿不准?那可能是出自圣经/55

8?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也可能来自童话/67

9?文学很希腊/75

10?雨雪风霜总关情/85

插曲?作者真是这意思吗?/93

11?暴力,不只会伤害你/98

12?这是象征吗?/108

13?一切皆政治/118

14?不错,他也是基督的化身/127

15?乘着想象的翅膀/134

16?一切皆为性/143

17?谈性非为性/150

18?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159

19?地理很关键/169

20?季节也很重要/180

插曲?的故事/190

21?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198

22?失明总是有原因的/206

23?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211

24?作家们偏爱哪些疾病/217

25?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228

26? “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236

27?测验/246

跋/276

附录?阅读书目/281

致谢/295

在线预览

10 雨雪风霜总关情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怎么?你听说过这说法?对,史努比说过。查尔斯 舒尔茨之所以让史努比这样写,是因为这是陈词滥调,自古有之,早在你最喜欢的比格犬打算当作家之前很久就是这样。我们知道一个例子:维多利亚时代知名的通俗小说作家爱德华 鲍尔-李顿确实就这样写过:“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实际上他就用这句话做了一部小说的开头,那小说写得也不怎么样。现在关于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该知道的你都挺清楚了。只有一点例外。

那就是:为什么这么写?

你也纳闷,对吧?为什么作家想让大风呼呼刮,大雨哗哗下,让庄园、茅舍或疲惫的旅人遭受风吹雨打呢?

你可以说,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背景,而天气是背景的组成部分。顺便说一句,这话没错,但不是全部,原因还有很多。我是这么想的:天气绝不只是天气。雨绝不只是雨。同样,雪不只是雪,太阳不只是太阳,温暖不只是温暖,寒冷也不只是寒冷,很可能雨夹雪也不只是雨夹雪,虽然我读到的雨夹雪太罕见,不足以作出概括。

那雨有何特殊之处?在我们看来,自从人类爬上陆地,水就一直试图重新统治我们。洪水周期性到来,试图把我们重新拉回水中,把我们正在加高的建筑设施冲毁。你知道诺亚的故事:阴雨连绵,大洪水,方舟,肘长,鸽子,橄榄枝,彩虹。我想对于古人来说,这一定是最令他们欣慰的圣经故事了。上帝用彩虹告诉诺亚,无论他多么生气,都不会把我们从地球上消灭,这一定让人大感宽慰。

生活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圈里,我们有相当多的神话与雨及其主要副产品有关。显然,雨在其他神话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还是把重点放在西方神话上吧。溺水是我们最深的恐惧之一(说到底,我们还是陆生动物),而任何生物、任何人被淹死,又都放大了那种恐惧。雨水唤起最深刻最古老的记忆,所以有关水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有时诺亚的故事就象征了人类的命运。在《未婚少女与吉卜赛人》(1930)中,D. H.劳伦斯让洪水冲垮家园,他想到的当然就是诺亚的洪水,那个毁灭万物但又给一切一个全新开始的巨大橡皮擦。

但是雨的作用还有很多。那个风雨交加的黑夜(我想在街灯和霓虹灯照亮城市之前,所有风雨交加的夜晚都是漆黑一团)是一个很有气氛和情绪的世界。托马斯 哈代,一位远比爱德华 鲍尔-李顿有才华的作家,写过一篇轻松愉快的小说《三个陌生人》(1883)。故事中,一个逃犯、一个刽子手和逃犯的哥哥在一个牧羊人家里的受洗宴会上相聚。刽子手没有认出他的猎物(出席仪式的其他人也没有),但是逃犯的哥哥认出他来,而且逃跑了,于是引发了一场搜捕,大家一片欢闹。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哈代并没有明说,但是他用讽刺和事不关己的语调,很开心地描绘雨水浇在倒霉的旅人身上,逼得他们到处找地方避雨,于是才有三位绅士登门拜访。圣经从未远离哈代的思绪,但我敢说当他写这场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诺亚。那他为什么把雨写进故事呢?

首先,这是一种情节设计策略。雨迫使这些人一起来到一个令他们(逃犯和他的哥哥)十分难堪的处境中。我偶尔会批评情节设计,但是我们绝不应该轻视作者作出决定的重要性。第二点,气氛因素。比起其他天气情况来,雨天可以更神秘、更阴郁、让人更孤立。当然,雾也不错,但还要考虑凄惨程度。只要有选择,哈代总会让他的人物更凄惨,而与我们环境中几乎所有其他成分相比,雨的凄惨指数总是较高。下点雨,刮点风,你在国庆节都可以因着凉而丧命。不用说,哈代对雨情有独钟。,雨还具有民主性。雨一视同仁,既落在公正者头上,也落在不公者头上。罪犯和刽子手被抛进某种结合之中,因为雨迫使他们都要寻找避雨之处。雨还可以有其他作用,但在我看来,哈代心怀鬼胎地为他的故事选择一场适宜的暴风雨做背景,就是出于这些原因。

还有别的原因吗?还有一点,就是雨干净。雨水自相矛盾的一点是,它降下时那么清澈,可一落到地上,又让地面变得那么泥泞。所以,如果你要让一个人物得到象征性的洗礼,让他冒雨走着到什么地方去。等他到达目的地时,就已经洗心革面。他也可能会感冒,但那是另一回事。他可能不再那么愤怒,不再那么糊涂,更有悔意,随你想要他怎样。他身上的污点——象征性的污点——可以清除掉。可反过来,假如他跌倒,身上会沾满污泥,比以前更脏。你怎样写都行,但你如果真有本事,可以两个都要。但是净化的问题是愿望的问题:你得当心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想净化什么。有时候反而事与愿违。在《所罗门之歌》中,托妮 莫里森让被抛弃的可怜情人夏甲遭遇了一场净化的雨。与她交往多年的情人(也是她的表舅——说来真是尴尬)奶娃找了一个更“拿得出手”的女朋友(那女孩的长相,尤其是头发,更接近“白人”的理想),把她给甩了。夏甲先是花了24小时的工夫疯狂购物,买衣服首饰,做头发、修指甲,基本上把自己收拾得像她以为的奶娃梦中情人的翻版。在把所有的钱和心思疯狂挥霍到她想象的形象上之后,她遭遇了一场暴雨,身上的衣服、大包小包和新做的头发都给淋坏了,只剩下她让人厌弃的卷曲的“黑”头发,还有对自己的憎恶。雨水不是冲去她的污点,而是冲洗掉她的错觉和对美的虚假理想。当然这一经历毁了她,不久她死于伤心和雨淋。关于雨水有益的净化效果我们先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雨水又有复原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与春天相联系,可这又和诺亚搭上了关系。雨水可以使世界恢复生机,重新生长,使世界重新披上绿装。当然,小说家总是小说家,他们利用这一功能时一般都带有反讽的意味。在《永别了,武器》(1929)中,海明威让弗雷德里克 亨利的恋人死于分娩,然后打发悲伤的主人公离开旅馆,你猜得没错,让他走进雨中。死于分娩本身就够讽刺的,因为分娩也与春天有关,而雨水则更加强了这种讽刺的意味,因为我们顺理成章地指望雨水会赋予生命。对于海明威,怎样讽刺都不为过。乔伊斯的《死者》也是如此。将近结尾的时候,格雷塔 康罗伊向她丈夫讲起,她一生中最爱的人是米迦勒 富里,一个患肺结核英年早逝的男孩。他为了看她,曾在雨中伫立在她窗外,一周之后就去世了。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写只是为了真实:故事发生在爱尔兰西部,不下雨才怪呢。无可怀疑,这说法很有道理。但与此同时,乔伊斯知道我们会以为雨水是新生与复兴的媒介,便故意耍些花招,因为他也知道雨还有另一套不那么文学性的联想:着凉、感冒、肺炎和死亡的祸根。这一切联想蜂拥而至,在那个为爱而死的少年形象中发生着神奇的碰撞:青春,死亡,充实,荒芜——这一切在可怜的米迦勒 富里伫立雨中的形象周围飘荡碰撞。乔伊斯跟海明威一样,喜欢强烈的反讽。

雨是春天的主要成分。四月的阵雨确实催开了五月的娇花。春天不仅是新生的季节,也是希望和觉醒的季节。假如你是现代诗人,惯于讽刺(注意到没有,我每次提现代主义都离不开讽刺?),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开篇就用这样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T. S.艾略特在《荒原》中就是这么干的。在诗中,他利用我们对春天、雨和繁殖的文化期待戏弄我们;更妙的是,读者根本无须问他是否有意为之,因为他十分体贴地加了注释,告诉我们他确实是故意的。他甚至都告诉我们他借鉴了谁的传奇研究:杰西 L.韦斯顿的《从仪式到传奇》(1920)。韦斯顿在书中讲的是渔王的神话,亚瑟王传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一神话体系的中心人物——渔王形象——是一位挽大厦于将倾的主人公:社会已是礼崩乐坏,几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英雄横空出世,要力挽狂澜。因为自然繁衍与庄稼丰收对我们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韦斯顿讲到的很多材料涉及荒原意象以及恢复失去的生机的努力。不用说,雨的作用至关重要。有韦斯顿引路,艾略特在诗的开篇就强调干旱少雨。另一方面,雨在他的文本中又是表达混杂污浊的手段:泰晤士河遭到污染,一派腐败景象,河岸上还爬着一只肚皮沾湿的老鼠。况且,雨水从未真正到来。诗的末尾告诉我们,雨就要来了,但这不同于雨落在我们周围,打在地上。所以说雨并没有下,即使确实要下,在雨水落下之前,我们也不确定结果会怎样。我们只知道,整首诗主要谈的就是雨水匮乏。

雨与阳光交汇,便会出现彩虹。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一次,但彩虹还值得我们思考一番。我们会从彩虹多少联想到金罐和小精灵,但彩虹主要象征神明的许诺,天地间的和平。上帝以彩虹与诺亚立约,许诺再也不会淹没整个大地。西方作家只要写到彩虹,必会意识到它的象征意味,它的圣经功能。劳伦斯有一部精彩的小说《虹》(1916);正如你所料,小说中有不少洪水的意象,以及由这一意象引发的联想。当你读到彩虹,比如在伊丽莎白 毕晓普的诗《鱼》(1947)中,她以一个突兀的幻象“一切都是彩虹,彩虹,彩虹”收尾,你就会知道,诗中会包含人与自然、与上帝之间的神圣盟约,当然她把鱼放走了。事实上,读者进行任何解读时,彩虹都很可能形成最明显的一组联系。彩虹那样不同凡响,那样艳丽,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它们的内涵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不亚于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一旦弄明白彩虹的含义,雨和天气都不在话下。

比如雾,几乎总是预示着某种混乱。狄更斯在《荒凉山庄》(1853)中用瘴气来描绘大法官法庭,它相当于美国的遗嘱认定法庭,负责处理财产,解决遗产纠纷。小说中的瘴气既是现实的雾气,也是象征的雾气,象征当时英国司法体制的颟顸、邪恶和无能。亨利 格林在《结伴出游》(1939)中用一阵浓雾给伦敦造成交通阻塞,将年轻富有的游客困在旅馆出不了门。在这两个例子中,雾既是环境,也是心境,同时也象征道德的堕落和混乱。我读过的所有书中,作者几乎都在借雾来描写人物看不清楚状况,事态不明,前途未卜。

那雪呢?雪与雨一样意蕴丰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雪冰冷、僵硬、严厉,却又像厚厚的毛毯一样温暖,拒人千里却又诱人靠近,既戏谑滑稽又令人窒息,刚落下时一片洁净,过一段时间又肮脏污浊。雪,你怎样用都行。在《佩德尔森家的孩子》(1968)中,威廉 H.加斯让死亡随狂风暴雪接踵而至。华莱士 史蒂文斯在他的诗《雪人》(1923)中,用雪来指代不近人情的抽象思想,尤其是关于虚无的念头,如他在诗中所说的:“不在那里的一切,以及在那里的空无。”这意象可真够冷的。在《死者》中,乔伊斯用一场大雪让他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顿悟:他自视高人一等,但那晚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将他的自负一点一点击垮,他望着窗外的雪,一场“爱尔兰普降”的大雪,恍然领悟到,雪正如死亡一样,不偏不倚,在故事结尾优美的意象中,它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我们后面讲季节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些。当然,天气有无限的可能性,整整一本书也讲不完。但就目前来讲,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开始读一首诗或一篇小说时,留意一下其中的天气。

16 一切皆为性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恶毒的谣言,说文学教授们思想龌龊。这当然不是真的,我们并不比普通大众的思想更龌龊,虽然这样说也不能令人安慰。好吧,我可以向你保障,文学教授并非生性好色,只是他们能够看出作者的性意图,而作者们倒有可能是好色之徒。然而这些下流念头都是怎么钻进文学世界的呢?

怪就怪弗洛伊德吧,他才是始作俑者。

说得更些,是他发现了那些念头,又让我们其他人也看到了。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揭开潜意识中的性潜能。高大的建筑?男性性欲。起伏的田野?女性性欲。楼梯?性交。从楼梯上跌下来呢?噢,天哪。如今,这一切都可以看作心理分析中的胡言乱语,但在文学分析中却是金科玉律。突然间,我们发现性不必看起来像性:其他物体和行为可以代替性器官和性行为。这也不错,因为器官只有那么多,动作编排方式也有限,而且也未必端庄得体。于是,风景可以有性的意味。碗、火焰、海岸也有。说不定1949年产的普利茅斯汽车也有。实际上只要作者有那样的打算,任何东西都可以有性意味。是啊,弗洛伊德教导有方,他也教出一些作家。突然间,当20世纪滚滚而来时,两件事情正在发生:评论家和读者学到性可以写进书中,而作家们则学到他们可以将性写进书中。是不是听得脑袋都大了?

当然,性象征不是20世纪的发明。想想圣杯传奇吧。一位骑士,往往青春年少,几乎尚未“成人”,手执长矛冲锋陷阵。长矛当然没问题,直到它被看作阳具的象征。这位骑士成为纯洁、未经考验的男性象征,他去寻找圣杯,而圣杯曾经被看成女性象征:一只空空的容器,等待填满。那为什么要把长矛和圣杯放在一起呢?为了繁殖(此处弗洛伊德受到杰西 L. 韦斯顿、詹姆斯 弗雷泽爵士、卡尔 荣格的启发,他们都对神话思维、繁殖神话和原型进行了大量解释)。故事一般是这样的:这位骑士策马离开陷入绝境的地区,那里庄稼歉收,干旱无雨,人畜奄奄待毙,或失去生育能力,王国变成一片荒原。衰老的国王说,我们需要重获生机,恢复秩序。他自己年老体衰,无法亲自出征去寻找繁殖的象征。也许他已无力再举长矛,只得派遣这位年轻人。故事中并没有出现狂野的,可依然是性。

让我们再往前快进一千年左右,来到好莱坞。影片《马耳他之鹰》(1941)中有一个镜头:夜晚,亨弗莱 鲍嘉扮演的萨姆 斯佩德俯身靠在玛丽 阿斯特扮演的布里姬 奥肖内西身上,在窗边吻她,而下一刻我们看到的是窗帘在晨曦中轻轻飘荡。萨姆不见了,布里姬也不见了。年轻的观众有时候注意不到那些窗帘,因此他们想知道萨姆和布里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能看起来是个小小的细节,却极为关键,你若明白,就会知道为什么萨姆 斯佩德会判断失误,为什么他揭里姬那么艰难。有人还记得,曾经有一个时代,电影既不能表现人们“干那事”,也不能表现他们“干过那事”,或谈论“干过那事”,于是那些窗帘上就相当于印着这样的说明:是的,他们做过了,而且还挺享受。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电影中最性感的镜头包括海浪拍打沙滩。要是导演将镜头切换成沙滩上的海浪,就说明有人在享艳福。这种抽象化在海斯法典实行时期是必要的,这一法典从1935年前后到1965年期间监控好莱坞电影的内容,并且多少贯穿了电影拍摄的整个鼎盛时期。海斯法典对电影中的各种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但在我们看来有趣的一点是,你可以将尸体像堆木柴般摞起来(但通常不能见血),可活人的身体却不能并排躺在一起。丈夫和妻子几乎总是分床而睡。前几天晚上我在希区柯克的电影《美人计》(1946)中又注意到,克劳德 雷恩斯和英格丽 褒曼睡的是两张单人床。一个男人娶了英格丽 褒曼,竟还答应睡单人床,这样的人恐怕还没出生呢,就算克劳德 雷恩斯这样邪恶的纳粹党徒也不会答应的。但是在1946年的电影中,他们只能这样演。所以电影导演们只好暗渡陈仓,借助他们能想到的任何东西:海浪、窗帘、篝火、烟花,随便你想。这样一来,效果有时反而比动真格的更刺激。在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1959)中,坏蛋马丁 蓝道还没来得及下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是和菜头微信号推荐的,刚翻了一下,觉得还不错,读完应该能提升我的文学鉴赏能力

2016-05-02 05:31:5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书,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阅读同一本书。

2017-07-23 10:39: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出趣味更难,这本书教你读出字里行间的生6J动有趣密歇根Z大

2016-04-10 03:02:44
来自这***噩**的评论:

老师推荐阅读的非常好的书推荐大家阅读对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

2017-01-11 08:35: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为Y性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地理很关键季节也很重要插曲唯一的故事长M

2016-04-10 03:02:43
来自1999jy**的评论:

非常适合文学爱好者,文笔通俗易懂,行文风趣幽默,读得爱不释手。

2016-10-24 20:40:45
来自心依lia**的评论:

这本书很好,可以作为闲书,也可作为教材。读完后再看其他的文学书,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2016-06-17 17:58: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意思吗?,不只会伤害你这W是象征吗?一切皆政治不错,他也是基督的化身乘着想象

2016-04-10 03:02: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活动一下买了好多书,得段时间看了。希望对阅读有帮助

2017-08-29 09:32:0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真是强烈推荐。文学是有套路的,只是被不同作家不同的故事情节给掩饰住了。收益很多。推荐推荐

2017-03-03 15:27:12
来自知病至**的评论:

该书是《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姊妹篇,写的非常好,推荐给喜欢读文学书的朋友。赞一个!

2016-06-01 23:19:35
来自成某**的评论:

比上一本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要差一点 可能是自己是中文系的学生的原因 很多知识 课本上都讲解过 所以新鲜感和知识这方面有些欠缺

2016-12-12 15:06:54
来自处之**的评论:

嗯,一本很有用的书,喜欢文学的同学这本书一定会让你事半功倍的

2016-10-15 15:03:48
来自长春之**的评论:

读了这本书,会更懂得如何去欣赏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以及读文学书对我们而言,有哪些更实用的价值。

2016-04-06 15:48:31
来自s***9(**的评论:

看看米国的大学是如何讲文学的,很好。翻译得不错,用了一些流行新词,行文很活泼。喜欢,推荐。

2017-05-20 13:13:57
来自悲***客**的评论:

我读过这本书的作者写的其它书,如《如何读一本小说》,书写的很好,都了一定对喜欢文学作品的读者有益。商家送货极快。点赞!

2017-03-04 17:17: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有用的入门书,有趣!当与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共同为爱读书的我们答疑解惑。

2017-08-20 23:54:50
来自一瓣月**的评论:

与去年出版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为姐妹篇,福斯特为娱乐至死的时代的读者品评了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文字少却了学院的高头讲章,又不失幽默趣味,把文学评论写到如此,令人赞叹。近些年关于如何读书的书籍多矣,而这两本最不可错过。

2016-03-11 09:46: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文学教授如何读文学书,用更多的角度读更精彩的故事和人生!

2016-12-20 10:06:00
来自z***9(**的评论:

可以说是这位老师文学研究的成果吧,会反复提到他所研究的文学作品。

2017-03-16 23:15:49
来自z***z(**的评论:

挺不错的,让我知道了如何去阅读一本文学书有着很大的指导性。

2017-05-10 15:16:15
来自归途l**的评论:

快递一如既往的快,但是包装我有点不满意,就是一个袋子而且袋子有点破了,但是书没什么问题,希望可以注意一下。因为书是送人的 所以没拆,但是看外包装觉得还是挺好的,而且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挺不错的

2016-05-25 12:55:25
来自***(匿**的评论:

散文式结构看起来有种高大上之感,就普通读者而言,也许正是标题所说的文学作派有关。当中也有普通读者与文学教授之间存在相似不相同的分野,有一定的阅读趣味性。

2016-12-24 01:55:18
来自无厚有**的评论:

很有趣又很有用的图书!文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何读文学,还是向以前一样,划中心思想、划主要内容?还是只看情节,只看故事?抱怨某些桥段老套无用?这本书看时会有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真觉得这本书出得太晚!

2016-02-03 10:37: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有人说爱上文字等于爱上了孤独爱上了寂寞,也有人说细腻的人总是会在意文字里的点点滴滴,反复斟酌,反复推敲,为的就是让文字附上自己的感情!多少年前我并不知道,我是因为孤独而爱上了文字,还是因为陷入文字中甘心品尝孤独。总之,在文字的世界里,或许我矫情了,但这确是我最依赖的存在。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喜欢文字。

2016-12-07 00:16:20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