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荣获 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
入选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中好书!
李弘祺,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的教育史,从宋代开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著作,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及时者”。
自序
及时章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1
及时节 个人、 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 “ 为己之学” 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 8
3 通才、 经学者与君子 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义 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9
3 儒家正统 32
4 的生活态度、 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4
第三节 关键论点 42
第二章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5
及时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 46学 以 为 己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学宫 47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 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 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70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3
5 辽、 金、 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7
6 元代书院 92
7 明代的国子监 94
8 明代地方官学 96
9 明代的书院 97
10 结论 101
第三节 考试制度: 从察举到科举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 养士 106
4 汉代察举制度 108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8
7 科举制度的兴起 124
8 唐代的科举制度 125
9 科举制度的完备 130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 146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9
及时节 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60
1 六艺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与荀子 169
4 孝道与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节 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81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经学、 政治与教育 184
3 礼仪与仪式主义 188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91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9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94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评价 196
3 佛教征服中国 198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206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8
6 经学的新方向 211
7 经学、 史学与文学 218
1 “ 正” 的观念: 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23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9
3 韩愈、 李翱与道统 234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40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节 道学教育和博学 252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与童科考试 259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62
5 经学与“ 四书” 266
6 博学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80
1 辽、 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 295
1 陈白沙与湛若水 296
2 王阳明 300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03
4 庶民主义、 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 308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20
1 善书与功过格 321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 以经学为例 324
第四章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29
及时节 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30
1 《论语》 、 《孝经》 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3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变化 343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48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54
7 明朝的道学课程 356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61
第二节 勤奋读书的乐趣 364
1 勤奋学生的故事 365
2 藏书 367
3 私人藏书和爱书 376
第三节 结论: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95
及时节 识字教育 396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99
3 唐代蒙书 405
4 宋代蒙书与朱熹 413
5 元、 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20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25
第二节 家庭教育和家训 432
1 古论与理想 433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35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43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53
第三节 技术教育 461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62
2 宋、 辽、 金、 元的技术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术教育 470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72
第六章学生与学生运动 487
及时节 传统中国的学生: 理想与现实 488
1 孔子及其门徒观 488
2 战国时期的弟子 492
3 秦、 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 从礼仪中学习 495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 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501
5 唐代的学生: 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25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 宋代的学生 529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32
9 学习成为汉人: 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49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 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51
11 明代学规 555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 568
1 汉代的学生运动 568
2 宋代的学生运动 571
第七章结论:晚明以后 583
及时节 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85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86
2 文献与学术 589
3 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 592
第二节 自我、 宗教性与道德感 596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600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国善书 606
6 、 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609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610
附 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 613
一、 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613
二、 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619
三、 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623
四、 个别施教; 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30
五、 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32
六、 人格的形成 635
七、 结论 637
参考书目 639
索 引 697
本书附表
表1: 隋、 唐高等教育体系 74
表2: 汉代的考试 111
表3: 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 122
表4: 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 187
表5: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 213
表6: 唐代《五经正义》 226
表7: 明代《四书大全》 与《五经大全》 325
表8: 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 346
表9: 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 505
表 10: 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 513
表11: 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 517
表12: 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 529
李教授这本新著论述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对于私人讲学、考试选才、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建立、书院的兴盛,以及大众教育,都巨细靡遗。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论及儒家经学在教育上的深远影响,是人格与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强调道学思想摆脱威权和科举,培养自我的重视。同时也论及佛教与儒家教育的互动。在教育的实际运作方面,论述识字、家庭教育、技术教育、平民教育、课程的演变,以至学生的生活和学生运动等等。这些课题,都超越了过去关于教育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及评估。这本书特别值得探讨有关问题的学者深思,也对研究历史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好的助益。
——陶晋生(台湾中研院院士〉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描给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学以为己;广泛引用中、美、日的研究成果,交互比较,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满挑战及启发性;学术视野开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民俗史等多学科的成果和资料展开论述;在中国教育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于述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书中所引用的资料,丰富程度前所少有。作者透过中西比较观点,扩大了既有教育史学界研究视野,深具创意与价值。—
—周愚文(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独自挑起或应由一个团队进行的项目,而成果是壮观的。……一幅宏大的图卷上,绘出跟中国传统教育关连的思想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迄今无可比拟,特别是通常被忽略的征服王朝亦整合进来。……这部聚焦教育的参考书,实质上处理了整个上古到十七世纪中国的知识史。
——弗郎索瓦 奥班《宗教社会科学档案》
全书洋溢着平和与深思的气息,给我们阐明传统中国复杂的教育与人格培养的特质。
——Helwig Schmidt-Glintzer(施寒微), Monumenta Serica
该书文笔流畅简洁,以完整的结构驾驭广泛的素材,清晰而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
——Barbara Lynne Rowland Mori(森美罗),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买贵了,双十一的时候才八十多
书很不错,值得好好阅读。值得收藏。
太好看了。
非常不错,看了老师的文章就忍不住要买了
从台湾学者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理念,视角新颖,值得一读
很好的很好的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非常值得推荐和收藏
不错,质量很好,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盒装随书附赠精装笔记本
好书需要满满读,不过现在的书可真不便宜哦!
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值得一读,对扩充知识面还是有帮助的。可惜字体小了点,费眼睛
图书好!快递服务好!非常满意!
这本书的包装很不错,导师推荐的书籍,值得购买。
嗯!嗯嗯嗯
正版新书,发货速度也很快,比预计的快很多
国人写就的一部本国教育史,很值得一读
内容还是非常不错的
专业性很强
系统、扎实、严谨。送的本子也很不错!
学习中国教育历史,书价略贵。
中国教育的一个潜望镜
书很好,送货很快。满意
很棒的一本中国教育思想史著作,很喜欢!!!!!!!
很棒。折扣不错。快递很快
还是很不错的
精装典雅,很好看的一本书,值得收藏,活动入手非常满意
包装不如以前严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主业是什么!专业!
第一次在这平台买书请假还得五个字233333
很好的书,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快没了,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还在,这跟我们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
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此书价位虚高,实际40元左右。所附送笔记本属鸡肋,硬皮里面白页
学以为己,圣人所倡,奈何今日几人能够?一本真正介绍古代教育史的著作。
看到《》中华读书报》2017年7月荐书榜上有名才买的,确实不错,极具阅藏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一版一印【第1次印刷】,带精装笔记本和精美函套,市场已出现一版二印的,趁1版1印赶紧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