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遇见手拉壶图书
人气:120

遇见手拉壶

(首部系统介绍潮州手拉壶和单丛茶的生活美学书;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壶传承人谢华呈现潮州手拉壶之美;图文并茂,全彩印刷;薪传立体图书)
  • 所属分类:图书 >艺术>民间艺术  
  • 作者:[陈达舜],[蔡妙芳]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7564909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提及制壶,世人皆知宜兴紫砂壶。其实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制作材料,广东潮州地区的手拉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是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可说是埋藏了300多年的国宝。《遇见手拉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壶的历史、材料、工艺、艺术性入手,重点推介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艺术风格、审美观及代表作品,同时介绍了潮州工夫茶和冲泡技艺。书中配有多幅图片,展现潮州手拉壶之美,具有鉴赏及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1、国内首部系统介绍潮州手拉壶和单丛茶的生活美学书;

2、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壶传承人谢华呈现潮州手拉壶之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人叶汉钟展示工夫茶冲泡技艺;

3、图文并茂,全彩印刷;

4、薪传立体图书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潮州一带zui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如今更是成为中国茶艺的代表。在《遇见手拉壶》一书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人叶汉钟对茶壶的拿法、茶水比例、烹茶步骤、品饮方法都作出相应的规范,其中包括备器、生火、温壶、纳茶、点茶、请茶、闻香等21道程序。

传统潮汕人家,喝工夫茶每天都要打交道的“茶盘家伙”是一个茶洗,上置一把手拉壶,配上三四个若深杯,一两泡凤凰单丛茶,无论高门大户,还是深巷陋室,即可形成一个同样文气十足的茶格局。当你闲适地坐下,手拉壶,单丛茶, “竹垆榄炭手亲煎”,慢慢煮开一壶水,闲闲泡起一壶茶,在袅袅茶烟中用心闻闻单丛茶特有的奇香,才能感受到蕴含在潮州古城里那股让人着迷的味道,才能释放身心需要放下的浮尘。

作者简介

陈达舜,诗人、生活美学践行者。近年来致力推广红酒、茶、茶艺等现代时尚生活美学,尤其是潮州手拉壶和潮州工夫茶的推介。蔡妙芳,广东青年作家、诗人。

目录

小引:明德园的初春

及时章 壶中日月长

及时节 潮州手拉壶的历史嬗变

第二节 朱泥,手拉坯工艺专用泥

第三节 手拉壶:考究的制壶工具和精湛的技艺要求

一.制泥工具的演变

二.拉坯工具的演变

三.修坯工具的演变

第四节 朱泥壶:实用至上,然后求取精神

第五节 手拉壶名家世系传承及代表性人物

第二章 谢华•手拉壶

及时节 谢华是谁?

谢华的从艺历程

第三节 泥巴里的新乾坤

第四节 技与道

第五节 道与用

第六节 审美:一壶一世界

第七节 壶内壶外:知彼知己,方见未来

第八节 手拉壶产业:以人为本,始得传承发展

第九节 日常之美与心赏之美

第三章 道同,相与为谋

谢华的传承观

谢华的艺术风格

解读谢华作品

谢门弟子

第四章 茶里乾坤大

及时节 工夫茶与茶工夫

第二节 地方性:造就手拉壶与单丛茶的天合之作

第五章 潮州学大语境下的壶、茶、冲泡技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影响

潮汕饮茶风俗形成的文史背景

茶在潮汕习俗中的独特定位和表现

国内主流饮茶方式对本地区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潮汕茶事的影响

音乐对潮人茶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诗书画对潮人茶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工夫茶冲泡技艺的仪式和文化内涵及其传世意义

在线预览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垆榄炭手亲煎。小砂壶沦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清代诗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时,写下这首《潮州春思》,以描述他眼中所见的潮汕工夫茶事。丘诗人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他的血脉文化基因里应该对潮汕茶文化有通感,所以写下的这首茶诗也成了茶道名句,后人每逢茶事必加以引用。

诗中描画的场景,给人以古代文人士子松下煮水品茗的即视感,但潮汕人读此诗只感倍加亲切:这样的工夫茶事,不是几乎天天上演着吗?

工夫茶品饮,是潮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初到潮汕的异乡人,诧异于这里至今仍然保持着的慢生活。客居他乡多年的潮汕人,一回到乡音环境中,立刻会被这种特别的生活节奏所感染,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去寻觅回味蓄涵于潮山潮水潮人基因里那特有的一种韵致。

但要领略潮文化的内核,必须学会品工夫茶,工夫茶就是潮文化的代表,而手拉壶,则是潮汕工夫茶文化中最直接具象的载体。

从潮州城区往西方向行走,可见一个叫枫溪的乡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朴素闲淡,颇见古风。自明清开始出现的潮汕手拉壶工艺,据考证就是起源于这里。

枫溪境内,已知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池湖贝丘遗址,其周边曾发现陶器,还有唐宋遗址,宋架山西窑当时便有大量陶器制作的记录。宋代以后,这个小小的枫溪乡,更是逐渐发展成为潮州窑的主产区。枫溪平地龙窑,陶、瓷可同窑混烧,手拉壶往往置于陶缸里面装于窑头,称“缸内烧”;或直接装置于窑尾,即窑温偏低的位置,称为“超窗尾”。枫溪大小作坊生产的茶壶,都可以拿到各窑灶寄烧,不必成窑烧造,十分简便。

潮汕方言很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印记,唐音古韵千年不易,潮汕人日常对话,经常随口就给你来几个古汉语词汇。譬如把房子称为“厝”,回家是“返厝”,称筷子为箸,炒菜的铁锅称为鼎,枫溪人把陶瓷产品称为缶——瓷器是白缶,陶器是乌缶,没有施釉的陶器统称为红缶。像潮汕民间至今仍然广泛使用的茶具、参炖、砂锅等,都是红缶。还有先秦汉语用“厚薄”形容酒之浓度,“厚酒肥肉”、 “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这用法被潮语无缝对接,潮汕人说:“厚茶薄酒老熏筒”、“茶薄人情厚”,这种承接上古的语言风格使得民众再日常平庸的生活,也显得古色古香、古朴典雅……

潮州属于省尾国脚,地缘海域,既是封闭式的蛮夷之地,又吹着开放性的海洋风。由是这个地域的人,一方面保留着中原文化的痕迹,一方面又具有海洋文化融化贯通的包容性。这么矛盾的特性体现在潮汕人的性情中,就是温润内敛,骨子里透着一股与世无争的悠然自得,但对外又拼搏进取有开拓精神;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就是家家户户日常维持着的那份古意盎然的作派,且随身携带一种把古化于今,把外来各种文化形式分解、消化、吸纳至本土文化之中的厉害本事。

传统的潮汕人家,喝工夫茶每天都要打交道的“茶盘家伙”,是一个茶洗,上置一把手拉壶,配上三四个若深杯,一两泡凤凰单丛茶,无论高门大第,还是深巷陋室,即可形成一个同样文气十足的茶格局。

这把在当下深入到潮汕普通人家的手拉壶,在清代至近代俗称为“红罐”、“土罐”、“砂罐”,在民间,大家就依照手拉壶所用矿泥的颜色,亲呢地称之为“朱泥壶”,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手工拉胚法(或叫轮制法)成型,用朱泥制成的茶壶。

值得一提的是,潮州手拉壶采用的手工拉胚法,不同于江苏宜兴紫砂壶的拍打镶接技法,是最原始的辘轳制陶技法,这技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门非常古老而复杂的绝技。

总而言之,手拉朱泥壶像是枫溪陶器业服务于潮人饮茶风俗开出来的一朵奇葩,自清朝中期投入生产以来,一代代传承嬗变,即使岁月变迁仍然没被历史尘烟所淹没。它将实用与美感、历史与文化、承古与创新和谐结合于一身,并演变成为潮汕文化一个代表性的部分,作为枫溪一项代代相传的民间独特工艺,举世闻名。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neijian**的评论:

okokokokok

2017-11-21 14:12:32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