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图书
人气:28

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妈妈相见恨晚的教养智慧书,登顶畅销排行榜20周,中国台湾教养作家黄淑文*力作,百万粉丝妈妈力荐,为父母呈现“有机育儿”的全新理念,疗愈天下父母的焦虑。毕淑敏、三川玲、杨瑞清感动力荐!
  • 所属分类:图书 >亲子/家教>亲子关系  
  • 作者:[黄淑文] /著 [小红豆]/绘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9417062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养育的书,其实更是关于生命探索的书。这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power教师,辞去教职之后远离喧嚣,把家安在了人家四月萤火虫满天飞舞的地方。后来,她又把家安在了中国台湾的淡水,那里有一个平房瓦屋,瓦屋左边有一条小河流流过,旁边旁边有几棵芬芳的柚子树,右侧后方有一棵很大的台湾朴树,屋子后面就是一片开阔的山谷…… 从那时起,她便赋予孩子成长的“有机教养”,她从自己的教养经验出发,把个体放在原生态家庭中去提升亲子之间的关系。透过17个真实易操作的沟通方法,结合3个令人省思的生命经验,为父母呈现教养的大智慧。特别加入具有艺术天赋女儿的漫画插图,一笑而过之后令人醍醐灌顶。

当我们用成人的眼睛去看待儿时的自己,就会发现,你越了解自己,就会越了解你的小孩。你儿时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亲子关系。

作者简介

黃淑文,中国台湾心灵作家,心灵绘画老师、中国台湾博客百杰“文学创作奖”金奖得主,认证国际治疗师、YAI国际静心引导老师。 任职中学教师7年,被形容为“叛逆学生的老师”,教学成果曾经获台湾“创造思考教学”奖。辞去公职之后,开始成为专栏作家。目前已出版《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妈妈的读心术》等多部著作,其中《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登顶畅销排行榜20周,先后接受过中国台湾飞碟、中广、教育电台、警察电台、汉声广播电台、台湾中央广播电台专访等各大媒体专访。中国台湾《联合报》《康健杂志》《妈咪宝贝》《生活教育》《绿主张》《中华日报》等媒体也做过大量报道。

有人说,读淑文的书,就如她牵着我们的手,和她一起走过生命的巡礼。淑文的文字,就如她的人,质朴温暖,真诚坦白。

目录

卷一 家的心灵地图 家,是心灵的巢穴 教养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找到土地的根: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质,坦承自己的不 吾家有女初长成 容许孩子寻找自己的宇宙 帮助子女通过「蛹」的考验,找到自我的图像 保有孩子纯真的宇宙,每天都有新发现 温暖的守护,再怎么叛逆的孩子,都渴望有人了解他 生命列车:请跟我坐上孩子的车 打破爱的迷思 迷思一:养育孩子是牺牲奉献? 迷思二:我这么爱你,你就必须听我的? 迷思三:孩子的表现,是你的成就? 创意手拉车:考验父母容忍指数 找回对孩子的直觉 教导孩子在游戏中保护自己 何时该生气?何时该禁止? 深入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同步成长 让孩子享有自由奔腾的幸福 没有轮胎的怪手 你,是否有过同样的纯真? 无尽的想象,打造无限的可能︱︱请别杀了孩子的梦 不要断绝自己与童年的关系 支持孩子把最饱满的能量,用在自己的热情所在 卷二 爱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妈妈的观点 妈妈没说出口的秘密 冲突过后,把爱完整说出来 给孩子一个可以痛哭的肩膀 有机教养,让爱自由流动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爸爸妈妈到底有没有偏心? 养孩子像跳探戈,父母退后,孩子才能往前 碎碎念,真的有用吗? 另类的亲子旅行︱︱露宿街头 换位思考,孩子更有智慧 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爱是动力,而不是包袱 有爱支撑,孩子更坚强 如何帮孩子面对负面的阴影? 爸妈大不同,应变之道 了解妈妈,要先了解外婆 爸爸和妈妈一样亲卷一 家的心灵地图 家,是心灵的巢穴 教养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找到土地的根: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质,坦承自己的不 吾家有女初长成 容许孩子寻找自己的宇宙 帮助子女通过「蛹」的考验,找到自我的图像 保有孩子纯真的宇宙,每天都有新发现 温暖的守护,再怎么叛逆的孩子,都渴望有人了解他 生命列车:请跟我坐上孩子的车 打破爱的迷思 迷思一:养育孩子是牺牲奉献? 迷思二:我这么爱你,你就必须听我的? 迷思三:孩子的表现,是你的成就? 创意手拉车:考验父母容忍指数 找回对孩子的直觉 教导孩子在游戏中保护自己 何时该生气?何时该禁止? 深入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同步成长 让孩子享有自由奔腾的幸福 没有轮胎的怪手 你,是否有过同样的纯真? 无尽的想象,打造无限的可能︱︱请别杀了孩子的梦 不要断绝自己与童年的关系 支持孩子把最饱满的能量,用在自己的热情所在 卷二 爱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妈妈的观点 妈妈没说出口的秘密 冲突过后,把爱完整说出来 给孩子一个可以痛哭的肩膀 有机教养,让爱自由流动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爸爸妈妈到底有没有偏心? 养孩子像跳探戈,父母退后,孩子才能往前 碎碎念,真的有用吗? 另类的亲子旅行︱︱露宿街头 换位思考,孩子更有智慧 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爱是动力,而不是包袱 有爱支撑,孩子更坚强 如何帮孩子面对负面的阴影? 爸妈大不同,应变之道 了解妈妈,要先了解外婆 爸爸和妈妈一样亲

在线预览

教养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诗人纪伯伦说:「你的房舍是你身体的扩大。它在阳光中生长,在静夜中安眠,而且它不是无梦的。你的房屋不做梦吗?不梦想着离开城市,往小林中或小坡顶?你的屋中有平安?有记忆?有美吗?告诉我,在你们屋内有这些吗?」诗人摇着手中的笔,一声又一声地唤着,让庸碌的现代人为之语塞。连我也不禁想问:你呢?你的房子有生命吗? 每次看着孩子用树干、树枝搭建而成的巢穴,内心总有一种回到童年,很熟悉却说不清楚的感动。直到看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书,才被贴切的说出来,有股被了解的畅快。他说: 「如果你能追寻到记忆中的某个时刻,一点点、一步步将它扩充、蔓延,将它稳固了,就能在不断失去的时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获得生活的一块盘石。」 我想,成为父母较大的福分就是藉由养育孩子,宛如实境模拟般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重新回到过去。不管过去在原生家庭是伤心的、遗憾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记忆,你都可以试着把它转化成美好的养分,从「失去的时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成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盘石。 时光回转像个小孩,像穿越了某个生命的通道,发现你在目前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衔接处」,竟然住着另一个灵魂(一个调皮的顽童或一个受伤的孩子),如果你能褪去大人的外壳,住进这个小孩的心灵,追寻记忆中的某个时刻,定定地看着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连结,也许你就能恍然明白,不管是出于命运,或一种难以言喻的因缘,我们自身、包括我们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其实冥冥之中,都被家庭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紧紧牵引着。 结婚之前,我和多数人一样,对家的概念模糊而懵懂,直到有了小孩,透过养儿育女触摸到生命底层的根须,我才猛然察觉,紧紧牵系我们的、那条无形的家庭丝线,是情感的根、土地的根和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你愈了解自己,就愈了解小孩 这几年与妈妈们互动的过程中,有妈妈直言自己和原生家庭没有什么好探索的,童年也没什么遗憾和伤痕。让我想起小说家村上春树在《1Q84》里,曾经这样剖析自己:「印象中的自己,幼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受伤的记忆。家庭没什么问题,学校成绩虽然不算好,不过也还算普通。读书、听音乐、和猫玩耍,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淡淡地过着日子。后来上普通公立学校,有朋友,也和女朋友约会,常常外出游玩,度过平稳无事的少年时代。 虽然读了非常多书,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到二十九岁以前都没有想写小说的心情。直到离开大学后开始开店,背着贷款,每天辛苦的工作,到了二十九岁的某24小时,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写。刚开始,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而,写了一段时间后,村上春树却渐渐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幼年时代、少年时代,自我其实仍受过各种伤痛。说起来,不管任何人,在什么样的环境长大,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分别受过伤,都有被伤害过。只是没留意到那件事而已。』 村上春树坦言,《1Q84》中出现的那些所谓受伤的人,虽然被极端扩大、夸张化,却也是自己的投影。但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在责备父母或批判双亲,因为『父母也尽了力,任何动物都一样,都把活下去该知道的know-how(技能)传递给孩子。』」 透过书写才开始挖掘自己的村上春树,把写故事的过程比喻为挖洞,「刚开始以为自己里面没有故事,只能在脚底默默挖下去。挖得愈大愈深之后,检验自己的程度变得愈来愈深,就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看事情。在持续挖掘之间,腰腿的力量强壮起来,就可以由内而外挖出更多的故事。那些故事说起来,终究是从自己的根部出来的东西。把根部拉出表面,有些情况自己也非常难过,有时甚至连不想看的东西也不得不看。」 我觉得养孩子的过程,和村上春树书写的过程很像。刚开始我们只是盯着小孩的成长,没有自觉要把目光转向自己,等到孩子愈来愈大,你会发现你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取决于你内在的人格特质。而你内在的性格其实取决于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当你学习用长大的眼睛重看儿时的自己时,你会发现你愈了解自己,就愈了解自己的小孩。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24小时你发现孩子的缺点,竟然正好是自己的一部份,尤其这个缺点激烈的造成你和另一半的争执时,就如同村上春树所言,不得不从自己的根部往内挖掘,有时不想看的东西也不得不看。因为,这个要命的缺点造成你和另一半争执的纠结点,很有可能是幼年的际遇种下的根。你不得不把过去联系你和原生家庭情感的根部拉出表面,好好瞧个清楚,了解问题的所在。 也许你会恍然察觉,原来,孩子有你童年的影子。当你愿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时,孩子便成为你探看自己的镜子。养孩子,另一个自我成长的层面,好像也在养自己的心,藉由重新修补,自己也因此活得更完整。 找到土地的根: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不管孩子飞多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日本作家向田邦子曾经说:「回忆,就像老鼠炮。一旦点着了火,一下子在脚边窜动,一下子又飞往难以捉摸的方向爆炸,有时候吓着了别人,自己也会被自己吓一跳。」 是啊,一旦你开始往内心探勘「挖井」,拨开横阻在你和内在的自己,几十年被岁月和柴米油盐淤积囤塞的淤泥,刚开始只是轻轻的搔痛,涵藏一丝丝酸酸甜甜、模模糊糊的记忆,一旦挖掘到内心底部的活水层,那不顾一切蜂拥而上的泉水,瞬间就化为百味杂陈的往事和无可抑止的泪水。 也许是这个缘故,有时候我们很怕痛,常常怀念一种味道,却又害怕闻到它的气味。很想搞清楚自己的困惑和纠结,却又不敢追根究柢想得太清楚。但,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啊,就像我们终究要回家一样。 每一次回故乡台南,火车一到云林嘉义,闻到一股来自嘉南平原的家乡味,眼眶便不知不觉温热起来。曾经,我讨厌故乡的落后、贫脊和空乏,而今当我随着火车的行进,进入几十年的时光隧道,扑鼻而来的青草味,潺潺的流水声,点点滴滴儿时的记忆,却让我迫不及待的飞奔向前。 即使爸爸去世多年,在异乡想起爸爸仍觉得他还在家门口等我;虽然已经四十几岁了,却一直记得五岁时,三十岁的妈妈挺着大肚子倚在门口,等待爸爸载她去医院生小妹的情景。时间,好像魔术师,把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儿时记忆,不分逻辑次序地全部搅和在一起,让记忆中的我,像黑白照片停格在某个瞬间,永远像个小孩,不会变大,也不会变老。 家乡的老人早已凋零,儿时的玩伴也早已离乡远行,但乡间的老树小花小草依然记得我,它们容许我儿时的幼稚,包容我少年的叛逆,在我伤心挫败、无人倾诉时,伸出它们的躯干抚慰我,而今仍然像个老朋友,一直在某个角落默默地等着我回家。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里轻轻的叫喊着,是的,我回来了,我的根在这里,不管我飞多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这或许是为什么离开家乡多年,仍住不惯都市的繁华,而选择住在隐匿的山间和大树小花小草为伍的主要原因。土地的根须,从台南到淡水,哪怕经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事的变迁,几十年来像剪不断的脐带紧紧抓住了我,成为我的养分和不离不弃的依靠。很自然的,在我成为母亲之后,我选择了一种亲近土地、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我希望土地的根须不仅牢牢抓住我,也紧紧抓住我的小孩,我希望他们永远听得见原野的呼唤和土地的心跳。 想想,如果有24小时你的孩子到异地求学,甚至移居国外,当他从国外入境回故乡,踏进机场的那一刻,牵引着他回到原生家庭的旅程中,他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是丰饶有趣的儿时体验?父母亲温暖的怀抱和陪伴?还是单调乏味的补习生活?或者只是成天在家里埋头玩电动、沉迷于网络游戏? 讶异的是,已有愈来愈多的父母「拿3C喂小孩」,以网络游戏当作孩子童年的「保姆」,愈来愈多的孩子被电视、计算机、手机、iPhone、网络游戏喂哺长大,虽然高科技网络多媒体是未来的主要潮流,但它的声光影像往往是虚拟的、人为操控的。对孩子而言,父母亲和网络「保姆」较大的不同在于,父母是活的,是肉贴肉、心连心感情的存在,那是计算机屏幕和触控式的网络游戏无法给予的。 我的意思并非排斥网络游戏。事实上,网络游戏也有娱乐的功能,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却不能放任孩子沉浸其中,甚至取代父母。想想,一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童年一去不复返,电玩手机却在每个阶段随时随地、甚至只要有钱便可以拥有,又怎么能够取代「只属于自己」的亲情,和长大后「有钱也买不到」的童年经历呢? 有很多人感叹,这一代孩子的灵魂好像都空空的,那是因为他们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生命的根须离土地太远了,找不到可以归根的地方。故乡就是泥土,如果孩子的童年只是紧紧黏住计算机和网络游戏的屏幕,而没有闻过家乡泥土的味道,长大后又如何循着故乡的气味,踏上归乡寻根的旅程呢? 因此,我和先生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总是从孩子的出生地淡水为中心,再将触角往外延展到新北市、台北市,以及台湾各地。不论是陪伴孩子在山中的小径探险,在溪流戏水或在草地上奔跑打滚,参与各种庙会庆典、老街踏查、生态露营,或到图书馆演艺厅看演出、听故事,我们总是想办法帮助孩子在生长的土地,伸出感情的触须,在自己的故乡生根。 从学龄前到小学,孩子在山上有一群共游共学的玩伴,还自己组成「忍者队」,假日相约在他们的「秘密基地」打球戏耍。也许是在大自然中成长,扎根于土地,能量比较饱满厚实,两个孩子从小的生命力和容忍挫折的韧性都很强。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真的想藉这本书大声地说一点什么,那一定是每次看到有些孩子被父母关在家里,或和父母一起成为「低头族」关在网络世界,都非常的不忍心。因为年幼的孩子正在成长,其实很需要空间自由伸展,他们要在开阔的土地尽情奔跑,和蓝天、小鸟、清风、太阳同步呼吸、同步欢笑,才能长得好,活得快乐。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孩子是开放的、丰富的、好奇的。有些东西也许你已经失去新鲜感,他们却还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孩子的心灵就像发电机,当你已经筋疲力尽,他们却还神采奕奕精神饱满。 倘若孩子成长的故乡是都会,不妨让孩子参加自然生态体验营,或从都会附近的山间小道、小区公园开始踏查,寻访有特色的古厝、店家,或拜访当地的艺术家,甚至可以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一样「发挥想象力,为你的城镇创作一幅画像,想象你在画中遇见的每样事物,都充满魔法、夸张变形……采用你偏好的记录方法,什么都行。」我想,只要父母愿意回复好奇的童心,陪着孩子在生长的土地探索,把家乡的每一栋房子、每一条溪流、每一棵树,都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去观察、去对话,自然能帮助孩子打开耳朵聆听,用双手触摸,用嘴巴品尝,用五官摄取故乡的影像,不管将来孩子飞多远,沿着童年走过的轨迹和曾经有过的感动,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和原乡的呼唤。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质,坦承自己的不 将心比心鼓励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 如果,童年的故乡是我们成长的原乡。那么,原乡的呼唤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回归。很多人到了五、六十岁,突然发现自己开始用「减法」过日子,生活回归俭朴,向往童年的单纯。生命绕了一大圈竟发现,自己想做的只是一个简单平凡的人,拥有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尽管有一些小缺点,却过得很自在。 当了妈妈之后,一直很喜欢家庭治疗先驱萨提尔的作品。她说,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地方,每个人都是家庭价值观的呈现。如果,我们把家庭比喻为一艘船,一家人在人生的大海航行,父母就是船长,首要责任当然是教导孩子认识眼前高低起伏的风浪,和潜伏在海底危险的冰山。也就是说,父母不只守护孩子避免危险,还要陪伴孩子在载浮载沉的人生大海,体会各种真实的人性,进而锁定目标,航向自己的人生。 可惜的是,父母虽然爱着孩子,也希望孩子过得好、长得好,但父母较大的毛病,往往忽略孩子也是一个「人」。一般父母教养子女的蓝图,总是充满而过于理想化,一味要求孩子,却没想过自己本身的生活,有时也有一些要命的缺失和力不从心的沮丧。 萨提尔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我,在我为人母之后,回到人的本质,以「人性的角度」同理孩子,并且努力在孩子面前「活得像一个真实的人」。换句话说,父母愈真实,愈不像高高在上的操控者,就愈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拉近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曾有学者统计过,一个五岁大的孩子,就已经和外界发生过六万种互动。让我想起,战争时期有很多孤儿、婴儿被送进医院,得到医学和生理上各种照顾,却在短短几周内一个接一个停止生命的呼吸。一位心理医师察觉到这些婴儿也许需要一些「心灵的食物」,于是规定凡是进入婴儿房的人,不论医生、护士、工人,都需要花至少五分钟的时间抱抱婴孩,和他们说话玩耍。突然间,死亡停止了,婴儿开始发出咯咯的笑声,正常的成长。我想,即使搂抱婴孩的人没有当过父母,应该也会被这种爱的奇迹所撼动。 爱,是一种能量的转移和流动,也是身为一个人基本的渴求。如果你意识到孩子也是充满人性的个体,自然就会赋予孩子像人一样的尊严和尊重。有些父母常以为孩子幼稚无知,潜意识以为自己是大人,自然比儿女来得有尊(威)严。想想孩子是什么呢?他们只是年纪比较小,却和大人一样是人类,当然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命需求︱︱需要爱与被爱。因此,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把「大人」的「大」字(也就是)拿掉,回到「人」的本质,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去尊重、去对待。 什么叫做「完整的人」呢? 一个完整的人,具有生命各种不同的面貌,会经历生命各种高低起伏,有坚强有软弱,有优点也有缺点。也就是说,只要是人,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会受伤流泪,也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肯定。 可惜的是,大人在管教小孩时,常常过于急切的告诉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或者「不听话就会导致什么可怕的后果」而忽略孩子真实的感受和实际面临的困境。我常听到许多青少年在背后嘲讽大人:「爸爸妈妈只会嘴巴说教,事实上他们要求我们的,自己都做不到。」 《爱、生活与学习》的作者力奥•巴士卡利曾直言不讳:「父母该是孩子的及时位教师,却未必是好、最完善的老师。当我们还小时,总把父母想象成一个无缺的人,长大后发现父母的缺点后,往往变得非常失望和愤怒。或许决定孩子是否成年的关键,在于面对并了解到父母也像我们一样是平凡人,有烦恼、有错误的见解,也有喜怒哀乐。」 因此,我和孩子相处时,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脆弱和缺点。我的孩子知道妈妈的优缺点,甚至知道妈妈有些缺点可能一辈子都改不掉,但一点都不妨碍他们对我的感情。我是个不的大人,也承认自己的不,因此更能体谅我的孩子为何在某些方面无法符合我的期待,而更能鼓励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也许,许多大人害怕在孩子面前曝露自己的弱点而让自己失去尊严,事实上,承认自己(人)的不,反而能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加接近。 打个比方,也许你觉得你的孩子「应该」要善解人意、体贴他人。在你说出自己理性的期待之后,不妨也坦承自己有时无法做到,并进一步分享你过往的体验和挫折,同时也说出你亲身体会而来的方法,希望孩子和你一起努力。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不定更有说服力,也更能打动孩子。 记得七年前刚开始投稿写作,常常被退稿,较高纪录连续被退了九次,第九次收到退稿通知时,忍不住在计算机桌旁哭了起来。受到两个孩子的安慰和鼓励,才鼓起勇气投第十次,终于成功了。收到两千元的稿费后,便开开心心请孩子吃大餐分享我的喜悦。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努力活出自己,想办法突破瓶颈,当有24小时孩子遇到同样的挫折,只要你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一些安慰的话,孩子马上能感同身受明白你不是在说教,而得到你的鼓舞,奋力再起。 孩子的心灵敏锐而直接,即便是学龄前的孩子,也能分辨出父母的「心、口」是否真的合一。因此,你愈真实,愈不像一个只会说教的控制者,孩子反而更能敞开心灵和你谈心,并接受你的建议。 有个妈妈在我的博客上写了一段动人的分享。她说,孩子出生时她才二十四岁,当时觉得养孩子是一种麻烦,不想待在家里带小孩,只想出去工作接触人群。八年后,年纪渐长,她却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孩子的成长。因为养孩子让她重新省思,如果希望自己在孩子眼里是个怎样的妈妈,就必须努力去改变自己。因为陪伴孩子,反而让她重新体会生命的意义,重新发掘存在的价值。 与其长篇说教,不如自己身体力行。也许,我们可以把养小孩当作生命的反省和关照。只要你能用成长的角度,用人性的理解来看待自己、看待小孩。那么,你就不至于老是因为「望子成龙」的过度期盼,而把自己和小孩压得喘不过气。相反的,你可能会花一点时间思索,如何让孩子活得更快乐、更有人味?如何让孩子适才适性发挥所长,发出内在本有的光芒?更有可能的是,你会花一点时间和孩子分享你的生活,你的梦想,你的瓶颈。 人,是感情的坛子。坛子里可能装满正向的自信,也可能承载着负面的悲伤。萨提尔博士说:「孩子还小时,是透过父母传出的讯息来看待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人自我的坛子装什么,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习来的。你的孩子正从你所创造的家庭,随时随地学习他的坛子装着什么。」 你想为自己的坛子注入更多的爱、温暖与体谅吗?你想为自己的家庭,烙刻什么样的心灵地图呢?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先自我期许,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吧!教养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诗人纪伯伦说:「你的房舍是你身体的扩大。它在阳光中生长,在静夜中安眠,而且它不是无梦的。你的房屋不做梦吗?不梦想着离开城市,往小林中或小坡顶?你的屋中有平安?有记忆?有美吗?告诉我,在你们屋内有这些吗?」诗人摇着手中的笔,一声又一声地唤着,让庸碌的现代人为之语塞。连我也不禁想问:你呢?你的房子有生命吗? 每次看着孩子用树干、树枝搭建而成的巢穴,内心总有一种回到童年,很熟悉却说不清楚的感动。直到看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书,才被贴切的说出来,有股被了解的畅快。他说: 「如果你能追寻到记忆中的某个时刻,一点点、一步步将它扩充、蔓延,将它稳固了,就能在不断失去的时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获得生活的一块盘石。」 我想,成为父母较大的福分就是藉由养育孩子,宛如实境模拟般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重新回到过去。不管过去在原生家庭是伤心的、遗憾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记忆,你都可以试着把它转化成美好的养分,从「失去的时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成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盘石。 时光回转像个小孩,像穿越了某个生命的通道,发现你在目前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衔接处」,竟然住着另一个灵魂(一个调皮的顽童或一个受伤的孩子),如果你能褪去大人的外壳,住进这个小孩的心灵,追寻记忆中的某个时刻,定定地看着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连结,也许你就能恍然明白,不管是出于命运,或一种难以言喻的因缘,我们自身、包括我们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其实冥冥之中,都被家庭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紧紧牵引着。 结婚之前,我和多数人一样,对家的概念模糊而懵懂,直到有了小孩,透过养儿育女触摸到生命底层的根须,我才猛然察觉,紧紧牵系我们的、那条无形的家庭丝线,是情感的根、土地的根和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你愈了解自己,就愈了解小孩 这几年与妈妈们互动的过程中,有妈妈直言自己和原生家庭没有什么好探索的,童年也没什么遗憾和伤痕。让我想起小说家村上春树在《1Q84》里,曾经这样剖析自己:「印象中的自己,幼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受伤的记忆。家庭没什么问题,学校成绩虽然不算好,不过也还算普通。读书、听音乐、和猫玩耍,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淡淡地过着日子。后来上普通公立学校,有朋友,也和女朋友约会,常常外出游玩,度过平稳无事的少年时代。 虽然读了非常多书,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到二十九岁以前都没有想写小说的心情。直到离开大学后开始开店,背着贷款,每天辛苦的工作,到了二十九岁的某24小时,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写。刚开始,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而,写了一段时间后,村上春树却渐渐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幼年时代、少年时代,自我其实仍受过各种伤痛。说起来,不管任何人,在什么样的环境长大,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分别受过伤,都有被伤害过。只是没留意到那件事而已。』 村上春树坦言,《1Q84》中出现的那些所谓受伤的人,虽然被极端扩大、夸张化,却也是自己的投影。但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在责备父母或批判双亲,因为『父母也尽了力,任何动物都一样,都把活下去该知道的know-how(技能)传递给孩子。』」 透过书写才开始挖掘自己的村上春树,把写故事的过程比喻为挖洞,「刚开始以为自己里面没有故事,只能在脚底默默挖下去。挖得愈大愈深之后,检验自己的程度变得愈来愈深,就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看事情。在持续挖掘之间,腰腿的力量强壮起来,就可以由内而外挖出更多的故事。那些故事说起来,终究是从自己的根部出来的东西。把根部拉出表面,有些情况自己也非常难过,有时甚至连不想看的东西也不得不看。」 我觉得养孩子的过程,和村上春树书写的过程很像。刚开始我们只是盯着小孩的成长,没有自觉要把目光转向自己,等到孩子愈来愈大,你会发现你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取决于你内在的人格特质。而你内在的性格其实取决于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当你学习用长大的眼睛重看儿时的自己时,你会发现你愈了解自己,就愈了解自己的小孩。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24小时你发现孩子的缺点,竟然正好是自己的一部份,尤其这个缺点激烈的造成你和另一半的争执时,就如同村上春树所言,不得不从自己的根部往内挖掘,有时不想看的东西也不得不看。因为,这个要命的缺点造成你和另一半争执的纠结点,很有可能是幼年的际遇种下的根。你不得不把过去联系你和原生家庭情感的根部拉出表面,好好瞧个清楚,了解问题的所在。 也许你会恍然察觉,原来,孩子有你童年的影子。当你愿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时,孩子便成为你探看自己的镜子。养孩子,另一个自我成长的层面,好像也在养自己的心,藉由重新修补,自己也因此活得更完整。 找到土地的根: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不管孩子飞多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日本作家向田邦子曾经说:「回忆,就像老鼠炮。一旦点着了火,一下子在脚边窜动,一下子又飞往难以捉摸的方向爆炸,有时候吓着了别人,自己也会被自己吓一跳。」 是啊,一旦你开始往内心探勘「挖井」,拨开横阻在你和内在的自己,几十年被岁月和柴米油盐淤积囤塞的淤泥,刚开始只是轻轻的搔痛,涵藏一丝丝酸酸甜甜、模模糊糊的记忆,一旦挖掘到内心底部的活水层,那不顾一切蜂拥而上的泉水,瞬间就化为百味杂陈的往事和无可抑止的泪水。 也许是这个缘故,有时候我们很怕痛,常常怀念一种味道,却又害怕闻到它的气味。很想搞清楚自己的困惑和纠结,却又不敢追根究柢想得太清楚。但,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啊,就像我们终究要回家一样。 每一次回故乡台南,火车一到云林嘉义,闻到一股来自嘉南平原的家乡味,眼眶便不知不觉温热起来。曾经,我讨厌故乡的落后、贫脊和空乏,而今当我随着火车的行进,进入几十年的时光隧道,扑鼻而来的青草味,潺潺的流水声,点点滴滴儿时的记忆,却让我迫不及待的飞奔向前。 即使爸爸去世多年,在异乡想起爸爸仍觉得他还在家门口等我;虽然已经四十几岁了,却一直记得五岁时,三十岁的妈妈挺着大肚子倚在门口,等待爸爸载她去医院生小妹的情景。时间,好像魔术师,把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儿时记忆,不分逻辑次序地全部搅和在一起,让记忆中的我,像黑白照片停格在某个瞬间,永远像个小孩,不会变大,也不会变老。 家乡的老人早已凋零,儿时的玩伴也早已离乡远行,但乡间的老树小花小草依然记得我,它们容许我儿时的幼稚,包容我少年的叛逆,在我伤心挫败、无人倾诉时,伸出它们的躯干抚慰我,而今仍然像个老朋友,一直在某个角落默默地等着我回家。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里轻轻的叫喊着,是的,我回来了,我的根在这里,不管我飞多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这或许是为什么离开家乡多年,仍住不惯都市的繁华,而选择住在隐匿的山间和大树小花小草为伍的主要原因。土地的根须,从台南到淡水,哪怕经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事的变迁,几十年来像剪不断的脐带紧紧抓住了我,成为我的养分和不离不弃的依靠。很自然的,在我成为母亲之后,我选择了一种亲近土地、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我希望土地的根须不仅牢牢抓住我,也紧紧抓住我的小孩,我希望他们永远听得见原野的呼唤和土地的心跳。 想想,如果有24小时你的孩子到异地求学,甚至移居国外,当他从国外入境回故乡,踏进机场的那一刻,牵引着他回到原生家庭的旅程中,他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是丰饶有趣的儿时体验?父母亲温暖的怀抱和陪伴?还是单调乏味的补习生活?或者只是成天在家里埋头玩电动、沉迷于网络游戏? 讶异的是,已有愈来愈多的父母「拿3C喂小孩」,以网络游戏当作孩子童年的「保姆」,愈来愈多的孩子被电视、计算机、手机、iPhone、网络游戏喂哺长大,虽然高科技网络多媒体是未来的主要潮流,但它的声光影像往往是虚拟的、人为操控的。对孩子而言,父母亲和网络「保姆」较大的不同在于,父母是活的,是肉贴肉、心连心感情的存在,那是计算机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朴素、周全而又非常实用的微型育儿全书。当合格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复杂和艰巨的职业,很多妈妈熟记若干条条框框,口中念念有词,实践起来却经常手足无措陷入混乱。本书正本清源,卓有见地提出只有妈妈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把一些家长高度聚焦于孩子所引发的焦灼雾气,轻轻拨开,重见天日。妈妈们做好自己,才能走上母子同步成长发展的坦途。 ——著名作家 心理咨询师 毕淑敏

淑文即将在大陆出版的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已经有4年了,受到广泛好评。很可惜,我没能更早地看到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太好读了,太受用了。我想,我一定会将这本书推荐给南京行知教育集团的家长们和老师们,我要争取请到淑文来行知教育书院开工作坊,细细地导读这本书,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从淑文的教养和成长智慧里汲取丰富的营养。这件事,本来在4年前就该做了。在信息化、自媒体、多元价值观涌现的时代,人们被各种资讯包围着,越来越多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感觉是恐惧、悲伤、疑惑、愤怒、软弱,而淑文却透过的她真诚、细腻、幽默、充满灵性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的从容、喜悦、通达、平和、有力,更是以她勇敢的实验、广博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为许多迷思中的父母揭示了成功教养、有机教养的奥秘:关键在于做自己——“快乐来自于按照你自己的价值观享受人生,来自于接纳真实的自我”,“借由养育孩子,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圆满自己的人生”。——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 杨瑞清这是一本朴素、周全而又非常实用的微型育儿全书。当合格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复杂和艰巨的职业,很多妈妈熟记若干条条框框,口中念念有词,实践起来却经常手足无措陷入混乱。本书正本清源,卓有见地提出只有妈妈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把一些家长高度聚焦于孩子所引发的焦灼雾气,轻轻拨开,重见天日。妈妈们做好自己,才能走上母子同步成长发展的坦途。 ——著名作家 心理咨询师 毕淑敏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webntme**的评论: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这是一本很值得去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不光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妈妈如何养育好我们的孩子。让父母不但知道孩子在什么时候会有什么心理和行为的特质,还知道如何去应对,特别是书中很多告诉家长如何修心的智慧话语,即便没有孩子,读一读也是自我心灵的一种修养,推荐!

2016-09-12 14:01:18
来自兔菲非**的评论:

妈妈,家庭的定海神针。每一个忧郁的孩子背后,每一个焦虑的孩子的背后,多半有一个更加忧郁的 妈妈,一个更加焦虑的妈妈。所以,妈妈们,来看看这本书吧,《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2016-09-21 10:38:00
来自kalnn**的评论:

好朋友推荐购买的,好朋友去听了老师的讲座,很用心地听完了之后,她跟我说,之前自己走了太多的弯路,她需要反思,也推荐我购买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好朋友说的,好的教养是用自己做典范。

2016-09-14 11:16:32
来自cituo**的评论:

看了这本书后发现,其实很多教育孩子的问题,是出在父母身上的,而问题的深层来源,又是父母背后的原生家庭,父母小时候的生长环境、成长历程,都会在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产生影响。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认真剖析自己的内心,回顾自己的历程,这样或许也就能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016-09-12 13:54:03
来自贪吃熊**的评论:

父母如何拿捏心里那把尺度,通常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对孩子的了解,甚至是出于父母的本能和直觉,才能做出适合自家孩子的判断。读了本书,我知道,如何磨炼为人父母的直觉?不妨试着回想自己的孩提时代,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让当时的你开心。这样去尊重孩子,把他们当做完整的人去看待。

2016-09-21 10:22:36
来自HY728**的评论:

父母在孩子眼里是完美的化身,父母的言行给孩子一种暗示:大人不会做错事。如果想消除孩子成长 中的焦虑,让孩子快乐成长,首先妈妈要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2016-09-21 10:46:42
来自风中的**的评论:

这是我近期看的最走心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写法更像是一位知心姐姐聊成长,看的自己也是泪流满面,戳痛了内心的伤,伴着这样的书,有着不一样的心里路程,我也走过了7年的育儿,想想看,之前也犯过了太多的错误,也希望可以透过这本书,好好反思自己。

2016-09-14 10:32:17
来自ebguo**的评论:

教养就是忠于自己,找回自己,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也是那样的人。这本书中的生命实验、亲子图文对话、幽默育儿故事,给了我太多的启发,我想,我找回了做母亲的初心。

2016-09-14 11:20:18
来自sitopi**的评论:

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需要付诸太多的努力。看似是一本写给家长的教育书,更多的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和成长,这样一本自我探索的成长书,真的是很滋养家长,推荐给很多焦虑的妈妈看。

2016-09-14 10:46:01
来自yieaa**的评论:

作者黄淑文来北京期间,我听了她的讲座,当时就泪流满面,我觉得她是用心在跟每个读者对话。这样的好书真的是难得一见,不是她是怎样的心理学背景,而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疗愈家长教养中的伤,太难能可贵的一个人,还有她这样的一本书,会带给很多人启发和思考。

2016-09-14 11:02:46
来自bynwb**的评论:

“用父母的真爱浇灌孩子梦想的种子,也许最后最重要的,未必是孩子有没有抵达梦想的终点”,在书中看到这句话,不禁唏嘘——父母们说着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打算,事实上却始终只是为了面子和荣耀。倘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丢掉了真实的自己,孩子又如何能成为他们自己呢?

2016-09-12 14:22:40
来自sinopyi**的评论:

看到这么一句话:“养育的过程不过就是把自己重新活过”,再看此书,确实深有感触。父母在年岁的洗礼中渐渐忘却了童年,忘掉了自己的初衷;而养育孩子,陪伴孩子一路成长,同时回顾自己的内心和历程,就能渐渐拾起最本质的自己,去迎接孩子期盼的、温柔而美好的未来。

2016-09-12 14:05:04
来自uiwpww**的评论:

现代父母总是说,这一代孩子难教,我们总是把所有的都奉献给孩子啦,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其实不是孩子难教,而是您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教育方式,罢了。而且,我们不是为了孩子而活,而是要为自己而活,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尊重他们,这样既能妈妈做自己,孩子才能做自己。

2016-09-21 10:14:29
来自kioopu**的评论:

我很触动。小红豆自己在外面露营,小孩子在努力盖房子,在安慰妈妈。还有小红豆对爷爷的感情。还有妈妈每个周二的下午茶和女儿的谈心时间。潸然泪下。我想我和我的孩子以后也会这么幸福。祝福我的孩子。我要向黄淑文学习。

2016-09-14 15:32:14
来自依稀向**的评论:

4.这本《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感觉和之前看的育儿大道理的书非常不同,这本书,就是从一个妈妈的角度,从检视自己原生家庭所受得伤,然后在自己的育儿实践中,找到自己内心最渴望的方式,也就是孩子最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很受益。

2016-09-21 10:58:59
来自yuito**的评论:

《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这本书非常不错,有很多实际可以借鉴的育儿经验,本身黄淑文就是一名老师,所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育儿历程中,能更好地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有很多可操作的经验。哪怕是爸爸看过之后,也会很有收获。

2016-09-21 10:48:23
来自soyto**的评论:

一个真正的妈妈是不完美的,从未有人达到“完美”。这其实很好,因为妈妈的“完美”将是一种痛 苦,黄淑文老师提出的“有机教养”就很不错,妈妈在学习做妈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孩子自然也就有了依靠,有了学习的榜样。

2016-09-21 10:28:22
来自yin5687**的评论:

每一个大人曾经也都是孩子,即使在成年之后,内心的最深处也还藏着那个“年幼的自己”,只是自己忽略了、不曾发觉,那么作为母亲,越是能了解那一个深藏于心的自己,也就越是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进而也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做自己,不偏失、不错过、不留遗憾

2016-09-12 14:10:04
来自ingo9**的评论:

3.我很喜欢这本书,买来之后就迫不及待的一口气读完,给我很深的印象,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妈妈是孩子的榜样,妈妈做好了,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才能有好的结果,而不能仅仅是我们希望孩子要怎样。这本《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非常值得家长读一读。

2016-09-21 10:55:05
来自hottky**的评论:

妈妈,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对低幼的孩子来说,妈妈就是天,就 是生存的保障。妈妈教养孩子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接人待物,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影响孩 子的未来、一生。《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有机教养,简单明了,却操作可行,点赞!

2016-09-21 10:31:05
来自yingotu**的评论:

母亲无法永远陪着孩子,就像孩子总有一天会展开羽翼飞向自己独有的一片天空。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要做的就是温柔地陪伴、无需过多的干涉,如此当破茧的那天到来时,孩子才能没有依赖没有遗憾地冲破束缚,成为他们自己期待的样子。

2016-09-12 13:42:53
来自tingyio**的评论:

我很喜欢这本书,也推荐给了周围和我一样有同样育儿困惑的妈妈,黄淑文老师的《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心中的斗志,我也可以,做好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妈妈不是全能的,希望也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2016-09-21 10:59:43
来自风华琉**的评论:

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曾经伤痕累累,我们试着看自己的成长,比对自己的孩子,其实不难看到,我们有太多的疑惑和不解,教养中带了太多其他功力方面的意义,不难想出,孩子会成长成哪样。现在反思自己,觉得要改的东西太多,感谢书的作者黄淑文

2016-09-14 10:37:12
来自ptioner**的评论:

有一天,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缺点时,竟然发现自己的缺点时,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孩子身上有我们童年的影子,当我们回到原生家庭找自己的根芽时,孩子就成为探看的镜子。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真的是很简单但是又充满智慧的一句话,自勉。

2016-09-14 10:58:32
来自rnvk**的评论:

这本书可以说给了很多迷茫的家长指点迷津,教养可以回到自己,重新找到自己,我们可以找到情感的根、希望的根,还有自己内心的根,这一点真的很难,我们总是重复父辈那种错误的方式,这样看来,我们自己内在的伤,我们还把这个伤加在孩子身上,深深的反思。

2016-09-14 11:06:37
来自inewq**的评论:

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这是教养的一个大智慧。父母应该回忆自己的童年,想想曾经的自己希望被怎样去爱、被怎样对待,大概也就能明白孩子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爱和方式,也就能给孩子所需要的成长环境,让他为自己而活,并且活出最好的自己。

2016-09-12 14:14:43
来自uutoo**的评论:

父母对孩子太浓烈的爱,往往会成为拔掉孩子翅膀的虎钳。就像书中所说的:“爱,是成全子女走自己的路”,父母不该迷失在自己的爱里,以爱的名义打垮了孩子的梦想,最终使得孩子错过甚至失去了他们自己所渴望的世界,造成又一代人的遗憾。

2016-09-12 14:28:26
来自ctih**的评论: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放松了下来,以前在亲子教养方面的焦虑,给了我太多心理暗示,真的是很感谢遇到这本书,我相信以后我也会慢慢改变的,毕竟我觉得母亲的这个身份是多重的,而不是深陷在柴米油盐之中。

2016-09-14 11:12:38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