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男,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后登上文坛,以小说、散文和随笔见长。代表作有《俗世奇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版本甚多,有英、法、德、俄、意、日、西等十余种文字译本。上世纪末,发起规模浩大的文化遗产与古村落抢救,影响深广。
序 第壹页
苏 七 块 第叁页
刷 子 李 第玖页
酒 婆 第拾柒页
死 鸟 第贰拾叁页
张 大 力 第叁拾叁页
冯 五 爷 第叁拾玖页
蓝 眼 第肆拾柒页
好嘴杨巴 第伍拾柒页
蔡二少爷 第陆拾伍页
背 头 杨 第柒拾叁页
认 牙 第柒拾玖页
青云楼主 第捌拾伍页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第玖拾壹页
泥 人 张 第壹佰零壹页
绝 盗 第壹佰零柒页
小 达 子 第壹佰壹拾叁页
大 回 第壹佰壹拾玖页
刘道元活出殡 第壹佰贰拾柒页
题外话 第壹佰叁拾捌页
刷子李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 亮堂, 站在大街中央; 没能耐的, 吃素, 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 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 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和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
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24小时,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24小时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
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24小时,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神医王十二
天津卫是码头。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一般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儿,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捡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神医名医,24小时一地。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痛得大喊大叫。王十二急步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迸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子上,冒泪又流血。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王十二进了一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不疼了,跟好人一样。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呵!”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店员指着墙上边一件东西说:“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说借这东西用用,不会儿就送回来了。”
铁匠抬头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可是很薄,看上去挺讲究,光亮溜滑,中段涂着红漆;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好赛1有魔法。铁匠头次看见这东西—见傻。
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
神不神?神医吧。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的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两边的人吓得往两边跑,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有人朝他喊:“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
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撞断,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大汉痛得急得大喊大叫。
一个人嚷着:“你再使劲拔,肚子里的中气散了,人就完啦!”
另一个人叫着:“不能使劲,肋叉子掰断了,人就残了!”
谁也没碰过这事,谁也没法儿。
大汉叫着:“快救我呀,我这个王八蛋要死在这儿啦!”声音大得震耳朵。有几个人撸袖子要上去拽他。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别动,我来。”
人们扭头一瞧,只见不远处一个小老头朝这边跑来。这小老头光脑袋,灰夹袍,腿脚极快。有人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有救了。”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先押给你。”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手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王十二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转身去把白手巾还给剃头匠,取回自己那出诊用的绿绸包走了,好赛嘛事没有过。
可是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只一位老人看出门道,他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自己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
人想不到的只有神,所以天津人称他神医王十二。
书页有破损, 这是第一次在当当买书碰上这种情况,特别联系了人工电话客服咨询了如何处理,电话客服挺负责也耐心明了的告诉了我如何申请换货。接着填了一晚上的换货申请单!一直提交不成功。直到第二天早上又申请,并把三张照片减少到一张,才提交了申请。填换货申请时整个过程都小心非常,再三查看是否有错误,时刻劳记不是前面的退货单,要用后面的换货单!结果申请提交出去,后台受理硬是给处理成了退货!快递小哥来取书时正下大暴雨,小哥很体谅的上门取书,风疾雨劲中说话都听一清楚,小哥给我的退货单也让我很疑惑,又特别电话他问了我换货为什么给我退货单?我…
俗世奇人属于经典必读啊,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值得收藏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翼才写的天津各行各业的小人物讲的是大道理,对孩子成长有一定的帮助,启发。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大家阅读。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为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作品。
都是篇幅很短的小故事,都很精彩,适合中小学生读
故事很传奇,很亲切,就像天津街头巷尾的闲话流言,不过经大冯老师一润色,更引人入胜了。插图很点睛,值得收藏。
听朋友介绍,看了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刷子李觉得很有意思就果断买了。两个晚上看完,太有意思了,《俗世奇人》果然很奇
冯骥才先生讲述民国时期天津卫的奇人异事,故事简单有趣,配有民国时期报刊杂志的插图。
看了上册,很好看,好有趣的小故事,一下子就看完一本。讲述天津民间的奇人异士,语言更是幽默风趣,排版也是棒棒的。还推荐给了学生看,学生也很喜欢哈哈~
俗世奇人之前在各种渠道上看的七零八落的,这次终于一口气给读了下来,老冯的文和画都是我喜欢的。
最近才拆开,内容很惊喜文字清楚还有图,这很俗世奇人! 这个版本很适合收藏
真的非常不错,正品,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人物非常鲜活,俗世有奇人,社会百态,书中也有社会的一角。
教学时,遇到一篇选文,等阅读到天津卫的其他奇人,对码头文化又有了一些初浅认识!冯骥才讲故事的水平不错!
早就入手了《俗世奇人》第一本,这次看到有两本套装,毫不犹豫!
初中课本有《俗世奇人》中的两篇故事,地方韵味十足,引人入胜,不愧是名家之作。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都是市井中的小人物,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人性的光辉。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孩子很喜欢看。
知道有二之后立刻就买了,原来的俗世奇人特好看
俗世奇人真的很好看 冯骥才老师的作品真的很棒
冯骥才的作品津味儿十足,作为天津人读起来很过瘾。俗世奇人中的奇人,个个都有一番不俗的境界。好看!读来让人轻松!
清末民初,天津卫,奇人异士,空前绝后,匪夷所思,真人真事,感受和认知那个时代的天津卫!!力荐
很值得细细品味的俗世奇人,虽是俗世,但故事新奇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的名篇,书中的奇人,个个津味浓郁,值得现代人欣赏。不错不错不错。
俗世奇人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老天津的人都身怀绝技。
冯骥才在后记里说:“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那《俗世奇人》便既是绝活又是绝唱,虽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荐。特别说一句,日本女子纳村公子为这本书作的插图,谐谑、传神,更“有时代之味道”,难得!难得!
《俗世奇人》记俗世之奇人,三教九流,民间市井,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然而能通过语言文字运用
书是不错,但是包装破了,书的外膜也不管用,赶上今天下雨,书角全都湿了
这个因力课本上有节选一两课,是孩子自己要求买的,所以还是很好的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
从初中接触到俗世奇人开始就被勾起了兴趣,好嘴杨巴,死鸟,雕花烟斗……或是课文,或是阅读题,每一篇都那么精彩,值得一购!
故事引人入胜 情节也特别有趣 第一次接触冯骥才先生的作品还是在中学时代 《好嘴杨巴》中的茶汤仿佛就在眼前 能说会道是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泥人张》中贱卖张海五的片段仿佛就在眼前出现 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小说,文字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风格接近古代传奇色彩,书中讲的事情,又多以清末明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篇篇精彩,文字简练而有力量,时至今日天津卫的奇人们都还在我脑子里活灵活现,很棒的读书体验。
从冯骥才在本书的写作观来说:一是传奇,二是生活地道的根,三是语言,《俗世奇人》贰,赶不上壹(尤其是语言)。记得女儿小学课本里,编选的是其中的“刷子李”。如果私读私教的话,“苏七块、酒婆、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皮大嘴、一阵风、鼓一张”这几篇,就这几篇更触及文化的根深一些。值得生活地咀嚼咀嚼,其他的看过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