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L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钢材产品研究开发过程针对冷轧润滑系统设计及润滑机理的研究开发研究工作的总结,技术先进。本书对冶金企业、科研院所从事钢铁材料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工艺开发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供中、高等院校中的钢铁冶金、材料学、材料加工、热处理和焊接等专业的从教人员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对冶金企业、科研院所从事钢铁材料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工艺开发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供中、高等院校中的钢铁冶金、材料学、材料加工、热处理和焊接等专业的从教人员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张晓明办公室电话:024-83689829电子邮箱:zhangxm@ral.neu.edu.cn主要研究方向:(1)材料成形过程的摩擦与润滑(2)短流程近终成形理论与新技术(3)材料成形过程的组织性能优化与控制(4)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摘要 1
1 绪 论 1
1.1 冷轧过程中带钢和轧辊温度场的研究概况 1
1.2 冷轧润滑机理的研究现状 7
1.3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8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0
2 冷轧带钢温度模拟计算 21
2.1 冷轧变形区内带钢温度计算模型 21
2.1.1 轧件的变形功模型 21
2.1.2 接触表面的摩擦热模型 22
2.1.3 轧件与轧辊之间热量分配 31
2.1.4 冷轧过程变形区内带钢温度计算 32
2.1.5 冷轧过程机架间带钢温度计算 32
2.2 摩擦系数模型的建立 35
2.2.1 冷轧过程中摩擦系数计算 36
2.2.2 冷轧过程中油膜厚度模型 37
2.2.3 摩擦系数与油膜厚度关系模型的建立 47
3 冷轧轧辊温度场模拟 49
3.1温度场、热应力有限元模拟理论 50
3.1.1微元体内的能量守恒 50
3.1.2导热微分方程 50
3.1.3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52
3.1.4有限元计算公式 53
3.2传热系数模型 55
3.2.1轧件与轧辊接触热传导 55
3.2.2乳化液与轧辊的热传导 58
3.2.3空气与轧辊的热传导 61
3.2.4辊间接触热传导 61
3.3轧辊温度场模拟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处理 63
3.3.1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63
3.3.2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处理 64
3.3.3模拟条件 69
3.4模拟结果分析 71
3.4.1轧辊初始温度对轧辊温度场影响 71
3.4.2轧制变形程度对轧辊温度场的影响 72
4 冷轧润滑实验研究及模拟结果验证 73
4.1 冷轧润滑实验研究平台的建立 73
4.2 冷轧带钢与轧辊温度的对比实验 75
4.3 油膜厚度与摩擦系数关系的对比实验 78
4.3.1 冷轧实验原料及轧制工艺规程 78
4.3.2油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79
4.3.3 摩擦系数与油膜厚度的关系 81
4.3.4 润滑状态的判定 84
4.4 现场轧制实验结果分析 85
4.4.1 带钢温度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85
4.4.2 轧辊温度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86
4.5 乳化液流量计算和轧辊冷却分配模式确定 87
4.5.1 乳化液流量计算 88
4.5.2 轧辊冷却分配模式的确定 90
5 混合润滑机理研究 91
5.1冷轧润滑基本方程 91
5.1.1表面特征的表征 91
5.1.2油膜厚度计算 93
5.1.3油膜压力计算 96
5.1.4轧制力计算 97
5.2混合润滑数学模型 101
5.2.1入口区分析 101
5.2.2变形区分析 103
5.2.3不同轧制速度计算处理方法 104
5.3模拟软件开发及结果分析 106
5.3.1模拟软件开发 106
5.3.2模拟结果分析 106
6 结 论 110
参考文献 112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