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图书
人气:125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

畅销传记《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作者瑞·蒙克全新力作,描绘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展现罗素与当时的思想界和英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本质联系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哲学家  
  • 作者:[英][瑞·蒙克]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启真·思想家
  • 国际刊号:9787308146029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8
  • 印刷时间:2015-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是迄今为止、好读的罗素传记,甫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本书是卷,讲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长、学习及研究历程。

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交织叙述了罗素的哲学著作、政治担当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评价,而是用脉络清晰、无所不包的故事来说话,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编辑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瑞 蒙克是罗素的传记作者中理解罗素专业著作的人……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作者简介

瑞?蒙克(Ray Monk),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分析哲学的历史,

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写作,著有《维特根斯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罗素传》(两卷本)等。

目录

及时部

及时章幽灵

第二章剑桥

第三章货物中的尸体

第四章整体与部分

第五章痛苦的宗教

第六章长夜

第七章重新唤醒的理想

第八章艰难而枯燥的思考

第九章困惑

第十章破碎的波浪

第十一章外部世界与内心之火

第十二章阿珀林纳克斯先生

第二部1914—

第十三章与众不同

第十四章打开硬壳

第十五章E太太

第十六章靡菲斯特

第十七章厌世者

第十八章重返哲学研究

第十九章监狱

第二十章自由之路

第二十一章回归

在线预览

10月第二周,他们终于抵达上海。罗素到了中国,看到的一切让他非常着迷。途中写信时流露出来的那种阴郁基调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热情、轻松的 愉悦氛围。他和朵拉一下船便感受到了热情,朵拉在写给她母亲的信中说,他俩 受到款待,“就像国王和王后”。他们被直接送到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新闻会现 场,与当地记者见面,给予报纸的摄影师拍照的机会。次日,那些照片和报道出 现在中国的许多报纸上,谈到了对他俩的访谈,还谈到他俩的衣着、长相和其他 相关情况。

公众对他们两人很感兴趣,其强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公众的主 要兴奋点看来不是在罗素对逻辑学和数学哲学的贡献上,而是在他的社会和政治 思想上。“世界上伟大的社会哲学家来到中国,我们非常高兴。”一名来自上海 的学生致信罗素,表达了对他的重要性的看法,这看来是中国人的普遍观点。如 果说俄国人希望给罗素上一堂人生哲学课,那么,中国人的态度似乎同样坚定, 希望从他那里学到这样的东西。在上海短暂逗留的几天时间中,罗素接待了无数 访客,被所有的人视为睿智、博学的哲人。人们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若干 人致辞,对他表示欢迎。他后来写道,他被称为“第二个孔子”。那次宴会给他 留下一个经常谈及的记忆:他次听到中国的古代音乐演奏,那种乐器被他描 述为“有点像吉他……但是被平放在桌子上”。一般说来,音乐不会给罗素留下 深刻印象,然而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那种音乐“非常动听,非常精妙”。

罗素仅在上海住了一夜之后便宣布,自己喜欢中国人的习俗和文化。他写 道:“我那时才知道,受过教化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文明的人。”他见到的每个人 看来都充满睿智,滑稽幽默,不乏魅力。他的翻译赵元任让他感到特别惊讶。赵 元任全程陪同,将他的讲座和讲话译成中文。赵元任曾在美国待了 10 年,并且 完成了人们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艾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成了中文。他年 富力强,头脑聪明,而且反应机敏,妙语连珠,是罗素和朵拉的陪伴,两人 都非常喜欢他。有一次,他看见罗素的一篇文章,题为《当下乱局之成因》(现在是《工业文明的前景》的章),随即脱口而出:“怎么说呢,我觉得,当下乱局的成因是以前的乱局。”那样的睿智让人想起 18 世纪的英国绅士,正是罗素 欣赏的类型。

罗素开始时失望地发现,他并不是直接去北京,而是先到中国各地旅行,看一看中国的乡村和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作为回报,他参加访谈,举行讲座, 满足人们希望见到他、聆听他的观点的迫切要求。首先,他们一行在杭州的西子 湖畔住了 3 个晚上。主人带领罗素和朵拉参观了附近岛上的乡村房舍和寺庙。罗 素发现,在中国,“看来没有谁相信宗教,甚至那些和尚也不相信”。这让他觉得 很有意思,进一步补充了他当时正在形成的印象:中国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保留 着田园诗的韵味,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 18 世纪的英格兰,恰如辉格主义者向往的某种天堂。

中国给人的印象是,假如 18 世纪的欧洲持续存在至今,没有出现产业 主义和法国大革命,它就与中国现在的情况类似。这里的人似乎是理性的享 乐主义者,谙熟获得幸福之道,通过对艺术感的强化培养,变得近乎。 他们与欧洲人大不一样,选择享乐而不是权力。

结束了在杭州的访问之后,罗素和朵拉到了南京。在那里,罗素给中国科学 协会举办了题为《爱因斯坦的新引力理论》的讲座。随后,两人顺着长江而上, 经过 3 天航行,到达了汉口。罗素回忆说:“在长江上航行的那几天非常愉快,与 在伏尔加河上的所见所闻形成截然对比。”朵拉写给她母亲的信件也证实了这一印 象。朵拉告诉母亲:“中国的风景堪称天堂,无与伦比,恰如中国绘画,远处雾霭 朦胧的山岭总是依稀可见。我觉得,长江肯定可以跻身世界上漂亮的河流之列。”

两人离开汉口之后,到了长沙。长沙是湖南省省会,一个重要的商业、工业 和教育中心。当时,长沙正在举行一次教育会议,与会人士包括哲学家约翰 ? 杜 威。杜威在 1 年之前接受中国讲座协会——罗素也是受到该机构的邀请——邀请 来到中国,并且已经接受了再待 1 年的请求。罗素和杜威是在湖南省省长举行的 一次宴会上相遇的;多年以来,杜威在公开场合对罗素有过多次善意之举,但是 私下里看来并不喜欢罗素。根据美国自由主义作家锡德尼 ? 胡克的说法,“杜威 对罗素的恶感始于中国……杜威觉得,罗素对他人的感情麻木不仁”。另一方面,罗素告诉奥托琳,尽管他喜欢杜威,超过了他在 1914 年见到的其他任何美国人,“现在我觉得他无法忍受”。

会议组织者本来希望说服罗素在长沙逗留 1 周,举行讲座,与人交流。但是, 罗素和朵拉已在中国旅行了两周,心情愉快,然而身体疲惫,希望休息一段时 间,所以很想到北京去安顿下来。因此,两人决定,只在长沙住一个晚上。根据 罗素的回忆,为了补偿他拒绝留下带来的结果,在那天的 24 个小时中,他举行 了 4 场讲座,发表了两次宴会致辞,午餐之后还有一次讲话。

四场讲座全都涉及同样的主题,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他对俄国的印象, 分析了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实践,后以《成功的共产主义的必要因素》为题结 束。在他的听众之中,当时是年仅 26 岁的学生。根据的说法(保 留在他当时撰写的一封信件中),正如人们预料的,罗素“采取了支持共产主义 的立场,但是反对工农专政”:他说,应该使用教育这个方式改变有产阶级的思想;这样,就没有必要 限制自由,没有必要诉诸战争和暴力革命。

写道:“本人反对罗素的观点,我的态度可用寥寥数语概括出来,‘他的说 法作为理论相当不错,但是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从政治层面看,中国当时处于变动不安的状态之中。1911 年的革命——罗素 倾向于认为,它与英国 1688 年的光荣革命类似——让中国在理论上是一个君主 立宪国家,但是其实大体上处于权力真空状态。孙中山领导着信奉温和社会主义 的国民党,罗素——与约翰 ? 杜威一样——希望国民党在那场权力之争中获得 胜利。1920 年秋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可能性的结果;第二, 尽管持怀疑态度,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在没有暴力革命的情况下实现。 学生和政治进步人士普遍觉得,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哲学,许多人向苏维埃俄国 寻求指导。在罗素的听众中,许多人认为这位《社会重建原则》和《自由之路》 的作者提出了一个政治理想,它至少可以在严肃的意义上与列宁和托洛茨基的 理想抗衡。

从长沙到北京途中,罗素给奥托琳写了一封长信,记录了那次旅行,谈到了 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初步印象。他请她准备几份打字稿,分别寄给克里福德 ? 艾伦、伊丽莎白(他的嫂子)、科莱特以及《国家》的主编休 ? 马辛厄姆。他说,如果马辛厄姆愿意,可以将文稿刊登出来。“但是,如果他不愿意,我随后可以 寄给他更有趣的东西——我本人倾向于后一个方案。”到头来,马辛厄姆原文照 登了那封长信,使用的标题是《中国的幸福》。

那时,罗素在中国还不到 3 周时间,甚至尚未到达北京,他描述的中国印象可 能有为时过早之嫌。在那封信件中,罗素勾勒了文明程度极高的人物画像,他们 的优雅的生活方式过于精致,过于从容,难以抵抗现代世界的种种野蛮做法。但 是,剩下的旅途中,罗素定格的这种画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俄国,他将西化 视为一种疾病;在中国,他觉得自己可以在那种疾病传播开来之前,看到在健 康状态下生活的人们的风貌。在他的信件中,在中国的欧洲人仿佛被描述成某种 致命痛苦的载体。在上海,“欧洲人看上去几乎个个病态,面目可憎”。在长沙, “欧洲人拥有一些工厂,一些银行,一些传教团体,一家医院——按照西方方式损 害和修复身心的东西一应俱全”。他报告说,在长沙大约有 300 个欧洲人,接着,他 仿佛以告诉病人好消息的医生的口气补充说:“不过,欧化尚未大规模漫延开来。”

10 月的后24小时,罗素和朵拉一行终于抵达北京。罗素的以上心态很快表 现出来:他们两人反复要求,使用二手中式家具布置他们的寓所,不用给他们提 供的欧式家具。罗素和朵拉决定,尽量与北京的欧洲人圈子保持距离。罗素写 道:“在东方的英国人与环境脱节,打马球,上俱乐部,从 18 世纪传教士的 著作中获得对本地文化的看法,以鄙视英国乡下人的智性的态度,鄙视东方人的 智性。”罗素没有刻意表示,他和朵拉是已婚夫妻,对这样做给传统的欧洲感造 成的冒犯,两人都深感高兴。这并不是说,那里的上流人士因此避开他们两 人。他们两人受到中国主人的极大尊重;相比之下,他们公开对抗传统的两性关 系和婚姻观念带来的偏见显得微不足道。在北京,欧洲的外交官员、商人及其各 色人等频频发出邀请,让他们有应接不暇之感。

可是,他们真正希望的是,亲自去结识和理解中国人。对罗素和朵拉两人来 说,“中国的问题”与产业主义问题密切联系。在各自访问俄国的过程中,两人 以不同方式,就这个问题形成了深刻印象。朵拉后来回忆在中国度过的那段日子 时写道:“我们两人清楚地看到,我们那时生活在前工业化的文明中。”因此,作 为两人在俄国的经历的结果,他们的头脑中形成的问题是,是否可以“驯服”工 业化发展,使其与我们珍视的文明匹配?这时,这个问题被确定为另外一个问题,在调整自身、面对现代世界这一不可避免的过程中,中国人是否可以保留让自己如此愉快的某些品质呢? 罗素在给奥托琳的信中写道:“为了帮助中国,我愿意做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但是,这项任务很难。中国是一个艺术之邦,这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说, 想象一下奥古斯都 ? 约翰和利顿 ? 斯特雷奇统治之下的大英帝国,“你就可以对中 国在 2000 年中如何被人统治的情况,有一个大体的概念”。当年在狱中,他曾经 详细对比了维多利亚人与布卢姆茨伯里派的差异,对比了一方的活力和能量与另 外一方的无精打采的艺术感。在他的脑海里,这样的对立以俄国与中国之间的对 比反映出来。布尔什维克政权让他看到,忽视当代生活的雅致的愉悦导致的 危险;中国人让他看到,如果扩大那些愉悦、排除其他东西,也可能导致危险。 他告诉奥托琳:“中国人常常提醒我奥斯卡 ? 王尔德次出庭时的情景。他觉 得,睿智可以让他度过任何难关,但是他却发现,自己被一台并不在乎人的价值 的巨大机器控制。”

在国立北京大学,罗素在讲座中介绍了哲学和数理逻辑,而且还就《心的分 析》这个话题,重复了他在伦敦举行的那个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的内容与他不 久前发表的关于心理学与逻辑学之间关系的言论互相冲突,然而罗素还是将讲稿 寄给了乔治 ? 艾伦和昂温书社出版。他还增加了一篇序言,特别指出,在讲座提到 的与中国相关的内容“是我到中国之前撰写的,读者不要拘泥于其地理位置的精 确性。我使用的‘中国’仅仅是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遥远的国度’,以此说明读 者不熟悉的事物”。大约在同一段时期,他致信三一学院,希望辞去实际上并未履 行的讲师职务。他后来说,他那样做的“原因是,我明目张胆地生活在罪孽中” 。

这是一个之举。从那以后,他不得不依靠写作为生,从一定程度上说, 他无法将许多时间用于他在狱中思考过的那类哲学问题。他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断 了这条后路呢?我倾向于认为,有两个原因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其一,在受到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的影响之后,他对哲学产生了幻灭感;其二,在他的感情层面 上,生儿育女的渴望取代了哲学的地位。1917 年,他曾经表示,希望重拾哲学研究,将其作为重新思考“永恒事物”的一种需要;到了 1919 年,他阅读了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之后,一直存在这类永恒事物,等着他重新进行研究。在《数理逻辑引论》和《关于逻辑原子论的讲座》中,他虽然强调说,几乎不可能让自己的心智集中关注抽象的形式,但是依然认为,逻辑学研究的是这样的形式。然而, 在荷兰与维特根斯坦进行讨论之后,在关于约阿希姆著作的书评中,在 1920 年 初期撰写的其他文章中,他开始大力强调逻辑学的语言性质,坚持认为,逻辑学 不是研究永恒的抽象形式,只是对语言的分析而已。根据这个观点,没有什么 “永恒事物”可让哲学家去寻求庇护。

因此可以说,他后来概括描述的“脱离毕达哥拉斯之举”——即对数学世界 的实在持越来越不相信的态度——是在 1919 年底完成。那时,他接受了一个观 点,让逻辑学和数学变为无关紧要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到那时为止,它对 罗素来说已经不再是感到遗憾的问题了。其原因在于,到他访问中国时,他人生 中急切的冲动是生儿育女。肯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愿意牺牲三一学院的职位,以便和朵拉一起,生活在“罪孽”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从个人的角度看,在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罗素 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决定性变化:从当哲学家转向当父亲。当然,没有什么内在原 因说明,两者为什么不能兼顾。假如他和朵拉于 1921 年在法律意义上成为夫妻, 或者说,假如剑桥大学的上流社会的两性道德观念与实际情况不同,他也可能不 会在当父亲或者让学者之间做出选择。假设的情况与实际的状态不同;假如他没 有觉得,为了满足要孩子的愿望,他不得不放弃三一学院的职位,那么,他是否 会保留讲师职位,继续自己作为学院派哲学家的生涯呢?

媒体评论

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是迄今为止、好读的罗素传记,南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本书是卷,讲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长、学习及研究历程。

极为感人……成功地描述了罗素的生平,交织叙述了罗素的哲学著作、政治担当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评价,而是用脉络清晰、无所不包的故事来说话,这正是蒙克的成功之处。

——尼古拉斯 莫斯利,《每日电讯报》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蒙克是罗素的传记作者中理解罗素专业著作的人……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安东尼 戈特利布,《旁观者》

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展现了罗素与当时的思想界和英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本质联系。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basten0**的评论:

书的内容不错,双十一预热活动也很给力

2017-11-15 10:50: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罗素自传,看看他是如何成长的

2017-11-15 15:40: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装帧精美,价格不太高

2017-11-16 10:11: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重哦,知识的重量,但是很喜欢

2017-11-16 22:46: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详尽的内容,为我们讲述鲜活的罗素。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复杂的人。

2017-11-16 09:24:32
来自墨箭无**的评论:

买了《维特根斯坦传》,所以又来买《罗素传》很好,物流很快

2017-11-12 11:51:2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 一分都不想给,竟然褶皱成这个样子。

2017-09-30 20:19: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罗素是哲学史上的牛人,这本传记非常好,值得收藏品味

2017-11-09 21:34:43
来自**(匿名**的评论:

非常满意,很喜欢。

2017-04-15 21:22:5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包装不错,喜欢

2017-04-21 09:55:55
来自凤***(**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包装很精美!

2017-04-26 20:05:1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厚重,值这价,物流慢

2017-06-05 12:04:5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厚一本,喜欢罗素,慢慢看吧。

2017-06-08 09:29:2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 书的质量很好,性价比很高,包装也很好,到货很快.

2017-06-19 14:35: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厚的一本,不错的书

2017-07-04 09:43: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

2017-07-07 23:25:5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高品质高质量

2017-07-10 10:49: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给女儿的,好像很喜欢的样子,时不时还翻一翻!

2017-07-24 17:58: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 很好的书籍,特别喜欢。。。。。。

2017-08-06 10:22: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充实,介绍了许多的课堂上听不到的生物故事,非常有用,开拓了我的视野。

2017-08-19 00:27: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纸张很好!

2017-09-07 19:54:53
来自yufengf**的评论:

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是迄今为止*全面、*好读的罗素传记,甫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本书讲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长、学习及研究历程。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交织叙述了罗素的哲学著作、政治担当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评价,而是用脉络清晰、无所不包的故事来说话,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2015-12-10 15:53:51
来自再忙也**的评论:

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是迄今为止最全面、较好读的罗素传记,甫一出版就好评如潮,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交织叙述了罗素的哲学著作、政治担当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评价,而是用脉络清晰、无所不包的故事来说话,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2016-03-24 12:21:09
来自hnsnyli**的评论:

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交织叙述了罗素的哲学著作、政治担当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评价,而是用脉络清晰、无所不包的故事来说话,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2015-11-02 09:52: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以为一本就是全部,没想到分上下册,里面的排版很稀,不是正常书籍的排版

2015-12-25 11:23:05
来自免了吧**的评论:

份量欠点,貌似依然是轻型纸一类的。总体感觉不够精致。

2015-09-12 21:17: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终于找到自己最想看的书啦!很不错。发货快,书纸好。精美!

2015-09-26 00:11:24
来自dongyun**的评论:

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但是高估自己了,买来看不下去,翻了一次又一次,就是不能前进,想送人。

2016-04-22 05:52: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爱因斯坦传作者的新作,喜好西方哲学,喜欢八卦的,推荐

2015-12-15 14:36: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了解罗素的重要资料,我非常喜欢。强烈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购买。

2015-12-14 15:35:10
来自水井八1**的评论:

《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作者的另一部力作,作者是领域中的权威,内容可信。书籍设计和装帧都很好,有收藏价值。

2016-04-23 22:10:3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罗素,孤独的灵魂,他的雕塑,传达了力量,他的人生,正是这种力量的表达。

2017-07-21 10:37:3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评论的目的在于作为一个穷学生,积分可以获得一点优惠,因为书还没有完全读完,又要买新书了,无论如何!我总觉得自己买的书都是好书,都值得深读,因为这是我灵魂的“要”。——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2017-06-01 16:41:31
来自哈哈168**的评论:

蒙克的罗素传可以与他的另一部著作维特根斯坦传比肩而立

2015-12-12 00:46:22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