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新版《野草》精选了74篇短小却意味深长的诗文,全书分四个部分,开篇完整再现《野草》,其余三个部分择选《华盖集》《准风月谈》《三闲集》《集外集》《且介亭杂文》中充满张力与魅力的短文。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也是人格的维度——愤怒、但是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或许我们能从大先生的文字中领悟到自己的人生哲学。
陈丹青先生曾说过这么一段令人深思的话:"鲁迅的言论与思想,再早、再晚,都出不来。他的时代,是中国现代史国家祸乱与历史机会密集的时代,也是春秋以来一次短暂的`百家争鸣`时代。倘若他被认为高于其他人,因为有其他人;倘若其他人不认同他,便说明那是群雄并起的年代。他身后被高悬、孤立,使我们只能仰望他一个。……但这些都不重要,真的要害,是我们几代人早已被塑造为另一群物种。我们的思维模式、话语习惯、价值判断及无数生存细节,几乎无法与鲁迅及他的同代人衔接对应。我们的困难不是不认识鲁迅,而是不认识我们自己。要还原鲁迅,恐怕先得借助鲁迅的生存经验,做一番自我还原。"
这个版本的《野草》精选《鲁迅全集》中充满哲思的诗文74篇,比如《死》,这是鲁迅先生病重那年写的一篇随笔。过了一个多月,他真的去世了。这篇质朴的随笔搁在今古所有谈论死亡的文学中,也是绝品,而其中遗嘱的末尾两句,真不愧为堂堂鲁迅,拿去和世界上种种著名的墓志铭与临终之言相比,也可谓独领风骚。这两句话,我们早知道的,就是: "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如此挑衅却又深刻的文字,足以让人回味。
鲁迅
1881.9.25(农历八月廿八日)- 1936.10.19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1904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及时篇小说《怀旧》,
发表于《小说月报》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一生写作千万字,主要成就包括杂文、小说、散文、现代散文诗、翻译等。
野草
题辞 _ 003
英文译本序 _ 005
秋夜 _ 007
影的告别 _ 010
求乞者 _ 012
我的失恋 _ 014
复仇 _ 016
复仇(其二) _ 018
希望 _ 020
雪 _ 023
风筝 _ 025
好的故事 _ 028
过客 _ 030
死火 _ 037
狗的驳诘 _ 040
失掉的好地狱 _ 041
墓碣文 _ 043
颓败线的颤动 _ 045
立论 _ 048
死后 _ 049
这样的战士_ 054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_ 056
腊叶 _ 059
淡淡的血痕中 _ 061
一觉 _ 063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伪自由书
战士和苍蝇 _ 069
导师 _ 070
杂感 _ 072
一点比喻 _ 075
未有天才之前 _ 078
写在《坟》 后面 _ 082
文学上的折扣 _ 088
从讽刺到幽默 _ 090
从幽默到正经 _ 092
准风月谈/三闲集/热风
别一个窃火者 _ 097
诗和豫言 _ 099
晨凉漫记 _ 101
中国的奇想 _ 103
豪语的折扣 _ 105
"中国文坛的悲观" _ 107
"揩油" _ 109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_ 111
由聋而哑 _ 113
男人的进化 _ 115
文床秋梦 _ 118
电影的教训 _ 120
打听印象_ 122
怎么写 _ 124
智识即罪恶 _ 132
随感录三十五 _ 136
随感录三十六 _ 138
随感录三十八 _ 139
五十六 "来了"_ 143
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_ 145
五十九 "圣武" _ 146
六十一 不满 _ 149
六十二 恨恨而死 _ 151
六十三 与幼者 _ 153
六十四 有无相通 _ 155
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 _ 156
六十六 生命的路 _ 157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且介亭杂文附集
自言自语 _ 161
死 _ 167
自嘲 _ 173
题《呐喊》 _ 174
题《彷徨》 _ 175
答客诮 _ 176
惯于长夜过春时 _ 177
题三义塔178178
桃花 _ 179
自题小像 _ 180
人与时 _ 181
他们的花园 _ 182
梦_ 183
汗颜的是我一直没真正度过鲁迅爷爷的野草,今朝拜读别有一番滋味!书中虽多有沉闷的色调,但却也不乏一抹幽默的亮色,让人玩味之后发现文字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改变了你的思想,好书!值得多读几遍!
野草的题辞就意义深刻,虽不能看懂这其中的哲理,但也知道野草多么渺小的事物,风一吹,它就摇摆不定,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精神,不被打倒,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中留下了见证。
之所以取名“哲学之致”,致是一种抵达,而谓之哲学,是因为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凝聚在《野草》里了。《野草》不同于鲁迅的其它作品,是鲁迅自身历经诗
《野草》在文学界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绝望是虚妄的,让你看不见未来但终究会消散的;希望也同是虚妄,让你付出一切,直到——你的青春,然后抛弃你,留下的只有迟暮的晚年和记忆,同绝望一样总是骗你。于是先生看着被“蒙骗”的青年们,独自一人一抛“迟暮”,决战黑夜
收到了,书籍有塑封,很完好,纸质也不错,字体也整齐,暂时没发现什么问题(自从读了墓碣文被鲁迅先生的文章深深吸引,与上学时的强行要求背诵有十分不同的感觉)这本野草很轻耶
这是先生最好的作品。他不愿意青年读野草,说野草只属于他自己,这已经感动了我。其实棵棵野草并非完美无缺,但是这一整片草野也实在魅力非凡。躺在这片草野上,身躯紧贴大地,我感觉到过客的脚步越来越切实。在齐身高的草丛里奔跑,张开双手是世界拥抱了我,而我只触到了这灵魂的一小片而已。
《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种子的力量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野草的这种精神也告诉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困难重重、布满荆棘,但我们要像野草一样,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才能钻出地面,向世人展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相比教科书所说的《野草》是鲁迅对世人和社会丑恶的无情揭露和解剖,我更愿意相信《野草》中所有象征的主体意象都是鲁迅他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题辞》中对于此书的阐述:“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野草》中的鲁迅,已经是在一个与他人无法相属、深深隔膜的境地。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大先生出品,质量有保障。好多都在写梦,应该是借梦来解析现实吧。死亡与腐朽才是存在过的证据,所以,“望野草的死亡与腐朽尽早到来吧!”有的部分写的让你毛骨悚然,比如那个墓碣文,一个人为了尝自己的心是什么滋味,便挖了出来,原来挖出来的心已经没有味道了啊。
从初中开始零零散散地读鲁迅,每个集子基本就是差那么一两篇没有读完,所以没有标记。最喜欢的是意象繁多的《野草》,鲁迅冷硬,精准的文字表面下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或恳切,或同情,或激愤,或绝望。感觉鲁迅还是远远多于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那几篇文章,从《野草》里可以体会到。继续读
一直都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种深入心灵会震撼你的文字,也许会让你觉得低沉失落,但感慨过后,会充满斗志。不仅一个country要除掉野草,我们自己也要除掉野草,健康积极乐观生活。
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为了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为了让国民更好地知道这段苦难,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作者一开始就交待自己写作野草时的感受——自己未写作之时,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但当真的下笔时,却又说不出什么来。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也表明鲁迅的思维正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旧的已舍弃,新的还不成熟。
鲁迅的《野草》体现了他的孤独感,他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野草中的句子,恰如对自己一生的诠释.
这书还用多说吗?鲁迅惟一的散文诗作品集,《题辞》中的那一句“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无论什么时候读都有一种韵味。大学时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野草的,可惜只是为了应付而没有认真完成。
在张枣先生看来,鲁迅先生在《野草》的文本中已经具备了现代派的基本意识。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汉语文学的美学原则的贡献,以及他自身已经体现出的自觉地写作意识。从这里开始,文学从“沉默”走向了“自说自话”。
我愿在青春之时以手加额,遥想八十年前广漠旷野之上的荒凉与苍白,及苍白底色中这一曲悲歌——悲凉,也悲壮。时代总会追逐而过喧闹而过,然而总有时光所不能漂洗尽净的沉淀,凝积而下,成为浮华世界另一头得以平衡得以严肃的最终答案。
看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有着很深的感触。读着那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一句句活泼的话语,一个个尖锐的字眼??让即使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我,心中也自然地升起一股股在翻滚着的热血,渴望站起来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我认为,文章中的“野草”代表的是鲁迅一种精神的仰望和追求,他希望做到像“野草”们一样,愿为革命显出自己的名利或生命——“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至于死亡与腐朽……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是,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做到自己意愿的精神,肉身有太多因素的限制,他无法用行动去做。
鲁迅先生的《野草》,在诗歌史上会占有重要的位置。相较于经常被提及的”新诗之父“胡适,“鲁迅先生是职业写者,而胡适志不在文,玩票而已。"我记得我高中学历史的时候,读过胡适的《两只蝴蝶》,印象深刻...当时读的诗不多,感觉比张宗昌强些...
钱理群说,越是困惑的时候看先生的书越能看进去。“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薄薄的一本野草是先生的全部人生哲学,也是先生最隽永的文字。老版本的虽然看着有那么一点异样的感觉,却也同样古朴、素雅。好书,值得多读。
之所以取名“哲学之致”,致是一种抵达,而谓之哲学,是因为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凝聚在《野草》里了。《野草》不同于鲁迅的其它作品,是鲁迅自身历经诗与思的消长,以及感性与理性的抗衡所抵达的一个平衡点,其中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包含了鲁迅全部的哲学。
《野草》的写作多是对社会和文明有所感触而发,这是缘起,但《野草》作为鲁迅的生命哲学,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如此复杂和深邃。集中呈现了鲁迅的精神深度。 在这里,选择其中部分篇章作较细致读解,尝试揭示鲁迅的内心的一些隐密。
《野草》里的前23篇都写在当时段祺瑞统治下黑暗的北京,鲁迅先生在那个白色恐怖下,开始剪一剪报,整理自己的作品,出了这本诗集。《野草》区别于鲁迅先生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隐藏的那种深邃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性有深层次的,有浅层次的。
我想鲁迅先生将书籍名取为“野草”也是有一定的寓意的。众所周知,野草是渺小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但鲁迅先生仍然将名字取为“野草” ,是因为他看到众多的中国人民就如同这遍地的野草一般,渺小却拥有着巨大无比的力量。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他在《南腔北调集》里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统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