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图书
人气:128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自序 二十世纪九○年代,我在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星期一次,大约一个小时,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我当时在大学美术系任教,但是不觉得广义的“文化”应该局...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蒋勋]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5492852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编辑推荐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

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蒋勋

蒋勋经典代表作,十年心血。省思当下社会,为疲惫的现代人找回生活的信仰。

精装典藏版,全新问世,由作者亲作全书修订。

金钟奖获奖作品,风靡台湾。

蒋勋坦然温柔的文字,称出生活本来的重量,更引领我们看见自己。在百转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寻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书中所承载的,是广阔生活的十个侧面: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内容悲悯却不忧伤,寥寥数语,掷地有声。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阿

目录

自序

及时讲 新 价 值

第二讲 新 官 学

第三讲 新 伦 理

第四讲 新 信 仰

第五讲 谈 物 化

第六讲 创 造 力

第七讲 文 学 力

第八讲 爱 与 情

第九讲 情 与 欲

第十讲 新 食 代

在线预览

爱是人生的课题

爱,也是一种介入。

我相信,爱是人类较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所有的文学艺术,百分之九十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这么大的问题,几千年来被人类讨论,还是没有一个结论。

所以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应该是要怀抱着谦卑的心情,不意图立刻下定论,这是一个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课题。我不确定每一个人在都能圆满,我的意思是在临终的时刻,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生爱的功课,会是一个圆满的分数,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基本上,我觉得爱有两个部分,是常常会混淆的。一部分是爱的本质,我们对爱有一种渴望跟需求,就像柏拉图所说,你为什么爱,因为你欠缺。《会饮篇》是柏拉图讨论爱最重要的一篇哲学作品,内容是讲很多人一起喝酒,有医生、有诗人、有喜剧家,当然也有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们设定了一个主题,讨论爱,尤其是“爱欲”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由苏格拉底做总结。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柏拉图提到关于“爱的本质”的问题。

另外一个部分,爱也可以变成一种形式或习惯。譬如传统中国父母会对女儿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就要从子,叫做“三从”。对于一个女性来讲,她的爱是被这三者决定的,没有其他可能。今天我们在路上随便碰到一个女孩子,问她:“你觉得三从是对的吗?”她很可能是反对的,意思是说爱的形式、爱的表达方式,会随着时空改变。我们今天讲爱所引起的混乱,就是在这种形式上的混乱。

过去女人的爱那么简单,在家里反正就听爸爸的,结婚以后就听丈夫的,丈夫如果死了就听儿子的,这么简单的三从规则,就够用了。她从来不用去烦恼或忧伤自己的爱情如何释放,因为社会的礼教已经全部为她设定好了,甚至她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异性。

但是现在,爱的形式改变了,整个社会伦理、外在的规则都跳出原来的框架。一个职业妇女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异性,她受到挑战与被牵连的机会变多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外在的考验变多时,内在修行的需求度与难度都会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应该要用最诚恳的态度,去把所有的个案做最严肃的整理,没有任何嘲笑或者不好意思的问题,才可能在社会建立起新的伦理规则。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关于爱的本质,可以确定的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人永远需要爱,需要付出爱,也需要得到爱,这是本质,可是在形式上,不同的社会法律、道德伦理,有不同的爱的形式。譬如前几年看到报纸登一则消息,一位阿拉伯公主因为自由恋爱就被爸爸处决。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台湾,我们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太残暴了;可是对阿拉伯人而言,他们认为这样处理问题是对的。也就是说,阿拉伯公主自由恋爱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个动人、伟大的爱情故事,可是从那个社会的角度看,它是不道德的。

这就是我要说的,爱的形式与道德、法律没有办法脱节。

爱不可能圣洁、单纯到脱离人类的法律、道德,一旦发生冲突时,你就只能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千古以来让人感动的原因,就是他们冲破了法律与道德,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让我们落泪,也是因为他们冲破了法律与道德。再提一个更有趣的例子:《白蛇传》,这是一则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因为主角是人与蛇,多么不可能在一起。这些故事就是企图保有爱情的纯粹性,可是这个纯粹性要存在现实之中,非常困难。罗密欧与朱丽叶怎么可以在一起?他们两家是仇人啊!梁山伯与祝英台怎么可以在一起?一个这么有钱,一个这么穷,有阶级问题啊!那白蛇和许仙又怎么可能在一起?一个是蛇一个是人。种种现实的声音都是要说服你,纯粹爱情的不可能性。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你还在坚持爱情至上,坚持爱的圣洁主义,你就要无怨无悔,不管遭遇任何困难,甚至是死亡。如果有怨有悔,从一开始你就要回到法律跟道德的规范里,一开始就不要背叛法律跟道德。

这是你的选择。

其实,每一段爱情,我们都应该回过头来问自己:我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你选择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要震撼整个社会的道德跟法律,你应该要很清楚结局。如果不知道,糊里糊涂的,在遭到责备时才满怀怨悔,那我会觉得是这个人自己没有想清楚。

爱情有的内在本质,也有客观的外在层面。内在的本质可以是一个最圣洁、最崇高的东西,但它的外在则受限于许多形式:法律、道德,包括所爱的对象都是外在的现象。所以当你个人选择无怨无悔时,可能碰到的较大难题,就是对方退缩、改变了。

西汉卓文君在及时任丈夫过世新寡期间,在一个非常哀伤的状态下,遇到了才华洋溢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非常喜欢卓文君,所以作了一首诗《凤求凰》,“以琴心挑之”,就是弹琴唱给她听,卓文君就被感动了。

在这里就有一个难题:爱可不可以被替代?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卓文君的前夫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爱着卓文君,或卓文君是不是也爱他?可是在这个时候,在她守丧期间,她却爱上了司马相如,甚至跟他私奔。那她不是背叛前夫了吗?

这里面是有矛盾的,不只是说她震撼了旧的社会伦理价值,跟一个男人私奔,同时也包括卓文君是不是相信有所谓永恒、不朽的爱情?如果她相信的话,那她自己本身就很矛盾,因为在她遇上司马相如之后,就背叛了与前夫的爱情。

后来司马相如也变心了,卓文君写了很有名的一首诗《白头吟》,说夫妻情分如沟水东西流时,她除了悲伤还是悲伤,但既然司马相如有二心,她也只好做个了断。其中一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道尽古今中外男女对爱情的较大渴望。

而这种被遗弃的心情,在班婕妤的《怨歌行》中有更贴切的描写。她把自己比喻成秋天的扇子;夏天很热时,扇子不离手,但是到了秋天,不用扇子了,就把它丢在一旁,所以说“秋扇见捐”。我想我们社会里,不管女性男性都有过这样的忧伤。

在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应该要重新考虑自己爱情的圣洁性与崇高性,爱情的本体是在我,或是对象?如果是在我,那么在我的生命里面,爱情已经完成了,我所得到的欢悦、圆满的部分,都将随着我的一生永远不会褪色,至于结局是什么,我不太在意。

常常会有朋友或是学生来找我,诉说他们因为恋爱而哭泣、哀伤,觉得活不下去,我就会问他们:“你觉得你跟这个人在一起,曾经快乐过吗?”有时候他们生气到极点时,会说:“我从来没有快乐过。”我就会提醒他:“你是不是说谎了?你会不会没有注意到?因为你如果没有快乐过,现在就不会这么难过。”

我想,在很多时刻,我们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爱的这个人,他真的爱过我,对我善良,疼爱过我,难道要因为一些小失误,或者他离开我了,我就要开始憎恨他、报复他,让他从百分之百的好,变成百分之百的坏?

很多人会在爱情结束时产生憎恨,是因为他觉得爱情的誓言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谈恋爱时说的海枯石烂,就应该是要到海枯石烂才能变心,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回到古代的婚姻伦理,回到法律允许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娶好几个妻子的时候,法律可以规定他要把爱平均分给不同的妻子吗?还是他也会有特别宠爱,特别不宠爱的?这就是说,爱的表达本来就是在一种习惯和形式当中。就像现在一夫一妻的制度被建立起来了,我们也习惯用这个制度去思考爱情,可是我们要知道,人永远不是制度。

千万不要觉得有一纸婚约就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能保障爱情。

婚姻是法律,它可以保障一夫一妻制,如果有一方没有履行,另一方可以告他,可以要求他赔偿,法律可以判他有罪。可是你没办法以法律要挟另一方爱你。

婚姻与爱情不同,法律对爱情是无效的。可是我们常常把它们混淆了。

萨特和西蒙 波伏娃这两个法国哲学家是一生的伴侣,可是他们不要结婚,他们不要法律的那张纸。他们对自己的爱情很有信心,所以不需要婚姻那张纸来保护。

爱情选择常两难

谈论爱情这个主题,我常要很小心,因为我自己对于爱情有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也比较不会从世俗的层面去考虑,但我想大部分的读者,还是比较接受世俗的观念,譬如说到了某个年龄就要结婚,结婚是要昭告诸亲友,得到法律的保障,婚后双方都不可以有外遇,这就是爱情最圆满最顺利的结局。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也不是要鼓励任何一个人去学习萨特和西蒙 波伏娃,事实上他们是在做一种实验,实验人性有没有可能不要靠法律的保障,靠人真正内在的吸引力去维持关系。譬如说两个人愿意住在一起,不是因为法律,也不是道德的约束,而是因为爱。

但他们的爱是很复杂的。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法国社会里有名的哲学家,所以社交圈很广,他们各自有很多同性的、异性的朋友,当然也会碰到被其他人吸引的时候。譬如说萨特去美国开会时,就曾经碰到同样也是很有才华的人互相吸引,这时候他可能就忘了在家的西蒙 波伏娃。同样的,当萨特不在家的时候,西蒙 波伏娃也会因为召开文学会议,遇到吸引她的男人。

萨特和西蒙 波伏娃有个共同的约定,任何事情绝不隐瞒,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了外遇,他们就会告诉对方。他们两个不断地在实验,如果听到对方外遇,会不会嫉妒?会不会很伤心?会不会愤怒?怎么样通过这些嫉妒、愤怒、伤心,然后更确定彼此的选择?

爱情的选择常常是两难的,爱谁多爱谁少,那个比重很轻微,我的意思是,不可能有全部爱或全部不爱这么的事。如果不是两难就没什么好谈的了,如果我全部爱这个人或全部不爱这个人,结局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又何必要吵架?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绯闻案,一个男子身边有三个女性,或是一个女性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我想,他们之间都不是全爱或全部不爱的问题,也不是因为爱了这个人,就不爱那个人。爱情是很复杂的,里面有很多微妙的东西,连当事人都不容易搞清楚,只有从一个非常宽容的角度,你才能够了解到在这样的事件当中,每一个人是如何在努力调整自己,使自己进步,增加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比重。

萨特和西蒙 波伏娃都已经过世了,他们一直到老死都住在一起,所以被歌颂成为二十世纪伟大的爱情。可是我不知道,如果他们继续活下去,会不会发生某些意外?会不会遇到一个人,让他们决定放弃对方?

这种爱情的形式是让自己每24小时都在面临挑战,当然很艰难,所以我不鼓励任何一个人去学他们,但同时我也要提醒,千万不要认为婚姻那一张纸就有用。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婚姻可不可能继续保有爱的持续性?因为我看到一些朋友本来很爱读书、很上进、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结了婚之后却开始发胖……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字去形容,我的意思是婚姻好像让两个人开始自我放弃了。

我真的觉得,当你开始每天睡觉十二个小时,不上进、不读书,然后发胖、不在意自己的衣着时,你就是不爱对方了。因为你已经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吸引对方,不怕对方觉得你是不好的。

我相信我可以跟一个人在一起二十年,他都是新鲜的、迷人的,而且我也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在他面前我不可以太差,我不会让自己发胖,让自己讲话言不及义。我想如果因为跟一个人结婚而变得庸俗,或是对方变得庸俗,我真的会觉得厌烦。

我的意思是,千万不要让婚姻变成恋爱的句点,它应该是可以延续的。

很多人会说,好像古代的相亲比较好,因为结婚那天就是恋爱的开始,彼此是互相吸引的。而我们现在的恋爱形式,是恋爱谈到快腻了,就说结婚吧,然后就真的走进坟墓,把爱情葬送了,维系两人关系的常常是孩子。对于女性而言,至少孩子还有很大的吸引力,她可以把对孩子的爱取代了对丈夫的爱。可是那个男子就很寂寞了。有时候我会很同情这些男子,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替代了,而且女性对孩子的爱是很强的,有一些女性甚至是在孩子的爱里得到满足,根本不在意丈夫会不会回来。

给对方海阔天空的自由

爱情的问题真的很复杂,如果要下一个结论,我想,真正的爱是智慧。

一张法律见证、双方盖了章的婚约是一种限制,两个人一起发誓说海枯石烂也是一种限制,但是这两种限制都不是真正的限制,因为在现实中,有人背叛了婚约,有人背叛了誓言。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我今天不只是在讲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父母对子女也是如此。我听到很多爸爸妈妈说:“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不回家?”我不敢告诉他,他的孩子常常打电话给我,要到我家来。我想在这里面是有问题的,他为什么不回家?因为他回家只会受到限制,他是不被了解、不能沟通的,他在家里感到痛苦,所以逃掉了。如果不能改善这个部分,让家对孩子产生吸引力,那他永远都不想回家。

我常常觉得,爱应该给对方海阔天空的自由,然后让他愿意回来、喜欢回来。你要把爱人当做鸽子,每天放他出去飞,等着他回来,不是当做狗,在脖子上加项圈、加绳子,时时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而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

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

爱的平衡

在一些关于爱情的抽象论述中,我们不会反对“专情”这件事情,我们最常歌颂的也是专情,一种“专一”和“专心”,爱一个人至死不渝,当我们对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当然就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甚至是生生世世,像“七世夫妻”的故事,海枯石烂,还要结来生缘的。

可是,所谓的“专一”、“专心”要如何解释?每个人在他不同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领悟吧。就像你在春天时,到阳明山上走一走,繁花盛开,你凝视着其中一朵,这一刻是不是专一、专心?而当下一刻,你的视线转移到天上飘浮的白云,这一刻又是不是专一、专心?

其实我们是在很多的分心的片段中专心的,每一个片段的刹那是专心,从一个片段到另一个片段,还是专心,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界定“专心”、“分心”是很困难的。如果举的例子是花和白云,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呢?

很多事物在自然当中,我们可以把它讲得很美,就像老庄思想所描述的自然。但如果是人就不一样了。我常跟朋友聊,花在开,开得那么美,香气四溢,她的目的只有一个:招蜂引蝶。我们说,花努力地绽放出美丽的姿态,吸引昆虫来采蜜,完成花粉的交配,让生命可以扩大和延长,我们会觉得美极了,但其实就是一种生殖的行为。如果是一个女性或是男性,很努力地把自己弄得很美,去招蜂引蝶,我们却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美,而且不道德。至少当我们用“招蜂引蝶”这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带着贬义的。

把人的事情放到自然规则里去看,你会有一种更大的宽容。

我相信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当中,虽然已经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了,但身上植物、动物的部分仍然还在,如果能常常把人的问题,推到老庄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今天我爱的两个人,如果是杜鹃花或云的话,也许是一种转换的智慧吧。

我不知道这句话对于在爱情里失去平衡的人,有没有帮助?在现实中,哀伤很难忍得住,嫉妒很难平复下来,怒气很难克制,可是当你回到大自然、回到宇宙,回到更大的空间里,你会觉得爱情真的不是生命的,在爱情较大的哀愁中,你还是要忍着眼泪坐公交车去上课、上班,你还是要工作,还是要面对生活中除了爱情之外,所有繁复的事情。

我不敢粗暴地说“你不能哀伤”,因为我知道为爱情哀伤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只能说,你必须要度过这个哀伤,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让自己领悟:爱情不是生命的,你要挟带着这个哀伤继续生活,并且更重要的,继续爱人。

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当然,很多人在哀伤的当下,会觉得我忍不住、我过不去;我要说的是,哀伤很难过,但一定会过、一定能过的。当你度过了之后,心境就会不同,再回过头看自己花很长时间度过的那个关卡时,就会觉得其实是钻在牛角尖里,只要能够跳出来,就没事了。

我也会建议,每个人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倚靠、你的爱赖以支撑的对象。在物理学当中,物体如果只有一个支点,是很不稳定的;就像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地基要有很多支点支撑才能平衡、才会稳定。

媒体评论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是个懂美的人。”——三毛。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小窗幽**的评论: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作家蒋勋先生的代表之作,曾获台湾广播电视金钟奖,帮助我们领悟生活的真谛,找回生活的信仰

2017-11-20 17:59:31
来自光***1(**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听过蒋勋先生讲读的红楼梦,蒋勋先生的书籍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读的 ,娓娓道来让我们更好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怎样表达清晰表达更有条理,希望看完这本书能有所收获 另外现在当当搞活动真的超级合适的 必须给好评!祝当当生意兴隆!!

2017-11-14 12:36:06
来自chenzhe**的评论:

这是蒋勋原来做广播节目的整理稿,整理人很用心,整理成了不同却又整体合一的主题,读起来比较轻松,业余读读挺好的,可以提高人们的美学欣赏和人文认识水平。

2017-10-11 11:27:40
来自蓝雨010**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对文化的认识,对情感的描述,对生死的看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看的多了,懂得多了,生活就会诗意很多。

2017-11-04 17:14:47
来自年糕爹**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正版好书,本书从生活中十个角度,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见解,层层剖析、细细思索,通熟易懂、引人入胜,让读者真切地追求自我,找回生活的信仰…值得品读

2017-10-21 08:00:0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2017-08-12 21:30:15
来自书山诗**的评论:

大师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只有被社会蹂躏过的人才会发出“是啊,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子”的感概....所以,做一个信仰的和精神富足的人吧。

2017-10-23 11:03:4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对于人性的真实与自我,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始终没有机会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我觉得这句话,我们班那些祖国花朵亟需共勉。

2017-08-13 13:20:38
来自才***(**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感觉孤独六讲不错,说生活十讲比孤独六讲还好看,那么就买来看看,吴哥是早有耳闻,感觉蒋勋诠释美的东西还是有一套的,浮生六记是一个呆米说想看,就买了,结果谁知道那傻缺也偷偷买了十讲和六记……

2017-09-13 12:25: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这本书我感觉写的太好,一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因为他讲了很多社会现象,也讲了很多人生哲理,人生中许多的大道理并不是说要发生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有大彻大悟,日常生活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

2017-11-02 20:52:44
来自f***8(**的评论:

蒋勋作为美学大家,也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反思。初步接触其作品,是因为在阅读西方文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画家,各门各派的代表,于是想找一本系统介绍西方艺术史和画家派系的作品。因此发现了其写的西方艺术史。这部作品是对生活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017-10-24 11:06:0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每章都有收获。蒋老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他追求的世界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人的欲望让文明进步,让自然衰弱,这趋势好像无法阻挡,人的急功近利也让世界慢不下来。可是还是希望多遇到这样像蒋老这样怀抱理想的人。

2017-08-14 22:42:1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2017-08-14 08:39:35
来自逃到宇**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蒋勋先生的书每本都很喜欢,文笔流畅,看起来十分轻松,就像饮水,之前就已经入了孤独六讲,这次接着看这本,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2017-09-16 09:55:02
来自思***(**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蒋勋先生崇尚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并付之于行动。生命有始至终是一个体验过程之路。蒋先生的讲述确有启发的作用,相信也是他本人的经验之谈。

2017-09-18 11:44:22
来自晶***哒**的评论:

蒋勋先生,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读他的书,感觉还不错。推荐!有一篇提到阿巴斯的电影,然后我就去看了,真的不错。人的内心的那种信仰。后面就觉得有一丢丢看不下去,有一点点枯燥,可能自己沉不下心吧。

2017-10-10 14:51:1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书无论读多少遍,都有醍醐灌顶之效。尤其是对教育的反思,对人性弱点的直视。生活十讲,也可以说是教育生活十讲,让我不断反思在教育的路上该怎么走,怎么教,怎么对得起孩子,怎么让他们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华儿。

2017-08-15 15:15:0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喜欢书里提到的知识分子的“风范”,对人的关怀正是物质社会所缺乏的。他提到知识分子的力量,文学的重要性,人性及信仰,都非常诚恳又切中要害,与他批评的那时的台湾相比,整个世界好像都有点倒退

2017-08-14 08:49:3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感觉还是蒋勋的文字更合我的胃口,对照下他口中的种种叙述的种种细节,感觉都有可改进的地方,都能赋之行动。之前就看过他的《孤独六讲》,并听过他评的红楼梦,角度新奇,惊醒良多

2017-08-15 16:05: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沉淀下来的文字,分量总是足金。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种风华,从未逝去。爱书的你我,总能得到些许温暖,些许振作,关于生活,关于价值与信仰,请更坚定地去选择不被物化,更坚定地醒思自己的力量。

2017-08-13 13:27:26
来自2***w(**的评论:

觉得蒋勋先生写的东西都很感染人!!大赞!很喜欢这个:“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简单,只是人为了变复杂了。他们会告诉我,你只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和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就行了,然后就什么都不要考虑的去做,为了它默默的付出,这个付出的过程,会是辛苦但也会是幸福的。” 成熟的生活态度就是这样子的吧?我给满分么么哒~(^з^)-☆

2017-09-01 13:06: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难能可贵的是能够保持清醒又不失人情温暖的心态来看待台湾现象与本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愿意为之做出什么,并且没有把它当成负担。心态好就是这个样子

2017-08-18 22:31:23
来自mercury**的评论: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蒋先生的书是值得收藏的。他的诸多理念都与老师很相仿,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会心一笑的片段,那些我们熟知于心的句子,我们以前常常会说。他是温暖的,悲悯的,但是更多的是睿智的,平和的。书中最后一句话,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老师,这恰也是晕子一直所说的,等待是美好的,是可以完成自我救赎的。

2017-08-02 13:59:2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蒋勋三书系列第二本。感觉比《孤独六讲》要更加好看一些,而且虽然说得是90年代的台湾,却奇妙地与现在的大陆契合无边。每一讲都能戳中心里的一部分,解读“现代病”的一些病症,值得常读常新。

2017-08-12 21:18:15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