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如“饥饿”,饥和饿有什么区别?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全书以“字”为线索,旁征博引,透过字义的解释,说明实际的中医养生之道,轻松易读,让你大长见识。
作者难得的家学渊源和多年的临床实践,在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字词之间,体现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活趣味,我们认字不识字,重新认识我们的好,从汉字开始,从健康的生活开始,从这本书开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身心医学专家。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自幼秉承家学,阅读大量古籍,培养出良好的国学功底。
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期间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进行思考,尤其忧虑中医发展的逐渐西化,矢志恢复中医传统。
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期间,进一步体会到要读懂中医典籍、透彻地了解中医,就必须从国学汉字下手。
回国后辞去医院的工作,创办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全心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并以英文主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学》、《食疗》等课程。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学生遍布全世界,治疗的患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
及时辑 从健康谈起
健康
腠理
皮肤
肌肉
膏肓
脂肪
饥饿
干渴
消化
第二辑 从性命谈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思想
意志
安定
宁静
惊悸
怔忡
焦虑
烦躁
悲
推荐序
龙致贤
全国政协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明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苦修。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徐文兵大夫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凝聚了他数十年追随名医名家学习,苦心孤诣的实践体会的心血。不能说大器晚成,也可谓厚积薄发。作为他的老校长,我由衷地为他感到自豪和高兴。
徐文兵大夫受母亲魏天梅影响,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其母亲指导下,按照中医传统的教育方法,从童蒙时就背诵《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同时在父亲徐恪先生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藏书,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
1984年,文兵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据负责招生录取的老师讲,志愿表上从及时志愿的重点大学到第三志愿的大专他填的都是中医。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进来,兄妹同校,被传为佳话。在校学习期间,文兵不仅痴迷学业,还利用闲暇跟随日后成为他师父的裴永清老师伺诊抄方,而且积极参与、组织院系学生活动,才华横溢,崭露头角。1986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金;在《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及时名,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1992年被医院选派脱产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医院的外宾门诊。1995年被调到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处事细心周到,满腔热忱、矢志恢复中医传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96年秋,文兵随我去参加全国中医院校校长会议。在南下的列车上,我曾与他促膝长谈,试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的疑惑,对中医发展逐渐西化、异化的忧虑,以及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厌倦,坚定地表示宁愿放弃行政升迁机会,也要从事中医专业,试图在涉外中医医疗、教学上闯出一条新路来。余爱其才,嘉其志,1997年力主选派他赴美讲学。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间先后顺利考取了全美针灸师和中医师资格,还受到美国针灸协会的嘉奖,被密苏里州堪撒斯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8年回国后,他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了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开始了他追求的恢复传统中医教育、医疗模式的追梦之旅。
经过将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潜心研究身心疾病,颇有心得建树,治疗的患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对他的事迹都有报道,影响日渐深远。今年他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和英文版中医教材即将出版,这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结果。
观夫古今,匹夫莽汉,有勇无谋,败事有余。书生犬儒,空谈误国,成事者少。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更需要能够身体力行,为实践理想而放弃虚名浮利,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人。我也希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通过阅读“中医启蒙”系列,能有所启迪。
自序
我是在把中医的术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识字的。
比如“疼痛”,简单翻译成pain就行了。那么单拿出来“疼”或“痛”,又该如何翻译呢?毕竟在古文中,这两个字经常单独出现!疼和痛有什么区别呢?只好去查字典、翻古书、学训诂,到头来反而搞得一头雾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极,搞什么互训,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译中碰到的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在翻译中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医的词汇、概念找不到恰当的英文对应。比如说“气”字,现在都翻译成energy。可是外国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医把汽油燃烧时的状态,放射出的光、热、动力叫做“气”,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再比如说“神”,英文教科书都翻译成mind。确切地说,mind是中医“意”的意思,翻译成思想也不为过。意是出生以后后天形成的,跟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神有着本质的不同。把“神”翻译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适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强接近,因为中文的“神”还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译成god更合适。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为一体,所以用一个字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译成mini god。更不用说“魂魄”这些词,就更无法翻译了,只能让外国人作为外来语去接受,去学习。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脏六腑”的翻译,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中医藏象学说讲的六脏六腑,指的是活体在心神控制指挥下的系统功能状态,外国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尸肉眼可见的局部形体。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把脏腑名称对应翻译过去,只能出笑话。如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怎么翻译?
很多中国人整天叫嚷让中国的一切跟外国接轨。唯独中医是个例外,只能让外国人来和中国古人接轨,而不是我们歪曲古意,削足适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别人。这样做丧失了人格,替祖宗丢人,也就丧失了中医的精髓。
造成这种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们自己对古文的不识、不解。身为中国人,对很多汉字认得、写得、读得,可是深究其意,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识得。
针灸腧穴中肾经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么叫“一条大的小河”,后来查阅繁体字的古书,才知道溪是“谿”的简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浅略窄。《素问》上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说的在肌肉接近的地方气象。合谷穴肌肉丰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脚踝内侧,肌肉浅薄,故名“谿”。再如,中医的“医”字,繁体字写做“醫”,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后,用酒消毒、麻醉,用镊子、剪子手术的抢救过程。而“毉”字则明确指出只有巫才有资格做医生。可是在简化字中,只剩下了“医”,即矢在肉中的意思。
汉字并不是死文字,几千年来也在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就是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丧失了这个特性,汉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国人也就不会再有天赋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比如今天人们常说“我很穷”,其实他的意思是“我没钱”,“我很贫”。在古代“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比如“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当现代人把“穷”当“贫”并习以为常,阅读古文就开始闹笑话,以自己浅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语有“人穷志短”。有人就把“穷”翻译或理解成没钱。
再说“贫”字,本是没有财货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爱说话、话多的人叫做“贫嘴”。一多一少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于“贫”、“贱”两个字经常连用,慢慢地人们就把贱与贫等同起来。贫嘴的意思就是贱嘴,白给的,不尊贵。
比如“舍”和“得”本来是反义词,现在人说舍得、不舍得,结果是把反义词“舍”、“得”合并,成了“舍”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辅佐”。“辅”是支持,“佐”是反对,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诤谏。可是现在反义词“辅”、“佐”变成了支持,慢慢的人们把“佐”也当成了支持。平常人们烹调用佐料,意思就是与食物性味相反的调料。
古人说“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现在人非要在“凯旋”后面加个“归来”。古人讲“精神”是“积精”、“全神”两个意思,现在人说“精神”就是一个“神”的意思,无神论者还把这个“神”解释成意志和理想。
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一百个成年人里面有九十个知道中国的英文是China,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个不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不知道“华”是什么意思。我做过很多调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为中医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复、唤醒人的自愈能力。作为中医老师,我的任务是对外输出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内恢复和唤醒国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医学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其传承于世,主要靠师徒间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其次,靠形诸文字的经典著作。后辈晚辈若无福缘得到明师的点拨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读书来学习、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来就有词不达意一说,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因为意在言外的东西很多。且不说古人的书简、文章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讹、散佚、颠倒,单是文字本身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产生演变,就会导致古今字义、词义很多明显的不同。这就使我们通过读书来掌握古人精神智慧变得很艰难。
艰难也没办法,翻译英文,那就偷懒不得,确确实实地要求落实词义,只能从识字、明义、会意、悟道几个基本步骤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办法。我基本上是从与中医有关的似是而非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入手,辨析字义、词义。我不喜欢腐儒的寻章摘句,罗列资料,毫无主见的训诂方法,而是为了临床教学实用,独立思考、辨析,选择我认为对的解释。
去年,我的专栏题为《咬文嚼字》,在《中国医药报》连载。这要感谢金亮小师妹温柔的督促,使我这个天性懒散的人一周交一次作业,一年下来,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实到文字的过程,又使我灵感凸现,明白了很多字的含义。在报纸上发表,限于篇幅,未能尽意。今年我又修改、润色、翻译,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谢王倩引见了立品图书,同气相求,也就有了此书的出版。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信此言不为过,愿就教于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于北京龙头公寓
及时辑 从健康谈起
健康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够理解古人有关身体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于将其只对译成英语的health或healthy了。
“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n),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增韵》:“健,强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做“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吧,蔫头耷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健,伉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有力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粗俗,好斗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宣帝纪》:“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力。想体会“伉健”的感觉,就去看看战马出征前不断咆哮、跳跃、刨蹄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要》:“义军之守边,最为健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我怀疑今天说的“健康”,其实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古人命名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做“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叫做“逵”(馗)。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释名》:“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中说:“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炁),它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真正看到内容时,发现真是不错,作者以“字”为线索,依据中医传统经典的思想,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许多实际的中医、养生知识,令人大长见识。。。。。。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非常大众化的通俗读物。比之《思考中医》《走近中医》这种专业性的书,此书风格相似,但内容是实用的,大众化的。
——网友 sammy3m
徐老师的这本书引领我们认识中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古人创造的文字是他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我们后人也是通过传承和领悟来打开生命的秘密。
——网友 蝴蝶尘
既有文字学的意趣,又有中医学的功底,好!个人买了两本,并准备向好友推荐。
—— 网友 sej1989
徐老师写的这本书实在太好了!引经据典,从中国古老文字、古老典籍里向读者详细解说中医的奥秘,既学到了医理知识,也能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的魅力!
这本书的内容是按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来讲解的,很适合每一天都读上它一个词(章节),就像上学时候每天学习新的词语一样,还能够温故而知新。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健康一词的真正含义,估计读过一遍以后,对于许多汉字,我将不再只认而不识了。
听了徐文兵老师的中医太美买的,还没看,希望有用。
这是一本普及型的中医书籍,对汉字研究得比较透彻,从中医的角度阐发汉字的含义,独辟蹊径,有趣生动,深入浅出,是本不错的书。作者也花了大工夫去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由字及医,看出中医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看出中医的特点:人文性,哲学性,思辨性
大概翻了一下,从基本的字词讲解,将中医的思想和生活中的应用,中国的传统联系起来,适合初学者或者当课外读物,了解中医,不大适合中医专业的学生,不过还是可以看看。
通过此书可以对中医以及中国文字有大概的了解,干货很多,但对于没有中医知识的人来说,需要消化记识,需要耐心看。
字里藏医活K开始,从这本书开始。简介【作者】 容是实8用的,大众化的W。 ——网友 徐老师的这本书引领我K们认识6中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古人创字里藏医
统。 年公派赴美讲学期间,进一M步体会到要读懂中医典籍、透彻地了解中医,就必须从国学汉字下手。 字里藏医依据中医传统经典的思想,
容是实用的,大众化6的。 ——网友 徐老师的这本书引领我们X认识中国的博大D精HT深的传统中医P文化。古人创字4里8藏医字里藏B2医字8里藏医字里藏医字里藏医
以前我在广播里面听过徐文兵讲的关于中医的一些东西,觉得他对中医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我对《字里藏医》这本书的初步印象应该是觉得这本书里面带有很好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
因为国学堂知晓了徐文兵,很喜欢,所以有想把文兵老师所有的书都看完的想法。昨晚看了3节。引用很多,透出治学的严谨。有些表述其实也不是特别的清晰,但可以理解。总体来说,看起来很过瘾,给人一种自己似乎快变成有学问的人的感觉了呵呵。强力推荐!
感觉还行吧!我还以为里面有图片但是没有,冲着这次打半折买的。感觉当当现在打半折的书没以前新,以前打半折时发给顾客的书都是那一年最新版印刷的。现如今都是好几年前印刷的。难怪打半折,不过书籍纸质还是很厚实的。总的来说还行吧!
很好的一本书~自从去年的汉听会后就迷上了说文解字,字里藏医从文字溯源的角度来讲解医理,学医者可以增加一下视野,非专业人士可以从中了解些医理,方便自已诊疗,也会对医学有些感性的认识,推荐阅读!
徐文兵是我喜欢的中医专家,这本书质量很好,从很特别的角度讲中医,有趣。好评。
看过徐文兵老师的讲座,非常佩服,是医生的楷模,如果现在的医生都能像徐文兵老师这样有医德有医术做良心医生,怀着慈悲的心悬壶济世,怎么会有那么多医患纠纷啊……!从一个医生对自己的专业研究,就能看出他的医德医术!
作者难得的家学渊源和多年的临床实践,在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字词之间,体现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活趣味,我们认字不识字,重新认识我们的好,从汉字开始,从健康的生活开始,从这本书开始。
比图片看上去厚实很多,看着就是内容很丰富的样子,早就知道这本书了,但一直没有好的版本,买了这个看看,书中的理论很另类,却也很有用。但书中的一页缺了一小块,文字少了大概两行的样子,看了下,不怎么影响阅读,就不退换了,来回退换也很麻烦啊。
久仰徐文兵医生的大名,在前几年听他与梁冬做的节目《发现中医太美》,就感受到徐大夫的口才,现在买他写的书,更感受到他的文采,很棒的。不管是否学医的,我觉得都可以拿来看看,属于百看不厌的那类书,既增加中医知识,又增加祖国语言文字素养,一举两得,极好!
买这本书的冲动来源于听了徐老师的广播,整整一年的广播,让我对中医有个大致的了解,于是在网上搜索他出了什么书,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动心,。拿到书后,仔细翻看了几遍,里面徐老师的古文功底深厚,不亚于中文系的老教授,对字的来源讲述的非常清晰,有助于提高对中医的认识。
徐文兵老师有丰富的中医知识,从字里看博大精深的中医。
听徐文兵和梁冬讲解黄帝内经的节目,发现徐老师对很多汉字的解释让人重新认识了那个字,感觉很有意思。所以买了这本书学习对汉字的理解。内容不错,就是书的装订有点问题,侧边切割不平啊……
是听广播的时候喜欢欢上徐文兵的,特意找了他的这本书来看看。也不懂他到底说的对不对,但对于小白的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能对汉字做出这样的解释,也是相当有底蕴的,也是很愿意专研的吧。想来任何事情但凡是自己感兴趣了并且做出了业绩总也是能激发人长久的坚持的吧。
字里藏医字2XR里MO10160藏8医106字里O藏医字里Y藏医K6字里藏医字里藏医字里C藏医字里藏医 糟糠 毒药 性味 归经 炮炙出版信息书名字里藏医作者徐文兵著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印次页
可惜是简体字版本的,但是内容是不错的,徐文兵通过各组字的对比理解,引申出了许多中医观念,比现在中医学院的教科书更容易理解和实用。而对字的认识确实是学习中医及古代文献的必要手段。
看过作者的电视节目,感觉不错,决定买本他写的书来看看。
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看,是听了徐文兵和梁东的国学堂黄帝内经的节目才买的,翻了一下,有些是在节目中说到的,等有时间再细细来看!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好,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让我姑娘以后学中医,就算不行医自己养生保健也非常好!
听了徐文兵和梁冬对话《黄帝内经》...语音的节目,再看了徐文兵的视频真是觉得很好,恰巧在当当上看到了这套书,价钱也不贵,就有了收藏一套的想法,书纸质不错,只是我想要的《字里藏医〉〉版本,没有,显示缺货,怎么没有预定功能?不知这本和我看到的徐文兵视频里的字里藏医一样吗?物流超快!
此书是徐文兵写的很用心。好书。非常值得一读。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字,由于文字的简化使我们现在人不如古人,已经不懂字了,可悲呀!看了此书我才知道我们现在人为什么看不懂古书。徐文兵老师正是这方面的引路人。感谢徐老师。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