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他的高官们的交叉视角解读国民政府走向败亡的历程,再现执政下的国民政府高层之间的斗争与媾和。
以当时事、当事人,重现“国民政府”败亡轨迹。以和他的高官们的交叉视角解读国民政府走向败亡的历程,再现执政下的国民政府高层之间的斗争与媾和。不谈已知,只说未知!讲述国民党三十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过程。蒋中正日记部分内容首次曝光!台湾“国史馆”认证!国民党党史馆绝密史料支持!
彭剑锋,客家人,青年作家,音乐人,专栏作者。2011年百部微电影发起人。
郑婷婷,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心理学学者,对历史及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研究。
一:何应钦
何应钦的发迹史
生死患难时期的何应钦、
协助桂系、逼宫
见证的败落、做了蒋的送终人
二:陈诚
陈诚的发迹
陈诚是个带兵的料
蒋中正不可一日无陈诚
台湾时期的蒋、陈关系
三:孙立人
美国弗吉尼亚军校的毕业的英才
仁安羌之战
功高震主引发不满
反目成仇:我只会打仗,不会搞政治
四:薛岳
初识
及时次得罪
“剿共”中与找到契合点
长沙会战
大势已去,薛岳想要另起炉灶
五:张治中
张治中的出走让耿耿于
高层恩怨
——和他的高官们
薛岳偏爱唱反调,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让他打狗,他偏骂鸡。这使他与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不时产生摩擦。
比如在长沙会战前,为了保存实力,曾命令薛岳要避免与敌决战,如果守不住,就把部队后撤。但薛岳却偏不听,坚称“什么挺不住?我老薛一定挺得住。”越不让打,他就越要打,天天打电话请战,烦了,后来只要是薛岳来电,一律不接。于是薛岳便把电话打给宋美龄,让他转告:“我决心要在长沙作战,如果战败,我即自杀,以谢国人;如果打赢了,算我抗命,请委员长枪毙我!”……
薛岳的“不听话”是著名的,在北伐时期,他甚至曾暗中酝酿过要将当作反革命抓起来。而在解放战争后期,他又想与分开,一个死守台湾,一个死守海南,因此气得够呛,甚至在日记中写道:“薛伯陵忘恩负义,是白崇禧第二!”
薛岳(1896年-1998年),字伯陵,人称“老虎仔”,广东韶关乐昌人。抗日名将,国民党一级上将,原名薛仰岳。1906年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和同乡张发奎一起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他在保定军校尚未毕业便南下广东,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后任孙中山警卫团第1营营长。北伐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长。之后多次参与反蒋战争,属粤系军张发奎麾下。国共战争前期,为重用,追剿工农红军,被当时的红军视为“长征头号敌人”。抗战期间曾指挥过著名的长沙保卫战,多次重创日军,为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识
薛岳出生的时候,适逢中日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其时清朝统治已经走到尽头,清军在这场大海战中一败涂地。薛岳的父亲给他起名“仰岳”,意思是希望他能够像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一样,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肩负着这样的厚望,薛岳在年仅10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了黄埔陆军小学学习。3年后,薛岳顺利毕业,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薛岳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进行反袁护国斗争。次年春,他进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学习了两年。毕业后,又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深造。
1918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援闽粤军,薛岳任司令部上尉参谋,后又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第1营的营长,和叶挺、张发奎一起,护卫孙中山的安全。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率部进攻总统府。情况危急之下,叶挺指挥警卫团1营坚守总统府的前门,薛岳则率3营守住后门,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战斗持续了十多个小时后,薛岳率领机枪营殿后,最终和叶挺两人奋力把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安全救出。这一仗,叛军有两三万之众,而薛岳以寡敌众,仅以八百多名士兵与敌周旋,事前巧妙安排孙中山突破重围,并于枪林弹雨中护送宋庆龄脱险,可谓智勇双全,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时候的薛岳,是个不折不扣的热血青年,他满怀着革命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运动中去,是孙中山的忠诚卫士。他深信,保卫孙中山,就是保卫革命。从总统府突围出来后,薛岳带领少数卫士冲破封锁,登上了中山舰与孙中山会合。在中山舰上,薛岳虽然和站在一起,但此时的薛岳,与关系极为一般,没有多少交集。虽然如此,历史的车轮还是让他们站在了在一起。
及时次得罪
1922年8月,薛岳被孙中山派到福州许崇智的东路军担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后任第8旅16团团长。1923年4月,他率部随东路军南下,在广东潮梅一带,进击叛军陈炯明部队,取得胜利。事后,薛岳和第8旅的全体官兵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和表扬。
随后,薛岳又先后担任粤军第1师少将副官、师参谋长,第1军第14师副师长兼第14团团长。在第二次东征中,常常以少胜多。由于战果显著,受到的通电表扬。以蒋薛二人当时的关系,这次的表扬并非发自真心,多少还是有些敷衍的成分。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但此时在军队中的地位却并不稳固,因为在这支北伐军中,有滇军,有桂军,有湘军,也有粤军,这些派系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只有国民革命军第1军才是蒋的嫡系,薛岳任麾下第1师的师长。在薛岳的率领下,第1师的攻势十分顺利。次年3月,薛岳就打到了上海。担心部队与在上海的外国人发生冲突,引起国际纠纷,因此命令薛岳不要进攻上海。但薛岳没有听从,仍然带兵进入了上海。这是他及时次公然违抗的命令。对这个不听话的粤系将领大为恼怒,他说:“伯陵此人具有左倾迹象,实不!”
北伐结束后,国共两党的关系趋向紧张,1927年3月底,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密谋在上海。薛岳却由于深受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影响,认为破坏国共关系是破坏革命的行为,两人的矛盾渐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很快,秘密调动李宗仁的第7军,监视薛岳的动向,并下令把第1师、第2师的政治部解散,同时准备将第1师调离上海。薛岳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感不安,恰巧此时共产党派武汉革命政府总政治部秘书长李一氓率总政治部先遣队赴上海开展工作,专程去和薛岳密会。薛岳对李一氓透露自己对的不信任“深为不满”,劝李说“情况不好”,要“谨慎”。
不久后,突然召见薛岳,薛岳担心被诱杀,不敢前往。他转而冒雨连夜亲自去找中共中央在上海总部的负责人,说他已准备发动政变,打算留在上海与工人并肩作战,并建议“把作为反革命抓起来”。不过此时的中共中央并不愿意与立刻翻脸,没有听从薛岳的建议,反而建议薛岳装病以拖延撤离的时间。不过颇为奇怪的是,这件事居然很快就被知道了,而且连苏联和共产国际方面也知道了。甚至连薛岳要搞军事政变,把作为反革命抓起来的话都知道得一清二楚。4月5日,薛岳被解职,第1师被调离上海。薛岳随即南下广东,投靠第4军军长李济深,担任广东新编第二师师长。自此以后,薛岳对中共的态度大变。
何应钦:我就不像他(蒋)那套,独裁专制的作风。
:何应钦韬光养晦,野心勃勃。
陈诚:必须认识到“总统”是国家的中心,是时代的指南针。
: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孙立人:党国失败,纯粹是由于坚持政府私人化的结果。
:孙立人之霸道,我已不是次领教,也可以容忍,但他有野心,那就是另一种性质了。
廖耀湘:我们的党国再这样下去,就只会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事业毁于一旦了。
:建楚,你是我的学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重视你。别人不听我的话,你为什么也不听我的话?
速度快,质量好
一直在当当买书,正版有保障,希望多多搞活动,别有的书不搞活动。
一般,内容一般
不错不错好看
喜欢的书 现在购书已经离不开当当了 活动也多 总能选到心仪的书
一次购了8本,都是质量不错,价优。全部带外封。
值得你拥有额!非常不错
太主观 缺乏事实依据
早知道店庆再买,更便宜
还是值得看
整体还不错,挺好
非常不错的书籍,囤起来慢慢看!
Satisfied
蒋委员长和他的那些高官们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还是那句话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
不错,挺好的
还不错喔,喜欢
真实的历史
看着美观大气上档次。一直信任当当。质量不错,送货很快,服务很好! 太漂亮,大气,档次高,超喜欢。 货比三家,还是当当好
非常好,我很喜欢,力荐!
有些拼凑的感觉,内容有些地方和事实有偏差,比如说175页,孟良崮战役,黄百韬救援74师,突破了解放军的防线,但是我看到好几本历史书籍,黄百韬至始至终没有突破解放军的防线。还有216页的照片貌似是孙立人和史迪威,不是杜聿明和英军。第32页,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五军。我只能呵呵。这是常识,五大主力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十八军。只有第五军,没有新五军什么事
这本书都值得读一读,让我们懂得历史,更明白历史。
分析的还可以 值得回味 推荐看但是内容需要填充
值得回味的一本书,这种类型的书我买的不多,但这本真的很好看,看的惊心动魄!
和他的高级官员和将领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复杂的,恩恩怨怨,这本书为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可读性挺强的,可以了解些蒋当年的高层恩怨,还可了解以前战史,也有些感人的部分。
本来就是学历史的,此书可以对中正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推荐。
书的内容还可以,但是书中照片有错误,如叶挺将军照片写成宋希濂。
购买此书可以了解与他的高官们的恩恩怨怨,本书故事感较强。
客观还原历史,人性之复杂岂是黑白两端可以概括的?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了解一下蒋总裁,还没有拜读,希望内容能全面些!
国民党内部确实问题重重,老蒋属于柏拉图式的领导者,退守台湾后逐渐清醒.
“你们年纪还轻,尚有可为,希望你们突围出去,再为党国做点事。”这是黄百韬在牺牲前留给将士们的遗言,看完深受感动,此人真英雄!
这本的确是好书,通俗易懂,实际应用起来也简单,可见这是作者的实盘经验,与那些鱼目混珠、故弄玄虚的伪专家不一样。
老蒋和他们的高层恩怨,他们韬光养晦,野心勃勃,为人霸道,他们的种种恩怨是非都在这本被解密的高层恩怨里面一一揭露真相,让我们了解他们那段尘封的一段历史。
的一生有功有过,看的时候要客观,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解读,本书讲的比较客观,而且有些史料还是首次公开,很值得想了解中国抗战、内战的书友们研读。
有些拼凑的感觉,内容有些地方和事实有偏差,比如说175页,孟良崮战役,黄百韬救援74师,突破了解放军的防线,但是我看到好几本历史书籍,黄百韬至始至终没有突破解放军的防线。还有216页的照片貌似是孙立人和史迪威,不是杜聿明和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