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图书
人气:39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前言 有一句话说得好: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不过这种痛苦应该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创作完成后,从一篇成功作品中产生的深切满足感。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作者体会到了...

内容简介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作者简介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的博学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

在线预览

一个脑袋空空的记者,总会用闪闪放光的眼睛窥视向他走来的编辑。编辑把一个故事想法摆在他面前,尽管这个想法很糟糕,记者也得老老实实去做,谁叫他拿不出更好的呢?满心愧疚的他已经失去了据理力争的力量。他只能把自己拖出办公室,去寻找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宏伟目标。结局当然可想而知。

如果一个特稿记者没有两、三个写作方案在脑海里酝酿的话,他的工作就很不到位。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直接接触者,担负起创作构思重任的应该是他,而不是他的编辑。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有些记者的脑海里,总是只有草草形成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在采访和写作的初期就已经灰飞烟灭了,还有些记者甚至习惯了"腹中空空,求思若渴,,的生活,总是等着别人来提供材料。这些记者哪怕花费了巨大的力气,写出的故事却往往无足轻重,甚至一钱不值。要不了多久,他们就成了北京的填鸭,只能依靠编辑"喂食"来完成工作。他们已经失去了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创作能力,他们的工作当然也就毫无乐趣可言。

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形象的想象会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的记者不幸正好缺乏这种想象,我们也无能为力。但是通常的情况是,记者的问题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一些可以弥补的错误。比如,他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或阅读,或者他没有找到正确的采访对象。如果用一个心理学的词语来形容,这种记者实际上患有新闻的"感觉剥夺"。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新闻的感觉麻木,敏感度不够,或者说他没有接触到足够的新闻信息。

"垃圾!"不论是《时代》(Time)、《新闻周刊》(New sweek)、《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这样的全国刊物,还是地方报纸,或是《福布斯》(Forbe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业刊物(如果记者正好是负责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我们的记者对这些刊物总是充满责备,嗤之以鼻。当他们无暇关注这些杂志报纸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呢?采访,采访很多很多人,他们的名片夹内装满了人名。他们还有别的工作要做吗?

还有很多。

获得好故事有哪些渠道?

靠阅读"窃取"思想广泛阅读。除了少数一些能够随时随地发掘故事的天才外,其他人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仅仅翻阅一些高发行量的大众报刊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报刊的内容虽然能够让一名记者紧跟事件发展,在竞争中不至于落伍,但是这些报刊对故事的报道往往已经相当成功,记者根据这样的报道进行再创作的机会已经很小,很难再写出能够与之媲美的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期待的好情况就是,一个故事已经成形,但还不完整,需要进一步雕琢,去粗存精;或者他能从其他人故事报道的主线中发掘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第二视角。不过,那些总是希望在现成的故事上进行二度加工的记者,很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错误的迹象来体现故事的重要性。不过编辑可不是吃干饭的,即便他们真的很愚蠢,绝大多数读者也不是傻瓜,是真是假,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你的选题要广泛。你的选题不但是自己感兴趣的,还应该是涉及面很广但又缺乏报道的。此外找到与选题相关的出版物,进行大量阅读,包括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智囊团和基金会的报告、一级政府机构的信息。这些都应该在你的阅读范围之内。

这样的阅读可能是令人痛苦的,很可能大量的内容都枯燥无味、没有用处。但这样的出版物不是新闻媒体的竞争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内容中窃取思想而不受惩罚。不仅如此,这些出版物所发表的近期进展和原创思想,往往都要先于大众媒介。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一下子在当当自营买了一千多元的书,是因为相信当当网,以往购书都很愉快,书的质量也好,极力推荐,书已到,已全部开封上柜,超满意的一次购书,下次工作室还来买。

2017-11-14 21:46:55
来自xiaowei**的评论:

作为一用即弃的产品,十分强调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总是经不起时间的打磨,很多时候都是“天天新闻天天新,这天过完无踪影”。然而,《华尔街日报》却告诉我们,新闻也可以很好读,新闻也可以很耐读,关键是有没有“故事性”。书中总结的技巧对于新闻写作者都是很有帮助的~~~

2011-04-12 20:21:13
来自路易斯**的评论: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看过。 最近转岗做记者,发现自己虽然浸淫这行多年,可是没有扎扎实实的做采访写报道,远观和近作原来完全是两码事。 把这本书买回来,慢慢看下去,才知道自己欠缺了多少。 才看了一遍,准备一遍一遍的看下去,直到自己能够完全体会。

2012-06-05 22:08:3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本书的描述非常抓人要求,作者抛出的概念能有非常有趣的故事进行验证,把读者带入到故事情景中,远比某些挂着教人如何写作的书更适合阅读学习

2017-03-15 11:28:43
来自北国南**的评论:

书不错,很喜欢,当当一直挺好的。但我想说说这次的快递,从成都发货两天就能到,可是好几天没收到,后来查了一下,快递到我们这以后,配送竟然耽误了两天!!!没有当天配送!!!还是当当的客服帮我催的,我真是服了!

2015-06-08 10:35:44
来自dexter_**的评论:

我总共花了一个星期的世界读完这本书,然后把其中的一些概括性理论运用到自己写作短篇的人物采访故事之中。我尤其发现,对于写人物采访及写以人物为中心的剧本,这本书都起到入门指导和启发性的作用。

2015-01-26 11:46:10
来自xbhmj**的评论:

这是一本好书,作为一个刚入行或者准备入行的小记者而言,读书能学到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小记者,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讲,最难做到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吸引人,这本书就是很好的抛砖引玉之作!~

2009-03-21 22:52:49
来自六月天t**的评论:

受益匪浅的一本书。可以帮助人理清特稿采访和写作的思路,以前写稿子都是跟着感觉和经验走,这本书结合实际例子指出了很多把故事讲好需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尤其是对优秀稿件的分析,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014-08-07 17:07:0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经典的一本书。可以帮助人理清采访和写作的思路,该书结合实际例子指出了很多把故事讲好需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尤其是对优秀稿件的分析更是鞭辟入里,读后让人深受启迪。。

2017-06-28 16:25:01
来自麦蔻雅**的评论:

所有在中国学新闻的,干新闻的,都应该知道和了解这本书。现在我们很多报纸不会说人话、写人事,这其实不完全是体制的问题,华尔街日报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去写好新闻、写好故事,更重要的是新闻人怎么对待自己专业的一种态度。

2011-12-30 10:27: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现在国内的几大财经类报纸,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很多文章都是用“华尔街日报体”。开头讲故事的方式的确能吸引读者,但怎么讲故事,怎么安排文章结构,怎么“抖包袱”,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则需要记者和编辑日积月累的写作历练。

2011-11-21 16:13:5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受益匪浅的一本书。可以帮助人理清特稿采访和写作的思路,以前写稿子都是跟着感觉和经验走,这本书结合实际例子指出了很多把故事讲好需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尤其是对优秀稿件的分析。

2017-01-21 14:55:19
来自sunny休**的评论:

前言  有一句话说得好: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不过这种痛苦应该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创作完成后,从一篇成功作品中产生的深切满足感。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作者体会到了痛苦,却很少得到这种满足。  

2016-05-01 20:31:47
来自yico野**的评论:

才开始读这书。由于专业需要,这本书在推荐书目之内。这本书对记者是比较有用的,通过阅读和体会书中的故事,会让我们知晓怎么样的故事才比较吸引读者眼球,同时,那些故事必定是高质量的。而且,就算不是记者,也会对你的写作有帮助。

2015-01-02 11:34: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2017-08-24 10:55:02
来自木铎**的评论:

这是一本超实用超意外的新闻手册,其中很多内容即使是对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来说都是带有启发性和实战指导性的东西。新闻在西方世界里已经简化为简讯和新闻特稿两个体裁。本书是华尔街日报如何写特稿的内部培训实战材料,比起国内任何一本板起面孔说教的新闻理论和实践书来说,都是一本好看、深刻、使用、启发和创新的书。在这本书里,除了新闻的真实性意外,你会发现新闻和小说合流,使新闻一下子成为了可读、爱读的好东西。难怪国外的报纸会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难怪中国某些报纸担忧一旦国外报纸落地本土,本土许多报纸都要倒闭。原因在于理论、实践的…

2008-10-07 22:44:43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