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千年一叹图书
人气:106

千年一叹

自序完整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不知会遇到...

内容简介

完整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世界文化史,的美文,的深度。

全新版的《千年一叹》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

编辑推荐

畅销经典,十年精修!

余秋雨这位全球华文读书界都不感到陌生的作家,独自追寻踏查人类文明足迹,解读世界文化史,万里历程、文明追溯、历史思索、心灵对话。美文,深度。大幅修改、修订上市!

余秋雨坦言:这是他“特别珍贵的作品”

在世纪交替之际,余秋雨视察人类非常重要的几个古文明发祥地,跋涉四万公里,当他面对人类文明的遗址,种种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次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反思和心灵悸动。为此,他坦言:《千年一叹》是他“特别珍贵的作品”

文明旅程,和余秋雨一起行走

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在这些人类文明遗迹的行走考察中,余秋雨有哪些肉眼观察和深度思索,遇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就让我们在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听余秋雨品味一路的种种见闻感受。

作者简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慕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间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时判断了新一轮恐怖主义的发生地,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二十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奇迹。

直至二0一0年一月,国内发行量第 一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喜爱的当代作家”,仍名列第 一,且经验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自二00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00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最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目录

自序

希 腊

哀希腊

荷马的迈锡尼

闲散第

在线预览

想念秦始皇

还是金字塔。

金字塔对于我们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文史常识有一种颠覆能量。至少,它指点我们对文明奥义的解读应该多几种语法。

本来也许能够解读一部分,可惜欧洲人做了两件不可饶恕的坏事。

及时件是,公元前四十七年,凯撒攻占埃及时,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七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包括那部有名的《埃及史》;

第二件事更坏,四百多年之后,公元三九0年,罗马皇帝禁异教,驱散了能读古代文字的埃及祭司阶层。结果,所有的古籍、古碑很快就没有人能解读了。

相比之下,中国的秦始皇虽然也做过“焚书坑儒”的坏事,但他同时又统一了中国文字。这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再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湮灭。

在这里我至少看到了埃及文明中断、中华文明延续的一个技术性原因。初一看文字只是工具,但中国这么大,组成这么复杂,各个方言系统这么强悍,地域观念、族群观念、门阀观念这么浓烈,连农具、器用、口音、饮食都统一不了,要统一文字又是何等艰难!在其他文明故地,近代考古学家遇到较大的麻烦就是古代文字的识别,常常是花费几十年时间才猜出几个,有的直到今天还基本上无法读通。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就连甲骨文也很快被释读通了。

我想,所谓文明的断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不知何意。为此,站在尼罗河边,我对秦始皇都有点想念。

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而秦始皇却让中国历史活了下来。我们现在读几千年的古书,就像读几个喜欢文言文的朋友刚刚寄来的信件,这是其他几种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较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就像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地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之后轰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多么叫人敬畏。

一九九九年十月九日下午,埃及开罗,

夜宿Les 3Pyramides旅馆

希 腊

哀希腊

看到了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有一些简朴的房子,静静地围护着一个远古的海。

一个立着很多洁白石柱的巨大峭壁出现在海边。白色石柱被岩石一比,被大海一衬,显得精雅轻盈,十分年轻,但这是公元前五世纪的遗迹。

在这些石柱开始屹立的时候,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这里的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公元前五世纪的世界在整体上还十分荒昧,但如此耀眼的精神星座灿烂于一时,却使后世人类几乎永远地望尘莫及。这就是被称为“轴心时代”的神秘岁月。

现代世界上再嚣张、再霸道的那些国家,说起那个时代,也会谦卑起来。他们会突然明白自己的辈分,自己的幼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人,越是看到长者的衰老就越是觊觎他们的家业和财宝。因此,衰老的长者总是各自躲在一隅,承受凄凉。

在现在世界留存的“轴心时代”遗迹中,眼前这个石柱群,显得特别壮观和完整。这对于同样拥有过“轴心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一见便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石柱群矗立在一个高台上,周围拦着绳子,远处有警卫,防止人们越绳而入。我与另一位主持人许戈辉小姐在拦绳外转着圈子抬头仰望,耳边飘来一位导游的片言只语:“石柱上刻有很多游人的名字,包括一位著名的英国诗人……”

“拜伦!”我立即脱口而出。拜伦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与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队。我告诉许戈辉,拜伦在长诗《唐璜》中有一节写一位希腊行吟诗人自弹自唱,悲叹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而终于败落,十分动人。我还能记得其中一段的大致意思:

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拜伦的祖国不是希腊,但他愿意把希腊看成自己的文化祖国。因此,自己也就成了接过希腊琴弦的流浪者。

文化祖国,这个概念与地域祖国、血缘祖国、政治祖国不同,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精神故乡的主动选择。相比之下,地域祖国、血缘祖国、政治祖国往往是一种先天的被动接受。主动选择自己的文化祖国,选择的对象并不多,只能集中在一些德高望重而又神秘莫测的古文明之中。拜伦选择希腊是慎重的,我知道他经历了漫长的“认祖仪式”,因此深信他一定会到海神殿来参拜,并留下自己的名字。猜测引发了好奇,我和戈辉都想偷偷地越过拦绳去寻找,一再回头,只见警卫已对我们两人虎视眈眈。

同来的伙伴们看出了我们两人的意图,不知用什么花招引开了警卫,然后一挥手,我和戈辉就钻进去了。石柱很多,会是哪一柱?我灵机一动,心想如果拜伦刻了名,一定会有很多后人围着刻,因此只需找那个刻名最密的石柱。这很容易,一眼就可辨别,刻得最密的是右边第二柱,但这一柱上上下下全是名字,拜伦会在哪里?我虽然只见过他的半身胸像却猜测他的身材应该颀长,因此抬头在高处找,找了两遍没有找到。刚刚移动目光,猛然看见,在稍低处,正是他的刻名。

刻得那么低,可以想见他刻写时的心情。文化祖先在上,我必须低头刻写,如对神明。很多人都理解了拜伦的心情,也跟着他往低处刻,弯腰刻,跪着刻。因此在他刻名的周围,早已是密密层层一片热闹。

由拜伦的刻名,我想起了苏曼殊。这位诗僧把拜伦《唐璜》中写希腊行吟诗人的那一节,翻译成为中国旧体诗,取名《哀希腊》,一度在中国影响很大。翻译的时间好像是一九○九年,离今年正好九十年,翻译的地点是日本东京章太炎先生的寓所,章太炎曾为译诗润饰,另一位国学大师黄侃也动过笔。苏曼殊借着拜伦的声音哀悼中华文明,有些译句已充满激愤,如“我为希腊羞,我为希腊哭”。

苏曼殊、章太炎他们都没有来过希腊,但在本世纪初,他们已知道,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历史的可比性。同样的苍老,同样的伟大,同样的屈辱,同样的不甘。因此,他们在远远地哀悼希腊,其实在近近地感叹中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眼光。

我们在世纪末来到这里,只是他们眼光的一种延续。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已不会像拜伦、苏曼殊那样痛心疾首。希腊文明早已奉献给全人类,以狭隘的国家观念来呼唤,反而降低了它。拜伦的原意,其实要宽广得多。

不管怎么说,我们来希腊的及时天就找到了大海,找到了神殿,找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找到了拜伦,并由此而引出了苏曼殊和中国,已经足够。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希腊雅典,夜宿Herodion旅馆

荷马的迈锡尼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幻影凉**的评论:

千年一叹 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个又一个的文明古国

2017-11-20 19:59:32
来自豆包和**的评论:

这仿佛是世界人类的文化探索,很喜欢余老师对那些文物古迹的感受和观点,一代又一代人对文化的漠视让数字化的时代里生活的人不知自己的根和魂,社会才会有更多的无理现象。这是一本能让人深思的书本

2016-08-09 22:08:29
来自回归初**的评论:

不愧是秋雨老师的经典作品,没有万余公里的实地体验,哪有那么深的历史文化感受,正式印证了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对世界文明遗迹的讲解,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对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疏解,这本书看完,要把相关的书找出来好好看看,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2017-11-20 15:57: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经典作品,非常值得一读,带你领略异国的千年风情,回味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ω??)??

2017-11-12 21:48: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以前看过一部文化苦旅,被余秋雨先生的语言所吸引,买了这本千年一叹,现在也真切的明白书名的由来,那跨越了千年的文化遗址,文化代表,文化现象……

2017-11-11 22:30: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余秋雨这位全球华文读书界都不感到陌生的作家,独自追寻踏查人类文明足迹,解读世界文化史,万里历程、文明追溯、历史思索、心灵对话。一流美文,一流深度。大幅修改、最新修订上市! 余秋雨坦言:这是他“特别珍贵的作品”   在世纪交替之际,余秋雨视察人类最重要的几个古文明发祥地,跋涉四万公里,当他面对人类文明的遗址,种种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次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反思和心灵悸动。为此,他坦言:《千年一叹》是他“特别珍贵的作品”   文明预约旅程,和余秋雨一起行走。   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

2016-04-21 22:58: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余秋雨,就不能不读《千年一叹》。只要稍知识界历史知识的人都会向往亚欧大陆西端的那些国家,不仅仅是风土民情,还有那厚厚的浓郁的历史气息,地中海北岸演绎的浪漫故事。但是地中海东岸和南岸就不是那么浪漫了,那里充满着血腥与暴力,充满着衰落的文明。

2013-02-08 15:18: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余秋雨先生的书向来值得一看,至于为什么值得,看了就知道了

2017-10-20 16:04: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蛮大蛮厚的一本。一直非 常喜欢余秋雨的书,很棒。支持=w=文风好像变了不过还是很棒。封面很有质感啊。唔,我是双十一买的,但也要了二十左右,可是书裂了好心疼,另外还有一页空白。所以5折没有好货吗。。。。。。。。啊,总体还是很满意的。 非常喜欢余秋雨的书,一如既往地棒。

2013-12-04 21:40:05
来自丫丫199**的评论:

刚刚看完《千年一叹》,一直喜欢读余秋雨的书,这本书从探索文化的角度,讲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从雅典、埃及……伊拉克、到巴基斯坦,尼泊尔,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

2015-11-13 20:48:18
来自***(匿**的评论:

千年一叹 一直一直都想买的一本书,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都是非常非常的好,读他的书,不仅可以了解更多,增长见识,更不让我们了解世界之大,世界之精妙。

2017-05-15 23:21:55
来自tao2001**的评论:

在世纪交替之际,余秋雨视察人类最重要的几个古文明发祥地,跋涉四万公里,当他面对人类文明的遗址,种种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次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反思和心灵悸动。

2014-08-11 14:36:03
来自悄年**的评论:

很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作品,他对文化见解的独到之处一直让我受益匪浅,在如此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文化也逐渐在世人生活中淡化,只有他的书能够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还有很多向往,很多期待!

2016-08-23 09:10: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余秋雨先生不愧是大家语言不算平淡但是给人一种悠远恬静引人无限遐想耐人寻味随着作者的足迹看遍千山万水走过各个文化的发源地想象着千百年前也是同样的地点这里发生过些什么最好的领悟只能在路上

2014-10-20 22:23: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对书没意见,满意。就是这次包装更简陋了,连个当当的袋子都没有,拆开包装袋就是泡沫包着的书。这个包装袋很容易破,拆之前就已经在旁边有一条裂缝了。店家怎么也附带个袋子装书吧,以前买书还有袋子呢

2016-08-10 11:13:45
来自00panda**的评论:

完整记录余秋雨先生穿越数万公里,独自追寻踏查人类文明足迹,解读世界文化史,一流美文,一流深度,畅销经典,十年精修!

2016-05-18 12:19: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共买了五本,只有两本是有透明薄膜包装着的,其它三本都没有,不知道是为什么。书的内容和纸质倒是不错的,因为之前有买过了。只是这次没有包装,觉得很奇怪 。又碰上下雨天,快递又湿掉了,还好里面的书没有湿。希望下次不要再出现没有外层包封的事,碰上下雨天很麻烦。

2016-07-13 08:52:15
来自萝卜799**的评论:

千年一叹,一位长辈强力推荐的图书。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是跟着99年的余秋雨走遍了世界文明起源地,体验到“盛极必衰”的文明演变规律,感叹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我想当我有充足的阅历后再来阅读这本书定会有另一番深入的感悟的。

2012-12-29 17:10:5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千年一叹 真正是一本好书 余先生通过自己的眼界去告诉我们这个中国外的其他文化和国度 就算不能做到出去像余先生一样看遍世界 但就从这本书里 我也能好好的去看看这个不同文明交会的世界了!

2017-03-14 19:02:32
来自每***淫**的评论:

余秋雨的文笔给人一种镇定自若的感觉,所有有关文化的东西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带来的文字享受非同小可。很喜欢余秋雨的书,打算陆续购买下他的其他著作。愿能有新的体会在其中。

2017-02-06 23:18: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千年一叹了白金作家奖、桂冠W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I金石堂最8Q有影响6C力书2奖等一O系列重大奖4项。以高层级U的UUG思考性作寻踏查人类文明足迹,解读世界文4化史,万里历程、文明追溯、历史思索、心灵对话。一流美8文,2一

2016-06-16 03:33: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世纪交替之际,余秋雨视察人类非常重要的几个古文明发祥地,跋涉四万公里,当他面对人类文明的遗址,种种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次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反思和心灵悸动。为此,他坦言:《千年一叹》是他“特别珍贵的作品”

2016-06-04 10:24: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接受了佛教,但在古代一般人中,往往是立足儒学,兼信佛道,而且对佛教也作了靠近亲情伦理的改造。这样一来,这种宗教信仰也就紧贴着现实生活又时时受到现实生活的检验了,不大可能再陷人整体性迷昧。

2016-11-18 13:48:28
来自prolong**的评论:

喜欢上散文就是从《千年一叹》开始的,也是从读余秋雨的书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样无知,我曾向学生介绍,要读余秋雨,要读《千年一叹》《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这些书会让你了解历史,会让读者增强历史使命感,会让胸怀更为宽广,会受益终身。

2014-07-10 20:34:47
来自沿海岸**的评论:

余秋雨的作品一向都是经典,之前买了行者无疆,还不错,千年一叹,是好多人都推荐的。最重要的是,这是运过来,包装最好的一本书。物流很快,从成都发过来,一天都不到,而且还是在打折,包裹多的情况下。一直很赞当当的物流!

2016-04-23 17:55: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余秋雨的名作。我在初高中时就经常看到余秋雨的作品,经常会被他的文字中透露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所吸引,然而这些历史的背后却又透露出许多沉重的信息。多看看这些现代的文明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的。

2016-04-22 14:10:5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在世纪交替之际,余秋雨视察人类非常重要的几个古文明发祥地,跋涉四万公里,当他面对人类文明的遗址,种种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次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反思和心灵悸动。为此,他坦言:《千年一叹》是他“特别珍贵的作品”

2017-05-04 15:29: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2016-08-17 17:50:06
来自希良梨**的评论:

非常喜欢游记,怎么说呢,就是觉得看看好像能涨见识,毕竟这些地方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涉足,所以,看看就好了嘛。

2017-08-11 18:11: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没什麽,就是手里掂起书来,像是得到了全世界一般的满足感,沉甸甸的,大概是文人骨子里的沉重一代代的压迫下来,而我欣欣然的接过,许多人也这样双手捧过 ,未来还会有无数的人折服在这里。不出一室,脚步遍行天下,文化尚作柺柱,心就不会累。

2017-08-17 14:41:07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