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图书
人气:38

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的汉学家。他一生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

内容简介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的汉学家。他一生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苏慧廉经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而他的历程,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严复、王国维、蔡元培、吴佩孚、胡适、顾颉刚、费正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苏慧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编辑推荐

理雅各的学生,李提摩太的追随者,费正清的导师,胡适的挚友。

被遗忘的大师,被忽略的业绩。他将《圣经》翻译成温州方言,将《论语》翻译成英文,他的译本是牛津大学认可的经典翻译,至今已印了三十多版。他建立了浙南地区早的西医院,温州所高等教育学校。一战期间,他负责英国青年会华工事务,获民国政府授予的文虎勋章和双龙宝星勋章。他受聘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翻译《妙法莲华经》,编纂《中英佛学辞典》。他还是英国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一段中国晚清史,一位羁旅华夏三十年的英国人,他的行程,始于于温州里巷,止于牛津中国学研究所。欧洲著名的汉学家,跨文化交流的先驱。百年之后,沈迦跨海追寻,开启这段尘封的历史。

作者简介

沈迦,1969年出生于温州。浙江大学文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做过记者编辑,后创业经商。现为上海能近公益基金会理事。著有《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等。

目录

自序: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时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时节 温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苏慧廉 呼召 偕我公会的中国版图

李华庆的生命与爱情

第二节 那时温州

小城图景 烟台条约 曹雅直独腿"开教"

第三节 苏慧廉来了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为温州话注音

街头与教堂

第四节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历史三调 玛高温登场 孤屿江心 钦此

第五节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先生 白屋 "达玲"谢福芸

第六节 及时个十年

教堂重建 到农村去 乐清传教站 神医苏慧廉

戒烟所与戚宅 调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绩单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时节 新十年的开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诊所 香港惜别

第二节 回英述职

翻译四福音书 大英图书馆里的温州《圣经》

剑桥七杰与霍厚福

第三节 枫林迷

在线预览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苏慧廉1883年年初来到温州时,曹雅直已在这座城市里艰难地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过去了,但温州人对洋人的看法仍没有多大好转。

曹雅直夫人的回忆录里说,她初到温州时,所到之处引来无数围观的人,因为她是温州人见到的及时个外国女子。好一段时间,她不敢轻易出门,必须出门时,也是坐着轿子前去。不过,轿夫们仍会被那些好奇的人拦住,要等到他们都看够了之后,才允放行。路熙的回忆录也说自己路上常受围观。她当时穿着裙撑,温州人不明白这后面翘起来的东西是什么?甚至还有人想掀起她的裙子,看下面是否什么也没有穿。

尽管当时温州已开埠,但城里的西方人还是很少。据记载,苏慧廉抵达温州时,这座小城里连英国领事、法国海关专员在内,只有十二个外国人。

在当地人眼里,这些碧眼赤须者是怪物。中国人那时很骄傲,自称天朝,是世界的中心。梁启超曾感叹,在甲午战争前后,堂堂的北京书铺竟找不到一张世界地图。或许,那时很多人认为,他们不需要世界地图。

苏慧廉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的测试,老师问他:

"黑人是什么肤色?孩子。" 考官问。

"黑色,先生。"

"不错,那美国印第安人是什么肤色?"

"紫铜色,先生。"

"对极了,英国人呢?"

"白色,先生。"

"现在问你,中国人是什么肤色?孩子。"

"人的颜色,先生。"孩子骄傲地回答。

中国人眼中白人的肤色,可用的比喻是"白得像死人一样"。很不幸,苏慧廉就是这样的肤色。

人群中只有一个半怯半羞的白脸青年,因为这些人的习俗、心智、风气、道德素养与这青年大相径庭,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人要来到这里,肯定没安好心吧?来教育他们吗?这个"死人白"青年要来教化他们这些孔圣人的后代· 那真可笑之至!

另一个打击我们英国人优越感的是我们美妙的字母印刷体被中国人说成苍蝇脚沾了墨水爬出来的痕迹。(见苏路熙:《乐往中国》

路熙说:"没有同伴喊他,没有空旷地区可去。即使有空旷地方,他也不敢走得太远,以免走失了。偶尔他冒险独自一人出去散步,起初单独出去感觉非常勇敢,每一条路的转弯处都很小心,恐怕找不到回来的路。他大步往家赶时,东拐西拐,一旦他无法辨别出周围环境时,心跳便加快。人们盯着他看,那奇怪的眼神看上去有种恶意与恐怖。连狗也成了他的敌人,居然不认得他是个外国人,把他当作衣衫褴褛的乞丐,恶狠狠地追着他的脚后跟狂吠。他浑身冒汗很是着急,他以超常的勇气往家赶,速度很快,还未来得及发现自己到了哪里,已闯进自家的院门,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气。多么令人放心!从那可怕的大街回来后,他住的房子看起来多漂亮!紧张之后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不过他后来很可笑地发现,他离开家门的距离始终不到半英里!"

"最糟糕的是,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期待他的到来和他的福音。"苏慧廉自己也一声叹息。

好在当时有位姓顾的信徒,是个商人,早年游历过美国与澳大利亚,会说流利的英语。苏慧廉初抵及时年,受他帮助不少。不过顾先生是永嘉剩庄人,不常来城里,大多数时候苏慧廉仍是孤独的。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苏慧廉决定效法耶稣的门徒保罗,"和犹太人在一起就做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一起就做希腊人"。到了温州,就和温州人在一起做温州人。

做温州人,他碰见的及时个挑战就是语言。

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汉语及方言。如果分得更细点,其中的汉语又有书面语(文言文)与口头语(当时称为官话),而作为官话的口头语,与温州本地方言还差异很大。温州虽属吴语地区,但因地处偏僻,本地方言与周边迥异,几乎可以用自成体系来形容。外地人今天到温州,都觉得温州话像鸟语,更何况是对外国人,还是在一百年前的清代。

清代有些法令在今天听来匪夷所思:不准中国人出洋;不准外商(当时贬称"夷商")在广州过冬;不准洋人购买中国书籍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据说,当时一个叫刘亚匾的中国人,因教外国商人学习汉语,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被斩首。基督教及时位西来传教士马礼逊出了让洋人都觉甚高的价钱,才聘请到一位"不怕死"的中文教师。这个老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而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好在苏慧廉到温州时,这些法令已有所松弛。

他挨着一个中国人坐着,面前放着一本中文《新约》,一本北方官话辞书和一本《中英字典》。他不识一个汉字,学会发音后不知怎样拼读,费力地拼会后,又弄不懂字义。他像一个初学速记者,最初未能清晰读出自己所记的东西。(见"Our Mission in China")

挨着他坐的中国人就是偕我公会请来的本地牧师,也是苏慧廉的及时个汉语老师。这个牧师据说叫"Alas",是个举人。他原属内地会,因脾气不好被解雇,遂转聘于偕我公会。

这位老人每天尽忠职守地打开教堂的大门,不管来人是谁,他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宣讲福音。有时,笔者也会坐在一侧学习当地方言,半是充当吸引路人注意力的角色,半也是很有成就感地从他的讲道稿上认出一两个字来。每个星期日和每天晚上,我们都为信徒准备了礼拜,这是一项缓慢而枯燥的工作。布道毫无吸引力,吟唱赞美诗像在受刑。

除了这位牧师外,苏慧廉还向周边的人拼命学习温州话。据路熙回忆,厨子、鸦片抽食者都曾是他们的语言老师。

路熙回忆录中,对另一位姓Yang的老师有颇详的记录。Yang先生当时住在她家附近。开始时,他与苏慧廉彼此无法用语言交流。为解决这个问题,小个子的Yang先生只能用动作来表示。比如教"死"字,他会躺在地板上,一动不动装死;教"旋转"这个词,他则会自己滚来滚去。

Yang先生这种聋子对话式的动作教学法,尽管后来无法教苏慧廉更多的东西,但它启蒙了他的汉语学习。路熙的回忆录中收录了一张苏慧廉亲自拍摄的Yang氏全家福。照片上Yang先生穿着长衫,手里拿着本书。他的太太则坐在左边,手里拿把折扇。"她是一个很自尊的人,穿着非常整洁,也因此出名"。他们的中间坐着小孙女Ngachiae,这是个孤儿,那时还只有九岁。路熙回忆说,Ngachiae小时候常和她的两个孩子一起玩耍。Yang太太还向她提过亲,要把"如清水芙蓉、如芳香玫瑰"的Ngachiae许配给她的儿子海生。当时海生还只有四岁。向老外提娃娃亲,路熙说自己当场就吓得逃走了。

看着照片中的Yang先生,我想知道他到底是谁?Yang 对应的是哪个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张尚芳是温州人,专业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是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在他2008年出版的著作《温州方言志》中,提到一位叫任铭东的当地人曾任苏慧廉的老师。"我听我岳父说过,他的父亲做过苏慧廉的汉语老师。我岳父还给过我几张那时候的识字卡片。" 已是满头白发的郑张先生2008年年底接受我采访时这么说。

Yang先生会是任铭东吗?

……

媒体评论

关注沈迦、关注他追寻苏慧廉史迹,已有六七年,此书尚未成稿时,曾有幸披阅书中大部分内容以及历史照片。我曾邀请诸多学者来seminar讲演,但最为另类却也专业精神的一次,则是那一次邀请他来讲演,不仅吸引了我和我学生,也吸引了史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人。我感慨传主苏慧廉那样重要的史迹几近湮没;也感佩百年后终于有中国人重走苏慧廉之路,直至远赴英伦,寻访他的墓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史家门训,但像沈迦这样虽非史学出身,却为寻找百年前曾到他家乡传播火种的一位传教士,自费走遍世界,即使在我们这些以教授史学为生的人中,也已经非常罕见了。

——朱学勤

中国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族群,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今天对利玛窦以来的传教士还缺少一个道歉,缺少一声感谢,缺少一句对不起。在这一长串传教士名单中,苏慧廉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这部书忠实记载了苏慧廉极不平凡的生命轨迹,值得一读。

——马勇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婉慧**的评论:

很棒的一本书。不仅是讲述一个传教士的艰难历程,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中国近代史。

2015-05-16 00:46: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你想了解传教士的非帝国主义的一面,这是本很详细的书。

2016-03-17 08:40:40
来自郁闷的**的评论:

拿到以后发现挺厚的,苏慧廉作为一名传教士和汉学家,是这方面研究绕不过的了,写的也真的不错

2013-12-01 21:06: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个外国传教士走进近现代封闭的中国,他传播的是什么,怎么能够让当时的中国人接受,真的是很好奇,读完全书待分晓。

2014-10-24 08:01: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书推荐阅读,与《一条开往中国的船》是同一作者,好书。

2016-01-25 20:25: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内容上看,作者做了很详实的调查,很下了功夫,但是:1.少了批判的眼光,苏先生是很伟大的宣教士,他的缺点是什么?2.从信仰的角度反思,他的信仰历程是什么?3.一个英国的宣教士,非常的爱中国,但又跟当时的政治,所谓“帝国主义”如此的纠缠不清,作为一个本土的信徒,如何看待这个角色?

2013-06-05 12:01:49
来自saulmao**的评论:

包装很好。这本书可以结合一条开往中国的船一起看。好书

2016-03-07 14:06:26
来自淘小满**的评论:

书籍很棒,包装挺精致的。当当的品质一直很有保障,客服耐心解答。这本书超级喜欢的,给好评!推荐哦。

2016-04-22 23:27:45
来自牛山老**的评论:

苏慧廉,伟大的传教士,看完让人深思自己的信仰之路

2014-03-14 09:26:49
来自wfmzy**的评论:

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荣获“2013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朱学勤、马勇、熊培云联袂推荐)

2014-05-28 09:29:16
来自富艺华**的评论:

值得推荐阅读的一本好书,英国传教士苏慧廉了不起!

2014-03-29 20:54:40
来自yansamu**的评论:

我认为应该要好好的了解来到中国的宣教士的故事,他们的生命中满了上帝的爱和生命的使命,他们的人生太有价值了。

2015-07-20 12:40: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许多外国宣教士带着爱和牺牲,死在你生命中!他们应该得到正视和尊重

2016-04-23 23:38:58
来自傅家红**的评论:

看过李提摩太回忆录,这次买了苏慧廉,读库有山西教案的关于苏教士的介绍

2013-06-26 00:06: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苏慧廉,一个大写的基督徒宣教士。作者带着我们重新来过那个年代。那个风雨不定的岁月。非常推荐阅读。

2015-05-26 20:21:13
来自恩典的**的评论:

关于传教士与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少也不关注,这本书值得购买和收藏,

2016-04-22 10:25:54
来自岑凡**的评论:

苏慧廉对于温州来说真是重要!作为温州人~买来看看。

2014-11-13 18:54:36
来自g***a(**的评论:

还没有看,每本书都是宝藏。书很厚实,需要找个好好的时间好好默写研读。

2017-09-19 08:48: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作者花费了很多精力搜集资料以此追溯苏慧廉的一生,此书更加公正客观的展现了当时的某些历史事件,很好。

2014-12-24 16:25: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有千千万万像苏慧廉这样的普通外国人来中国传播基督教,我想这是基督教为何拥有如此从多信徒的一个原因吧。

2015-01-04 13:14: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段中国晚清史,一位羁旅华夏三十年的英国人,他的行程,始于于温州里巷,止于牛津中国学研究所

2016-03-04 15:04:38
来自a***6(**的评论:

客观分析,不带预设立场,这是一本很棒的书,感谢作者的辛苦跋涉,为我们呈现出了如此精彩的一本好书。

2017-08-26 07:45: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荣获“2013年度深圳读书月

2016-08-05 17:17: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强烈推荐这本书。本书作者花了六年时间,在世界各地搜索苏慧廉的资料,集腋成裘。作为一个史学科班的读者,虽作者行文中交杂自己的游记略不合规范外,本书是一部佳作。历史学的博士也未必写得出这些的好作品。

2013-06-01 08:39: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总有一些伟大的人物却被历史忽略,并没有留下过多的痕迹,但时间永远公证,总会给我们一个交代,静心阅读苏慧廉,为他的无私而感动。传播真善美的福音,你也可以听到。

2016-05-01 17:29:24
来自依依的**的评论:

中国的历史,离我们越近、越模糊,稍微深究,便发现与课本上所言有异。本书不只讲苏慧廉,也讲苏所在的时代的那个中国。书本断断续续的看了近一半,作者不带预设观点的叙述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引用虽略带枯燥,但却展示给作者一个更为真实的画面。诚意之作,值得一读。

2013-06-05 19:26:08
来自Wayne31**的评论:

苏慧廉是近代数以千计到中国来的传教士中的一名。他们背井离乡,放弃舒适的生活来到中国是为了什么? 读后非常有收获,特别是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和真实情况。

2015-07-21 12:46:5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谁要想进入人类文明的细节,谁就开始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在这里,即使是一只茶杯,也有着比任何一个王朝还要漫长的历史,它们经历着文明、塑造着文明、甚至本身就构成着文明。

2017-09-24 00:08:06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