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的基本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着重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主流文化在宗教、伦理和政治法律方面的主要观念,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能够从特定角度满足大中学生和社会公众理解自己、理解中国、理解世界的思想诉求。书的内容也包涵着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出路问题的见解,对于读者会有启迪意义。本书用口语化的形式阐述分析深刻的文化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利了读者的阅读。
大师倾力打造 中西方文化的饕餮盛宴!
魏光奇,1950年6月生于北京。1981年山西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农村插队、工厂做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主张以经世精神从事学术研究。主要学术领域为清代、民国时期县制研究和中外文化观念研究,主要论著有:《大智心魂——哲人的历程》、《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
自 序
绪 论
(一)"文化"和"文化观念"
(二)中西文化观念比较的意义
及时讲 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一、文明发源地的不同地理环境
(一)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的差异
二、"团体结构"与"差序结构"
(一)"团体结构"的特点
(二)"差序结构"的特点
(三)社会组织和人群的联系纽带
三、西方社会的多元结构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社会结构
(二)西欧中世纪的社会结构
四、中国社会的一体结构
(一)商周社会的社会结构
(二)秦以后的社会结构
(三)秦以后的社会分层
第二讲 两种宇宙观
一、 原始思维
(一)原始思维的"互渗律"
(二)原始信仰与原始思维
(三)逻辑思维的萌芽
二、 两种宇宙观
(一)西方的离散集合体宇宙观
(二)中国的有机体宇宙观
三、 西方的"天人相分"与中国的"天人合一"
(一)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
(二)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
(三)两种理性主义
第三讲 中国与西方的宗教观念
一、宗教的概念
(一)宗教的概念
(二)宗教的进化
二、古希腊的宗教观念
(一)奥林匹斯宗教的宗教观念
(二)俄尔普斯教派的宗教观念
三、基督教宗教观念
(一) 基督教简史
(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三)宗教、巫术与科学
四、中国的宗教观念
(一)天、祖崇拜
(二)道教的宗教观念
(三)中国佛教的宗教观念
五、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一)中国人宗教观念的淡薄
(二)中西宗教观念的差异
第四讲 中国与西方的伦理观念
一、 伦理的概念
(一)伦理的概念
(二)伦理问题上的基本分野
二、关于"人"的不同观念
(一)西方文化的个体人观念
(二)中国文化的群体人观念
三、西方的个人主义伦理观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二)感性主义伦理观
(三)理性主义伦理观
四、中国的群体主义伦理观
(一)基本特点
(二)感性主义伦理观
(三)理性主义伦理观
五、中国传统伦理的积极成分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二)中国传统伦理的良性根基
六、中西伦理观念比较
(一)伦理内容的差异
(二)贵智与反智
(三)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关系
七、中国伦理现代化的出路
(一)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本缺陷
(二)近代的误区
(三)中国伦理现代化的出路
第五讲 中国与西方的政治法律观念
一、国家和政治的概念
(一)国家的概念
(二)政治的概念
二、西方文化中的国家和政治观念
(一)国家和法律起源的观念
(二)国家主权观念
(三)国家治权观念
(四)公民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和政治观念
(一)国家和法律起源的观念
(二)国家主权观念
(三)国家治权观念
(四)人民权利与义务观念
四、两种法治观念
(一)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念
(二)现代法治观念
(三)法治化行政
(四)中国传统政治的非法治特征
结 语
参考文献
及时讲 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一、文明发源地的不同地理环境
(一)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我们这个课的主体内容,是对中国与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法治等三个方面的观念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地理环境不同,对这两个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发展有没有影响,到底有多大影响,这是个前提性的问题。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各种文化系统彼此不同,中国的、西方的、印度的、日本的,彼此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为什么会出现?大家都是人,为什么文化不一样?对这个问题,文化学的解释不外乎三个角度。及时是从种族的角度解释,认为种族不一样,文化就不一样。第二是从历史的角度,认为不同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阴差阳错,逐渐形成差别,一开始有一些小差异,时间长了 差异就越来越大。第三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认为两个文化之所以不一样,是由于它们的摇篮、它们的发源地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关于这种解释,我们理论界过去有一个说法,把它叫做"地理环境决定论"说,认为是错误的。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如果讲地理环境"决定",这肯定是错的。一个文化系统它形成自己的面貌,原因有多种,讲一个因素就最终决定了一个文化的整体情况,肯定是不对的。此外,讲什么因素是"终极原因",也是个说不清的事情。但是,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则是毫无疑问的。人的生存方式是历史的基础,而生存方式就依赖于地理环境,我们中国人讲"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靠着海边、河边就打鱼为生,靠着山丘就以种山田、打猎为生,住在平原上就以种地为生,产业形态不一样,其他也就会不一样。家庭组织、社会组织、精神面貌、思想观念,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地理环境对于文化来说肯定有重要的影响。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一直持有这种观点。
古希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对世界上的人群就有一个区分,说有北方的民族,有南方的民族,这有它的道理。现在在国际政治中,我们有时还讲一种南北关系,什么"南南合作"等等。这种区分南北的基础是什么呢?有一个解释,说欧亚大陆从西到东有一个隆起带,从最西端比利牛斯山脉,往东到阿尔卑斯山,再到小亚细亚高原、伊朗高原,再到中国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这个隆起带以北多平原,也有山地;以南则有几个大河流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都是发源在大河流域,比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现在伊拉克一带的"两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大河流域的国家往往是农业国。这个从地理上讲是可以解释通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世界的民族有北方的民族,有南方的民族,历史不一样。
到了近代,西方很多人还是坚持这个观点,包括我们很崇拜的思想家黑格尔、马克思。有一个叫波丹的,是法国16世纪的历史学家,他有一个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制度必须要适合这个国家的民族心理才能巩固,而民族心理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可以说是一个"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他讲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与地理环境、气侯条件、土壤性质都有关系,这些东西甚至决定着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他说,世界的"南方"气侯炎热,有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专制大国的发展,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一些专制大国。为什么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专制大国的发展呢?他讲了一些因素,比如说平原不利于防范外族入侵,土地肥沃就适于种庄稼,搞农业,分工不发达。反之,"北方"地区很严寒,多山地,很贫瘠,那里的人很能吃苦;产业方面搞农业不行,就得搞工业,搞其他经济活动,于是分工就发达,这就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孟德斯鸠还说,居住在海岛的人爱好自由,爱好独立,而它的地势也使得它可以免于遭受侵略。
我们再看黑格尔的观点。他说,有三种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及时是干燥的高地和高原、草原;第二是平原、大河流域;第三是沿海地区。这三种地理环境可以造就三种不同的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不同,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也会有不同影响。他说,世界的文明都是产生在温带而不是在热带,也不是在寒带,如北冰洋地区就不可能有文明,爱斯基摩人不可能有高度的文明,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地方,人们要用主要的精力应付自然环境,创造文明的能力、动力就少了;热带如黑非洲也不可能有很高级的文明。
马克思其实也是这个观点,他也认为人类历史和自然环境关系很大。例如他说,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个特点就是人要支配自然,搞农业是顺应自然,搞工业就是要对自然条件进行加工、改造。因此,如果一个地区自然条件非常富饶,那么人们就会依赖于自然,就不会想到去支配。马克思的原话说,这种自然条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依赖于自然,就不会有资本主义。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也不是土壤的肥力。一个地方农业生态条件很好反而产生不了资本主义,反倒是那些穷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好的地方,人们谋生的方式有差异,你生产这个,我生产那个,搞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发达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就有了基础。恩格斯也是这种观点。他对比旧大陆和新大陆,说欧亚大陆的自然条件使得它有一切适于驯养的动物,如牛、羊、马,有一切适于种植的谷物,谷子、小麦、稻子、豆子等等,但美洲新大陆只有一种动物适于驯养,就是羊驼;只有一种谷物适于种植,就是玉蜀黍。正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这两个半球上的居民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地理条件不一样,历史就走上了两条道路。
我们上面想要说明的就是一个问题,即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与希腊地理环境的差异
?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诞生地的地理环境各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于它们文明的产生会有什么影响。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讲,人类历史上有二十一种文明,后来又说有二十六种文明,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算是其中的两个。希腊文明后来灭亡了,现在的西方文明可以说就是基督教文明,但两者之间有联系。西方近代搞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最初源头。
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最初发源地,它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古代希腊和现在的希腊国家,其地理概念不是一致。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包括爱琴海上的各个岛屿,包括克里特岛,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沿海地区。这个范围的地理环境特点,及时是陆地交通不便,希腊半岛多山岭、河谷,从南到北层层叠叠,把半岛分割成了一块块的狭小地区。这些地区之间交通很不方便有的地方冬天甚至不能通行。第二是农业生态恶劣,自然条件不适合搞农业。这和我们中国、和埃及一比就很明显,没有宽阔平坦的沃野,就是山岭之间有些狭小的平原河谷地区,有些坡地,有些河谷地,土地很贫瘠、很干旱。显然,这种生态条件不适合搞农业。但另一方面,它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却有一些便利条件。比如说,它有银矿,可以制作银器;有大理石,可以搞雕塑;有比较品质的陶土,可以制作陶器。这些有利于它发展手工业。手工业和商业是连带的,它的产品是用来交换的,所以手工业发达商业也就会跟着发达。第三是对外交通比较方便。希腊半岛三面环海,深入到地中海当中去,有着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线和良的港口港湾,便于对外航海。半岛狭长,除了北部地区,任何一个地方离海边都不超过五十公里。对外交通的方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爱琴海当中有很多的岛屿,星罗棋布,一个挨着一个,形成所谓的岛桥。从希腊出发,通过这些岛桥一直可以到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有的书讲的很形象,说希腊人晴天的时候挂帆出海,不会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不会看不到陆地,往前面看肯定有岛,再往前面还有岛。岛桥好像跳板一样,沿着它一直可以到达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着海岸往西走可以到意大利,往东走可以到西亚,再转过弯来可以到北非,到埃及;往东还可以到黑海的海岸。
希腊地理环境的这三个特点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它的产业形态特点,农业不发达,商业、手工业发达。它在河谷、小平原地区种点儿大麦、小麦,放养些山羊、绵羊,粮食不能自给,要到外边去换,到埃及、黑海地区去换。但是另一方面手工业比较发达,种葡萄可以酿酒,种橄榄可以榨油,可以开发矿产制作银器、制作陶器,然后把这些东西输往地中海各地,去换粮食换货币。商业的往来还促成了航海业、造船业的发达。它地理环境的这三个特点还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希腊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对外移民运动,移民到很多地方,往西到了意大利,到了西西里岛,甚至更远到了高卢;往东到了黑海沿岸,到了小亚细亚;还有的到了北非,到了埃及、利比亚,甚至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城邦。为什么移民呢?有的是农民没有地到那里去开垦,有的是做买卖、搞商业,还有的是因为政治斗争失败在国内呆不下去。与此同时,"外邦人"也移民到希腊。希腊地理条件的特点所导致的这两个结果,对于一个文明的产生非常重要,我们下面再讲。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文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我们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这一块地方有很多的大河,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都是自西向东蜿蜒入海,于是就有冲积平原和盆地,土壤比较肥沃。中国的大河流域它还有个特点,就是水系发达。我们平常讲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它们的发源地都是在大河流域。但尼罗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水系不发达,只是"一条大河波浪宽",其他的支流很少。中国的黄河、长江、淮河不一样,它们水系发达,有不少的支流,支流还有小支流,流域面积也就很大,能够灌溉的面积很大。所以钱穆说,笼统讲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黄河不一定正确,中国文明的真正发源地是这些大河流域的支流与这些大河的交汇处,汉字叫"汭"。这个符合历史事实。传说中的尧、舜文化,发源于山西省的西南部,汾河向黄河的入口处;夏文化原来是在黄河以南,逐渐向北移越过黄河,与唐、虞文化交会。商的文化发源于中国的东部,河南东部、山东地区,这些地区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湖泊,比如说蒙泽、菏泽,顾名思义,原来是有水的,是一大片水域。周文化发源于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渭河是黄河的支流。
中国和希腊相反,对外交通比较封闭,有一些天然的障碍。如果站在黄河流域要想向四外发展,那么走出一段就要遇到天然的障碍,向东是太平洋,太平洋不是地中海,你不可能驾着小船到美洲去,甚至到朝鲜、到日本都不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情;向西、向西南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向西有"丝绸之路",但很难走,只有旅行家、政府的团体大概能够过去,还要付很大代价;北面我们叫大漠,就是大戈壁滩,蒙古戈壁。0
中国文明发源地的这两个特点,地处大河流域,对外交通封闭,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这与希腊几乎是相反。首先,农业发达,但不太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生态条件好,大家就都去种地,不是说我们没有手工业原料,而是说能够吃农业饭就不愿费力气搞手工业、商业。第二,人口流动比较差。中国人有个成语叫安土重迁,安于在自己家乡土地上生活,轻易不迁移。为什么呢?及时,搞农业不需要迁移,脸朝黄土背朝天,不需要到处跑。第二,也跑不了,交通条件很差,不可能出远门,你想要到美洲去,到欧洲去,都不可能。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希腊与中国产业形态不同,人口流动情况不同,这对它们的社会结构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下面就要接触这个问题。
二、"团体结构"与"差序结构"
(一)"团体结构"的特点
下面我们讲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差异的第二个问题。先介绍两个概念,一个叫做"团体结构",一个叫作"差序结构",理解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特点问题。团体结构、差序结构是中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他有一部著作叫《乡土中国》,里边提出了这样的概念。
团体结构可以说是这样一种结构,它是由一些独立的单元所组成,这些单元在组成这个结构之前都已经单独存在,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结构。这种结构的边界非常清楚,哪些单元是属于结构之内的,哪些单元是结构之外的,清清楚楚。组成团体结构的这些单元,由于是机械结合,还可以分开,这个结构解体了,它们还可以各自独立存在。比如我们学校的一个班级,用费孝通的观念说就是一个团体结构。组成这个班的同学,在没有这个班产生之前都是存在的,大家来到一个学校上学,机械地结合成这一个班。这个班边界很清楚,谁是这个班的人,谁不是这个班的人,都很清楚。班级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界限也很清晰,每个成员与班集体之间的界限也很清晰,哪些事情属于个人的事情,班集体管不着,哪些你得遵照班集体的规则做,这些都是很清楚的。毕业后这个班解散了,但组成这个结构的个人也还都继续存在。这就是团体结构,它由独立的单元机械结合而成,边界清晰,单元之间界限清晰,单元与团体之间的界限也很清晰,是个机械体。费孝通说,有一类社会、有一类团体就是属于这种团体结构。
(二)"差序结构"的特点
差序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它是个有机整体,不是由独立的单元机械结合而成的,它里边没有独立的单元,整个是一体。但内部又有"差序",像是有界限但是界限又不分明。费孝通举例说,差序结构好像树的年轮,一圈一圈的,一年长一圈,但一圈与一圈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是连续的,一直向外扩展。费孝通说,差序结构又好比水里的波纹,我们朝水中掷一个小石头,它就出现波纹,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每一圈波纹和外边一圈波纹之间的界限,根本分不清。波纹一直向外扩展到什么地方才消失,也说不清。这就是差序结构,里边没有独立的单元,整个是一体,呈一种差序状态。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社会中的传统式的家族就是差序结构。传统社会的一个大家族,它有一个老祖宗,下边有几个儿子,儿子下边有孙子,一层又一层;就是老祖宗本人,他也还有他的亲戚,叔伯兄弟,姑舅表亲,父亲一族,母亲一族,妻子一族,都是亲戚。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往外扩张,好像一张网,扩到什么地方就算结束?没有边界。自己和这个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说不清,划不清界限。这就是差序结构,它具有整体性,边界不清晰,内部没有独立的单元。家族中的成员,我们后边要说到,他没有财产权, 没有政治权利,没有独立的思想政治见解,因此不是独立的个人。
为什么讲这个概念呢?因为下边要具体分析到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西方社会结构的特点,用费孝通的这两个概念做纲领就很适合,西方社会基本是一种团体结构,中国社会基本是一种差序结构。而我们后边要讲到这两个文明的宗教观念、伦理观念、政治法律观念,通通都和这两种结构有关系。
(三)社会组织和人群的联系纽带
这里我们再介绍一个角度,也和我们的这门课程有关。社会学讲各种人群、团体,都必然会有一个联系纽带。比如一个城市、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它都能凑成一个人群,而这些人群之所以能够凑在一起,是因为有一种纽带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社会学研究这个纽带问题,分析是什么样的纽带能把一群人连在一起。有这样几种纽带:及时是血缘纽带,也就是说血缘关系把一群人连在了一起,比如家庭、家族、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就是血缘这个纽带把它连在一起的,就是说,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第二是地缘纽带,就是说由于属于同一地域,一群人连在了一起,这样形成的团体叫做地缘团体。例如现代国家就是地缘团体,一个国家有清晰的边界,跨出一步就是出了国。我们为什么都是中国人呢?就是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这块行政意义上的土地上。一个国家内部的政区,比如说北京市、河北省、上海市、四川省,也都是地缘组织。第三是业缘纽带,就是一群人结合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从事一个职业,比如说一个公司,其成员不见得是亲戚,也不见得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拿出身份证、户口本看,可能有北京市的居民,有上海市的居民,有天津市的居民,有河北省的居民,甚至还可能有外国人。那么为什么能够凑在一起呢?是因为职业的原因。由职业做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团体就是业缘群体。还有一种纽带,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志缘",就是一群人集合到一起,是因为志趣相投,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主张,比如说政党,就是这样一种组织,一些民间组织也属于这种志缘组织、志缘群体,比如绿色和平组织、保护小动物协会等等。
我们后边要讲到的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差异的具体表现,就与这种社会组织和人群的联系纽带有关系。
三、西方社会的多元结构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社会结构
我们把西方的社会结构和中国的社会结构作一种归纳,可以说西方社会结构的特点在于它的多元,或者说它是个多元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在于它的一体,或者说它是一种一体结构。
西方社会的多元结构特征,在它的文明产生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去马克思主义讲"五种社会形态",说最初有原始社会,以后便进入阶级社会。按照现代人类学的分析,人类早期的阶段可以把它叫做蒙昧阶段,此后进化到野蛮社会,再以后进入文明社会。可以说,西方社会的多元化特征,最初形成于文明诞生时期。这里说一下它形成过程。希腊和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在史前时期是氏族社会,它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织。比如希腊,它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时代",就是荷马史诗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社会组织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织。希腊有很多城邦,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城邦是雅典。雅典所在的地理区域叫阿提卡地区,在史前时期,阿提卡地区存在氏族制度,存在很多以一个男性家长为中心的父权制大家族,这些父权制大家族结合成12个胞族,这12个胞族又结合成或者划分成四个部落。大家族庭也好,胞族也好,四个部落也好,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我们讲世界历史,说雅典这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是军事民主制,由各个氏族的长老组成一个长老会议,能够决定重要的事情;所有的成年男子组成人民大会,女子没有这个权利,选举他的部落首领,叫做巴赛勒斯,实际上就是军事首长。再看罗马的情况。罗马这个时期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传说。传说罗马有一个王政时期,前后有七个王当政,大约是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世纪末。在这个王政时期,罗马有三百个氏族,每十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库里亚),每十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也就是说,它的社会组织是三百个氏族、三十个胞族、三个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是一种一体化的组织。它和雅典的制度很类似,有一个人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的男子参加,也是选举一个军事首领,叫做"王"(勒克斯)。这个人民大会除了搞选举,还要投票决定一些重大的事情,投票以什么为单位呢?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库里亚为单位,每个库里亚一票。它的三百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首领,他们组成一个机构,就是元老院,直到帝国时期罗马都有元老院,负责处理公共事务。可见,雅典、罗马在史前时期都是氏族制度,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
到了公元前6世纪,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个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它们的血缘氏族制度瓦解了,社会结构由原来的血缘组织变成了地缘国家。我们看一下它的简单过程。比如雅典,公元前594年有一次重要的改革,叫梭伦改革,它在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方面搞了一个"双轨制",一方面按照传统的氏族组织四个部落选举了一个四百人会议,每个部落出一百人,这个四百人会议的基础是血缘组织。与此同时,它又将全体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少分成了四个等级,这与四个部落肯定不是一致的,四个部落被打乱了。这种"双轨制"是个过渡,到了公元前509年,雅典又出现了另一次改革,就是克利斯第尼改革。这个改革把"双轨制"变成了"单轨制",将整个城邦按照地域划分了十个选区,按照选区进行公民登记。这样,部落就被打散了,同一个部落的人甚至同一个胞族的人,不见得是在同一个选区。十个选区是个地域性的组织,它的公共机构怎么产生呢?每个选区选出50名代表,十个选区一共是五百人,组成一个公共机构叫五百人会议,取代了过去的四百人会议。过去的四百人会议其基础是血缘氏族制度,现在的五百人会议其基础是地缘组织,原来的氏族社会、血缘社会因此就彻底变成了地缘国家。我们再看罗马的情况。在公元前6世纪罗马也发生了一次改革,叫塞尔维?图里阿改革。这个改革也是按照财产多少的原则,把全体应该服兵役的男子分成了六个等级,每个等级建立若干个"百人团",一共是600个"百人团"。决定公共事务也好,选举也好,都是以"百人团"为单位投票表决。这样一来,它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就不再是过去的血缘氏族组织,而是个人,因为"百人团"是由财产多少不同的个人为基础建立的。这种组织就是一种地缘国家了。
可见,希腊和罗马在文明产生这一个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学家们,还有恩格斯都曾讲到,希腊、罗马是在氏族制度彻底瓦解的基础上产生了地缘国家。那一个瓦解,这一个建立,一个被另一个取代,而不是两者重合,这与我们后面要讲到的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希腊、罗马地缘国家是一种"团体结构",它的基本单元是众多的、各自独立的个人和个体家庭,而不是一体的、内部界限不清的血缘组织,希腊、罗马从此变成了这样一种多元的社会,一种"团体结构"的社会。
(二)西欧中世纪的社会结构
欧洲的历史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经历了所谓的"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4世纪,有一千年的时间。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具有什么特点呢?也是多元化,或者说,欧洲中世纪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化社会。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有两个体现。
及时,它是由许多的封建实体组成的。从表面形式看,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我们中国的商周社会比较类似,都有封主、有封臣,但实际上不一样。我们中国商周的分封制度,是个一体化的制度,是自上而下搞下来的,先有一个君主,比如说周武王,他打下天下后自上而下地进行分封,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不是这样,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制度。这个制度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从公元4世纪开始欧洲有所谓民族大迁徙,就是当时住在罗马帝国北方的日尔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日尔曼人在大迁徙之前,还是一种大家族制度,没有建立过统一国家,所谓日尔曼人是个种族的概念,它有很多支脉,什么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它们内部也还有不同的部落。日尔曼人的迁徙是一股一股的,没有统一的行动,这些人占领了罗马帝国的不同地区,罗马帝国就瓦解了,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些日尔曼人建立的一个个的社会组织,它们本身并不统一。就是说,蛮族入侵摧毁了旧的罗马帝国,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听凭各个部族各行其是,自己搞自己的社会组织。于是,西欧社会就出现了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封建实体,比如说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还有后来出现的城市,还有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等等,都是各自独立的,好像一个个的小国,彼此没有统一的政府。从这个角度说,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 第二,就各个封建实体自身而言,它们是一种"团体结构"。我们知道,史前社会的氏族组织,它的内部结构具有一体化的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将家族、氏族连为一体。日尔曼人在大迁徙之前,它的氏族组织已经在开始瓦解,迁徙到了罗马帝国之后,它和罗马帝国当时的隶农制度(隶农是独立的小农,但是又可以随着土地买卖)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叫马尔克的社会组织。日尔曼人建立的马尔克,最初是各个封建实体内部的基层组织,而这种马尔克已经是地缘化的组织。马尔克的大部分土地名义上是公有的,但是也有少量的土地(比如宅基地等)是私有的;而公有土地多年不重新分配,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私有。这样,原来的氏族成员,慢慢自己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和氏族的关系就越来越松散。原来在氏族内部,各个成员彼此有权利、有义务,类似于我们中国一些地方的宗族。我们中国的宗族一个人去世了,如果他没有儿子,他的本家、本族的叔伯、兄弟、侄孙,就可以继承他的财产,同时他家里如果有事,你也有义务去帮助。但是在日尔曼人建立的马尔克组织当中,这种关系慢慢被排除了,有些社会成员感觉不方便,通过一定的仪式、一定的手续可以当众宣布脱离这个氏族,不再享有他原有的权利(如财产继承权、陪审权等等),同时也不再负担义务,氏族里有什么事情,与我无关了。这样,他就独立出来了。土地私有再加上这种社会成员脱离氏族组织的游离,再加上日尔曼人与罗马人的融合,互相"掺沙子",原来以
是很好的一本书
非常满意
书质量不错,内容精彩
好
很好
昨天晚上订的今天就到货了,这速度比某某家还快,质量挺好的,价格比书店还便宜
不错
可以
物流赞,超级快!
好
很好很满意!
非常非常完美非常完美非常
当当的书价格还是算比较实惠的
受益匪浅!
做活动的时候买的,暂时还没来得及看呢,关于书本内容在豆瓣上再做评价
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背后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慢慢看,认真思考,能有很多收获。
读魏老师这本书很容易,讲的问题简单易懂,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我很喜欢读这样的书。
这本书很有意思,深入浅出。抽象的文化从笔者的口中说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很棒的书,推荐。
已经读过后才购买收藏。这本讲义能给人以丰富的知识,能引导人思考许多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读后收益非常大。
全新正版,非常满意,尤其是在年假内拍下的,在年假内收到,太难得!
把深奥的文化观念比较通过口语化的讲述变得通俗易懂。是本好讲义!
魏光奇先生这本书是他多年研究所得,富有哲学思辨,但又不失风趣耐读。他曾经给本科生研究生多次上过这门课,深受学生欢迎。全书分为五讲,系统的分析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宇宙观的差异、宗教观念的不同,以及伦理和政治法律观念的相异性,体现了一个有责任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思考。同时推荐《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2004年)、《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2009年)、《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政治问题散论》,从这几本书书名我想读者也能看到魏先生宏大辩证的历史思维。
这套书非常好,实用性非常强,适合初学者和研究者使用。强烈推荐!!强烈推荐!!强烈推荐
对于中西方思想差异比较,从宗教等角度入手,比较有深度
作者围绕犹太人特点,从信仰、支派宗派、典籍、历法节庆、教仪、生活习俗、人生大事、国家构 成和简史方面通俗地进行介绍,是全面了解犹太文化的入门书。
优质好书!正版,印刷优良。包装设计讲究。字体排版等,细节到位。内容充实,配图风趣。值得精读。当当快递非常高效!密封无损。值得信赖。望,保持优质服务质量。支持当当。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意见:快递包装再细致些,不要损害书籍封面!对于忠实的VIP用户要多设优惠政策,鼓励忠实度!
最近一直对中西文化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当当上找了找合适的书籍,发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魏光奇老师的这本书非常不错,内容详实,线索分明,可读性强,所以买来看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非常好读,而且对问题的分析很到位,推荐给大家看看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