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具有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
1、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代领军人物,首位在溥仪陪同下, 进入故宫拍摄的欧洲汉学家,记录老北京尤其是园林等皇家建筑的经典之作 。
2、500张罕见老北京建筑照片+20余万字实地勘察记录。
3、北京城市研究至今无人超越的盖棺之作。
本书具有:
肯定性:本书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享誉中外的中国美术史专家喜仁龙老北京研究的代表作。
稀缺性: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地,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如今,这些建筑大多消失或改建,这些照片和记录成为了独特见证。
喜仁龙(Osvald Siren,1879—1966):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任职瑞典斯德歌尔摩国家博物馆,后为斯德歌尔摩大学美术史教授。1916年起,相继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名校讲学。1920年起6次来华,并深深爱上了东方艺术。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园林》(1949)等。
沈弘: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等。
聂书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传播学、跨文化传播。
上册
001 回望老北京
004 评喜仁龙所挽救的北京城市历史记忆
001 原序
紫禁城
北京的宫城(紫禁城)是一座几乎呈正方形的城池,从北至南长约一公里多一点,从东到西长 786 米。它被一条宽阔的护城壕和七米多高的宫墙围住。宫城、宫殿和小巷的外墙都被涂成了红色或粉红色,但这并非是把它称作紫禁城的原因。按照微席叶先生的解释,“紫禁城”这个名称中的“紫”是来自对北极星的文学引喻。皇宫被认为是整个世俗世界所围绕的中心,正如北极星是整个天体星空的中心那样。北极星在中文中的古称为“紫微星”,据说秦、汉时期的皇帝们所建造的各种古代宫殿,都是按照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的位置来设计和建造的。
紫禁城的外墙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洞和一个城楼。两个主要的城门位于南墙和北墙的中部,分别形成紫禁城中轴线的两端;而东墙和西墙的两个城门则要离南墙的城角更近一些,以便使人们在进入上朝和举行典礼的三大殿(它们全都位于紫禁城的南部)时更加方便一些。紫禁城的四个城角都建有雕梁画栋的角楼,它们翘角的屋顶倒映在平静的护城壕水面上。
紫禁城的朝向,与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那样,是以南北为中轴线的,其主要建筑的正面和所有宫殿的大门都是朝南的。按照这一朝向和规划,紫禁城被分为三段,中段最为重要,因为它包括了举行典礼和主持朝政的三大殿。中段的四周有相当高的宫墙,墙内还有开放性的走廊,并进一步分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朝,而内朝又以横穿的宫墙分割为更小的庭院。中轴线在紫禁城外继续往南延伸,穿过一个用墙围住的长庭院或走廊,直达作为皇城(即围绕宫城而建的庙宇和衙门)南大门的天安门。以前这一中轴线还有另外一个延伸部分,后者将天安门与北京城的南大门(即前门)连接起来。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够从前门这个城市的正门进出,但在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有了重大的改变。前门外的空间被清理了出来,而前门本身也得到了修整,具体的修整方式请参见我的另一本书——《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宫城中段的东面和西面部分被南北走向的小巷分割成众多的小庭院和一排排的宫苑。这些宫苑大小不一,因其用途和重要性而定。较大的宫苑里有大树和花园,而其他的宫苑则被分为一进进带有寺庙和祠堂的庭院,或是内廷的办公场所、档案馆、仓库、戏院,以及皇帝、皇后和皇族其他成员们的寝宫,或众多侍臣、宦官和各类太监、宫女的住宅。几乎无法说清楚所有这些建筑的确切用途,尤其是因为它们位于宫城内外人无法涉足的部分,并且从未被完整而详细地标注出来,其中的一些将会在下面提及。当我访问宫城内廷时,有机会对位于西北部皇帝寝宫周边的许多庭院和一些寺庙和花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但是对于东北部过去由皇妃居住的部分则所知甚少。
外廷的三大殿现在已经对公众开放,但一般来说,来访者不能够从南面的午门进入紫禁城,而要走西华门和东华门。天安门的五个门洞跟清代那样,平时也是关闭的。然而观察宫城的角度仍然是从天安门和午门进入紫禁城,因为按照逻辑思维,宫城的整个规划就是让人从南面来瞻仰皇宫的。在天安门的外面有两个用汉白玉雕琢的石柱,柱子上装饰着盘龙穿云的浮雕,石柱的顶部还有两只颇似云朵的翅膀。它们被称作华表,据说是用来引导皇帝所走的路径,或者是皇帝贤德的象征。
从天安门到午门那一段长长的空地过去有时被用来检阅军队,它被另一座名为“端门”的高大城楼分割为两半。从端门到午门的这个庭院可以从两边的阙右门和阙左门进入,那些到午门侧翼的清廷内侍部门来办事的人可以从这两个门进来。在这个庭院的东面和西面分别是不对普通人开放的太庙和社稷庙。午门是宫城中较大的城门,它包括位于中间的墩台和门楼,以及左右两侧的阙亭。它们被称作五凤楼,似乎是指汉朝和唐朝的皇帝们在长安皇宫门楼及两侧塔楼顶部安装的凤鸟(一种有羽冠的雉鸡,通常被错误地称作凤凰)。
午门的设计规划是一个开放型的长方形建筑群,它两翼的阙亭向南突出,其四个终端形成一种棱堡,在那上面又盖了重檐攒尖的方亭。方亭下面的廊庑将这些亭子连接在一起,也把它们跟中间的门楼大堂连在了一起。门楼分为两层,面宽九间,其北面的整个外观长约126 米;两翼阙亭的全长约为 92 米。三个巨大的拱门穿越了下宽上窄的午门城墙,其底部厚达 34 米。这种结构给人以壮观和坚实的印象。午门是宫城里最像堡垒和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
午门大型中央门楼的内部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堂,分为一个中殿和两个侧廊,前者有花格镶板的天花板,后者则有开放式的屋顶。墙壁是砖砌的,外面涂了灰泥,粗大的柱子有一层厚厚的漆保护,并且被涂成了鲜亮的朱红色。屋顶上铺设了黄色的琉璃瓦,屋脊的两端装饰着鸱吻(一种形似猫头鹰的装饰品),在上屋檐的岔脊上还有镇瓦兽鬼龙子(一种既像鬼又像龙的神兽)。下屋檐的屋脊一直延伸到支撑上屋檐的支柱处,下屋檐遵循上屋檐的建筑原则,就连岔脊的曲线也是一样的,但没有任何山墙,屋檐的四个岔脊上也都饰有镇瓦兽鬼龙子。
从中央大堂伸展到两翼阙亭的廊庑里装有一口大钟和一套锣鼓。皇帝穿过午门的时候,大钟就会被敲响;假如他是去太庙献祭,锣鼓也会齐鸣。当满朝大臣齐聚紫禁城举行某些大典的时候,钟鼓也会被同时敲响。午门的前面,与其他城门和大殿前一样,设有一个日晷和一个嘉量,它们象征着皇帝具有太阳般识别永恒规律的天赋和公正衡量每个人才华高下的能力。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午门是“顺治四年(1647 年)皇帝下敕令重建的”,但在同一本书的另一章中又记载,午门是在嘉庆六年(1801 年)重建的。 ① 这后一个“重建”也许并不像前者那么彻底;这个纪念碑式午门的基本部分可被视作在清代初年建造的,它跟建于明代的宫城正门应该是十分相似的。
从午门的墩台上,人们可以对宫城的前朝一览无余,后者向北展延 600 米,直至乾清门。贯穿前廷太和门以南的那个庭院及北面门廊的金水河自东往西形成一条曲线。河上雄跨五座汉白玉桥,桥上的白石栏杆雕有龙云纹望柱。它们象征着中国哲学中的五德和五常。一条用汉白玉铺设起来的笔直道路从中间的那座御桥上穿过,通向太和门。太和门前有一对巨大的铜狮子守卫,还有两个汉白玉的雕塑,一个是按放大尺寸复制的存放给皇帝奏折的禀帖盒,另一个是复制的存放皇帝玉玺的石印盒。跟其他所有的中院大门一样,太和门只为天子一人而开,其他在太和门前候朝的文武百官只能够走边门,文官走东面的昭德门,武官则走西面的贞度门。
太和门建在被雕有龙云纹望柱的汉白玉石栏所围住的汉白玉基座上。有三个阶梯通往汉白玉基座之上,中间那个阶梯的中央绝大部分都覆盖了一层刻有精美龙凤和祥云浮雕的斜坡。这是专供皇帝上朝的阶梯,皇帝坐的轿子就是从那个斜坡上被抬上去的,而他的随从则只能走边上两个阶梯的 28 个台阶。所谓“门”,主要是指一个开放式的大厅,进深三间,面宽九间,大厅的背面是封闭的,只有几扇门可供通行。太和门正面长度为 50 米,门下整个基座的长度为 55 米。高大的柱子撑起了重檐庑殿顶,屋檐的翘角显得又高又远。这一建筑的庄重感主要有赖于它的美观的结构、汉白玉基座、开放性设计及升腾在开放性柱廊之上的大屋顶。
太和门在明代被称作皇极门。按照《大清会典事例》的说法,它是在顺治二年(1645 年)改名为太和门的,并且在光绪十三至十六年间(1887—1890 年)慈禧太后任上进行过重建。重建一定是在严格按照此前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顺天府志》中对它的描写符合它目前的结构:
太和殿有十根柱子和三个大门;它的前后均有三出陛的阶梯,在汉白玉基座的左右两边也各有一个阶梯。太和门的重檐很高,而且门前门后都有汉白玉的栏杆围住。门前还有两只铜狮子和四口古老的铜鼎。
太和门的主体结构跟午门相同。大堂内厅可分为两个大的中殿和两个侧廊。有一堵墙把北面的那个中殿跟大堂的其他部分隔开,但墙上有三个大门。大堂的南面是敞开的,因此透过两排柱子,可以看到整个庭园的全景图。
从太和门到太和殿的距离是 180 米,但由于庭院过于空旷和两边低矮的廊庑过于单调一致,所以看起来似乎距离要更远一些。太和殿是三大殿中的及时个大殿,建在一个被称作“龙墀”,并有三层阶梯的汉白玉台基上。这个台基的设计就像是一个无头的双十字架,整个建筑的轮廓在这大殿的前后形成了一系列的直角。由于这三层台基均被雕有精美云龙云凤花纹的汉白玉望柱的石栏杆所围住,所以整体效果显得十分富丽堂皇。通往台基之上的三陛阶梯与我们在太和门前所见过的三陛阶梯十分相似,但是太和殿前的阶梯要宽阔许多,而且是随着台基的上升阶梯分成三段,给人以高不胜攀的感觉。中间那个阶梯的中央部分被做成了一个刻有精美蟠龙翻腾于流云和海浪之上的巨型浮雕的龙陛;左右两边的阶梯上也装饰有代表各种神兽的浮雕图案;前后三陛阶梯之间还放置了 18 口大型铜鼎,以代表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皇宫里都有的著名九鼎。在台基的丹陛上,人们可以看到两只大铜鹤和两只铜龟,这些动物经常被当作长寿的象征。再往后,在大殿的两边,有四个巨大的鎏金铜碗,据说只要在碗内倒上油和放上浮动的灯芯,便可以将它们当油灯使用。太和殿在明代时被称作“皇极殿”,而且按照《顺天府志》的说法,它是在天启七年(1627年)建造的。“太和殿”这个名称是在顺治二年(1645 年)才起的,似乎这个大殿也是在这同一时期进行重修的。另一次是康熙八年(1669 年)下令重修的,但按照《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说法,直到康熙三十四至三十七年(1695—1698 年),这一重修工程才得以完成。乾隆三十年曾经又翻修过一次;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任内,大殿的一部分又重新彩绘了一遍。
太和殿是在中国新年、冬至和万寿节举行大典的地方,大殿里仍然保留着置于高台上的皇帝宝座,有三陛阶梯通向上述宝座。大殿里还有各种装饰性的大家具,如花瓶、香炉、青铜制和景泰蓝的祭器、华丽的乌木屏风、雕刻精美的红木橱柜和椅子。然而这个大殿平时很少被使用,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例如 1918 年庆祝一战停火,才会被启用。把它改造成中国资政院会议大厅的计划幸亏迄今仍未被执行。太和殿的内厅面积为 1500 平方米,长 50 米,宽 30 米。内厅的两边已经除去了三排柱子,每排八根柱子,大殿的后面部分被墙壁所隔开,而最前面的侧廊也被设计成了开放性的门廊。整个大殿的设计是长 64米,宽 35 米,中间是一个宽阔的中殿,两边是逐渐变窄的侧廊,两面的面宽都是 11 间,正如前面的门廊所示,因为它占据了整个大殿的长度。门栏中央开间的宽度为 8 米,其他10 个开间的宽度均为 5.5 米;将最边上两排柱子也包裹在内的墙壁厚度约为 1 米。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的正中间,它的“龙墀”要比太和殿的狭窄一些。这是一座单层四角形的建筑,它的每一边都被五开间的廊柱所环绕,上面则是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单檐四角攒尖屋顶。中和殿的每一边长 16 米,其台基的每一边长 24.5 米。内殿的四根大柱子用于支撑屋顶,并将内殿分为三个开间。中央开间有一个低台,上设皇帝的宝座及作为其背景的一副装饰性屏风。天花板上有花格镶板的藻井。中央开间两面都开着门,朝南的在正面,边上的两个开间也可以打开。过去皇帝在去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总是要先来这个殿休息的,皇帝在太庙祭祖时所念的上谕也是在这儿准备的。每年总有一次,皇帝会来这儿检查农具和这一年要种植的新种子。
作者对于考察北京城墙与城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在我们自己的专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而他自己从实地考察中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也就充分地流露出来。他高度评价这组历史纪念物,同时也为它的年久失修而伤心。在考察中,他的观察细致、记载不厌其烦,这是十分可贵的。
——中国城市史研究泰斗 侯仁之先生
这些作品不仅向世界介绍了古老的中国艺术成就,而且对中国文明某些侧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尤其是对北京城墙、城门、皇宫、园林的研究,至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记录并留下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
令喜仁龙醉心的似乎仍然是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因为他认为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他写下的有关北京城墙和城门的这本书,堪称该研究领域的著作。相形之下,梁思成、侯仁之等一些中国的学者只能望其项背,算是他的后生晚辈。
——编译者 浙江大学教授 沈弘
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被删了。(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
对老北京的文化和风貌非常感兴趣,都是老照片,很好。
照片很多,在历史车轮新旧交替的末代王朝,仍能感觉到一股王者之气。
喜仁龙算是宣传北京城墙当年的形象大使了,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图片
年初聽完老教授的講座回來買的書 和講座一樣有趣
以史为鉴。书质优价廉,性价比较高。包装一般,物流速度挺快。希望当当的书越来越好。
不错的书,老北京只能存在于照片中了,中华文化之痛,与原教旨主义者何异?珍惜中华文化。
作者于1921年进入紫禁城实地勘察摄影,留下了解皇城非常珍贵的影响资料,五折收藏一套很不错~
第一次从网上买书,很不错的体验,绝对的正版,印刷清晰,纸张质量好,比书店便宜的多,以后会继续从当当购买。
书非常不错,趁活动优惠时买的,里面有非常多的图片,都是以前拍的,还原了当时的北京城,值得推荐!
这套书,绝对不错,里面珍贵照片让人们大宝眼福,还有介绍北京城墙城门的资料不可多得了。收入书房珍藏起来。
很好 从外国人的角度,去探索 当时皇城,时代的变迁,那个年代的皇城 也透露出很多的历史细节!
太喜欢啦!小时候一直问老家儿朝阳门是什么样子?现在看到拆除前的照片,说不出的感动。
惭愧,曾经的壮丽帝都,竟然是外国人的镜头记录了沧桑的北京城
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了解北京建筑的入门书籍,里面的那些老照片也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对于那些热爱历史,热爱建筑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黑白的图,很纪实。打折的时候买的,想着收藏,有时候,看着那些照片,想着曾经他们存在的样子,很神奇不是吗?
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的西方中国艺术史大家:500张罕见老北京建筑照片+20余万字实地勘察记录
当下人最在意有图有真相,作者的图片展示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作者对每副图都做了详尽的图注,这不仅是建筑美的印证,也是历史的印证。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新品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一版一印,这个系列出一本买一本,都是早买赶上1版1印收的,有阅藏价值。
很喜欢“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这一系列,所以趁着活动就收了一本《皇城写真》,印刷还是那么精美,书中收录的众多图片,在晚上难得一见,因此更显得珍贵。
来到北京工作,与这个城市有很大缘分,我买过好多书来了解它,这里也是我的孩子们要生活的地方,能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读书又岂止诗和远方!
售后非常好,小年夜拿到的书可能运输中的点问题有点破损,提出了换货,心想总归年前是拿不到了,没想到大年夜下午就来换了,非常感谢当当和快递员的辛勤付出!
老北京皇城写真前面部分专业性太强了!实在hold不住啊!
当当图书满100减40购入。我是被书的封面吸引才买的。书的纸质、印刷不错,内容也挺好。里面的图片很珍贵,清晰度还可以。这套书满减后价格仍然偏贵。书是塑封的,污染环境,建议不要塑封。
感谢当当这次搞得优惠活动。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了解北京建筑的入门书籍,里面的那些老照片也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对于那些热爱历史,热爱建筑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通过历史的图片看过去的北京别有一番风味,好像看着幼时的它,又看看现在的它,想象它是怎么样经历风雨洗礼变成现在的样子。那一座座古人用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城墙,古时建筑师们的杰作,鼓楼,长城,胡同,历史中的他们带着风里的沧桑感,向我们讲述历史的故事。
书很好,但是出现照片排版错误,下册426页中的永定门西侧城门与护城河侧景的图片有错(图1),图上城门应为阜城门。在499页图片才为正确(图2)。同时发上永定门图片(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