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东征 西征图书
人气:23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东征 西征

"延安,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中国记忆;延安,一个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话题"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口述史  
  • 作者:[任文]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1370865
  •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印刷时间:2014-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延安,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中国记忆;延安,一个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话题"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目录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红军东征(代前言一)

关于红军西征(代前言二)

东征

东渡黄河进军山西彭德

在线预览

东渡黄河进军山西 ,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31年11月任中牮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6年2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参加东征;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西征宁夏、陇东,迎接第二、第四方面军北上会师;10月底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第三次"围剿"以后,部队的给养等物资问题仍然很困难。这些实际问题,也就经常使人考虑着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

陕北是小红军的好根据地,大红军的落脚点,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东侧黄河,北靠沙漠,西面荒凉,人烟稀少,虽不易形成白军四面"围剿"的局面,而红军本身的发展也有困难。向南发展,就要同东北军和西北军打仗;且陈诚于洛阳及其以西控制三个军,放在机动位置,这是专门对付我军的;向南发展就会把蒋军嫡系引进西北,加强对西北的控制。

这些,对于当时的发展和总的局势都不利。东渡黄河开展吕粱山根据地,再向晋中和晋东南发展比较理想。东征可以把抗日主张发展到华北去,可以解决给养问题、补充兵员问题,以及筹款和其他物资问题。但是,东征必须保障部队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

1936年,大约是1月中旬,接电报,决定东渡黄河,夺取吕粱山脉,开辟新根据地。我接到军委这个指示后,是拥护这一决定的,但是内心有两点顾虑:一是怕渡不过去,当时红军在大疲劳之后,体质还很弱,且人数也少,包括刘志丹、徐海东两部分才13000余人,如受挫而强渡不成,那就不好;二是东渡黄河后,在蒋军大增援下,要保障能够撤回陕北根据地,在这一点上,也是不能大意的。因此,我除复电同意外,还就自己的上述看法,提出东渡黄河是必要的,但须保障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我这种想法,反映了当时红军体质弱的实际情况以及长征中没有根据地的痛苦教训。这引起了主席的不高兴,他说:你去保障,我是不能保障的。

我随到无定河以北之大相村后,即率电台去无定河口上下游各数十里,详细侦察渡河点。我用了七个晚上侦察了一军团和十五军团的两处渡河点,也侦察了敌睛。不仅了解了敌人表面的工事构筑、兵力火力配备,而且真实掌握了敌人的纵深配备;以求既保障东渡取得胜利,叉准备形势万一变化,能安全撤回陕北。我到预定渡河点时,才造好15只船,每船乘30人,来往一次需要1小时20分钟。全军14000人,还有行李、伙食担子、马匹等,这样少的船只,是无法保障东渡胜利和万一情况变化回师的安全的。

即决心组织地方党、政、民全力以赴,根据掌握的每渡一次来回的时间,星夜赶造百只船。每船配备3 至4个船工,对船工加强政治动员和组织训练。这才有了东渡的胜利保障和必要时返回西渡的安全,不然保障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就成了空话。

一军团和+五军团渡点正面守敌各不到一个营,其纵深也只有留誉镇、石楼各一个营,都离河岸30至40里。待敌纵深部队到达河岸时+我之战斗部队即可全部渡完。

我在黄河边做了一个多月这样的准备工作。做了详细的侦察工作,把对岸每一个碉堡敌人的兵力、火力配备,预备队位置都弄清楚了;选择了适当的渡河点,大体保障了渡河的性。这样细致的组织、侦察工作,对那次东渡的保障是没有白费的。在我军火力弱,尤其无炮火掩护下,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在执行军委指示时,亲自详细侦察,进行各种渡河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我回到大相村,向主席汇报了各项准备工作的情况,渡河地点、时间,得到了批准。

强渡很顺利,两处渡点均已登岸,几乎没有什么伤亡。主席随十五军团到石楼,我随一军团到留誉镇。

东渡黄河后,我军胜利占领吕粱山之隰县、石楼、吉县,引退了敌军进占绥德、米脂的两个师。这对于陕北根据地可以减少威胁,有利于陕北根据地的发展。阎锡山花了数十万元修建的沿黄河的堡垒,一点也没有起到阻拦红军东渡的作用。

敌人迅速集结十二个团于兑九峪,准备向大麦郊推进。如乘敌前进时,首先消灭其先头两个团(一个旅)是可能的。当时没有这样打,而采取对兑九峪三面包围攻击。此役口张得太宽,战斗24小时成了相持。又即改变了计划,乘晋军后方空虚,以十五军团向北挺进文水、交城,威胁太原,后又挺进到静乐县,宣传北进抗日;一军团进占孝义,向灵石、介休北扩张,威胁平遥、榆次、太谷、太原。这就调退了兑九峪晋军退守太原,阎锡山原进入陕北绥德、米脂的两个师,星夜东调回晋,使无定河两岸苏区连成一片;迫使陈诚三个军不敢从潼关北渡黄河人晋,而绕道郑州、石家庄乘火车集结榆次、太谷地区。

然后逐步南压。待阎、陈主力集结向我进攻时,我军争取了一个多月时间休整。

做群众工作。一军团在灵石、介休、临汾之线,发动群众打土豪,筹得现金数 10万元,扩兵数千人(河南、山东人多),收缴民团武装、弹药不少。十五军团因行动时间多,扩兵筹款成绩少些,但他们回师时经岚县、柳林,在柳林以南歼敌军一个整团。当敌军进迫河岸,我军早已准备大量船只胜利地、安全地撤回陕北。

当阎、陈集中兵力向吕粱山进攻时,我们以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发表了宣言,通电国民党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各公法团体学校,并写专函给阎锡山,说明抗日主张,不愿同室操戈(从这时起对、阎锡山等均称蒋氏、阎氏):说明我们北进抗日,你们既不能原谅,奉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红军抗日先锋军暂时撤回陕北,请你们派代表前来共商救国大计。等等。

东征意义甚大:消灭敌军约三个团,共缴获了几十万发子弹;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竟达5000人,还有俘虏参加红军,共约7000 人;筹了40万元左右的现金:扩大了陕北苏区。这次行动宣传了中其中奥 `1935年12月会议的抗 东渡黄河后,我军胜利占领吕粱山之隰县、石楼、吉县,引退了敌军进占绥德、米脂的两个师。这对于陕北根据地可以减少威胁,有利于陕北根据地的发展。阎锡山花了数十万元修建的沿黄河的堡垒,一点也没有起到阻拦红军东渡的作用。

敌人迅速集结十二个团于兑九峪,准备向大麦郊推进。如乘敌前进时,首先消灭其先头两个团(一个旅)是可能的。当时没有这样打,而采取对兑九峪三面包围攻击。此役口张得太宽,战斗24小时成了相持。又即改变了计划,乘晋军后方空虚,以十五军团向北挺进文水、交城,威胁太原,后又挺进到静乐县,宣传北进抗日;一军团进占孝义,向灵石、介休北扩张,威胁平遥、榆次、太谷、太原。这就调退了兑九峪晋军退守太原,阎锡山原进入陕北绥德、米脂的两个师,星夜东调回晋,使无定河两岸苏区连成一片;迫使陈诚三个军不敢从潼关北渡黄河人晋,而绕道郑州、石家庄乘火车集结榆次、太谷地区。

然后逐步南压。待阎、陈主力集结向我进攻时,我军争取了一个多月时间休整。

做群众工作。一军团在灵石、介休、临汾之线,发动群众打土豪,筹得现金数 10万元,扩兵数千人(河南、山东人多),收缴民团武装、弹药不少。十五军团因行动时间多,扩兵筹款成绩少些,但他们回师时经岚县、柳林,在柳林以南歼敌军一个整团。当敌军进迫河岸,我军早已准备大量船只胜利地、安全地撤回陕北。

当阎、陈集中兵力向吕粱山进攻时,我们以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发表了宣言,通电国民党政府、全国海陆空军、各公法团体学校,并写专函给阎锡山,说明抗日主张,不愿同室操戈(从这时起对、阎锡山等均称蒋氏、阎氏):说明我们北进抗日,你们既不能原谅,奉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红军抗日先锋军暂时撤回陕北,请你们派代表前来共商救国大计。等等。

东征意义甚大:消灭敌军约三个团,共缴获了几十万发子弹;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竟达5000人,还有俘虏参加红军,共约7000 人;筹了40万元左右的现金:扩大了陕北苏区。这次行动宣传了中其中奥 `1935年12月会议的抗…… P2-4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wenjunn**的评论:

珍贵的史料

2017-11-13 13:33: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可以

2015-07-29 23:58: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物流赞,超级快!

2015-11-06 19:06: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套书真心不错,省了很多事,研究延安时期中共历史不可缺少

2015-12-01 20:48: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值得购买

2015-12-16 17:52: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封面有挺深的划痕

2016-03-21 07:44: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物流赞,超级快!

2016-04-20 02:05: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著者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2016-04-29 22:18: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

2016-11-23 20:31:56
来自书香宅**的评论:

史料详尽,真实可靠,是活生生的历史,收藏吧。

2017-04-28 23:45:42
来自西风隔**的评论:

《东征·西征》用亲历者的回忆、口述等第一手资料,再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行的艰苦卓绝的东征和西征,披露了红军筹集钱粮,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回民与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的历史细节,凸显了东征、西征在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015-09-19 21:31:45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