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永逸著的《忧郁的民俗学》中举目四望,学科的红火、老母的暮年、小我的悲喜、艺术的光晕、民间的段子、乡土的音声、节庆的盛大、泰斗的脾气、诗人的才情交叠缠绕,细细品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环绕着土地,也环绕着民俗,一起描绘着这个急速奔走的时代。
岳永逸著的《忧郁的民俗学》结合民俗学学科特征、历史、发展现状,对"忧郁的民俗学"这则小品中身患抑郁症的母亲病因进行了探析,描述了西南山区一个偏僻小山村的乡风民俗,也不乏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与此同时,它又跳出了个体的束缚,提出很多关涉人存在的基本意义的话题,以此激发读者对当下生活世界的反思
岳永逸,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2009),及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等若干篇。
一、急景凋年:民俗学·老母·小我
1.小引
2.小学科的大窘境
3."民俗学,那是干啥的?"
4.文学与史学的民俗学
5.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
6.Folklore Studies:被忽视的汉学家的中国民俗学
7.重点学科:沉重的叹号
8.竖筷插碗的风波
9.乡土中国的医与患
10.日渐文艺化的倒痰
11.母亲的家世
12.槐树地的风水
13."两头蛇"的窘境
14.擦肩而过的走阴
15."我的病是你们整出来的!"
16.孝道的吊诡:老无所乐
17.忍辱负重的"非遗"
18.没了眼睛与嘴唇的土地
二、草根·小剧场·空壳艺术:当代艺术神话的小成与光晕
1.草根相声的阳谋
2.大、小"剧场"及共复象
3."原小态"艺术的摆渡者
4.被遗忘的赛社和革命剧场
5.神话吹牛皮
三、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守旧的民间叙事
1.阴门阵的当代史
2.园丁与花果蔬菜认同的限度
3.粗俗的背后:老西儿与二姑娘
4.现代性:"都市"民俗学的魔咒
四、大春节观的确立:从旁观型春节到参与型春节
1.年味儿浓的难度与高度
2.个体的尊重,人的节日
3.政府与社会的可能性
4.食洋化之:从七夕到春节
五、水穷云起:周作人的脾气
1.破门的威力
2.刚柔兼济:作为另类的思想家
3.适兴:倔犟的童痴
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后记
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民俗学的起点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小我的礼敬。本书就是基于这一视角的一组具有可读性、思想性的民俗小品。
这个较可以。
买了一批不错的书 接下来愁的是要抽时间看书哈
这本书真不错
当当非常好,经常在当当买书,非常赞!当当非常好,经常在当当买书,非常赞!
好喜欢这本书的字体,挺好的,有点点厚,但是一页纸字体不是很多,看的很舒服
质量嗷嗷的好
感觉还不错
好书,值得一看。
非常好的一本书,思考深刻,值得一读!!
不错
好
呼唤发票!
此次包装过于简单,内包装仅一层泡泡塑料纸,5本书竟有有2本封面折页了!!希望今后当当网无论书的多少都能够精心包装!
包装精美,运送快捷,性价比也高,喜欢。
书刚刚才收到 挺好的 过段时间再看
最满意的一个排版,准备认真看看
题材新颖,值得细读!
当当尾品图书质量也很好嘛,谢谢当当。
品质不错 博大精深 值得收藏
非常好的一本书
书是精神食粮,多看点,哒哟好处。。。。。
正版书,挺好的。内容不错有益充实和提升自己。
别人推荐,真心不错
民俗学者的自我独白。
里面不少民俗。和我们这边民俗差不多。
无论是谁看这本书,相信都会尤其被开篇的《急景凋年》打动。我也是。第一遍看时,简直不能放手,心砰砰跳个不停,要去上班了还要把书塞进背包,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怎样了,读赤裸裸的现实比看虚构的小说还扣人心弦。一会儿思绪飞出现实外,觉得老岳的文笔真让人痛快,思考力给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一会儿又为现实中母亲的经历黯然神伤,没想到岳老师的亲切笑脸背后也要承受那么多东西,同时也感慨当代无数”到城里享福“的乡村爹娘另一面的心情。第二遍再看,速度明显放慢,一个字都不想错过,就连民俗学学术史的梳理都那么精彩(我看书太少了,当年导师让我…
民俗学新锐的作品,笔调老道而流畅,思想深刻。小书中蕴含着大的关怀。
最喜欢的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民俗信仰,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根,是无论走到哪儿都抹不掉的烙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与交融,很多古旧的民俗慢慢被这个社会遗弃,很多民俗玩意儿也被请进了博物馆,我们的后代也只能听讲解员一点点的讲解曾经存活在我们生活里的民俗了。这本书了作者表达了这种惆怅与担忧,只希望这样的趋势慢慢反转,让我们祖先的民俗一代代的薪火相传。
民俗文化,一直为我喜欢,也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之一
岳永逸这本《忧郁的民俗学》,写了一些中国民俗的发展与现状,值得一看
赣南师范大学的穆老师推荐了,这次打折才买下。浏览了下,是能读的进去的书,有人间烟火味。
封面设计简约有韵致,个人很喜欢。书籍内容还未看,书籍全新,品相还不错~
学界对在大陆弟子众多,影响深远的钟敬文尚且如是,对杨堃、娄子匡、黄石、江绍原、杨成志等这些很早就致力于民俗学社会科学化的先贤的研究也自然就付之阙如、寥寥无几了,更不用提对主要是用英语写作民俗学论文后来专治史学、南亚研究的赵卫邦的研究了。 这与日本民俗学界代际交替的类似时期的情景大相径庭。在“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1875—1962)仙逝之后,也即“后柳田时代”,福田亚细男(1941—)等学者迅速批判性地继承了“柳田民俗学”的遗产,使“后柳田”时期的日本民俗学稳步向前,虎背熊腰地与日本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对话,夯实了日本民俗学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