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2015年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新语境、新特点、新问题,并试图提出非遗保护的新对策,其中各分题报告针对非遗各门类保护现状,提出问题阐发思考;年度热点选取非遗法律保护、非政府组织与非遗国际合作、"社区"在非遗语境中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并首次囊括澳门非遗保护,解读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
本书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情况年度报告。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附录等四部分内容。总报告题为"2015年中国非遗发展保护的新语境、新特点、新问题、新对策",认为2015年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战略发展语境下,坚持国际公约与中国特色相结合、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文化多样性与工作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既符合公约精神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非遗保护道路,是中国非遗保护走出"疲劳期",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不断创新的必然选择。分题报告包括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十个专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就十大类非遗保护的独特性与个案研究展开讨论,并就各类别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年度热点"栏目中,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保护机制创新、非政府组织在保护非遗国际合作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大事记部分条目式列举了一年来非遗工作的重要事件。
宋俊华,男,1968年生。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198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91)和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承黄天骥、康保成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戏剧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04年获全国博士论文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和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Ⅰ总报告
12015年中国非遗保护发展的新语境、新特点、新问题、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