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赛西 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5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国内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
前言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第2章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第3章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第4章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第5章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可以说,焦虑感是孩童时代的通病,所以可预见性和坚持原则对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感。
第6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那些妨碍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于心底的担心和害怕。
第7章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大多数父母都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第8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第9章 爱的逻辑与谎
1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女儿出生的那天,我和亲友们在产房外的过道里一起分享快乐,谁会想到,几个月之后,我们却抱着女儿踏入了范德比尔特儿童医院的大门。孩子娇嫩的身体插满了管子和线头,一旁的监视屏上显示着她的心跳和脉搏。我躺在女儿身旁,心里在想,这才几周大的女儿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课的时候,我会经常问班上的家长们类似的问题。其实跟他们一样,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付出了什么,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走上这条人生之旅,要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至于以后应该做什么,人生有何转变,未来的生活会有哪些波折,我没有丝毫概念。《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的作者丹 阿兰德说得很好: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较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此外,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害怕希望,时而执拗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而又敞开心扉向他人求助。养儿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将美好的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表现得像个十恶不赦的魔鬼。”
做了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比如说,我可以连续3个昼夜不合眼,可以反复给自己的孩子注射药物,也可以凌晨2点钟从睡梦中醒来,打扫孩子呕吐的污物。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怀里搂着女儿——当初医生把她送到我怀里的时候,小姑娘是多么可爱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家伙因为病毒感染而剧烈腹痛,半夜醒来便开始呕吐,小床上到处都是她吐出来的脏东西,连头发里都有,睡衣也湿透了。我赶紧给她洗了个温水澡,梳理她那湿漉漉的头发。把里边的呕吐物清理掉,妻子赶紧给她换上干净的床单。可是没过多久,小家伙又吐了,早上5点前又吐了3次,于是洗澡、洗头、换床单,两三个小时里我和妻子就重复了3次相同的动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个人打扫那么多次,是需要真正的爱的付出的。)
作为父亲,我一方面心甘情愿奉献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自私。为人父母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最坏的一面,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惧万分的念头,正如安妮 拉模特在描述自己做母亲的经历时说的那样:“那时候,心里的一些想法太可怕了,要是说出来,估计耶稣都会气昏过去。”至于我那时,情况就更糟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愤怒、困惑、怨恨、刻毒、羞耻,在我身上都有,而且远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时表现得强烈。养儿育女令我们身上的优缺点暴露无遗,父母们可以表现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摇身一变,化作凶神恶煞的魔鬼。
2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我是戴维。几年前,我曾经和一个小伙子谈话。我和小伙子认识多年,及时次见面是他上初中的时候,他上高中的几年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后来小伙子上了大学,及时学期刚过一半,他就打电话回家,问妈妈是否可以跟我预约一下,等放假回来跟我面谈。小伙子的妈妈心里想,儿子是不是出什么状况了,不过还是答应了儿子,给我来了电话,定好时间见面。
感觉不错,又一次见到了年轻的朋友,听他说说如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聊聊及时次独立生活的印象。新的学校大多了,小伙子正在努力适应大学一年级的新环境。跟所有的新生一样,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小伙子正在尽量调整自己。
聊着聊着,小伙子提到了父母送他去学校的事情。我问小伙子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每一位大学新生来说,这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刻),小伙子沉默下来,呆呆地,然后慢慢回忆说:
“戴维,那天我爸爸哭得好厉害,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那样。”回想起和爸爸分手的情景,小伙子动容地说。很明显,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当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爸爸都有点语无伦次了。”小伙子接着说,“嘴巴里就不停地念叨着,‘我爱你’,说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说‘我好爱你’。”
我没插话,好让小伙子多品味一下父亲说过的那句话。过了一会儿,我问他:“那你妈妈呢,她怎么样?”小伙子表情立刻不一样了,嘿嘿笑着说:“她就说了几句,大概就是,‘我把牛奶放你的小冰箱了,别忘记啊,最多只能保存一个星期。’”
他继续模仿着母亲的腔调说:“‘还有,记得随时上网查查饭卡里有多少钱,要是身上的现金用完了,就得去自助餐厅吃饭,到时候想去别的地方买饭菜可就不行了啊。’”
说完我俩都笑了。,小伙子说:“后来就是要和爸妈说再见的时候了,爸爸转过头去,流着眼泪,跟我又拥抱了一次,妈妈也过来抱了抱我,然后两个人上了车。出发前,妈妈摇下车窗大声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险的!’”
这就是小伙子爸爸妈妈当时说的一句话。说着,小伙子又笑了,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小伙子的妈妈我了解,是个心地善良的母亲。跟儿子告别时所说的那些话很正常,每一对父母都会这么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
读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想起送孩子上大学时的情景,也或许这24小时很快会到来。也许你的孩子才两岁,上大学还是很遥远的事,所以压根就没去想过那24小时。不过,只要是做了父母的人,不管是哪个阶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面这位母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换句话说,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大家之所以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
梅丽莎、赛西和我有时候会说起那些我们辅导过的家长,其中就有这类父母。他们教育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梅丽莎说的很有道理,她觉得,如果父母因为害怕而教育子女,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家长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动型家长。
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家长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培养有心、用心、聪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家长的积极意识,使他们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始终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相反,假如家长一味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那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也就变成了被动消极的个体,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了。
在我看来,前面这位父亲就是“主动型”的典型例子。这位父亲清醒地认识到,儿子已踏上人生的一段新的旅程,做爸爸的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呵护和照顾他了。当他凝视儿子的脸庞时,不由得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岁月—儿子如何从襁褓里的婴儿开始,24小时天长大,教儿子打球、骑车、背诵九九乘法表、刮胡子、开车、打领带、邀请女孩子一起跳舞……那些情景,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父亲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内心深处,这位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父爱的。
3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
前两天我和一位朋友(是真正的朋友,不是“脸谱”上的那种)一起吃午饭。朋友家里有两个儿子,有一次去公园玩,其中一个儿子叫麦克斯,爬到金属栏杆上玩,朋友则在一旁看着他。麦克斯弯着小小的身躯,在栏杆中间自如地穿过去穿过来,一会儿正着爬上去、一会儿倒着滑下来,一会儿横着爬、一会儿竖着走,一会儿脸朝向外面、一会儿背对着外面,身体跟个面包卷似的柔软,活像一只机灵的小猴。每次转过脸来看到爸爸在注视着他,麦克斯就说:“爸爸,你来试一下吧。”
然后我这个朋友就回答说:“麦克斯,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也很喜欢这样做的。”
小麦克斯停下来,天真无邪地看着爸爸说:“来嘛,很好玩的。”
麦克斯说这话其实是在发出邀请,邀请爸爸一起玩耍,俩人一起来发展亲情,沟通、交流。
有时候,孩子们会直接发出邀请,但有时候不会。有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的邀请,原因是手头的杂事太多或工作太忙,日程太紧张而分秒必争,又或者忙于打理自己的心情,所以根本就没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想要跟孩子交流和沟通,就必须注意倾听,留意孩子发出的信号。就拿这会儿来说吧,写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注意到旁边那一桌坐了一对父母,对面是他们十几岁的儿子,头发乱蓬蓬的没梳过,上身穿了件旧T恤,下身穿着牛仔裤,他的父母呢,却穿着西服和套裙。现在是礼拜天的上午,所以我的及时直觉是,这家人要上教堂做礼拜,特地选择了纳什维尔这家非常棒的咖啡厅,一家人坐下来好好吃顿早餐。咖啡厅的早点很不错,对于任性逆反的青少年应该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让他们在礼拜天的上午早早起床,乖乖地跟着父母上教堂做礼拜。这对父母可真有办法,吃着巧克力松饼加摩卡咖啡跟儿子交谈(还有心灵沟通)。后来,男孩站起身去了卫生间,那一刻我真想走过去,握住他爸爸妈妈的手,说我真的很佩服他们。
再后来,那一桌不时传来笑声,话题也在不断变换,好像谈论的话题越来越严肃了。不好意思,我确实是在偷听他们说话来着,总之我听到当爸爸的在说:“过两个月你要考驾照了,我们来说说这个事吧。”男孩子听了满面笑容地回答:“好的。”所以说,一边吃巧克力一边谈话,不管谈什么,都会顺利得多。像这对父母就很聪明、很有创意,儿子正处于比较烦人的青春期,父母仍然想方设法和他沟通交流,算是相当用心的家长了。
大家现在明白了吧,这样的沟通和交流,它的主要元素有哪些呢?答案是:创意(时间、早点、很棒的咖啡厅),笑声(夹杂在严肃的话题中),共处和分享。
许多父母往往容易忽视这些元素,不记得将它们融入子女教育当中,却转而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或者对他们严加管教。或者说,他们都忘记了享受快乐时光,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创造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元素和父母们通常所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冲突。
4爱的逻辑与谎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 《先知》
“我次做你的母亲,你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希拉里克林顿 美国前国务卿
“对孩子的了解,让我们更有力量。”
——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如何才能鱼和熊掌兼得,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能让孩子轻松地学,快乐地学。让他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这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工程,一个教育难题,是值得老师们终生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也许读《夏山学校》这本书会对你有所启发,对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有所帮助。
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周围朋友们都陆续结婚生子,开始把孩子作为谈话的中心。我始终相信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契机,我对未来进入我生命的小家伙充满期待。先入手了一本书,提前学习学习,先完善一下自己的性格,再与未来的小家伙一起成长
让我们自己更好的成长。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害怕,推荐。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值得购买,我拿到手后马上看了”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有怎样的父母“,非常有指导意义,先剖析自己,再教育孩子。同样,推荐给各位妈妈。
做孩子之前,先做好自己,这是很多父母没有想到的育儿理念。正人先正己,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这本书让你懂的怎么跟孩子更好的相处,为了让自己做好父母,先跟孩子和平共处吧。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也是天底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希望读了这本书,可以让自己有新的认识和进步。包装精美,纸质好,发货快,物流神速。
送给我姐姐的拉 毕竟个人认为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现在养孩子更应该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 而不是猛打猛撞 误孩子一生。良好的家教太重要了,长远看来,对祖国明日更是影响深重
适合很多年轻妈妈看,好多人适时生了孩子,但对孩子的教育却不够成熟,还是比较幼稚,希望更多妈妈可以读一读,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孩子的关系,希望每个宝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家,世界更美丽
遇见孩子,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的成长,当了父母是第二次成长,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孩子的到来,让我们做父母的有了再一次成长的机会,感谢宝贝!
买了2本,好书!怎样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原因,好好的爱我们的孩子!孩子太弱小了,我们其实也是弱者,可是我们还是在不经意中以爱的名义欺负着我们更弱小的孩子!得用心的学习!
在图书看到这本书,读了前面几页,看到书的封面就有一种默默地感动,带着这种感动在当当上找到了,马上买回来,认真的阅读了。那句: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是出于害怕。击中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不得不承认,爱的同时,确实是害怕着,担心着。。。跟着专家们去爱孩子爱自己吧。。。很受用的一本亲子教科书。
这本书是根据热销榜买的,书名也很吸引人,特别是自己正在追求自我成长的路上,感觉养育 孩子就是以孩子为镜子,照见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具体内容还没有特别看,但是书的纸质很不喜欢,感觉特别没有质感。不喜欢没有质感的图书。
记得希拉里克林顿曾经对初生的女儿说过一句话,“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这本书又让我想起来这句话,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改变,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孩子五年级了,有了叛逆的心理,做父母的有时也很迷茫:到底为什么生了她?要把她培养成什么样?为什么会跟自己抬杠?读了此书,才知其实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好书,值得推荐!
作为父母要一起跟好孩子成长,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交流,自己也要控制情绪,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做个快乐的小朋友。
成年人也是在不断成长,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后,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当中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孩子的眼光审视自己,使自己也不断的成熟,这是一本让自己反思自己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这次活动一下子买了好多本书,都是当当自营的书,基本都是育儿书,要想把孩子教好,首先要从自己学习开始!买过这么多了,当当的书质量都很好,性价比也高,值得信任!也买过公众号上团购的书,气味不是一般大,到当当的书都没什么气味!对比之后觉得真心好!
孩子不是一个玩偶,我们怎么安排都可以,他们是有思维有逻辑的独立个体,而我们却没有把他们当做个体来看,只想着是我们的附属品,这样只会看不到孩子的笑脸,也得不到我们的期待。来吧,从做孩子开始,然后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送货及时,书质量好,做为父母,我们从这书上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也肩负着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不再走弯路,好好做人,好好爱父母,好好爱这个世界!
非常非常差的一次购物,从广州到深圳市区,六天才送到。还被快递员打电话骂一顿,只因为我一次买到东西太多,让我分成20次购买,大哥。我他妈在你这购物,还得让你教训着???我每天不上班,专门收快递?当当你这么搞,迟早要玩完啊,我要投诉投诉投诉!!!!!!
不是你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更多的是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这句话意思我想是我不仅仅是孩子在成长,作为父母也是第二次成长。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遇见了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怀孕开始 育儿方面的书籍看了一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从小时候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到大些解决思想教育层面的问题,作者写书的出发点非常好,总觉得中西教育还是有些差别,可以看看作为借鉴。
有了孩子以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不是你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更多的是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育儿不仅仅是孩子在成长,作为父母也是第二次成长。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遇见了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前几年,我也参加国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跟随其他“小白菜”一起发泄心中对父母充满怨恨。做了妈之后,感觉自己平和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这就是老话说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吧。《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本很温暖的书,值得当年的小白菜们看一看。
真喜欢这句话“遇见了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不是你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更多的是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育儿不仅仅是孩子在成长,作为父母也是第二次成长。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遇见了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快递速度快。文章很美,可以时刻看了这本书,可以时刻对孩子保持一个美好的心情。
别人不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在做什么。其实,言与行同样重要。有些父母非常成功,这证明了他行的有效性,但子女教育失败了,这是情与言滞后带来的负面后果。用行,用情,用言均不偏废,这大概是教育的高境界吧?怎样做好自己,用心来体验吧。
这本书,我在慢慢的消化,边看边反思自己的不足,遇见孩子,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不是我们自己变成熟了,而是孩子教给我们如何变得成熟,变得更好,真的应该好好的感谢自己的宝贝!
让我们自己更好的成长。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害怕。推荐,希望家有初中的孩子的父母看看。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们对亲子关系有了新的思考:父母之于子女,本不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父母之于子女,更多的是"高年级路人甲"有幸遇上了"低年级路人乙",应该珍惜和善待这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