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及时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想说的话001
余音绕梁|影像005
梁思成先生从1906年至20世纪60年代的家庭相册
惊起梁尘|文字039
本部分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梁思成先生一生对于中国古建研究和保护的过程
041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063中国建筑的特征
073《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
099中国的佛教建筑
139正定纪游
151华北古建调查报告
183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233平郊建筑杂录
243平郊建筑杂录(续
257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277致车金铭信——关于湖光阁设计方案的建议
281致梅贻琦信285代梅贻琦拟呈教育部代电文稿
286致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信
288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
317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谨以此文纪念梁思成诞辰100周年并悼念陈占祥逝世/王军
345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
363与君同在——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林洙
画梁雕栋|手绘369
梁思成先生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史课的部分作业
梁"林"相敬|信件387
梁思成先生晚年写给妻子林洙女士的部分信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帏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具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被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五)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拱,无论外部内部都如此。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较大胆的。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挑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于是原先虽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地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艺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还同时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的有利条件。
很精美。然而内容并没什么亮点,林洙拿着几篇文章出了多少书…最不喜欢的是他们的书信。我只需要了解梁和他的古建筑。好吧,主要是我不喜欢林洙。
我们许多做学问的人经常有一个矛盾,喜欢显示自己的学术,或者怕别人说自己没有学术,玩许多概念、模型、数据,往往导致我们脱离人群。张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的书往往能够突破百万销售大关,跟深入浅出有关系,之所以能够做到浅出,首先是因为深入,对问题想的透、思考的透,才能够达到如此的浅白,同时又有深刻的震撼力。
非常好的书,就是书中梁先生手稿图有些小,看不太清楚。
看到网上介绍此书,立刻来购买了。书名起的太好了--梁---栋梁---对国家、家庭、学术界等等都是梁,祖孙三代都是梁,看过多种作品描写,一看到此书还是立刻收了珍藏。
梁老的书值得好好看看,只看他的专业素养,抛却之前所谓的定义。
感觉非常棒,书的内容十分丰富,选择了梁老的许多手画作品与内容。
很精美的一本书,图卡很漂亮,除了小贵一点,其他没得说
恕我直言,就这发货速度,当当越来越少人光顾不是没有理由的
好书!价格优惠、质量挺好,送货及时、服务很好。在当当买书这么多年,总体感觉还不错。多读书、长知识!
正版,纸质印刷极,照片比其他传记里的都清晰很多,同样的照片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小细节。内容上是梁先生的著述,可以不必评价,自然是最好的。美中不足的是,封面上梁字白色白的有些突兀,而且比例略小,蓝底蓝的太鲜艳,少了些沉静安稳的感觉。布面的,略沾了些脏东西,掸掸就还行。总的来说真真是极好的!
主要想看梁陈方案的内容,书很精美,文章很有代表性
对非建筑生来说关于建筑的内容看起来略枯燥,幸好开头几十页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讲艺术的。里面的建筑插图印得太小,看不清上面注解的字。封面是比较厚的布质,看起来好有档次。
书皮文艺,舒服的排版,照片文字,最喜欢建筑方面的
封面用了布面,硫酸纸纯质纸牛皮纸三种纸张都用上了还能装订得这么好,市面上主流精装书的典范,经典就是要这么做才配得起收藏!而且好便宜啊……好书,值得收藏!
中青社这套梁思成系列的书出的不错,尤其是精装本
梁思成不仅与林徽因有一个倾国倾城之恋,而且他们俩在中国建筑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太棒了,特别是手绘图
精装书应该体现一种对于文字的尊重,对作者的敬意。这本书确实对得起精装:蓝色布面,薄铜版纸内页,另外附送精美的图卡。用精美的装帧向一代大师致敬,这是出版人应该做的。基于书的品质,价格可谓公道。
梁思成作为建筑大师,所做为世人所推崇,拜读此书,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惊喜!非常好的一部书。装帧精美,纸质超好。里面附的照片是我见过关于梁先生书籍中最清晰的。非常钦佩和喜爱梁先生。喜欢读他的文章。喜欢他的为人。喜欢关于他的书籍。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书。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冲着自己是建筑生,买的梁思成先生的书,受益匪浅
梁氏文章,是关于建筑的文字中最为清通明晓的文字。书中汇集他的言说、珍贵图片、手记等,是一本睹书犹如睹人的书籍,温馨,美好。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是煞费苦心,别致新颖。
300多页的书,有100页的内容与大拙至美一样,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编者,良心怎么能这么黑。排版一页纸有半页是空的,上顶天下顶地,左右无空隙,真是太专业了。真不知道梁老爷子晚年是怎么和这位大妈一起过的,可怜啊。
书的装帧很漂亮,梁思成文章虽然平淡,但也都是学问,后边书信没有才好。
很精致的一本书,排版看起来很舒服,里面的手绘跟私信纸质跟颜色都跟别的书页不同,很好辨认,一翻就找到了,美中不足是赠送的图卡有几张边缘切割得不大好,有参差和毛边,而且这次发货和快递超快的,早上9点多下的单,下午快6点就到手了
还没读,大致翻了下,书分成了好几个部分,有关于建筑类的专业知识,也有介绍梁思成整个人生的经历,还有他和林洙的书信,配图,手稿,总体很不错。
了解梁思成先生一生对于中国古建研究和保护
作为喜欢建筑的我来说,梁思成先生的这本书真的很好
纪念梁思成先生的作品,对古建感兴趣的话可以拜读《中国建筑史》
从青年到老年,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
被过度消费了如此久,世人险些就忘掉梁思成建筑学的本宗了。这次的选编其实并无新意,甫一入手,便直接翻开了梁陈方案的一些新资料,如此尔尔。倒是书后的私信,尺度之大,显然才是包含了林洙的本意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名家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