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国内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生命之光。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看到,已经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终于在民族意识中重新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我们也感受到,他们在漫长病疾苦痛中,从未放弃的幽默和刚毅。
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人都降生在二十世纪初期传统与现代冲突、地位摇摆不定的中国。林徽因的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梦想家和好奇探索者。因原配无出,他讨了面房姨太太。林徽因就是大姨太太的独生女,受过非正规但良好的教育。一九二○年,她父亲任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英代表,他带了十六岁的徽因就……
费慰梅(Wilma Fairbank,1909-200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Fairbank,1907—1991)的夫人,也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学者中国八年抗战期间:曾任重庆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费正清则在哈佛大学主持中国研究专题,哈佛的"费正清中心"就是为了纪念他毕生的成就而建。193
及时部 启蒙时期,1901年-1928年
1.梁家长子
2.林家掌上明珠
3.岁寒三友图
4.邀游建筑天地间
5.留学归来
第二部 多方面的成就,1928年-1937年
6.东北大学开天辟地
7.徐志摩之爱与死
8.建筑史学家
9.寻找古建筑
10.太太的客厅
ll.应州塔、赵州桥
12.骑驴走马过山西
13.日本的人侵
14.暂时喘一口气
15.发现伟光寺
第三部 历经抗战,1937年-1945年
16.逃难
17.暂居昆明
18.行行复行行
19.陪都重庆
20.李庄的日子
21.及时部中国建筑史
第四部 战争与革命之间, 1945年-1949年
22.八年抗战结束
23.重返昆明和北京
24.一九四七年的荣
在这封信之后,梁启超和新婚夫妇之间的通信,因为他停笔而中断了两个月。他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在四月间的一封长信中,他写道:"我的身体好多了。半个月前我在协和医院输了血,验血正常。"他没有说出实情。
婚礼后两个月,梁启超写信给儿子和新媳妇:"家里的长子已完成了这一重大的仪式。你可以想象老人家多么高兴。特别使我欢喜的是,我一向偏向女孩,而现在有了一个和自己的女儿一样亲的儿媳。我想给你们计划一下未来,但要你们知道其中的困难。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别灰心丧气,这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敌人,不能让这种事来压倒我们。"
思成几年来的学习,当然已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显然已经向父亲提过,他想研究"中国宫殿史"。梁启超认真地考虑过。但是并不太热心。他认为"百分之九十的古建筑已经被毁",而目前情况又不太可能作野外考察。但他又告诉儿子。他从文学著作中得到一些有关中国建筑的有趣想法,"也许你能研究一下我给你的例子"。
有了这个暗示性的鼓励。思成的父亲又叫他转向第二项计划——中国美术史。说到这里。父亲变得十分热心。他把各种画派分析了一遍,又说了许多位画家的性格和脾气,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安排儿子去参观和研究和他有特殊关系的私人画藏。
在信的一段,这位智舅双全的父亲不再说教,反而向儿女乞求爱和关心。"你们的信实在太少。老人家都爱他们的孩子。在康复期中较大的宽慰是收到你们的信。我真的希望你们能经常告诉我,你们在旅行中看到些什么(即使是明倌片也好),这样我躺在床上也能旅行了。我尤其希望我的新女儿能写信给我。"(引自梁启超《年谱》760页
病人的这种舐犊之情,在他不久写给大女儿的一封很亲密的信中有所表露。他抱怨思成对他几个月米指导他就业的佰没有反应,`他的信本来就少,对这件事更是一字未提.可能不管我给 他做什么样的安排,他都不会同意,我感觉我是在浪费时间和爱。 在这些方面,他实在太年轻和不懂事。(引自梁启超《年谱》761页
实际上,思成已经二十七岁,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四年的专 业教育,而且已经成家,那四年是在远离他父亲的地方度过的,他每天都要自己做主,他的美国同学的家人也一样,都期望他们 能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思成是地道的中国人,从小就懂得尽孝 道是儿子的基本务,而且无疑地,他也热爱和崇敬他那杰出的父亲。然而,他已经不再是四年前那个离开他父亲的四合院时。年轻而不懂事的孩子了.梁启超为儿子的没有反应,很是恼火,但思成很可能觉得在见到父亲之前,保持沉默要比通过邮件讨论更好些。
这时候。对这一切全然蒙在鼓里的梁启超。已经运用他的关系说动清华大学考虑(不太情愿地)给思成一个教席(建筑学?)以及一个教绘画的职位.然而到四月份,另一个机会引起他的注意,而做父亲的很快就意识到它的优点。沈阳(奉天)的国立东北大学要成立建筑系,工程学院院长希望宾大建筑系出色的毕业生杨廷宝来当系主任,杨廷宝是粱思成的同窗好友,却已接受上:海一家建筑师事务所的聘书,他推荐梁思成,认为他是惟一合适的人选.知道思成夫妇还在欧洲旅行。他答应院长去和梁启超商量一下。
梁启超立刻替他儿子采取行动。五月十三日,当那度蜜月的夫妻俩还在欧洲,过几个星期才能返家时,他在给大女儿的信上写道:"思成的工作已经有了着落。东北大学和清华都答应给他工作职务。东北大学更好一些,因为在那里开创一个建筑师事业的前景很好,他可以在那里成立一家事务所,从小开始,慢慢做大.因此在他回答之前,我已替他做主了。拒绝了清华的聘请,接受了东北大学的职位。"(引自梁启超《年谱》720页
与此同时,那年轻的夫妻度蜜月到了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这是他们及时次也是一次连袂访问欧洲大陆.如同现代美国建筑系的年轻毕业生一样,他们从一地赶到另一地,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切他们学过的东西都看遍.他们本来计划在欧洲度过整个夏天,可是家里发来的一封紧急电报缩短了他们的行程。
起初,他们以为要到熟悉的清华大学教书.当时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通讯如此之慢,而新婚夫妇又是经常在行踪不定的旅程中。梁思成在一切都已决定之后一个月,才知道他的工作变动。他父亲六月九日收到他的一封电报,问回清华将教什么课。他父亲回答说:"和东北大学的商谈已到了阶段。对你的前途来说,这是一个更好的职位。只是参考书要比清华少些。东北大学很需要你而清华还在犹豫。因此我已让清华校长撤回他的建议。"(引自梁启超《年谱》763页)然而他又说,最近沈阳的炸弹爆炸事件造成那里的局势混乱,下学期是否真能开学还不清楚。他要思成八月以前回来。到六月十九日,他又认定,尽管满州局势危急,但东北大学将不会受到影响,他写信给大姊说他已替思成订了月薪二百六十五元的合约,成为那里工资较高的教职员之一。
此刻,躺在天津家中病床上的梁启超,又开始操心着年轻夫妇回来时,将面临的儒家义务。他们必须完成对祖先的祭告仪式,这至少也得准备八到十天。此外他们还必须到北京去祭扫祖先的坟墓,尽做子孙的义务。时间太短了,所以徽因只能等到寒假才能回福建扫墓。
现在,他们不得不中断旅行,提前回去。思成夫妇决定到莫斯科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回中国,尽管父亲不喜欢"野蛮的、残破的俄国`。这一选择,却促成一对年轻美国夫妇——查理斯(Charles)和芙瑞莉卡.查尔德(Fredericka Child)与他们不期而遇。这两对夫妻成了长途火车旅行中的好旅伴。查理斯在一九八。年应我的要求,写下对这一段往事的回忆,生动地记述思成夫妇回国的经过。
人生的际遇中,有时出现神奇(不再重复出现)的片断或插曲。我们和梁氏夫妇短暂而热烈的友谊就是如此二——扇敞开、通向共同憧憬的大门。
一九二八年初夏,芙瑞莉卡和我搭上一列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从莫斯科缓缓东行,列车沿途停下,加水或添木头燃料。靠站时,旅客都跑到站台上去,上下走动,向当地人换东西吃或者泡茶。
在那些粗鲁的,发臭的旅客群中,这一对迷人的年轻夫妇显得特別醒目,除了天生的沉静外,在我们眼里,他们仿佛反映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光辉和热情。在相互愉悅的心情下,我们很快谈起话来——他们说。他们是满载着美国的体验回去。急于把它们付诸实践,而我们则是刚开始展开长长的、通往深深吸引我们的艺术和哲学的旅程。蓦然回首,火车旅行的单调和语官障碍,显然也是增进彼此友谊的因素。
但是谁又能"说清楚",好感.它就这么来了——与对方同行,分事着共同的观念、计划和志向,我们感到欢喜。
火车颠簸前行.经过鄂姆斯克、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贝加尔,一个又一个的站。抵达和中国中东路的接轨站,四人一行从那里登上往东南穿过满洲的火车。经过哈尔滨、沈阳,来到黄海边的大连。
……
下面我要说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虽然思成未妇早已人入土但他们的著作还在人间,而我竟不可思议地卷人这个故事里. 一九五七年三月,我们与梁家断了八年的音讯又连接上了.我在剑桥从一位素不相识的人那里接到思成从北京捎来的口信.短而具体,指示我将他一九四七年
心爱的女生,活泼大方,又聪慧
还不错~
这本书内容很好,性价比较高,值得一读。
大师的风范,由中立者看来格外令人深思
林徽因与梁思成,男才女貌,好好读读
不太喜欢费蔚梅的口吻,把有些东西给写得浅了。
没有想象的好。很多事件和当时的情形描写得不是很详细,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
这本书比我想象中的好看,很适合学建筑的作为必读书目!
在这么多关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传记中,这本是写的比较客观的,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一般,主要是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的确是一本好书,不论是内容还是装帧都很不错,只是最后关于的一段太令人难过了。
费慰梅是梁、林的好友,见证了很多事实。而作为一个外国人,她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想法和做法,又有与众不同的看法。是一本粗窥梁、林的好书。
“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 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此书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那一辈的学者,为我们留下了真正的中国精神,他们为了祖国的富强,丝毫不计较个人的物质享受,为了保护中国的古建筑,不惜冒死与最高当权者抗衡,用他们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病体,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他们被批判,是中国之大不幸,一个多世纪荒谬的历史,使中国人失去了廉耻和自尊,使中国失去了真正的英雄.
言语朴实简单,但简单之中透出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深情厚谊,可谓传记中之上乘之作,读后很有感触——其中人物与艰难环境中之幽默、不屈,尤令人叹服。
如果你想了解梁思成和林微因的一生经历,这本书不错!一个活泼开朗,却不乏优雅与雍容;一个严谨幽默,也不乏执着沉稳!很客观,很详细!而且里面插图还不少!
虽然我一直对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抱有怀疑.但是从书上看他们确实是内在相配的人.最后看到粱思成晚年悲惨的境遇,我真的掉泪了,害苦了多少善良的人,害苦了中国啊......
这本书我早在高一的时候就知道,也看过一些,很好的一本书!一直没买来看一看,我是学土木的,一直都很欣赏梁思成先生(我想稍微知道他的人都会钦佩他)。书也刚到,很不错,挺喜欢书的封面设计,用看起来很旧的纸张做底、印有梁先生夫妇在天坛屋顶上的合照,还有梁先生得了A的绘画作业…很有代表性。。
因为喜欢林徽因才买的这本书,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因此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内容,都是对梁思成夫妇的概述,不过没想到的是梁思成晚年竟然又有了一个妻子,感觉上不大能接受,不过他们夫妇的成就确实令人望尘莫及,在建筑这个领域,谁敢轻言超越?
对二十世纪初的这对夫妻一直很感兴趣,看到不少关于他们的传记,却觉得这本书写得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刻意的赞扬,只是一个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平实对话,是朋友,也是知己。我想,费慰梅夫妇遇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幸运的,反之亦然。
很喜欢这本书,喜欢的程度不足以用语言形容。作者写得不错,译者也译得不错。现在这本书放在我的枕边,每当心情烦躁的时候,就拿起看几页。他们那么优秀、那么有才华的人尚且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依然执着,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前进。那我们呢,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过去的日子我非常的依赖泰戈尔的《飞鸟集》,现在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窗外到处都是春天的颜色,时光的美好可以压得住任何的苦难,让我们怀揣着理想前进吧。我这是第一次在当当网上买书,希望以后能经常在这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书,也愿意和朋友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