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在这本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小的微生物和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2014中国好书奖获奖图书
2014年《新京报》年度好书
2013年美国国家学院图书奖
2013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终入围作品
2012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这本书,文字介于“科学和诗歌之间”,是“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位生物学教授的生态学课程,是一本观测翔实的物候记,也是一部流动生机的纪录片,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
此书是以一系列对古老森林的一小部分进行观察发现的形式展开的。每天的叙述记录了发生于每一次寻访中的事件。作者清晰地解释了这些事件以及他们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带我们领略了被大家所忽视的自然现象。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生物间的相互联系,读罢此书,会产生亲近大自然的迫切愿望。
戴维`哈斯凯尔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除了发表许多科研文章外,他还发表了数篇关于科学与自然的随笔和诗歌。哈斯凯尔因其创造性地将科学探索、冥想练习和社区行动结合起来而获得了全国关注。2009年,卡耐基基金会、凯斯基金会将他命名为田纳西年度教授,该奖项只授予获得国家荣誉或对大学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教授。“牛津美国”将他列入2011年美国南部创意的老师。他现在是南方大学的生物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
1月1日——伙伴关系
1月17日——开普勒的礼物
1月21日——实验
1月30日——冬季植物
2月2日——脚印
2月6日——苔藓
2月28日——蝾螈
3月13日——獐耳细辛
3月13日——蜗牛
3月25日——春生短命植物
4月2日——电锯
4月2日——花朵
4月8日——木质部
4月14日——飞蛾
4月16日——日出的鸟
4月22日——行走的种子
4月29日——地震
5月7日——风
5月18日——植食性昆虫
5月25日——波纹
6月2日——探求
6月10日——蕨类
6月20日——混乱
7月2日——真菌
7月13日——萤火虫
7月27日——太阳光斑
8月1日——水蜥和郊狼
8月8日——地星
8月26日——蝈蝈
9月21日——医药
9月23日——毛虫
9月23日——秃鹫
9月26日——迁徙的鸟
10月5日——预警波浪
10月14日——翼果
10月29日——面容
11月5日——光线
11月15日——条纹鹰
11月21日——嫩枝
12月3日——落叶堆
12月6日——地下动物世界
12月26日——树梢
12月31日——观望
跋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序
两名西藏喇嘛手握铜质漏斗,俯身朝向一张桌子。彩色的沙子从漏斗顶端泻出,洒落在桌子上。每条细流都为逐渐扩大的坛城增绘了一根线条。喇嘛们从环形模型的中心开始,先沿着粉笔标出的印记描绘出基础轮廓,而后依靠记忆,对成百上千处细节进行填充。
佛教的象征物——一朵莲花,位于正中心。外围是一座华丽的宫殿。宫殿的四扇门朝向绘着各种符号的彩色同心环打开,这代表着通向菩提之路。坛城要花费好多天才能完成。然后,人们将沙画扫除掉,混成一团的沙堆被倒进水中,顺水流走。因此,坛城具有多层意义:首先,创作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其次要留意一种混杂与融合的平衡关系,坛城的设计中还包含着象征意义,此外,坛城本身的无常也发人深省。然而,这些性质都不足以定义建构坛城的终极目的。坛城是对生命之路、宇宙以及佛教菩提的重构。人们从这幅小小的圆形沙画中,看到整个宇宙。
一群来自北美的大学生簇拥在近旁一根绳子后面,像苍鹭一样伸长了脖子,观看着坛城的诞生。他们显得异乎寻常的安静,大概是被画作吸引住了,抑或是沉醉于喇嘛们生活中的
Xii
异域性。这些学生参观沙画,是他们及时堂生态学实验课的开班仪式。接下来,课程将在附近的森林里展开。学生们往地上扔一个铁环,创建自己的坛城。整个午后,他们要研究那块圆形的土地,观察森林群落的运行。梵语mandala的一种译法就是“社群”或“群落”(community)。因此,喇嘛与学生从事的是同样的工作:凝视一座坛城,提升自己的心灵。这种相似性并不止于语言与象征意义上的重合,而是更有深远的内涵。我相信,森林里的生态学故事,在一片坛城大小的区域里便已显露无遗。事实上,步行十里格路程,进行数据采集,看似覆盖了整片大陆,实际却发现寥寥。相比之下,凝视一小片区域,或许能更鲜明、生动地揭示出森林的真谛。
从无限小的事物中寻找整个宇宙,是大多数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悠远主题。尽管我们的隐喻是由西藏的坛城引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同样能找到类似语境。布莱克的诗歌“纯真预言”(AuguriesofInnocence)更甚一步,将坛城缩小到一粒尘土,或是一朵花中:“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野花中见天国。”布莱克的诉求,是建立在西方的神秘主义传统之上。这种传统在基督徒的冥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克洛斯的圣约翰,阿西尼的圣弗朗西斯,或是诺维奇的朱利安女士而言,地牢,洞穴,抑或一颗微小的榛子,都可以用作透镜,从中窥见终极实在。
本书是一名生物学家面对西藏喇嘛、布莱克的诗歌以及朱利安女士的榛子提出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我们能否通过凝视叶子、岩石和水珠打开的一扇小窗口,窥见整个森林?在田纳西州山丘上一座由老龄林构成的坛城中,我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说,只是寻求答案的开头。这座林中的坛城,是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大小与喇嘛们绘制出来而后又抹去的坛城相当。我在森林里随意穿行,找到一块适合蹲坐的岩石,就算选定了坛城的地址。岩石前
xiii
面的区域,就是一座坛城,我此前从未见过的一个地方。它未来的景象,目前大体上还掩盖在冬天严酷的桎梏下。
坛城坐落在田纳西州东南部一片森林的陡坡之上。坡上一百米处,一座高耸的砂石悬崖标定出坎伯兰高原的西部边境。从悬崖往下,地面渐次低缓下去,平地与峭壁相交替,直坠入一千英尺深的谷底。这座坛城依偎在较高处平地上的岩石间。坡地的郁闭度极高,上面长满各种成熟的落叶树:橡树,枫树,椴树,山核桃树,美国鹅掌楸,还有十来种其他的树木。林地上崎岖难行,四处散落着从风蚀悬崖上滚落的乱石。很多地方全然见不到地面,只有皴裂的大石块,沉重的石块上覆盖着一层落叶。
这种陡峭险峻的地势保护了这片森林。在山脚下,峡谷里肥沃、平坦的土地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多岩石,如今已经被开垦出来,变成了牧场和庄稼地。最初的垦荒者是美洲土著,随后又有从旧大陆过来的殖民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些厂房经营者曾试图在山麓上建农场。然而,这项工作不仅艰苦异常,而且收益寥寥。私自酿造的烈酒,倒是给那些收入仅够糊口的农民带来了额外资金。这片山麓因此而得名,被称为“晃布谷”(ShakeragHollow)。因为镇上的人总喜欢挥舞着碎布来召唤酿私酒的人,然后把碎布连同一些钱搁在那里。几个小时后,一罐烈酒便会取代钱的位置。如今,森林已经收复了被小块农田和酿酒作坊征用的土地,尽管旧址上赫然散落着乱石堆、旧管道、生锈的洗脸盆,还有零星几片水仙花丛。森林里其他地方的树木,多数被人砍去当木材和燃料。这种现象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尤其明显。只有稀稀拉拉几小块森林幸免于难,要么是因为林密难行,要么是因为侥幸,再要么是因为土地所有者的一念之差。坛城正坐落在这样一片幸存的区域内。十多英亩的老龄林,镶嵌在数千英亩的森林中。这片森林虽然一度被砍伐,但如今已足够成熟,足以维持田纳西
xiv
州高山森林中典型的丰富生态与生物多样性。
老龄林是凌乱混杂的。在距离坛城不到一箭之地的范围内,我看到五、六棵横躺的大树。这些树木分别处于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腐烂的树干是成千上万种动物、真菌和微生物的食粮。倒下的树木使森林冠层中出现空隙,由此形成老龄林的第二性征:树龄交错,幼树群挨着枝干粗粝的老树群生长。一株基部粗一米的光叶山核桃(pignuthickory),长在坛城西边,紧挨着一簇从一棵大山核桃树倒下后留下的空隙中冒出的枫树幼苗。我所坐的这块岩石,被一棵中等树龄的糖枫挡在后面。这棵糖枫的树干和我的腰一般粗。这片森林里各种年龄的树木都有,标志着整个植物群落的历史延续性。
我就坐在坛城旁边一块平坦的砂岩上。在坛城上,我的规则非常简单:频繁到访,观察一年中的变化;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惊扰;不杀生,不随意移动生物,也不在坛城上挖土或是在上面鬼鬼祟祟地爬行。间或的思想触动足矣。我并未制定访问安排,不过我每周都会来观察好几次。本书讲述的坛城上发生的事件,全都是如实记录。
哈斯凯尔带领读者进入一种介于科学与诗歌之间的新的自然文学流派。在这种风格下,不可见之物显露原形,微小事物变成宏大的事物,生命的复杂与美得到了更清晰的展现。——爱德华 威尔逊(EdwardO.Wilson),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戴维 哈斯凯尔在坎伯兰高原上一米见方的小天地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此过程中,他如同以往任何作家一样,清晰地看到了整个富有生机的地球。文中的每个章节,都会教给你新的东西!——比尔 麦吉本(BillMcKibben),著有《即将到来的地球末日》
在这些篇章中,戴维 哈斯凯尔以利奥波德、约翰 缪尔和梭罗的笔法,刻画出演化过程中的美与复杂。对那些希望多到野外去找灵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理想的随身读物。哈斯凯尔非常了解森林以及林中的生灵。他渊博的知识给野外探险者提供了指南。散文的写作风格,与自然研究中所觅得的诗意宁静相得益彰。这部著作堪称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格雷格 格拉芬(GregGraffin),著有《无政府状态的演变:无神世界中的信仰、科学和坏宗教》
拿回来孩子一看是写大自然的,拿起来就看,可看了两页问我是给他买的吗?哈哈,不怪他现在看不懂呢!内容是挺深奥的,以后再读吧!妈妈先享用喽!
书很唯美,且从中国西藏的喇嘛做坛城开始,对于我来说喜欢。而且细微的生活中我们不曾仔细看过的世界很迷人的,比起外面喧嚣的世界让人更能静下心来享受这美好的死结。
这是一本*林观测笔记,值得慢慢地静下心来细读,好书细品。
第一次看这类型的书,还没开始看,也不确定自己能否真的看进去,不过一眼就对这本书感兴趣了、希望很好看
自然课老师推荐的读物,很有意思,希望孩子能学着做自己的观察日记。
当我们在水泥森林里迷失自己时,大自然是最好的引路人,而一本好的大自然的书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简装书,不过整体感觉不错,以为会有很多插图,结果只有点点手绘小图,可以说是纯文字,还没一看,百度评价很好,想着肯定也是本很棒的书
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很喜欢。每一章都有新知识,世界之奇妙怕是终一生也不能体会全万分之一二。作者在观察之余反观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很值得深思。
这是这次三本自然笔记有关的书里面比较不实用的一本,原来是作者自己观察森林的散文随笔。毕竟作者是科学家,又是外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不算顺畅。
2015年第42本:这是一部不带数据抽样、不借助机器探测的物候观测笔记,它没有将森林以及森林中的生命物化为简单的图表,恰恰相反,它是对所谓科学方法的反驳,它更像是对林中生命富有诗意的赞歌,通过一米见方的疆域中各种生命的联盟、融合、劫掠和压榨,来窥见整个森林的奇妙无穷。书中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读来令人捧腹。
作者观察入微的描述,让森林里平凡的生命跃然纸上
要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与思考的习惯,砸点钱买书很值得(虽然老公一直抱怨买这么多看得完么,但是我觉得作为爱书之人怎么可能不买书不藏书呢?)。图片精美,解说有趣,很喜欢。
值得一读的好书,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炼,无论大人孩子都可以一读的书。可以做为生物的引导,好。让我也对一些动植物有了了解。
喜爱读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作者的文字穿行在绿色中,让我的眼界也随之是一片春天的景色.商务印书馆的书质量很好,这个品牌就代表了书的质量.
每一篇都绿意盎然、风趣幽默,且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对原始森林的敬畏之心,让科学与禅思恰如其分地交织在一起,而没有夹缠一丝廉价的伤春悲秋,读来如清风拂面。译笔流畅生动,加一星!
非常贴近自然的一本书,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书的封面是我喜欢的风格,书的内容很清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森林,领进了大自然。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从佛学的坛城作为引子,以一花一世界引起由微观到宏观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察原则,记录了一年12个月内到田纳西州作者自己选定的坛城内观察自然的变化,其科学博学的生物学知识在12个月的记录中都有准确详细的记录,同时由微观到宏观引发的思考也让人深思。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超级喜欢!就一米多见方的土地,作者能写出那么多东西,厉害!文笔流畅而富于文采,译者水平很好。集景色,知识性和情怀于一身,介绍准确而有趣味,读上就停不下来。简直是科普界的一股清流。
一本好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的事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吧!
一翻开这本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书里面写到了形形色色的被我们忽视掉的生物,写到了我们与大自然一切生灵的呼吸相关。有助于洗濯我们人类傲世一切的心灵。
几乎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了,群里看到推荐,拿到爱不释手,喜欢每一段精彩的描述,作者对雪花,对雨水,对苔藓,对蜗牛的观察细致入微,语言生动到我觉着应该背下来。原著知识渊博,诙谐生动,译者对动植物了解,对作者的想法把握精准这本书才能如此引人,非常赞
看不见的森林,就在你身边,文风棒,作者描述的有趣,值得推荐的一本科普读物
一直想买一本自然方面的书,希望和这本书的邂逅是美好哒。附封面美图
很好的书,适合静静的阅读。喜欢瓦尔登湖,喜欢林中水滴,喜欢大地的成长,喜欢花草的世界,每个人的笔下,花草树木好像都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在烦躁时,在无聊时,在忙累之后,伴随音乐轻轻地翻看书籍,感觉人生如何完满,真好。读书日,就是好好地,安静地读书。
非常好的一本书,大力推荐! 果真是看不见的森林,除了几张手绘草图全靠文字来想象。像看一部没有影像只有画外音的森林纪录片,有专业的生物知识解说和不错的文笔,还有环保情怀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刚刚合卷便忍不住来写下读后感。觉得这着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国都市丛林之中,一方面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变得麻木不仁,同时却又对其心生向往。带着这种矛盾心理阅读此书的我还是收获颇丰的。作者在介绍森林中的生物物种以及其习性时文笔清晰自然又带着优雅,许多森林的细节描写都被作者罩上了一层诗意般的光晕。很少见一本以普及森林生物学知识的书如文学般优美和有趣。作者对每一个选题都进行了严谨的科学考证并用通俗易懂又不失精准的语句进行阐述,有时作者还会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仿佛带领着读者与其一起探讨和思考,从中不乏一…
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精致的插图本,充斥着如封面画质一般的各种照片,插画。拿到手上是发现只是普通的日记式书,失望极了。可真正翻开,才发现书中根本不需要插画,每段文字都绘制出一副壮阔的景致,拉远看可能只是一片叶子,两只蚂蚁,拉近看却是整个世界。美,自不能言喻,只希望森林永远延续下去,起码让我们有梦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