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群时代的在线关系、社交媒体和心理健康,一本“互联网 ”时代必备的网络生存手册。
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虽然仅仅二十多年,但带给我们的变化却是巨大的,给我们内心带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本书系统介绍了互联网各个领域的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看见,从线下的研究转到线上后,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和新趋势。当“虚拟空间”生长出独特的“心理特性”,我们需要用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
艾莉森艾特瑞尔(Alison Attrill) 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讲师。
1. 导论 1
第1部分 自我呈现、人格特质与在线人际关系 9
2. 网络自我呈现中的人格角色 10
3. 年龄和目标:是什么决定了互联网的使用? 31
4. 在线关系 48
5. 在线群体 70
6. 社交媒体与网络行为 88
7. 另一个世界中的自我呈现 111
第2部分 线上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后果 133
8. 网络犯罪与越轨行为 134
9. 网络欺凌 153
10. 网络健康心理学 170
11. 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学 187
12. 互联网支持系统 201
13. 在线咨询与治疗 220
14. 在线隐私和安全风险 238
15. 线上行为的认知因素 257
“你永远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来留下及时印象。”
想象一下,你正在准备去相亲。假设你对这次相亲有很高的期待,你有极强的动机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会花多少心思来选择穿什么衣服?你会试很多套衣服然后才最终决定,还是会随手拿一套方便的来穿?你觉得选择一套“正确的”服装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还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大工程(或许需要一些朋友的建议)?不难想象,每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所不同。尽管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反馈来判断是否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如你的相亲对象是否愿意再和你见面),人们仍然相信自己展示给他人的那一面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个体差异对于自我呈现十分重要,并最终影响自己如何管理和监控他人形成的印象。不难想象,沟通的情境会对印象管理策略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呈现自己的方式可能在某种情形下并不适合,然而,换一种情境却很有吸引力。一些社会规范会约束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中恰当的行为。例如,穿着一身卡车司机的工作服去参加婚礼也许会招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同样,如果穿着一身睡衣去夜店,朋友也会觉得奇怪。此外,留下好印象的方法也不仅限于衣着,人们可以靠外表的其他方面(如一个很酷的发型)、肢体语言(有力的握手或保持目光接触)、通过所说的内容(人们的知识和幽默感),甚至是人们的说话方式(语音、语调等辅助语言)来留下印象。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见证了沟通方式的巨大转变。互联网无处不在,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流行。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让人们可以用新的沟通方式来维持友谊和扩展社交网络。例如,在线约会已经成为美国异性恋寻找伴侣排名第三的渠道。Facebook这类的社交网站吸引了海量会员(近期统计显示已有超过10亿的用户)。很难否认互联网所具有的全球影响力已经改变了人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很明显,人们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呈现的方式也与面对面交流时有所不同。例如,很多理论认为网络上的自我呈现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这是因为网络具有匿名的性质(如可以设置条件使他人无法浏览个人身份),以及可以更仔细地编辑和把握自我呈现的内容。在Facebook上,人们可以选择上传特定的照片(如自拍照)来展示自己的角度(尽管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在填写在线交友资料时,人们可以选择强调自己的优点,淡化或绝口不提自己的不足。每个人都可以有选择地编辑自己的在线档案,以此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尽管在线下,人们也会采取类似的策略,然而毫无疑问,网络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来进行印象管理。事实上,如果人们愿意,可以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这本书比较介绍了互联网各个领域的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看见,从线下的研究转到线上后,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和新趋势。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虽然仅仅二十多年,但带给我们的变化却是巨大的,给我们内心带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互联网心理学,关爱我们的内心世界。
壹心理创始人 黄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