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提早上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十余年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位老师,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化青色为浓郁,真诚分享只有老师才知道的小学教育的关键点,我们相信,在科学有效的家校配合下,每个孩子都能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李红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工作25年来,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当选北京市海淀区及时届“十佳班主任”;所教班级荣获“北京市班集体”光荣称号。199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先后在《父母必读》《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现代教育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随笔近80篇。2000年出版家庭教育专著,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小学生家庭教育20问”,现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聘请为“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课程团队主讲嘉宾。2010年提出“朴素教育”。2013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及时章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1.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2.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3.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4.知识不是书本上才有
5.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上学不必太焦虑
1.提早上学要早做准备
2.做好心理准备,培养行为习惯
3.入学后的两次生病高峰
4.转学是新的开始
第三章 学会交往是件大事
1.同学关系处不好,老是受欺负
2.手机里的暧昧短信
3.爱告状,专挑别人的错
4.友情变化无常
第四章 会学习,才能爱学习
1.上学后好像变笨了
2.没完成作业的孩子
3.在家会≠在学校会
4.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5.该请家庭教师吗
第五章 辅导学习是家长的必修课
1.考前复习要有针对性
2.冷静对待孩子的试卷
3.写好作文,积累和技巧两手抓
4.光看书是写不好作文的
5.辅导作业有高招
第六章 四个好习惯保障学习效果
1.好习惯一:不马虎
2.好习惯二:会倾听
3.好习惯三:能质疑
4.好习惯四:做后查
第七章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1.教育不能“抢修”
2.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3.要教,不要吓
4.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5.培养自信心要做到10个字
6.单亲不单爱
7.惩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骂
第八章 小毛病会导致大问题
1.拖拉:吃饭吃到凉,作业“磨洋工”
2.丢三落四:今天丢了笔,明天落了本
3.顶嘴:“你凭什么管我”
4.嫉妒:“看到他们得100分,我就生气”
5.撒谎:“今天没有作业”
6.情绪抵触:“你越这么说,我越那么做”
第九章 会“说”才会“教”
1.要经常和孩子谈话
2.唠叨的“独角戏”不管用
3.有效谈话的四个原则
4.用赏识代替命令
5.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第十章 家校合作,走稳求学及时步
1.当孩子挨批评时
2.该不该当班干部
3.为什么总是“我们老师说……”
4.不帮倒忙不添乱
后记 孩子也教会了老师很多
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我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那孩子才七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拿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电脑,汉字输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听完了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这位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捏了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教,难度该有多大啊!
过了一学期,当再遇到这位老师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她:“你那个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老师说:“那孩子确实聪明,主要是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只要孩子参加学习的科目,就得是,而且要拿及时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竞争都稳操胜券,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是科学的。”
“孩子受得了吗?”我有些担心地问。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学校办事的时候,恰好见到了这个“全能冠军”——他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旁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这孩子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所以撒谎说肚子痛,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啊!这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责怪,所以只好撒谎了。”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正确的,但也要讲实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长的做法却不科学。曾听过一位妈妈责备女儿:“你弹琴总比不过薇薇。”小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画画比她强。”这就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异。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我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那孩子才七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拿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电脑,汉字输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听完了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这位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捏了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教,难度该有多大啊!
过了一学期,当再遇到这位老师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她:“你那个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老师说:“那孩子确实聪明,主要是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只要孩子参加学习的科目,就得是,而且要拿及时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竞争都稳操胜券,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是科学的。”
“孩子受得了吗?”我有些担心地问。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学校办事的时候,恰好见到了这个“全能冠军”——他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旁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这孩子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所以撒谎说肚子痛,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啊!这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责怪,所以只好撒谎了。”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正确的,但也要讲实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长的做法却不科学。曾听过一位妈妈责备女儿:“你弹琴总比不过薇薇。”小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画画比她强。”这就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异。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让他做什么,他不会正面抵抗,但如果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就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比如像前面讲到的躲在厕所里逃课,这个方法在大人看来很可笑,但却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方案。
所以,不要再去要求孩子当什么“全能冠军”了,与其设定一个家长想要的目标,不如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实际的努力方向。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有些事情孩子现在做不到,以后通过努力可以做到;也有些事情,或许努力一辈子仍旧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
呢?谁的成长过程不是这样?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一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围着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及时个提问的是罗佳的妈妈:“老师,我们罗佳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成天不知愁,大大咧咧,您看她同桌王小娟多好,又稳当又听话,我老让她跟王小娟学,可就是比不上人家,怎么办呀?”
等老师接待完罗佳的妈妈,一直在教室后面看墙报的王小娟的妈妈走了过来。显然,她没有听到刚才罗佳妈妈的话,她对老师说:“您看,我们家小娟就是太老实了,不爱说不爱笑,您瞧她的同桌罗佳多招人喜欢,又活泼又开朗,我们小娟能有人家一半儿,我就知足了。”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两个孩子都不错,但在自己妈妈的眼里总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一截,而妈妈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缺点”正是别的家长羡慕的“优点”呢!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罗佳变成了王小娟,王小娟变成了罗佳,她们的妈妈会满意吗?当然不会,也许她们还会觉得以前的那个孩子更可爱。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比较高,都希望孩子好上加好,但如果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有的孩子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很难看护,对不良刺激反应强烈,爱哭闹;而有的孩子则容易看护,饮食、睡眠有规律,不爱哭闹。这两种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很难选择,但是家长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性格中,哪些是积极的,应该鼓励的;哪些是消极的,应该克服的。我们以罗佳和王小娟为例进行分析:罗佳是个外向的孩子,她思维灵活,开朗活跃,喜欢和别人交往,但做事没有毅力,兴趣爱好一大堆,却没有一项能坚持到底的;王小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她做事稳重、踏实,作业本永远是干净整洁的,但胆子很小,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也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
作为家长,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发挥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比如对罗佳,就得要求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充分发挥头脑灵活、表达能力强的优势;而对王小娟,就得要求她作业质量高,充分发挥踏实认真的优势。
在引导孩子发挥性格优势的同时,还要帮助他克服消极方面。比如经常教育罗佳做事要善始善终、稳健有序;鼓励王小娟要多和同学交往,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的家长能认识到孩子的性格差异,可是又担心:不同性格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诗人普希金是一个热情、直率的人;作家果戈理却孤僻沉静、多愁善感;而另一位寓言家克雷洛夫则是个典型的慢性子。虽然性格差异很大,但是他们在
文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性格不存在好坏,关键在于教育培养。有一个孩子胆子非常小,都十岁了,一遇到生人还躲到爸爸妈妈的身后。在学校,老师也反映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躲在一旁。后来,家长经过反思,找到了造成孩子胆小性格的原因:一方面,孩子从小体弱多病,与人接触少,所以常常显得羞怯;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都会严惩,这就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家长开始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活动,一到节假日就带孩子去郊游、参观,开拓他的眼界。这样,孩子的见识越来越广,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自信心也增强了。由于家长调整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从以前的批评训斥变成了现在的表扬鼓励,渐渐地,这个孩子消除了恐惧感和约束感,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现在的家长常常感觉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现在有个性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换个角度说,是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比如在上一代,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可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变成自立、自主。这种变化是一种社会趋势,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壮壮爸爸认识到:现在要对孩子下命令,必须讲清楚原因,否则要么被否决,要么招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壮壮爸爸感触最深的是“带水事件”。壮壮刚上学的时候,每天给他准备的是白开水,过了几天,壮壮就提出要带饮料,还振振有词地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带饮料,什么果汁啦、可乐啦、豆奶啦……壮壮爸爸不耐烦地说:“让你带什么就带什么,别提那么多条件。”没想到没过多久,班主任就告诉壮壮爸爸,壮壮经常向同学要水喝,有一次同学没给他,他就悄悄地在别人的塑料瓶上扎眼儿。
壮壮爸爸很生气,回家责问壮壮。壮壮委屈地说:“别人的水就是好喝,我忍不住想尝尝。”壮壮爸爸怪自己没讲清楚道理,就耐心地解释:饮料的糖分太高,会损害牙齿,里面的色素、防腐剂也不利于健康。壮壮听了,也不再闹了。可是才过了几天,壮壮回家说:“同学说你怕花钱,才骗我白开水好喝。”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想法,壮壮爸爸没办法,看来只有找其他更具说服力的证明了。他突然想起以前看过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一篇关于孩子喝白开水更健康的文章,于是翻箱倒柜地找出报纸,把文章郑重其事地念给壮壮听,壮壮这才露出满意的神色,从此再也没提带饮料的事。
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虽然是小事,却给家长出了难题——教育孩子仅靠命令是不行的,还得让孩子了解执行命令的原因。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如果父母使用的是简单、粗暴的手段,那么雕刻出的作品也是粗线条的;要想得到一件精品,父母所需付出的是耐心与智慧。我想,这种耐心还包含着一种对成长的等待,家长不要急于把自己想要的强加给孩子。
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开始为孩子描绘美好的未来了。其实,在面对活生生的孩子时,更应该考虑的是现实状况。有个叫巧巧的孩子,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但父母却希望她处处拔尖、事事抢先。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巧巧承受了很大压力,她学会了看大人脸色行事,凡是教过她的老师都觉得她多了些做作,少了些纯真。巧巧正是家长拔苗助长造成不健康心理的典型例子。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习教育理论,知道“家长制”是不可取的,希望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具体操作上还需要摸索,就像前面讲到的壮壮爸爸,“带水事件”使他领悟到要对孩子讲道理。所以,巧巧的父母也应该在期望的“度”上做一些调整。
“父母难当”,这句话反映了许多父母的焦虑,但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正因为我们太想孩子好,所以才会觉得做父母难。
这是一本基于当前我国小学校园真实生活情状而写作的教育类书籍。李红延老师身在校园,每天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小学生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有着切身的感受,对家长们的期盼与忧心、困惑与惶恐有着深刻的认识。阅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自己是在与一位知心朋友拉家常,更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教育家讨论如何帮孩子们构建美好未来。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博士生导师 郎伟
及时次见李老师是她到我家家访,那时她刚调到清华附小做我女儿的班主任。然后,我就看到她跟女儿的同学们结下了亦师、亦母、亦友的关系,十多年感情一直浓厚。书中写的那些故事,正是李老师用心做老师的结晶,许多就是我女儿经历且受益的,相信更多的家庭会从中学习,更好地培养孩子!
——家庭教育专家、“陪伴教育”系列图书作者 刘称莲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顺其自然的、遵循孩子自身生命节律的,正如书中所提“化青色为浓郁”,顺势而教,依材而育,才是家庭教育该走的道路。
——《父母必读》杂志执行主编 段冬梅
在青榄早课听到这个,听了几天觉得不错,就来买书了。孩子还在幼儿园,提前看看,做好功课
提到的我们做父母的很多欠缺的地方,如果能加以多一些建议,我们就更受益了,比较一下,个人还是认为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更实用
为了孩子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少走一点弯路,读一读还是有帮助的
还可以吧,许多问题能给家长贴心的分析,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妈妈来说,比较及时。
书很好,实用性很强,对于帮助上学的孩子来说很不错
当当双十一前的店庆活动真是给力。内容有些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家长,有些参考作用。
看到微博上有妈妈推荐这本书,孩子马上上小学,作为妈妈我必须做些准备,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很不错的书,孩子下半年幼升小,先买来暑假里学学,让孩子的幼升小更顺利些
总体感觉不错,比较满意,可以买。真的是超级喜欢这本书,好书,推荐!教育孩子的好帮手,学习后希望能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原本也是奔着书名去的,发现书中都是些实在的文字,一年级的妈妈要照书领悟去学习去改正,家长和孩子一起进步吧
写的泛泛,理论性的,孩子在读小学的家长还是看《陪孩子走过小学6年》更实用,更有借鉴意义。
真不错,首先要学习的确实是家长,好好学习,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
里面包含了班主任想对家长说的话,很适合给家长看,推荐。
朋友推荐购买,做为一个小学生家长,必须要跟孩子同步学习
对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很实用,能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校教育做好与老师的沟通
书已读,很好,对于马上要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帮助很大
不错,我是看了点内容才来买的,我觉得对于家长是个很好的启发,也值得我们做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下子在当当上买了几百块钱的书,感觉很欣慰!看书是唯一的出路,加油!这本书还没看,看完会来追评的!不过看评论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新手,多学习是应该的!
孩子刚上小学!作为家长很头疼!从当当买些书学习学习!希望对教育孩子有帮助!
通过多方推荐和比较才选定的书。教育是一项大工程,家长要不断学习才可以跟上孩子的脚步,才可能给他/她更好的成长和陪伴。
特别好的一本书,值得所有家长阅读,对教育孩子很有帮助。五分好评!
对一年级的家长,大班家长都很适合!儿子现在一年级,后悔没有早点看,孩子大班家长可以先看起来了,很实用很实在!
主要是案例为主,如果想要学深一点的理论或实用的训练方法可能有所不足,但对于学习中的一些误区可对家长起到一定的指导,有空余时间看看也不错。
真的是本很实用的书,不愧是名牌学校优秀班主任。李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视角给了很多实实在在有用的教子知识,看了心里踏实多了,不再迷茫犹豫焦虑。准备和有读小学孩子家长该看看!
特别好的一本书,一口气看完,真后悔看得太晚了,儿子已经上一年级了,错过了很多培养他的机会。感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未来人生的重要性。会像书中妈妈学习。
里面的经验值得学习,通过阅读这本书让孩子刚上小学的我减少了不少育儿焦虑症,对孩子辅导也有了方向,值得广大爸爸妈妈们学习
必须要评论一下,这本书实在是内容乏味,价值不高,说的很多问题,但解决的方法很少,内容貌似很多,但有价值,指导方面的内容很少,很是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推荐,第一次觉得买的书不值!
非常好的一本书,对如何教育好小孩提出很多中肯的简易,而不是说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小孩主要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关键是家长要用心认真对待,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建议广大家长和《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起购买。
这本书仔细读来很不错,让焦虑的家长心态能够平和一点,不和其他的孩子比较,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特点,调整家长心态,和市面上大多数快节奏要求孩子学习进步的书不一样
我感觉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里面的内容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做为父母,都是那么的爱孩子,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走任何的弯路,拿到书后,里面的重点已经全部学习了,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认识如何去做,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