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深刻地叙述了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政治、外交活动及彼此之间的博弈,披露了一些国家为谋取本国利益采取一切手段,包括互相利用、恃强凌弱、背信弃义、趁火打劫直至悍然入侵的事实。
对德军参加的东线和西线各战区的军事行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德国被迫进行两线作战,作者先后担任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和在东西线指挥作战的经历,以及诸多高级将领和战场指挥官给予的帮助,为作者“按德国观点对所有战区的军事行动进程进行阐述”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该书就比国外一些有意忽略甚至不涉及东线或西线战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记述得更加完整。
他是战争的亲历者,是德国人,更是德国高级将领,他的记录填补了我国二战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众多鲜活而又鲜为人知的战争场景,侧重军事的写法记述了德军从不可一世到兵败如山倒的衰微破败过程。
本书首次出版后颇受西方战史界的重视,并被译成俄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迄今仍是德国视角的二战史著作。国外学术著作,也一直在引用该书资料。
库特•冯•蒂佩尔斯基希,纳粹德国步兵上将。1891年生于沙尔洛藤堡,1910年入军队服役。二战前,长期从事军事情报工作,后升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1945年任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后率部投降美国。纽伦堡审判时被宣布为战犯,后赦免。1957年去世。
及时章 战前事件和战争爆发
一、走向战争 / 002
二、1939 年的德国武装力量 / 006
三、1939 年德国的敌人 / 011
第二章 德国在欧洲势力范围的扩大
一、波兰战局 / 018
二、消灭波军 / 019
三、第四次瓜分波兰 / 021
四、西线的阵地战 / 023
五、1939—1940 年冬季对英国的海战和空战 / 030
六、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行动 / 036
七、侵占挪威和丹麦 / 041
第三章 德军在西线的胜利
一、法国内部动荡加剧 / 056
二、双方的计划和兵力 / 057
三、战略突然性的成功 / 061
四、法国会战 / 070
第四章 德国进攻苏联
一、军事和政治准备 / 082
二、红军 / 089
三、战争爆发 / 092
第五章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一、1942 年夏季苏军的扰乱性行动 / 098
二、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 / 101
三、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 / 105
四、1942 年冬季的苏德战场 / 111
五、高加索至沃罗涅日的苏军攻势 / 117
第六章 1944 年夏季德军东线的崩溃
一、德军在东线的进攻 / 124
二、苏军挺进第聂伯河 / 128
三、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进攻 / 142
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溃败 / 146
五、苏军自喀尔巴阡山至楚德湖的进攻 / 156
六、芬兰退出战争 / 165
七、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惨败和罗马尼亚退出战争 / 167
八、库尔兰集团被合围和苏军入侵东普鲁士 / 173
九、苏军在匈牙利的攻势 / 176
第七章 东线的结
一、走向战争 1938年秋,在慕尼黑会议上,苏台德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德国人民满心欢喜。会议结束后,张伯伦走过慕尼黑的街道,看到周围都是沉浸于欢乐之中的人——德国人民希望能与欧洲各国和平共处,但同时要成为强者,得到人们的尊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使德国人民更加相信,他们的这种希望需要希特勒政策的保障。因为希特勒不仅不经流血就轻易消除了压抑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凡尔赛合约》所带来的后果,而且使德意志帝国的实力更加强大。这个时候,还在怀疑希特勒的政策,并看透希特勒魔鬼本性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在希特勒的极权制度之下,这一小撮人根本没有公开发表意见和忧虑的机会。这次会议之后,那些分布在德国边界以外的德国居民开始组成大大小小的团体纷纷以和平的方式并入“大德意志国家”中来,这使德意志帝国进一步壮大。当然,这并非希特勒之前预料到的。在希特勒看来,所谓的“大德意志”不过是个幌子,他之所以顺势提出这个口号,不过是想要利用二十世纪初欧洲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及时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夺走了好几个州,日耳曼人也成了战败民族。从这一事实出发,希特勒找到了有力的论据,并坚信这些论据能在德国人民心中得到全然合理的共鸣。在希特勒看来,对国界进行稍微的修改,能使德国人民更加信服于他的政策。
事实上,在慕尼黑会议召开前,希特勒已经开始盘算另一件事了——他要向欧洲乃至世界展示他所建立起的德国新武装力量。在他看来,与其召开这次会议,不如直接同捷克斯洛伐克开战。他认为,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向西方列强展现德军的实力,从而让他们害怕与德国发生任何意见上的分歧。可以确信的是,早在1937年,希特勒就下定决心,一有机会就“试验军事实力”,也就是从那时起,这种想法就成了他所有外交政策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内做好德国人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相信,希特勒推行的政策是为了进一步修改《《凡尔赛和约》》,将所有的德国人统一到一个国家中来。除此之外,希特勒对外还努力营造出一种政治形势,那就是既能实行军事性质的打击,又不会招致敌对联盟优势兵力的反击。
基于此,希特勒于1939年3月开始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就对外政策而言,这一行动是十分冒险的——希特勒打破了他一再强调的将所有德国人统一到一个国家的宏伟蓝图。但是,就军事角度而言,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是实现以后计划的必要前提。在此过程中,那些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大国因害怕战争并没有跳出来反对,这使德国人民将这一行动视为希特勒政策的又一次证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波兰就成为希特勒的下一个敌人,但希特勒也明白,再故技重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选择在政治和军事上尽可能地孤立波兰。当时的形势是:法波联盟仍然存在,而且受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影响,英国于1939年3月底向波兰作出保障,如果波兰受到侵略,便出兵帮忙。尽管如此,希特勒依然坚持进攻波兰,并认为即使这样,英法两国也不敢贸然为波兰出头。因为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希特勒认为,只要让英法相信,他们对波兰采取的军事援助时已为时过晚,那他们就可能在关头退缩。为此,在对波兰发动进攻前,希特勒让德军做足准备,以便在几个星期之内解决掉波兰,不给英法反应的时间。
当然,在对波兰的冲突之前,苏联的立场也意义重大。所以,尽管希特勒之前在政治上与苏联并不亲近,但为了拿下波兰,他一改往日的对苏态度,开始刻意讨好苏联。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当然知道欧洲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他更知道,对于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苏联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斯大林也一改之前的谨慎态度,开始试探柏林方面。而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开始与苏联进行谈判。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援助,他们对波兰许下的保障就毫无根基可言。因此,他们努力想要苏联成为希特勒的敌对势力。6月,他们派出外交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然而代表团遇到的俄国人也很清醒,他们并不愿意受西方国家的蛊惑,轻易地卷入战争中。而且他们也明白,成为反对德国的主力,要付出极大的的代价。
更加糟糕的是,西方国家发现,即使苏联做出保障,波兰人也并不相信——波兰人担心,俄国人一旦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离开。因此,英法代表在莫斯科的谈判陷入了僵局,不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引起了无休止的争吵,并让谈判更加复杂化,而俄国人与柏林的谈判却异常顺利地进行着。
起初,希特勒怀疑苏联企图通过与德交涉作为同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直到7月底,希特勒终于确信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于是他指示帝国外交部长加快了谈判进程。对苏联而言,与德国达成协议比与西方国家结盟更有利。此外,希特勒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他早已决定了发生冲突的日期。他希望在与波兰发生冲突之前,能营造一个确定的政治形势。所以他给俄国人的东西比西方国家给的要多得多——西方国家需要苏联的积极援助;而对希特勒而言,苏联只要保持中立就够了,而且他还愿意给苏联高昂的报酬,以让其保持这种立场,那就是将波兰的部分领土划分给苏联,并保障不涉足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小国。因此,8月23日,德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这一条约的意义,斯大林有很清楚的认识,如果德国开始进攻波兰,英国将对德宣战。这样一来,即使不爆发世界大战,也会爆发欧洲战争。虽然战争在苏联旁边上演,但他不必卷入战争中,再加上苏德的协议,战争一开始,苏联将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大片的波兰领土,这样一来,苏联的西部前地也能明显扩大。
如今,西方国家陷入了困境。1933年至1938年间,实力强于德国的西方国家没有阻拦希特勒,这使德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大大提升,现在爆发战争对西方国家而言是极其危险的。他们错过了将德国的政策局限于他们能控制的范围内的机会。尽管如此,英国还是决定以暴制暴,以此回应希特勒的暴力行动。8月25日,英国与波兰结成军事同盟,希望这一明确的行为能制止希特勒进攻波兰的计划。同日,墨索里尼表示,意大利无力参战——他认为这场战争不可能局限于与波兰一国开战。这样一来,希特勒不得不推迟他的进攻计划(他原本预定于8月26日凌晨发起进攻)。希特勒做此决定,并非全然因为墨索里尼拒绝参战,希特勒希望再给自己一些充分考虑这一决定的时间,同时也寄希望于法国人的避战情绪会影响英国的立场。于是,宾特洛普受希特勒的委托,继续与英国和波兰谈判,希望他们能明白,如果波兰人不作出前所未有的让步,它们注定要遭遇可怕的失败。但英国和波兰并没有屈服。8月31日,希特勒断定谈判失败,随后,他了有关展开战争的第1号训令,该训令指出:“现在,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德国再也不能容忍的东部边界现状的一切政治手段都已经用尽,我决定以武力达成这一目的。”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根据这一训令开始进攻波兰。
尽管已经付诸武力,希特勒依然希望英国和法国在目睹波兰深陷绝境的惨状后,不会参战。无论如何,希特勒并不希望同时与那么多西方国家作战。基于此,他委托意大利主持召开了新的国际会议,企图通过谈判避免那些西方的敌人卷入战争中来。但这场新的谈判很快就归于失败——英国于9月3日递交了通牒,英国在通牒中声称,如果11时以前,德国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保障停止对波兰的一切进攻行动并从该国撤军),那么,从11时起,英国将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目击者称,当英国政府的通牒交到希特勒手中时,他发了好一阵的呆——他终于明白,他预估错了英国人可能的反应,而他的行动太过草率了。接着,法国人的通牒也如同回声一般送达,期限为17时。
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
透过文字回到那个战争闪回的年代,触摸世界战争史的脉络,感受到当今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啊。
德国将领的视角看二战,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一起看
我看书比较慢,看完还需要好久,先来评论一下,支持支持。
蒂佩尔斯基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个不是全本
看到当年的德国,再看看今天的老美,中国人要警惕啊,要发展啊。
书刚到,才看了一部分,关于战争的描写真的很精彩,书不算贵,买的很值。
超喜欢这个书,封面好,内容好,值得收藏。看完我决定把它珍藏起来哈哈。
不错,对于战争尤其是二战,比起国人主观臆断的书,这个书里描写的更好。
老公是个战争迷,这本书买给他,算是一个惊喜吧,相信他会很高兴吧哈哈。
书刚到,还没来得及看呢。正好要假期了,准备找个充裕的时间好好阅读一下。
这个德国佬写的不错,还算客观真实。对战争物料的记载也很详细,有参考价值。
纳粹很讨厌,但是军人以战斗为天性的精神还是很鼓舞人。看这种书比较提气。
德国原来这么猛,可惜最后没有走正道,不然今天的德国应该又会是不一样的德国了吧。
老爸在村里,买书不方便,他平时很喜欢看军事故事,过几天准备回家,买一本给老爸看看。
花三个下午看完了这本书,有点没看够的感觉。有时间再重新读一读,好书应该就是百看不厌的。
刚收到,粗略翻了一下,工艺做的不错,内文也很轻薄,带到路上看不会太重,很方便在公车上阅读。
第一次看战争狂人写的二战史,感觉很客观真实,比之前看过的关于二战的东西有了更新的认识。
书里总有我们不知道的真相,从更过角度是阅历历史,才能更容易接近历史的真实性,真本书很赞。
准备周末回家带到路上看的,果然送货很快就到了,正好赶上我看。当当服务还不多,书的外观很好。
我是学历史的,这本书弥补了我好多的短板。还是要看一看外国人的作品,不能只看历史教科书哈哈。
战争真的很恐怖,不知道那次大战让多少人无家可归,看看这本书,回顾伤痛,希望以后不会再有战争吧。
感觉二战时很有必要了解,这么惨痛的教训,就应该买本好书来读一读。这本二战的细节,买的物有所值。
对于战争史,有的观点和有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接触。视角不一样,解读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个书很好。
这本书的封面做的真好,很有那种战争的感觉,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感觉好像回到了那种场景一样。
这本书对于德军东、西两线作战情况,写得尤其详尽,应该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很好的书了。
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书,这本还是比较客观精彩的。书中有很多数据,还是第一次知道,对战争的分析很直观。
原来德军高级将领是这么想的,应该早些看到这本书的。还好,现在也不算晚,做一位一个军事迷,这本书很解渴。
书里对各次战事中交战双方的作战准备、战略战役企图、作战过程着墨甚多,分析颇细,叙述内行,有些见解不失客观而精辟。
二战永远是历史书必须承载的,不可割舍的一段发生在世界上的战争故事。本书对装甲战、航母战、战略轰炸之类新式战争形态的讨论很见功力,比如以法莱斯战役而不是库尔斯克作为坦克战的代表、对战略轰炸的意义的质疑等等,以前没有注意过。
作为一名军人,我敢说,通过阅读现在国内已出版的苏、美、英、法等国的诸种二战史,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