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法史导论图书
人气:27

中国法史导论

法史教科书的经典之作,黄源盛**本简体版著作,李贵连、许章润、李启成联袂推荐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法律史  
  • 作者:[黄源盛]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9556632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9
  • 印刷时间:2014-09-1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国法史导论》是台湾著名法学家黄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学、兼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期间的呕心之作。作者采取"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书写方式,有选择性地集中阐释了几个重要的核心课题。从规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总述传统中国法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国,以"历史时期"区分为经,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识乃至司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析为纬,兼采"变"与"不变"的静态与动态书写方式,从时间、空间和事实三个向度呈现了中国法史演变的面貌。

编辑推荐

初学者得窥学术门径之过渡津梁。

法史学者案头之必备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黄源盛,1955年生于台湾云林。台湾大学法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法学部研究。政治大学法学院前特聘教授,现专任辅仁大学法律学系教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先后兼职于台北大学、台湾大学、东吴大学等校,讲授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刑法。专长法史学、刑法学,著有《中国传统法制与思想》(1998,五南)、《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2000,台湾政治大学法学丛书 47)、《法律继受与近代中国法》(2007,台湾政治大学法学丛书 55)、《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2009,元照)、《民初大理院与裁判》(2011,元照)以及《中国法史导论》(2013,犁斋社)等书,另有法史学相关学术论文多篇。近二十年,主要致力于"民初司法档案"与"晚清民国立法史料"的整编与研究,论著颇丰。

目录

1 导言:法史学的及时堂课

1.1法史学的名称、性质及其定位

1.2法史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3研究中国法史的目的和方法

绪编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

2规范的源流与法系的形成

2.1人类社会规范的起源及其衍化

2.2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习惯与习惯法

2.3历史中的罗马法系与中华法系

3传统中国法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3.1 天人感通的法理论基

在线预览

凡事讲求实效的当代人,每逢学校新开一门课,总喜欢问: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

传统中国,明代以前,法制史的研究乃属史学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专门从事斯学的研究者才姗姗来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门学科要在学术界确立地位,为世人所承认,必须在大学里正规系统地讲课。而"法制史"课程列为大学法律系所必修者,可远溯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律大臣沈家本所筹办的"京师法律学堂",当时所开列的科目为"大清律例及唐明律"、"现行法制及历代法制沿革";可以说,沈氏是中国法史学科的奠基人。后历经民初北京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其中所订法科课程中均列有"法制史"一科;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几经修定后,"中国法制史"列为必修课,已趋于定型。

时移势迁,近些年,时人常将法史视为"冷僻之物",学生对于修习法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多少有些疑惑,甚至有畏难和排斥的情绪;法律学研究所更少有人选修这方面的课程,每多以为"学而不能求现,所学何用?"时也!势也!早在数十年前,论者对于法制史教育就有"办学者既轻其事,教学者益懈其责,修学者至于虚应故事!"的感叹,至今仍未多改善,何以致之?

现实如此这般,法史学教育究竟该如何重新定位?要如何避免这门学科被极端"边缘化"?这须要认清真相,也要勇于承担与善加应对。多年来,我一直以为,一门学科进步的迟速,往往视其修习的兴趣以为衡;兴趣浓厚,无须鞭策,水到渠成;兴趣淡然,勉强督促,也难有功。

或许要问:怎么样才能提升年轻人对法史修学的兴致?首要之务,或在于师资的适才适所;其次,是教材内容的脱俗中肯以及教学方式的生动深刻;尤其重要的,恐怕是观念的改变,要让学子能意识到,过去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思想,对于眼前的法文化仍有抽刀断水的关联性;历史告诉我们,传统与当代并非那么地泾渭分明,也没有所谓的楚河汉界;传统既是一宗包袱,也是一笔资产。如果,我们不对过去的法文化作一番深入的考察与评价,便无法理解中华法系是如何从传统过渡到近现代,也就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镜与启示,更不能为未来的法制改革获得机先。

青春最是留不住,年少时爱好文史的初衷犹在,而今发已苍苍,生命悄悄地来到了秋天的季节,"秋者,天之别调";和往常一样,喜欢悠游于山林之间。宁心静观万物,一粒种子,从大树上掉下来,不到三秒钟,就被小鸟吃了;一粒种子,从大树上掉下来,落在石头上,过了三天就被烈日晒干了;一粒种子,从大树上掉下来,刚好掉在温沃的土壤里,数月之后,长出幼苗,幸得有心人士的呵护,逾三五十年之后,又是一棵耸秀大树!同样是一粒种子,"因"相同,"果"何以如此不一样?或许,这就是我年轻时不太能体悟的所谓"万般因缘"吧!序

凡事讲求实效的当代人,每逢学校新开一门课,总喜欢问: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

传统中国,明代以前,法制史的研究乃属史学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专门从事斯学的研究者才姗姗来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门学科要在学术界确立地位,为世人所承认,必须在大学里正规系统地讲课。而"法制史"课程列为大学法律系所必修者,可远溯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律大臣沈家本所筹办的"京师法律学堂",当时所开列的科目为"大清律例及唐明律"、"现行法制及历代法制沿革";可以说,沈氏是中国法史学科的奠基人。后历经民初北京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其中所订法科课程中均列有"法制史"一科;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几经修定后,"中国法制史"列为必修课,已趋于定型。

时移势迁,近些年,时人常将法史视为"冷僻之物",学生对于修习法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多少有些疑惑,甚至有畏难和排斥的情绪;法律学研究所更少有人选修这方面的课程,每多以为"学而不能求现,所学何用?"时也!势也!早在数十年前,论者对于法制史教育就有"办学者既轻其事,教学者益懈其责,修学者至于虚应故事!"的感叹,至今仍未多改善,何以致之?

现实如此这般,法史学教育究竟该如何重新定位?要如何避免这门学科被极端"边缘化"?这须要认清真相,也要勇于承担与善加应对。多年来,我一直以为,一门学科进步的迟速,往往视其修习的兴趣以为衡;兴趣浓厚,无须鞭策,水到渠成;兴趣淡然,勉强督促,也难有功。

或许要问:怎么样才能提升年轻人对法史修学的兴致?首要之务,或在于师资的适才适所;其次,是教材内容的脱俗中肯以及教学方式的生动深刻;尤其重要的,恐怕是观念的改变,要让学子能意识到,过去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思想,对于眼前的法文化仍有抽刀断水的关联性;历史告诉我们,传统与当代并非那么地泾渭分明,也没有所谓的楚河汉界;传统既是一宗包袱,也是一笔资产。如果,我们不对过去的法文化作一番深入的考察与评价,便无法理解中华法系是如何从传统过渡到近现代,也就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镜与启示,更不能为未来的法制改革获得机先。

青春最是留不住,年少时爱好文史的初衷犹在,而今发已苍苍,生命悄悄地来到了秋天的季节,"秋者,天之别调";和往常一样,喜欢悠游于山林之间。宁心静观万物,一粒种子,从大树上掉下来,不到三秒钟,就被小鸟吃了;一粒种子,从大树上掉下来,落在石头上,过了三天就被烈日晒干了;一粒种子,从大树上掉下来,刚好掉在温沃的土壤里,数月之后,长出幼苗,幸得有心人士的呵护,逾三五十年之后,又是一棵耸秀大树!同样是一粒种子,"因"相同,"果"何以如此不一样?或许,这就是我年轻时不太能体悟的所谓"万般因缘"吧!

"飞花坠叶当中,可作因缘观。"这些年来,经常引用这句话。三不五时,漫步于居家附近的内双溪畔,空山素月,水自潺潺,遥想起当年孔夫子在川上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想起李白《把酒问月》的片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自出入海内外各大学法史讲堂以来,流光也似水,忽忽已历三十个年头,一直想写一本既能通达也能扼要的教科书,无奈心长手短,蹉跎迄今!前年岁杪,忽觉众缘和谐,乃翻检过去积稿盈尺的讲义,而当面对两三千年漫漫中国法文化长河,到底该如何拣择?思量者再。

作为一本大学教课用书,当然无法纵横深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避免陷于断烂朝报式的堆砌,也要不落入天马行空式的议论,尤要顾及讲教时数的局限;古今多少事,欲说还休;,只能"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有选择性地集中讲述其中几个核心课题而已;自先秦以迄民国,以"历史时期"区分为经,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识乃至司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析为纬,兼采"变"与"不变"的静态与动态书写方式,删简修并既有讲稿,勉以成编;不求完整,但求"阙"中有料,如此足矣!希望有助于年轻学子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至盼有缘人,能提供高见,以利来日的正谬补阙。是为序!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很好!书的内容很精彩!感谢卖家!

2017-11-15 19:13:12
来自言律公**的评论:

中国法史导论 无力吐槽这个包装

2017-11-04 17:51:54
来自walazha**的评论:

送货快,满意

2017-11-11 11:05: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不错值得购买

2017-04-18 13:11:3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很好

2017-04-29 15:41:3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中国台湾法学家的一部法史学名著

2017-05-17 10:55:0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推荐阅读,入门

2017-05-19 11:49:0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可以。。。

2017-06-01 21:22: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当当越来越差劲了,客服不回复,包装太差了,用塑料袋直接装,舍不得用防震包装,破损严重,也不用胶带给缠一下,店大欺客啊!!!!

2017-06-06 19:12:3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很实用

2017-06-06 19:26:2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好!了解法制史应该看的内容!

2017-06-19 01:09: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7 14:56:27
来自夜***7(**的评论:

这是我在当当网的第一个差评,书的封面都折的变形了,失望。

2017-07-27 18:04:3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当当一直都很棒

2017-07-28 21:49: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可以吧,一般般

2017-09-08 11:12:18
来自chdchfl**的评论:

拿到书以后看完了。不错

2017-09-10 18:48:09
来自名字被**的评论:

真的很不错,内容很棒

2017-10-15 18:23:49
来自wx002aa**的评论:

中国法史导论 挤压严重,差评

2017-11-06 20:44:4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的内容

2017-11-09 11:21:34
来自孔宥人**的评论:

好书,法制史专业必读。

2017-11-10 11:13:01
来自云杉233**的评论:

不错,外壳很牢,纸质好,文中观点也比较清楚,好评

2015-04-02 18:00:23
来自安迪sur**的评论:

书籍很好,纸张质感很棒,学习中国法制史值得收藏。

2016-05-16 10:39:15
来自胡萝卜**的评论:

中国法制史经典教材~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排版也很棒!相当权威的一本书呢!

2016-04-22 10:11:59
来自月圆守**的评论:

最近总在提法治 一提到古代中国 总是人治 其中对古代的评价也有意识上的偏颇 别人说听的人也就听 而没有去认证 这本书给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015-04-16 11:58:2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厚!!!!期待尼脑斯的中国法制史,包装完整,有折扣,性价比不错

2017-02-05 12:50:0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大家就是大家,不像某些学者讲的生硬,此书通俗易懂,超级棒!

2017-08-29 21:34: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对中国法史的一些理论和演变历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不错。

2015-07-09 23:13: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关于中国法制史教材颇多,不过黄先生的作品却比大陆的大部分作品要好很多,见解独到,不落俗套,和其他一个模型里出来的完全不同。

2017-10-09 11:26: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裹的很严实,很用心哦!当当的书带发票不错 了。里面的资料和光盘都是完整的。每一年有三套真题,而且真题都是分开的,方便携带。书大概看了下,和星火有的一拼,答案很详细。希望DANGDANG越做越好!

2014-10-28 16:10: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法史导论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先后兼职于台北大学、大学、东吴6大学等校,讲授法制F史、中国J法律思想史、刑法。

2015-07-17 00:40:19
来自闵杰198**的评论:

自秦以降,中华法系及其积淀的法律文化非常厚重,逮至清末,西风吹拂而有变法之说,然则旧法废而不去,新法立而不行,个中缘由甚多,文化诚为一大要素,这本书从文化角度分析,给出了一个分析和阐释中国法律传统和文化的框架,是非常好的阐释,做中国法制史研究,大陆远不如台湾,不得不令人深思。

2015-06-21 16:16:37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