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历史法学(第十一卷):敌人图书
人气:26

历史法学(第十一卷):敌人

本卷从宗教、文明以及法政哲学等视角,探究"敌人"这一概念的精神结构及其对宗教、文明以及政法秩序的意义。讨论"敌人"概念的必要性出自我们的历史状况,但今天穿透国境线的恐怖或许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敌...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法律史  
  • 作者:[许章润],[翟志勇]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历史法学
  • 国际刊号:9787519702823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2
  • 印刷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卷从宗教、文明以及法政哲学等视角,探究"敌人"这一概念的精神结构及其对宗教、文明以及政法秩序的意义。讨论"敌人"概念的必要性出自我们的历史状况,但今天穿透国境线的恐怖或许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敌人是人类亘古长存的经验,但起源自欧洲的现代政治在不丧失基本现实感的前提下,提出并实践着一种伟大的政治理想主义:虽然敌人是不可根除的现实可能性,但是至少在国内秩序中,甚或在国际秩序中,通过法律把所有人拟制为同伴,即使是对可能的和真实的敌人,也仍然保护他作为人类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尊重他作为人类所具有的人的尊严。换言之,现代政治包含着一项把敌人当朋友来对待的理想主义保障。这种对敌人的圣徒式的爱,同对敌人的英雄式的愤怒合二为一,似乎颇能用来理解现代政治在其开端之时的独有气质。只是在承平日久之后,这个开端的强健精神似乎老去了。而徘徊在这个星球上空的恐怖幽灵,正在毫不留情地侵扰欧洲这个烂熟文明体的温柔梦乡……

编辑推荐

编者有感于"旧邦新命"依然是当下中国的主要问题,而就如青年马克思所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遂着意于《历史法学》的刊行,将长期积蓄的心事落实为编事,以法意演绎史义,藉史义揭示法意,而法意与史义者,人生与人心也。

其基本命意在于,上接历史法学理路,由阐扬其思绪而践履其理念,通过省察民族国家法律生活的历史理性,揭示中国文明规范体系的比较文化意义,从而求裨于中国当下的艰难历史转型;下启汉语文明法律智慧的想象空间,以渐成汉语法学,为中国人世生活提炼和展现规范世界的意义之维。

目录

卷首语

敌人与现代政治

座谈

借法意作育,求文明化育许章润

漫谈许章润的《历史法学》十卷高全喜

历史法学如何面向未来於兴中

吾侪所学关天意:从王国维、陈寅恪到我们的历史法学董彦斌

历史法学的公共理性关怀田飞龙

法学当中如何对待历史尤陈俊

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和经验性张国旺

法政宏大叙事的铺陈

——写在《历史法学》十卷出版之际任剑涛

历史法学在中国的时代意义仝宗锦

建立与真实世界的真实联结支振锋

语言与时间朱明哲

有待安顿的新家国关系张新刚

历史法学、审慎与个人何涛

从法律社会学转向历史法学张旭

出山更比在山清陈新宇

主题论文

永续国家与常态政治中的“敌人”孙国东

施米特论敌人张旭

“敌意”的政治学:关于《利维坦》的思索周林刚

“自由”抑或“力量”:作为敌对状态的一种长期性解决

方案的“利维坦”李一达

朋友政治:一项基于古希腊政治思想的考察张新刚

敌人概念的建构与消解

——战争法的古今之变许小亮

敌即吾身

——汉初国家结构中的敌友政治与国家的道德性李诚予

仁者无敌:人我关系的诗性构成

——“敌我关系”的一个儒家式建构王堃

情报体制与敌人想象高杨

文明的毁灭及其敌人

——以美剧《行尸走肉》为例白龙

主题译文

制造敌人[意]昂贝托•艾柯 著刘蒙 译

论文

德国19世纪宪法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张小丹

在线预览

敌人与现代政治

当代中国的政法实践和思想,深受恐惧的塑造。这种恐惧并非对敌人的恐惧,而是对敌人政治、也就是对宣告内部敌人的政治的恐惧。关于这种敌人政治的记忆,在理论模型上,或许唯有霍布斯的"战争状态"能够与之匹配。可以说,改革开放体制的基础,就奠立在这种恐惧之上。然而,颇有悖论意味的是,改革宪制经由拨乱反正所继承的,其实是在疾风骤雨的革命年代积累起来的一套治理技艺和经验。这套技艺和经验凝结为一种对敌斗争的模式,进而演变为我们宪制当中的权力机制。

因此,敌人的观念深陷在一种叠加的历史状况之中:一套对敌斗争的体制同一种对敌人政治的恐惧深深地粘合在一起。如果我们遵循拉丁法谚所谓"战争一开始,法律就沉默"的教诲,那么,我们或许能够更充分地理解上述状况的矛盾性质。在此"战争"开始之处,实际就是敌人被宣告之时。对敌斗争的体制,在宪制上的独有内涵,就是它限制、搁置甚或超越常规法律秩序的特征。而恢复法律秩序的政治决断,恰恰是由这个对敌斗争的体制作出的。在这样的矛盾约束下,敌人观念既被回避、又被坚持,既被恐惧、又被调用。无论哪种情形,敌人本身都有逃脱正面反思的倾向。

讨论敌人概念的必要性首先就出自我们的历史状况。但今天,穿透国境线的恐怖或许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敌人是人类亘古长存的经验,但起源自欧洲的现代政治在不丧失基本现实感的前提下,提出并实践着一种伟大的政治理想主义:虽然敌人是不可根除的现实可能性,但是,至少在国内秩序中,甚或在国际秩序中,通过法律把所有人拟制为同伴,即使是对可能的和真实的敌人,也仍然保护他作为人类所享有的基本人权,尊重他作为人类所具有的人的尊严。换言之,现代政治包含着一项把敌人当朋友来对待的理想主义保障。这种对敌人的圣徒式的爱,同对敌人的英雄式的愤怒合二为一,似乎颇能用来理解现代政治在其开端之时的独有气质。只是在承平日久之后,这个开端的强健精神似乎老去了。而徘徊在这个星球上空的恐怖幽灵,正在毫不留情地侵扰欧洲这个烂熟文明体的温柔梦乡。风雨如晦,地动山摇。

在这个意义上,敌人是民族历史问题,也是世界历史问题。翻开《选集》及时卷,开篇就是关于敌人问题的那个著名论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无独有偶,近年来施米特关于敌友区分的命题即"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和敌人的划分",吸引了汉语学界大量的知识精力。它就仿佛一道符咒,在召唤着亡灵。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这些关于敌人的思考当中,占据支配地位的设问方式是"谁是敌人",似乎"何谓敌人"是一个给定的、不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意味着敌人本身是不必追问也不可追问的对象。它对于理论来说实质上是封闭的禁忌,就如它对于政治来说成为神秘的特权领域。

只有敬开历史,才能让敌人和他的对手们呈现出本来面目。基于上述种种,2016年4月16~17日,承蒙江苏法舟律师事务所暨范凯洲律师鼎力支持,清华法政哲学研究中心和本书编辑部于江苏无锡召开"历史法学年会(2016春)",主题"敌人"。会议从宗教、文明以及法政哲学等视角,探究"敌人"这一概念的精神结构及其对宗教、文明以及政法秩序的意义。与会同人以文会友,不辞辛苦,积劳积慧,谨此致谢!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f***3(**的评论:

《历史法学》第十一卷。许老师慧眼。

2017-11-09 04:57:4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