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4版)图书
人气:37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4版)

...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史  
  • 作者:[王力]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50226081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4-08
  • 印刷时间:2014-08-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

执笔者简介(部分)

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审校者简介(部分)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修订者简介

刘乐园,北京大学教师。

目录

插图目录

及时章天文

第二章历法

第三章乐律

第四章地理

第五章职官

第六章科举

第七章姓名

第八章礼俗

第九章宗法

第十章宫室

第十一章车马

第十二章饮食

第十三章衣饰

第十四章什物

修订版后记

关于本书的注音

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

在线预览

2-9《佛说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瑜伽焰口》金陵刻经处现代印本

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意义不在清明节之下。中元节的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中断,不过近年在民间又自发地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这个词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中国旧译“解倒悬”。盂兰盆节的来历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这个故事就记录在《佛说盂兰盆经》里:目犍连得了六神通以后,用法力观看世界,发现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目犍连送给母亲饭食,可是饭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

目犍连哭着求佛陀解救。佛陀说,你母亲生前(喜欢吃鱼籽,所以杀生数量太大)罪孽深重,想要解救她,凭你一人之力无法完成,凭我一人之力也无法完成。我们只有凭借佛、法、僧这“三宝”的力量,才能解救她。佛陀告诉目犍连,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

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最初的佛教是小乘佛教(梵文Henayana),也就是只管修行超度自己,不理世事,只能装一个人的“小车”。而盂兰盆经讲的是大乘佛教(梵文Mahayana),也就是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超度别人)的,能装很多人的“大车”。(梵文中yana意为“车乘”,hena是小,maha是大,henayana就是“小乘”,mahayana就是“大乘”。)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为了超度自己故去的亲人以及拯救孤魂野鬼,小乘佛教就发展成为需要结合佛法僧三宝力量的大乘佛教。(在中亚发源、北传到中国的佛教到唐代以前还小乘、大乘并存。唐代中国流行的就基本上全是大乘佛教了。当然,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真正原因和过程远比目连救母这个故事本身复杂得多。限于篇幅这里不介绍。)

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也就民间俗称的“鬼节”,中国人都会给家里去世的亲人烧纸钱。佛教寺庙里也会举办法事活动,超度亡灵,给饿鬼施食,同时祝年长者健康长寿。这种法会活动,就叫做“放焰口”。

“放焰口”原本是佛教密宗的仪轨,现在却广为北传大乘佛教寺庙采用。按照《瑜珈焰口》的说法,饿鬼颈如细针,不能进食。做法事的法师结合佛、法、僧三宝的力量,用密咒使饿鬼喉咙变粗。法师们向空中撒米,使得饿鬼能吃上一顿饱饭。这里的“焰口”,就是颈如细针、面上喷火的饿鬼的名字。讲放焰口起源的故事的佛经是《救拨焰口恶鬼陀罗尼经》,故事内容与《佛说盂兰盆经》有相似性。

4-2中国黄河流域近3500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据王铮、王会昌论文数据重绘)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Posidonius,约公元前135-约公元前50年)最早提出了气候对于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大量人类学者认为,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气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3500年来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中国史学界对于这些宏观气候变化一直比较缺乏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蒙文通指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远比现在温暖。但这个粗略的论断也仅局限于为史学专家中的极少数人所知。

大量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文献证据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在“仰韶暖期”,与当时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的相对应。黄河流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那时的夏天冬天温差小,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而当时长江流域气候则与现在珠江流域气候相当,为热带雨林所覆盖。

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南方的草场,战乱也由此而来。每次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部疆域的版图都必须扩大。如果不能扩大,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就会灭亡。

中国历史上及时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竹书纪年》中有公元前903年长江、汉江结冰的记载。冷到长江、汉江会在冬天结冰,在今天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详见《天文》一章关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的注释)与夷狄戎(róng)羌(qiāng)■(yán)狁(yǔn)交战的纪录。这些“侵略者”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

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

第三个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经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瘟疫与战争,中国的政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1234年这个临界点,和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瞬间崩溃,被新兴壮大的蒙古人政权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在王朝覆灭前苟延残喘。蒙古人建立的牧者王朝,随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较大的疆域版图。

由此很多看上去奇怪的事情我们也就好理解了。周代《诗经》里不断歌诵黄河流域各诸候国的水稻和桑田,而《禹贡》又说,“断发纹身”的越人(扬州人)“岛夷卉服”。稻子需要种在水田里,虽然今天黄河流域没多少水田,更适合干地种麦子,但西周情况则不然;因为当时的长江流域实在太热,越人才光着膀子穿得那么少。(卉服,指用长满树叶的树枝做的“衣服”。今天斯里兰卡的Wedda土著人迎接客人时仍然穿着“卉服”。)同样,中国的“隋唐晚期”对应于欧洲的“中世纪暖期”。那时的气候温暖,才有了惊人的农业丰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太平盛世。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中国文明起源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现在往往是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不毛之地。这给现代人常带来不可思议的荒谬感。其实,一直到唐代以前,现今的河西走廊戈壁滩都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的大规模破坏、生态的恶化,一部分是因为历代中国人过度的砍伐开垦,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三千多年来经历的三次大规模气候变冷,导致了地表植被消亡的土地荒漠化。

近世全球气候变暖,但这个变暖的升温幅度同中国3500年来的三次大规模变冷降温幅度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命运虽然同这个星球紧密绑在一起,要灭亡却也没那么容易。

7-1清代刊本《百家姓》

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姓和氏的概念及来源本身的问题也非常深奥复杂。从古代文献结合甲骨文、金文的情况来看,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的是父系的血缘。我们今天概念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而先秦时代原本的“姓”的概念,在战国时逐渐淡薄,到了西汉已经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致于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有时竟然把“姓”、“氏”相混淆。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原来也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

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汉代以后“姓”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缘之外(比如“山东丁氏旺族”“江西刘氏宗族”)居然常被用来指母系血缘。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旧时女子大多没有学名),就被称做刘氏或者陈刘氏。“姓”和“氏”的涵意和指代关系的这种交换至今未见到任何合格的学术解释(这个问题也极少为人所知)。姓氏问题本身也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证据,但是这种立论未必严谨。弗洛伊德写的《摩西与一神教》和《图腾与禁忌》两书所阐述的问题与此相类似,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启发。

7-3a位于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处(山海关城东六公里)的孟姜女庙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翔实,讲述天文历法、宗族姓氏、服饰物件等等,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小伙伴,绝对不能错过

2017-07-20 13:35: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但是吧,这本一般闲了看有点累,纸质不是太好,内容规划特别详细,很精细,一起买了《中国文化常识》的1和2.感觉那两本看着更轻松一点,这本胜在内容充裕

2017-11-17 13:22:14
来自linian1**的评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让我们学习很多古代的知识。

2015-05-16 17:08:4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4版) 涉及面很广,了解不同于现代生活的古代文化,很有意思

2017-09-26 17:24:53
来自m***9(**的评论:

很棒!知识真的好多,发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文化常识。有趣的过程。

2017-10-07 20:08:5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从天文历法到衣饰饮食的一些文化常识,值得一读

2017-01-03 19:47:29
来自dalianl**的评论: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功用,很有帮助!

2016-06-19 15:23:21
来自茶***士**的评论:

已经读完,强烈安利,很不错,基础的古代文化常识,适合入门

2017-03-14 08:23: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王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古代文化常识书。

2016-03-17 17:39:09
来自加贝的**的评论:

都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多学一些不至于太尴尬

2016-07-25 22:12:24
来自碧水微**的评论:

想了解古代文化,王力的应该很权威。之前买了一本他的古代汉语词典。书的质量很好,还有很多图片,有利于了解内容。字体大小也合适。

2016-11-01 12:32:05
来自丛中一**的评论:

这本书是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入门级的,由大家选编,为阅读及了解常识提供方便,也可以作为参考资料查阅。

2017-11-06 18:55: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学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大家多学些。

2016-11-11 20:05:08
来自**(匿名**的评论:

较为浅显的介绍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文化方面的常识,对于阅读古代典籍有一定的帮助。

2017-09-22 16:11:25
来自五光十**的评论: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入门必备,通俗易懂,看后对古代文化社会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摆脱史盲的第一步

2016-12-07 23:22:32
来自zhnssh**的评论:

全彩太贵,这个是黑白的,但同样精美。语言学泰斗王力主编,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简明读本,建议购买阅读收藏。

2016-01-26 11:28:39
来自k***8(**的评论:

这本书期待已久,终于拿到了,学点古代文化常识。

2017-06-21 21:16:42
来自***(匿**的评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4版) 这本书的纸质很好,并且印刷也很清晰,尤其是图片,线条清晰不模糊。唯一可惜的是里面的图片都是黑白的,而不是彩色。这本书一共有265页,比较厚,得花一阵子时间才能看完。总之,这本书真的很不错,买回来了以后我很喜欢。并且递送得也很快。

2017-07-25 00:28:26
来自慕***(**的评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4版) 书的内容倒是不错,就是纸有一点点味道。准备和孩子一起看,王力教授是大家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今天终于买到了。希望是正版书籍,支持当当。100-40买的,很优惠。

2017-06-13 19:29:36
来自林亦默**的评论:

我的老师粗略地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不禁深受感染,索性买来看,起码是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是有帮助的,加上老师的讲解真的受益匪浅,这本书这的不错。万历老师真是个大伟人啊!

2015-10-15 23:51:33
来自teddy71**的评论: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古代的文化常识,知道了一些名词是怎么来的,怎么回事。非常有价值。值得读一读。

2017-09-27 14:53:12
来自马***(**的评论:

包装一般,王力的古代常识,让读者更加了解古代的礼仪与文化

2017-06-24 15:46:55
来自山平河**的评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4版) 书看了一半,因为最近在准备考试没有看完。还是挺喜欢的。可能是我比较笨吧(高中时文言文学的还是挺好的),有些部分理解起来略有难度,但是白话部分,语言诙谐易懂,而且,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不一样的历史,值得去读。

2017-10-24 15:24:19
来自wmwm7**的评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或多或少都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这本书把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加上插图,并配以简单易懂但又不肤浅的文字进行了介绍,学习文学、历史和丰富课外知识都是值得一看的书。

2016-02-05 21:59:24
来自Jacqie**的评论:

这本书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地理疆域、礼俗制度、物质生活等多方面的文化常识,正文部分极为精要、流畅;中间针对正文的内容给了很多插图及图注,对具体个例的讲解更为详尽、丰富,读起来感觉还是挺生动的。

2014-08-09 13:36:48
来自黑***电**的评论:

有注音注错了的字,但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差异导致的,其他还好

2017-02-12 11:29: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编排精心本书论述从创世神话到古代文明社会,内容精深,语言生动简练,精选的图片和鲜为人知的图片说明相结合,使读者更贴近古代文化生活,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方便读者阅读,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2015-05-11 15:24:47
来自70后的**的评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4版) 是普及古代文化常识的一种常识性书籍,对于了解我们的历史很有裨益。

2017-09-20 12:05: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是很好啦!到今天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最全面的参考书。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该书正文其实就是我们所用的教材即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八九单元部分,其余增加了许多插图和解说以方便理解和增加一些知识内容。买来了才发现。

2016-12-01 12:33:49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