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王澍、夏铸九、刘家琨、赵辰、杨奎松、梁文道——两岸三地建筑家、史学家、媒体人共同推荐。
一部终结之书:它终结了梁思成的神话,却更真切地呈现出一代建筑师乃至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性命运。
一部开启之书:它开启了"新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崭新篇章,同时揭示了当下中国城市与建筑乱象的制度根源。
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任助理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博士候选人。他于1990年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工学学士,2001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200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在进行建筑实践的同时,他还通过写作广泛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问题。
2010年,由《南方都市报》及八家中国建筑媒体联合主办的"中国建筑传媒奖"评选活动,将首次设立的"建筑评论奖"授予朱涛,表彰他过去十年的写作,以及在建筑的专业解读、空间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性反思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他最近的作品包括,与十九位国际建筑学者联手写作的首部世界当代建筑通史《当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60-2010》(A Critic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1960–2010),将于2014年3月由伦敦Ashgate出版。
我的阶级出身、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给我种下了两种主要思想根源。一种是我父亲(梁启超)的保守改良主义思想和热烈尊崇本国旧传统的思想。一种是进了清华大学又到美国留学,发展到回国后仍随着美国"文化思潮"起落的崇美、亲美的思想。
这段文字来自梁思成先生在 1951 年 12 月 27 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检查《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我在 2009 年及时次读到他这篇检讨时,心中产生了一种幻灭感。我一直有的印象是梁思成在 1955年因"复古主义"受批判,又在""中备受迫害。但我不知道,在建国伊始,梁思成在忙着参与北京各种城建工作的同时,就已经开始接受一轮又一轮的思想批判,写一份又一份的思想检讨了。建筑史研究对此几乎只字不提,《梁思成全集》更没有收录这些材料。
我下决心要探究这段历史。在过去三年中,我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搜集到一批梁思成在 1949—1959 年写的思想检讨。同时,我也阅读大量史料,试图了解 1950 年代中国发生的各种政治思想运动,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影响。
渐渐地,我开始看到两条线索:梁思成的系列检讨与"新中国建筑运动"之间的关系。如果说 1920 年代在欧洲崛起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靠一系列建筑师宣言推动的,我认为 1950 年代的"新中国建筑运动"是靠一篇篇建筑师的检讨展开的。在众多建筑师的检讨中,梁思成,这个"新中国建筑运动"的中心人物,写得最多,也最深刻、。
我于是制定了一个写作计划:从分析梁思成的一系列思想检讨入手,将中国建筑在 1949 1959 年的发展过程梳理一遍。显然,这段历史非常沉重,揭开它时,令我,也会令很多人感到震惊、痛苦;但若回避它,我认为是一种罪恶,因为这等于是我们后人对那段复杂的历史、对梁思成那一代建筑师以沉重代价换来的精神遗产,一概加以唾弃。2011 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我想通过这个写作,通过读解这段被尘封了的历史,来纪念他。2011 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社会各界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个日子,反思中国一个世纪来追求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我也想以几篇读解梁思成的文章,作为一份小小的个人礼物,献给这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但在 2011 年初,当我自觉资料搜集充分,开始写作时,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每每涉及他一篇篇检讨中对自己在 1949 年前"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时,我都得回过头去分析他以前的思想和作品。我频频回头,细读他以前的写作和各种相关材料,才意识到,自己对 1949 年前的梁思成的了解又是多么肤浅。同时我也发现,原以为1949 年前的梁思成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得很透彻了,但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甚至谬见。于是,我调整计划,先在 2011 年内,用两篇文章,把梁思成在 1931—1946 年做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梳理一下:及时章集中探讨他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和方法论,第二章探讨他受到的西方和日本现代建筑史学的影响。然后,我就可以集中用下面几章写 1949—1959 年的梁思成了。我的阶级出身、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给我种下了两种主要思想根源。一种是我父亲(梁启超)的保守改良主义思想和热烈尊崇本国旧传统的思想。一种是进了清华大学又到美国留学,发展到回国后仍随着美国"文化思潮"起落的崇美、亲美的思想。
这段文字来自梁思成先生在 1951 年 12 月 27 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检查《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我在 2009 年及时次读到他这篇检讨时,心中产生了一种幻灭感。我一直有的印象是梁思成在 1955年因"复古主义"受批判,又在""中备受迫害。但我不知道,在建国伊始,梁思成在忙着参与北京各种城建工作的同时,就已经开始接受一轮又一轮的思想批判,写一份又一份的思想检讨了。建筑史研究对此几乎只字不提,《梁思成全集》更没有收录这些材料。
我下决心要探究这段历史。在过去三年中,我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搜集到一批梁思成在 1949—1959 年写的思想检讨。同时,我也阅读大量史料,试图了解 1950 年代中国发生的各种政治思想运动,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影响。
渐渐地,我开始看到两条线索:梁思成的系列检讨与"新中国建筑运动"之间的关系。如果说 1920 年代在欧洲崛起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靠一系列建筑师宣言推动的,我认为 1950 年代的"新中国建筑运动"是靠一篇篇建筑师的检讨展开的。在众多建筑师的检讨中,梁思成,这个"新中国建筑运动"的中心人物,写得最多,也最深刻、。
我于是制定了一个写作计划:从分析梁思成的一系列思想检讨入手,将中国建筑在 1949 1959 年的发展过程梳理一遍。显然,这段历史非常沉重,揭开它时,令我,也会令很多人感到震惊、痛苦;但若回避它,我认为是一种罪恶,因为这等于是我们后人对那段复杂的历史、对梁思成那一代建筑师以沉重代价换来的精神遗产,一概加以唾弃。2011 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我想通过这个写作,通过读解这段被尘封了的历史,来纪念他。2011 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社会各界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个日子,反思中国一个世纪来追求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我也想以几篇读解梁思成的文章,作为一份小小的个人礼物,献给这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但在 2011 年初,当我自觉资料搜集充分,开始写作时,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每每涉及他一篇篇检讨中对自己在 1949 年前"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时,我都得回过头去分析他以前的思想和作品。我频频回头,细读他以前的写作和各种相关材料,才意识到,自己对 1949 年前的梁思成的了解又是多么肤浅。同时我也发现,原以为1949 年前的梁思成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得很透彻了,但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甚至谬见。于是,我调整计划,先在 2011 年内,用两篇文章,把梁思成在 1931—1946 年做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梳理一下:及时章集中探讨他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和方法论,第二章探讨他受到的西方和日本现代建筑史学的影响。然后,我就可以集中用下面几章写 1949—1959 年的梁思成了。
没想到,接下来越写越细,越写越长。断断续续花了两年时间,直拖到 2013 年秋季,一共又写出六章,我才感到算是对建国十年间的梁思成有了比较完整的考察。我意识到,只有耐心地扎到繁复的史料细节中,将考察还原到逐年甚至逐月逐日,才能捕捉当时历史风云的急剧变幻,也才能逐一击破众多后人对于梁思成想当然的空论和以讹传讹的谬见,最终可望深刻理解当年梁思成的心路历程,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多年来,对梁思成的读解流于空洞的缅怀和颂扬,而鲜有将他的思想、作品纳入特定历史语境中,贴近而又动态地分析。我期待自己三年来的工作,能将铁板一块的梁思成研究敲开一些孔洞,往里注入些历史反思的生命力。我也敬请读者指正我的错误。
掩映在本书的诸多材料与讨论背后的是两种愿望:在那段被概念性的史学遮盖的建筑史中,是否用另一种乌托邦宣告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死亡;通过围绕一个学者个人的大量细节史料,通过其心志演变的真相拼图来呈现在个人层面上"中国传统建筑"的终结,以及梁思成个人,如何最终成为捍卫这一传统的寓言主角。这本书的特殊意味在于,一段几乎无法再写的历史是如何可以从细节入手去重述的。
—王澍
"看似明了的事情从来与事实不符。"面对一段几成定论的历史和一对传奇偶像,朱涛以令人钦佩的学术勇气和令人感动的治学真挚,试图在浮泛风行的时代中艰难地说出真实。这本书可能冒犯你的情感,可能使你愤慨,可能使你痛苦,甚至可能使你虚无……但确实值得一读。好书!
—刘家琨
梁思成的幽灵在北京城上空飘荡……
朱涛写我与我的时代这样的书与论文应该受到肯定,这是必须要做的事的及时步,比起那些空洞的缅怀和颂扬有意义得多了。这是中国建筑与城市的专业者走出自己的路的必要一步,这是实践上的必要一步,也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必要一步。
然而,作为一位在改革开放之后留学美国哥大的年轻一代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史学家,朱涛始终不懂我的心,不懂我的自我批判的用心。1950年代政治风向下的那些专业者当然也不懂我的自我批判的用心之处啊,虽然,我自己也并不满意自身在用心之外的实践表现。
在实践上的表现我自己确实也不满意,但是,你们无缘理解我可是真正有意愿要摆脱资产阶级的现代史学的史观与史学方法,有意图要摆脱五四之后的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有意图要超越西方现代建筑的形式主义建构。这是我的未竟之业。
你们不理解我对政治与专业结合的真诚赤子之心,可是也不要从你们现在的语境与世界观中曲解了我的用心吧?可惜林徽因早一步离我而去,不然,她总是能捷足先登的。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幽灵在北京城上空飘荡……
—夏铸九
作为一位的历史与理论学者,朱涛在他的研究中,成功地将梁先生及其建筑学术研究置于中国近代跌宕起伏的政治与学术社会背景之中,有比较分析地将梁先生的学术进程与社会背景丝丝相扣地联系在一起。从朱涛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立体的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学术成就,在我看来,这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梁思成研究中最为脱离"宏大叙事"的成果,事实上也是我所期望的。
—赵辰
前些年读过王军的《城记》之后,一直想要找到一本能够更深入地说明阶级政治在新中国建筑史上是如何既摧毁了传统,又扭曲了现代的历史研究著作。朱涛的《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愿望。朱涛着力挖掘的虽然是梁思成1949年前后思想变动的前因后果,但他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在阶级政治的干预下,那个时代的中国建筑是如何左右摇摆着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希望的。
—杨奎松
直到今天,梁思成都还是一般中国人最熟悉的建筑师。无论是他早年和林徽因一起做的古建筑调查,还是他后来提出的京城改造方案,都使他获得了一个不寻常的偶像地位。然而,在这本考证详实、析论精密的著作里头,我们却读到了一个令人痛苦却又清醒的偶像之黄昏。朱涛的目的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我们对一位偶像的崇拜;相反地,他把梁思成放回他的历史处境之中,让我们看见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局限,看见了他们的挣扎和痛苦;这恐怕才是对梁思成的尊重。在这个意义底下,我觉得梁思成仍然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命运就是整代人集体命运的缩影。
—梁文道
“神话终结处”,真是好比喻。梁思成那一代学者的故事,真是恍如隔世。
我对这本书一见钟情 尤其买回来之后更加爱不释手
内容还没看,不过朱涛的书还是信得过的。书是正版,印刷排版都很正。推荐
很崇拜梁思成。本书考证严谨,资料详实,值得一读。
很不错的书,是正版,虽然封面有点折痕,但是整体还是很好的
这本书从另外的视角来看梁思成和他的时代。历史该有不同的声音,很喜欢夏铸九老先生的评价!
还没有来的及看,但是对梁思成非常佩服,想看看就买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想客观的了解梁思成先生,还是有必要读一读的!
之前读过这本书,虽然新材料不多,但也算有新视角。
喜欢,成功与否既要看个人的努力,也要注意历史的进程
买来送给秀才的,非常喜欢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是因为他们是建筑学家,很佩服。秀才是做设计的,从专业书籍之外来了解他自己的专业,他说这本书很不错!
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建筑史体系建立探索,窥视社会发展路径,不错
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梁思成,透过作者冷静的笔端,我们方能明白,为什么梁思成会如此积极地投身于思想改造运动中,为何不惜对朋友、同事口诛笔伐,为何写下那么多夸张到肉麻的自我检讨……事实上,梁思成的人生悲剧并不是专业见解不同而造成的,而是作为专业人,他终于明白管理者对专业缺乏起码尊重。当争论逸出文明的框架后,追求文明的人出了忍受巨大的内心煎熬,又能如何?梁思成最终被他的时代套牢、俘获,并且出卖。
特别感动梁思成夫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维护。太惨了!也太可惜了!如此才华横溢如此优秀的学者后半生白白浪费了他的才华,一天到晚忙着写检查!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政治化干预,让梁思成夫妇的建筑理念得以在战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充分发挥,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就会是另一翻样子了,也许会像日本,传统得以最好的保存,现代则在一旁展示着人类技术空前的进步,互不侵犯,相得益彰。他们真是生不逢时啊!这也是命啊!
在网上看到的介绍,豪不含糊地下单了.值得一读,尤其是建筑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同时,更好地体验当时特定的历史.
作者像是在学术论文整理下产生这部著作,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利于了解梁思成这样的人物。但字里行间中太过生硬,看过以后也便只是我看过了。实证是为经验而服务,有实证,无心得。所以作为扩展视野的图书还是不错的。没有日本作家所表达的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只有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加体会时代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大影响,梁以及背后众人支持的新城虽然对于古城有极大的保护作用,但在国家亟待发展的关键时期,牺牲古城在所难免,只能说历史总会沿自己的轨迹而前进,不会总顺应个人的想法而改变。
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梁思成,了解了那段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的状况
不是建筑专业的。只是对梁思成感兴趣,就看了。看了对这个人更了解,对建筑也更感兴趣了。
年初的论战,余音犹在。且不论其他领域如何,凡建筑界、规划界历来有着对大师的过分崇拜,以至时常拘囿于向大师模仿的窠臼。我想。如今在新的城镇化发展期,是否应该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视古往今来?
好书!从来没有一本书这么详细介绍梁思成的建筑思想,以及梁思成在中的思想转变。
关于梁思成的著作和传记已经买过不同版本的多部,看到此书还是忍不住买下了。延续广西师范的一贯风格,书雅致中不失大气,内容和形式相称。厚厚一本,字体、行距令人舒服,图片非常清晰。喜欢书的朋友,不买会吃亏,吃亏会后悔。
作者具有建筑规划专业知识,对于梁思成的解读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情怀,更深入到专业领域分析。本书的印刷十分精美,去掉书衣后封面上是一副当年梁陈方案的北京市分区图,白底红线看得十分清晰,内页的纸张厚实有韧性。
大略看了开头,感觉是一本以梁思成建筑师生涯为主线的梁思成的建筑规划史,比较专业,估计没有建筑背景的看起来会有点吃力。跳到感兴趣的梁陈方案章节,有些内容一笔带过,不像作者在此书讨论会所说的那样痛心疾首,期待非审查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