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图书
人气:33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学者  
  • 作者:[季羡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5322438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1
  • 印刷时间:2016-11-01
  • 版次:3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生于山东清平县(现属临清市)。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著作等身。

目录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代序)_一、朦胧的童年岁月 1. 我的童年 2. 回忆一师附小3. 回忆新育小学4. 小姐姐5. 彭家四姑娘6. 兔子7. 红8. 老人9.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_二、难忘的中学时光1. 回忆正谊中学2. 回忆北园山大附中3. 回忆济南高中4. 观剧5. 遇上日本兵_三、勤奋的大学时代 1. 北大入学考试2. 报考大学3.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4. 受用终生的两门课5. 清华园日记(摘编)_四、短暂的教学实践1. 校长2. 教员3. 上课4. 我同学生的关系5. 我同校长的关系6. 我的苦闷7. 我亲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剧8. 天赐良机_五、漫长的留学生涯 1. 留学热2. 天赐良机3.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4. 满洲车上5. 在哈尔滨6. 过西伯利亚7. 在赤都8. 初抵柏林9. 哥廷根10. 道路终于找到了11. 怀念母亲12. 两年生活13. 章用一家14. 汉学研究所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6.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17. 大轰炸18. 在饥饿地狱中19. 山中逸趣20.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21. 我的老师们22. 学习吐火罗文23. 我的女房东24. 反希特勒的人们25. 伯恩克(Boehncke)一家26. 迈耶(Meyer)一家27.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28. 盟国29. 优胜记略30.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31. 别哥廷根311_ 32. 赴瑞士33. 在弗里堡(Fribourg)34. 同使馆的斗争35.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36. 船上生活37. 西贡二月38. 从西贡到香港39. 回到祖国的怀抱六、坎坷的北大经历 _3391. 海外归来2. 思想斗争3. 终于找到了出路4. 陷入会议的旋涡中5.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6. 政治运动(1957—1965)7. 我的学术研究_七、痛苦的“”记忆 _3571. 从社教运动谈起2. 1966年6月4日3. 对号入座4. 快活半年5. 自己跳出来6. 抄家7.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8. 千钧一发9. 劳改的初级阶段10. 大批斗11. 太平庄12.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13. 牛棚生活(一)14. 牛棚生活(二)15. 牛棚生活(三)16. 牛棚转移17. 半解放18. 解放19. 余思或反思_八、收获的二十年间 1. 1978—1993年2. 我的学术总结3. 我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4. 我与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研究5. 我和佛教研究 6. 我和外国文学7.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8. 我和北大_九、幸运的老年生活 1. 八十抒怀2. 新年抒怀3. 赋得长期的悔4. 我的母亲5. 我的父亲6. 我的妻子7. 三个小女孩8. 百年回眸9.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10. 九十抒怀11. 故乡行12. 九三抒怀13. 辞“国学大师”14. 辞“学界(术)泰斗”15. 辞“国宝”16. 我的座右铭17. 九十五岁初度18. 笑着走_附录:季羡林年谱_跋:百岁老人的道德文章 _后记:超越九五的岁月

在线预览

九三抒怀前几天,在医院里过了一个生日,心里颇为高兴;但猛然一惊:自己已经又增加了1岁,现在是93岁了。在五十多年前,当我处在40岁阶段的时候,93这个数字好像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即。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大概只能活到四五十岁。因为我的父母都没有超过这个年龄,由于X基因或Y基因的缘故,我决不能超过这个界限的。然而人生真如电光石火,一转瞬间已经到了93岁。只有在医院里输液的时候感到时间过得特别慢以外,其余的时间则让我感到快得无法追踪。近两年来,运交华盖,疾病缠身,多半是住在医院中。医院里的生活,简单而又烦琐。我是因一种病到医院里来的,入院以后,又患上了其他的病。在我入院前后所患的几种病中最让人讨厌的是天疱疮。手上起泡出水,连指甲盖下面都充满了水,是一种颇为危险的病。从手上向臂上发展,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性命危险。来到301医院,经李恒进大夫诊治,药到病除,真正是妙手回春。后来又患上了几种别的病。有一种是前者的发展,改变了地方,改变了形式,长在了右脚上,黑黢黢脏兮兮的一团,大概有一斤多重。我自己看了都恶心。有时候简直想把右脚砍掉,看你这些丑类到何处去藏身!幸亏老院长牟善初的秘书周大夫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种平常的药膏,抹上,立竿见影,脏东西除掉了。为了对付这一堆脏东西,301医院曾组织过三次专家会诊,可见院领导对此事之重视。你想到了死没有?想到过的,而且不止一次。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人类是生物的一种,凡是生物,莫不好生而恶死,包括植物在内,一概如此。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江淹《恨赋》中说:“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我基本上也不能脱这个俗。但是,我有我的特殊经历,因此,我有我的生死观。我在十年浩劫中,实际上已经死过一次。在《牛棚杂忆》中对此事有详细的叙述,我在这里不再重复。现在回忆起来,让我吃惊的是,临死前心情竟是那样平静,那样和谐。什么“饮恨”,什么“吞声”,根本不沾边儿。有了这样的独特的经历,即使再想到死,一点恐惧之感也没有了。总起来说,我的人生观是顺其自然,有点接近道家。我生平信奉陶渊明的四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这里一个关键的字是“应”。谁来决定“应”“不应”呢?一个人自己,除了自杀以外,是无权决定的。因此,我觉得,对个人的生死大事不必过分考虑。我最近又发明了一个公式:无论什么人,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也不管是处在什么年龄阶段,同阎王爷都是等距离的。中国有两句俗话:“阎王叫你三更死,不能留人到五更。”这都说明,人们对自己的生死大事是没有多少主动权的。但是,只要活着,就要活得像个人样子。尽量多干一些好事,千万不要去干坏事。人们对自己的生命也并不是一点主观能动性都没有的。人们不都在争取长寿吗?在林林总总的民族之林中,中国人是最注重长寿,甚至长生的。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创造了很多长寿甚至长生的故事。什么“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一些历史上的皇帝,甚至英明之主,为了争取长生,“为药所误”。唐太宗就是一个好例子。中国古代文人对追求长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苏东坡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在这里出现“再少”这个词儿。肉体上的再少,是不可能的,时间不能倒转的。我的理解是,如果老年人能做出像少年的工作,这就算是“再少”了。我现在算不算是“再少”,我自己不敢说。反正我从来不敢懈怠,从来不倚老卖老。我现在既向后看,回忆过去的90年;也向前看,看到的不是八宝山,而是活过100岁。眼前就有我的好榜样。上海的巴金,长我7岁;北京的臧克家,长我6岁,都仍然健在。他们的健在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灵感。我想同他们竞赛,我们都会活到一百多岁的。但是,我并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手段。前辈学人陈翰笙先生,当他100岁时人们为他在人民大会堂祝寿的时候,他眼睛已经失明多年,身体也不见得怎么好。可是,请他讲话的时候,他及时句话就是:“我要工作。”全堂为之振奋不已。我觉得,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成就了许多美德,其中一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这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一个方面,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起着作用,至今不衰。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对人生还有一些细致入微而又切中要害的感悟。我举一个例子。多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两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根据我们每一个人的亲身体会,这两句话是没有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尽管有不少令人愉快的如意的事情,但也不乏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这个平凡的真理也不是最近才发现的。宋代的伟大词人辛稼轩就曾写道:“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颇能道出古今人人心中都会有的想法。我们老年人对此更应该加强警惕,因为不如意事有的是人招惹出来的。老年人,由于生理的制约,手和脑都会不太灵光,招惹不如意事的机会会更多一些。我原来的原则是随遇而安,近来我又提高了一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境界显然提高了一步。写到这里,我想写一个看来与我的主题无关而实极有关的问题:中西高级知识分子比较研究。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无非是教授、研究员、著名的艺术家——画家、音乐家、歌唱家、演员等等。这个题目,在过去似乎还没有人研究过。我个人经过比较长期的思考,觉得其间当然有共性,都是知识分子嘛;但是区别也极大。简短地说,西方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数是自了汉,就是只管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的事情,有点像过去中国老农那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外加二亩地、一头牛”的样子。只要不发生战争,他们的工资没有问题,可以安心治学,因此成果显著地比我们多。他们也不像我们几乎天天开会,天天在运动中。我们的高知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士)的传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代的皇帝们最恨知识分子这种毛病。他们希望士们都能夹起尾巴做人。知识分子偏不听话,于是在中国历史上,所谓“文字狱”这种玩意儿就特别多。很多皇帝都搞文字狱。到了清朝,又加上了个民族问题。于是文字狱更特别多。,我还必须谈一谈服老与不服老的辩证关系。所谓服老,就是,一个老人必须承认客观现实。自己老了,就要老实承认。过去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做不到了,就不要勉强去做。但是,如果完全让老给吓住,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无异于坐而待毙,是极不可取的行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能量是颇为可观的。真正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就能产生一种不服老的力量。正确处理服老与不服老的关系并不容易,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点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但是,这个物是什么,我却说不清楚。领悟之妙,在于一心。普天下善男信女们会想出办法的。我已经写了不少,为什么写这样多呢?因为我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将来老年人会越来越多。我现在把自己的一点经历写了出来,供老人们参考。千言万语,不过是一句话:我们老年人不要一下子躺在老字上,无所事事,我们的活动天地还是够大的。有道是:走过独木桥,跳过火焰山。豪情依然在,含笑颂九三!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了解老先生的一生,来启迪自己的生活。

2017-11-18 07:44:22
来自h***g(**的评论:

包装,排版,选文皆优。

2017-04-23 14:06:31
来自知***9(**的评论:

给我感觉很好,看着就想看!

2017-04-25 15:52: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正版,值得购买!

2017-04-25 17:52:44
来自林***t(**的评论:

确实不错!

2017-05-06 16:25:51
来自阿***9(**的评论:

很好,有时间多读书

2017-05-27 15:42:5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不错,100-50的时候买的

2017-06-07 13:12:58
来自风***了**的评论:

孩子选的书,趁做活动先囤着,空了看。

2017-06-28 15:20: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 一直没有货,收到到货通知短信毫不犹豫就下单啦

2017-07-14 17:46:3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地喜欢

2017-07-19 13:12:3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购买了。

2017-08-19 10:49: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 书是好书,就是磨损有些严重。

2017-09-11 10:42: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物流送货太慢

2017-09-16 21:31: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 物流超快哦

2017-09-18 11:20:42
来自淡***月**的评论: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图文版) 季羡林的书买了好多,值得收藏

2017-11-07 20:01:26
来自虚***类**的评论:

读传记,也是“问学”的一种方式,借鉴那一代人的思想,发掘他们留下的精神资源

2017-06-20 06:52:54

免责声明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更多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