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其知识体系,大体上包含材料、工艺和形态,由这些知识衍生的使用、保养知识,以及由之涵养的审美趣味、自然观和人生观。在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作坊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手工业领域,因其不立文字往往蕴含了许多不确定性,也因之蕴藏了许多手工艺门类的独特智慧。
古人把手工业行当的从业者称为“百工”,文人大夫在经学传统的熏陶下,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百工及其创造的产品往往不屑一顾,所谓形而下之“器用”。但实际上,“来百工,则财用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进,手工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获得某项比较复杂的手工艺技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虽然作为群体的手工艺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地位并不很高,而作为个体的手工艺人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则近乎神圣。这个行当的人“凭本事吃饭,凭作品说话”,是独立性很强的人。
本书是徐艺乙教授围绕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这一主题,与不同人群交流、或是应专业刊物之约进行的写作和演讲集合。全书既有历史的纵深,从多个面向挖掘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演变,展现不同时代审美和风物的特点,思考技器文化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独到的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之精髓;又有现实的关照,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对商品化和工业化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的现代转化做出了学理的回答,指出只有发挥传统手工艺心手合一、物我合一的旨趣,方能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并发扬下去。既有国际视野,对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民艺复兴运动”和民艺设计风潮做了介绍;亦有具体研究,对紫砂、刺绣、美食器具等人们可能比较关注的手工艺,都做了丰富介绍。“工匠精神”是时下社会上讨论的热点,本书作为一种学理的梳理,也呼应了时下这一热点。时值国家提出“以创造精神发展传统手工艺”之际,相信本书会让关心手工艺文化与历史的读者和手工艺行业的从业者均有所收获。
徐艺乙,1956年9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近年来,曾主持、参加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合作项目。自1980年代以来,出版有编著、专著、译著30余部。曾多次获国家、省、市成果奖。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
关于手艺的思考
从未离开历史的民间手工艺
名与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
手工艺的传统
手工 工具 习惯
精致与繁缛
美食不如美器
——关于吃的学问
吃可不那么简单
天上的神仙是不思饮食的,而住在地上的人类就不能如此。人的生命之延续,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能量,即便是在睡眠的时候,呼吸、循环、分泌这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依然进行,需要能量的支持。近代医学认为,40多种营养素构成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可以归附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6大类,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就是所谓的“三大营养素”。
一般情况下,人体获得能量的途径,主要是从食物中吸取的,以此维持生命的活动。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了吃的,就有了生存的基础;吃饱了肚子,才能经营生活,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于是,在很早的时候,官方就有了“民以食为天”的认识;而在民间,则流传着“人是铁,饭是钢”的说法,虽然表述的立场和立意各异,但对吃之重视可见一斑。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在当时,东西方的饮食乃至生活的方式大致相同。火的有效利用,方才使这样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的食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生吃到熟食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东西方各不相同的选择、加工食物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了长期的积累而产生了样式和趣味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系。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但总的看来,比较注重的是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因此,西餐的加工烹饪器具是简单而实用的。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科学研究的深化使得简约化了的生活依然能够保持一定意义上的质量。当科学家们发现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常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之后,食物的种类和口味就不那么重要了。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和钾、钠、钙、镁、磷、氯等的常量营养素和铁、铜、锌、铬、钴、锰、钼、硒、硅、碘、氟以及某些维生素等的微量营养素构成的食物,可以通过计算、配比、添加的方式来改变其营养成分和口味,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这样的食物足以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只是数十年吃下来,便不知美味是何物。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和西方的朋友去讨论吃,就没有多少话可说。
与西方人不一样的是,中国人谈到吃,便有着种种的意趣,是可以津津乐道的。人们普遍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所以,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是土里长的、树上结的,经过一定方式的选择和处置,都可以成为不同风味的美食。并且,还可以在医家的指导下有选择地食用,随着季节的转换对身体进行多方面的调节。各具风韵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乃至满汉全席的形成和延续,系统而又集中地展示了各地方的大小美食,而各式餐饮器具则与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吃的家
这本书收入了徐老师20篇论文和相关演讲的文本记录,基本上涵盖了他本人最近几年对传统手工艺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里有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他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见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这里也有许多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是一本兼具专业与普及的“手工艺文化与历史”读物。
跟新华书店一样品质,老公很满意!
好!买书一直在当当。
徐老师的书写得不错,好好学习中
文化传承功能,书籍使得古人的智慧结晶能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
书是好书,物流快,性价比高,不错,印刷很正,喜欢,包装好好
孩子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