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图书
人气:33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历史与现实,文本与记忆,无不带有偏见,如何洞察本相?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重磅新著,传授剖析表象的法门)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史学理论>历史研究  
  • 作者:[王明珂]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8136182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
  • 印刷时间:2016-04-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编辑推荐

南方都市报2016年度十大好书;

东方历史评论2016年度历史图书;

“腾讯 商报华文好书” 2016年人文社科类好书奖;

“经济观察报 书评”2016年度十大好书。

1.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重磅新作,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

2.一套剖析历史、现实与偏见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启发式引导,帮助读者认识历史及现实的表相与本相。

3.一部醒世之作:我们看到、听到、读到、想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某种本相的表征,而对这些表征的错误解读,会让我们带有偏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换言之,人(组织)都有偏见,没有理由过分自信。要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就必须认识并尊重本相。

作者简介

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以及《寻羌》《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目录

谢词

前言:为什么赤脚惯了踩在锐石上不知痛?

及时章 事实与现实

第二章 典范与边缘

第三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 表相与本相

第五章 记忆与社会

第六章 文本与情境

第七章 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

第八章 三种文本表征分析策略

第九章 结语:边缘﹑移动与反思性研究

附 录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与小说观读之后

参考书目

索引

在线预览

第三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

这世界上有多种形形色色的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尝试以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亲属体系、制度功能,以及人观,等等学术词汇与相关艰涩理论来描述及理解它们,如此更让人们觉得人类社会深奥而难以被了解。事实上人类社会虽有多元变化,各种人类文化、文明虽然博大精深,但它们都有些基本共性。若能掌握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共性,我们便不易被 “文化”、“文明” 所建构的种种宏大景象所惑,也就容易由此入手深入理解当代或历史上的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共性,表现在四个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要素上。其一是环境﹔人们所居的自然环境与人们对其之修饰、改造与 “领域边界” 建构。其二是经济生业﹔人们利用环境以获得生存资源的种种生计手段(如农、牧、贸易等等)。其三,社会结群﹔人们为了在特定环境中行其经济生业,以及为了保护、分配、竞争领域和生存资源,而在群体中建构的种种社会组织(如家庭、部落、国家),以及相关的人群认同与区分(如性别、年龄、贵贱、圣俗群体,以及由家庭到民族的广义 “族群” 等等)。第四,文化与其表征﹔在此,文化泛指人们为巩固其社会组织,以及为维持种种社会人群认同与区分,所建构的语言、文字、习俗、宗教、仪礼、道德、法律、品味、美学、服饰、建筑等等的社会规范。文化表征指人们依循文化而产生的种种社会行为与建构,如端午节庆活动、祭山神活动、婚礼,又如人们身上的服饰穿着、人们所宣称的 “历史”、一栋富丽堂潢的建筑,等等。

上述四个人类社会要素中的前三者,环境、经济生业与社会结群,共同构成人类生态(human ecology),也就是人类生存其间的社会情境本相。而文化与其表征,则是与社会本相应和的社会表相。我称人类的文化行为与建构为表相,并不表示它们不重要﹔相反的,它们强化社会本相,并遮掩社会本相,让人们置身其中而难以窥见社会本相的真貌。如何看透文化及其表征,因而让我们得以认识社会本相,是本书之作的主要目的。以下我对上述人类社会四要素,以及所涉及的族群、文化、文化表征、人类生态、社会本相与表相等概念,作更多的说明。

环境与领域资源

首先,人类所居的环境、领域与其中资源。中国人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表现的便是环境与人们谋生之道间的密切关系。在我们这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地方,以地形地貌而言,有河谷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岛屿等等,以温度来说有寒带、温带、热带﹔可以说,除了少数极端不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外,人类的居住与谋生空间几乎布满所有陆地,其经济活动更伸向海洋与江河。所谓环境资源对人类而言并非是的﹔因着人类谋生策略的差异,一地理空间中不同的环境资源,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开发利用。譬如,距今5000年前,一片森林其及间溪流成为一人群栖息之地,该人群在林中打猎、采集野生蔬果及根茎类植物,在溪流中补鱼﹔这是人们对该地环境资源的一种利用方式。到了距今3000年前,人们清除了森林,引溪水灌溉,在此种植稻米、蔬果,同时在河运上收取货物通行费﹔这又是另一种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

生活在特定环境的人群,其谋生活动经常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其边界或确定或模糊,我们称之为领域。环境有自然分界(如山、河),各邻近人群的资源空间领域经常依着自然地理分界﹔川西俗谚称 “山分梁子,水分亲”,表达的便是此意。然而,人们有能力越山过河,自然地理分界并非人类谋生活动的障碍。一人群的环境领域及其边界是人为造成的,经由暴力战争、协商与约定俗成。还有便是,人类领域之大小,以及人们对于利用环境领域之概念(如土地的使用权与拥有权等等),与其谋生方式(也就是经济生业)有关。对于这些,我们在以下人类经济生业中说明。

经济生业

其次,关于人类的经济生业。这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中,人们用何种手段来利用环境资源,进行生产、分配与交换,以获得生存、繁衍与追求较好生活。譬如,前面我们已提及,人类渔猎社会的狩猎、采集活动与农业种植是不同的经济生业方式。游牧,利用草食性动物的食性,将自然环境中人类无法直接消化利用的草类与荆棘类植物,(让草食动物吃了后)化为它们身上的皮、肉、乳、毛、角,让人类可赖以生存,这也是人类一种重要经济生业。如今人们在不利农业的地区开采石油与煤矿,进行原料销售或加工销售,这又是另一种经济生业。

人类群体所赖的经济生业常常不是单一的,人们经常采用多种经济生业来相互弥补,或以此分散单一经济生业的风险。在传统中国农村,农家经常在田边采野菜,在田沟及小溪中捡螺捕鱼,拿自己生产的手工制品与采集的野生药材到市集上卖,农闲时出外打工,这些都多少能贴补家庭消费之需,以及减低穷困匮乏的风险。如在农产收成不好的年月,农人可能以增加出外打工、上山采药、家庭手工艺制造等经济活动,来渡过难关。中国历史记录中,在连年闹兵灾的地区,农村百姓曾放弃农作、定居,而从事较游动的渔猎、采集,以逃避风险 。这也说明,有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看法,认为人类由渔猎生活,进而行畜牧、游牧,再进而为农耕,这种看法至少是过于简化的认知。人类在谋生存中的 “移动” 与 “抉择”,常让人们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与生业,来到另一个环境从事其它的经济生业。

不同的经济生业,以及更常见的,不同的多重经济生业组合,造成人们对于环境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对生存空间或经济领域大小有不同需求,对环境性质或其多元性质的需求有异,以及对长期定居或经常迁移也有不同的选择。最明显也是众所周知的,游牧与狩猎者所需的草场与猎场,其空间范围远大于农人生产所需的田地。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上,农作物根植于土地,并时时需人照料,因此农人必需定居并拥有土地。相对于此,许多游牧、游猎人群因需长程移动,因此他们不必 “拥有”(也难以保护)广大的草场、猎场﹔许多游牧人群的迁移路线彼此交错,其宣称拥有的常是季节性利用本地资源的权力。

人群对各种环境资源的需求,鲜明的表现在彝族古诗歌《勒俄特依》对理想建寨地点的描述上﹕“寨后有山能放牧,寨前有坝能栽谷,寨上有坪能赛马,又有沼泽地带放猪处”。川西羌族的传统村寨所在的位置,通常也是村寨附近有缓坡可开辟为农地,上方及周遭有树林可供应柴火及建筑用木材,可采菌子、药材,林间隙地可放羊牧猪,更上方有草场可放养旄牛及马。又譬如,许多游牧人群都有其传统的季节性移牧路线与草场,以保障他们的牲畜四时皆能得到水、草资源。除此之外,有些游牧人群的迁徙路线还需经过农区与城镇,以获得贸易之利。秋季迁移至农区附近的牧民,可以帮忙农人收割,以赚取工资﹔牲畜可吃田中割余的穗杆,它们的粪便也有助于肥田。如此农人、牧人皆得其利。

经济生业,或多种经济生业之组合,是造成人类领域性(human territoriality)及相关社会型态的重要因素。前面我们提及,供养一游牧家庭生活所需的土地,远大于养活一个农村家庭所需的田地。但人类领域性指的并不是 “家庭”——人类社会最小的生产共同体——所需及所主张的空间领域。它是指一个社会或政治人群,如一个部落、部落联盟、村落、国家群体,所宣称拥有并愿意极力保护的空间领域。这是个让学者们很感兴趣的主题。为何有些人群只组成很小的社会群体,如过去青藏高原东缘许多山间村落与高原河谷部落人群,共同拥有、分享及彼此竞争一小块空间领域?为何有些人群组成地广人众的国家,如历代中原帝国、北亚历史上的游牧帝国与近代民族国家,对外防护及扩张领域边界,对内行阶序化资源分配?这不仅与地方环境以及人群赖以谋生的经济生业有关,也与人类为行其经济生业与资源分配而建构的社会政治体(社会结群)有关。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王明珂先生基于多年民族研究经验,对史学进行的反思

2017-11-23 18:32:44
来自春秋古**的评论:

我今年上半年看的书里面最好的书,没有之一。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但是民族的局限性也造就了历史的局限性。就像罗素说的那样:科学只是人类偏见的累积。如何打破民族性带来的局限,这不光是反思史学,同样也是在反思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己。你的记忆塑造了你自己。

2017-11-15 16:50:52
来自云与火**的评论: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内容没得说。印刷得不是很好,字的清晰度还是参差不齐的。

2017-11-16 22:14:42
来自金东平**的评论:

王明珂先生的大作,一直喜欢他的作品。能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角和看法,观点也比较新颖。

2016-11-13 19:54: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王明珂先生的作品,必须买!给了史学研究者从不少方面以很多重要的启示!推荐

2017-11-17 20:13: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略有磨损,整体上非常满意!

2017-11-12 16:24: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装帧精美 经典必读 引人入胜 优美隽永

2017-11-06 09:59:06
来自信江走**的评论:

很喜欢作者的书,买来收藏

2017-11-07 15:55: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重磅新作,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

2017-11-10 12:56:40
来自***(匿**的评论:

王老师新书了,比之前的针对某个民族的研究,这本的时代性和总体理论性更好!

2017-04-22 12:50: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后现代知识分子的抬杠之作,有点意思,但别迷信其说

2016-09-27 21:38: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历史类杂评。这类书似乎太多了,喧宾夺主,翻翻而已。

2017-08-15 11:07:58
来自石头爱**的评论:

已经读了三分之一,启发很大,认同和建构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2016-08-04 09:01:1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扉页的只言片语运用的比喻惟妙惟肖发人深省,终于买到了,很开心!

2017-03-09 16:47: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眼见真的为实吗?教科书真的公正公允吗?史书真的秉笔直书吗?什么可信,什么怀疑,怎么审视眼耳鼻舌身意?从读此书起。

2017-08-19 13:02:28
来自忧玄古**的评论:

王明珂先生的书读起来很舒畅,尤其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值得思考和借鉴。

2016-06-19 18:58: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新颖的观点 独到的见解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2017-08-28 04:09:05
来自辛未望**的评论:

之前看过一本王先生的书:《游牧者的抉择》,深受启发,这次买这本一定不会失望。

2016-11-04 17:53:43
来自呆***书**的评论: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这本书是自作者游牧后买的另一本,内容大致翻看,还没看完,看完再评论。

2016-12-26 10:38:08
来自晦***(**的评论:

基本思路很清晰,书写很流畅,视角独特并犀利,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司空见惯但又细思极恐的事情,值得一读

2017-02-23 16:01: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王明珂教授新作,读来收获很大,文笔细腻,娓娓道来

2016-12-03 14:23:22
来自居延小**的评论:

王明珂的新作,是他最近一些讲座里提到的历史文本与现实场景的关系。

2016-05-17 15:23:5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前面基本上使用了一个布迪厄化的神话学框架。后半部分见深意。曾有老师说,同化式的国族建构是先发民族国家的历史特征(比如19世纪强制性法国的法语教学)。中国面临的现代问题需要超越此类国族想象的社会政治方案。这是每一个愿意视自己受惠于中华文化的人所面临的挑战。王明珂与其说给出了一个方案,不如说尝试给出了一个思考方式的起点。

2017-06-13 14:07:01
来自龍城飛**的评论:

要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就必须认识并尊重本相。

2017-08-31 14:02:0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一本史学著作,历史生必读的精品

2017-06-04 18:35:39
来自河边小**的评论:

史学的反思,不能成为一种口号,人云亦云,也就失去了他应有的意义。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2016-05-19 09:47:2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对于史学的反思脚步一直未有停歇,王先生博闻强识,视角独到

2017-03-16 17:46: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是作者基于经验研究的理论反思,历史学家的哲学反思

2016-06-17 00:24:57
来自1***猫(**的评论:

这是王明珂先生的一本跨学科的著作,也是他不畏世俗,坚持社会关怀与实践,关注社会本相思想一个结晶。学术研究不能追名逐利,不能被某个实体所左右,学者更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持真理的勇气。

2017-03-16 08:35:23
来自大脸儿**的评论:

这本书就是一看特别精美 简单翻阅了一下 觉得内容稍微有点儿学术但不至于晦涩难懂 个人很喜欢历史 希望能读懂王老师的思想内涵提高自身对历史的认知 …也希望通过多读这类书籍能够顺利跨考历史学研究生 嘻嘻嘻

2017-09-21 17:40:40
来自1375976**的评论:

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

2017-08-30 15:01:43
来自行者刘**的评论:

我今年上半年看的书里面最好的书,没有之一。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但是民族的局限性也造就了历史的局限性。就像罗素说的那样:科学只是人类偏见的累积。如何打破民族性带来的局限,这不光是反思史学,同样也是在反思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己。你的记忆塑造了你自己。

2017-10-10 14:35:04
来自一维二**的评论: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此书反思了他此前《华夏边缘》、《游牧者的抉择》和《羌在汉藏之间》等研究,以为要把奇异变成熟悉(从文本表相看到社会情境本相),把熟悉变成奇异(反思habitus下practice下的产物,质疑“习以为常”)。表相有其生成的社会情境本相,但却因表相而遮蔽。我们分析表相,更要洞察文本表相所在的社会情境(人类生态),如此才能解读表相并看到本相。表相同样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与认同,无形中强化着某些被表相所遮蔽的本相。最终,他提出了三种文本表征分析策略,即文本生命情境分析、多点观察与整体比较、边缘微观情境观察。

2017-09-19 15:22:29
来自蓝色海**的评论: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好书!作者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2017-09-12 20:23:59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