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 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 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 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 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 海特智慧之作。《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 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 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 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湛庐文化出品。
更多好书尽在湛庐文化专卖店
著名心理学家,TED大会演讲人。
1992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职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主要研究如何在组织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
2001年,荣获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该奖项是坦普尔顿基金会设置的一个分支奖。
美国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The Colbert Report)嘉宾。该节目被《纽约时报》称为“年度好的电视节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娱乐节目之一”。
赞誉
推荐序一 人生与幸福: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推荐序二 从狗之尾到骑象人
中文版序 从远古智慧到现代科学
前言10个幸福假设
及时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人象对峙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
Key Points 4种自我分裂
阻碍幸福的3个障碍
第2章是什么令你不幸福
人生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而我们的人生就是自己心理创造出来的产物,一切都是思想在作祟。只有在我们了解自我是分裂而非一体的,了解人有消极情绪倾向及不同情感风格后,才能帮助我们面对人生。
Key Points 令你感到不幸福的3个原因
改变思维方式的3种方法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
大象的力量
第3章 互惠
“互惠之道”可以说是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一剂大补贴。只要使用得当,便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强化、延长及活化的效果。互惠之道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个模仿高手。
Key Points 互惠的应用
如何提升互惠技巧
第4章 自以为是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只有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不会再那么受自身偏见所困,不会再那么爱说教,也不会再那么容易与人争论、与人冲突。
Key Points 是什么让我们虚伪
为何会有邪恶与残暴
如何寻得完满之道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
驭象之道
第5章 幸福来自何处
在“心流”状态中,象与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大部分都是象处于主导,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则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象顺利前行。
Key Points 幸福的两个原则 幸福方程式
如何寻找幸福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设
第6章 爱与依恋
成人的爱情关系是由两个古老的连锁系统建立而成的:将孩子跟母亲联结在一起的依恋系统,以及将母亲及孩子联结在一起的施爱系统。依恋与感情关系可能会带给我们痛苦,就像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不过,他人也是天堂。
Key Points 何为“真爱”
关于依恋与爱的是非题
第7章 心理的成长
逆境之所以是人类追求完善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因为逆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有机会注意到其他歧路,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人生终点。人在饱受创伤之后,会被迫努力振作起来,借助更高的人生价值,以作为统整自己生命的力量。
Key Points 创伤后成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第8章 道德的成长
培养美德听起来像是份苦差事,事实上也常常如此,但是如果我们把美德想成的能力,那么只要运用自己原有的人格优势,就可以培养出各种的能力,因为只要我们努力表现原有的人格优势,就会有所回报。
Key Points 人为何会迷失在道德迷宫中
6种美德与24种人格优势
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
驭象而奔
第9章 灵性的觉醒
我们可以成神,也可以成魔。这取决于你。如果我们的想法像神那么神圣,我们就会成神,但如果我们的想法像恶魔那么邪恶,我们就会成魔。内心有神性的人,就是神。
Key Points 社会空间的3个维度
提升感与人类之爱
为何“自我”成了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碍
第10章 人生的意义
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能与这几个客体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出来。你会意识到,你的人生是好的。
Key Points 人生意义的两个子问题
什么能令你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
的话 幸福自现:平衡之美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而这两个是彼此相敌,因此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
圣徒保罗
激情为辔,理性为轭。
本杰明 富兰克林
我这辈子及时次骑马,是在1991年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国家公园旅游时。小时候我骑过马,但当时有一名少年用短绳牵着马走,这回是我及时次自己骑马,没人用绳子拉。我并非单独骑马,同行的还有其他8个人,其中一位还是国家公园的管理员,所以这趟路骑来并不算太难。不过,路上一度出现惊险状况。我们是两两并排沿着陡峭的山边往前骑。我的马走外侧,离山崖边大约一米左右。后来,山路突然向左急转,我骑的马却一直朝山崖边走。我整个人都吓僵了。我心里知道必须叫马左转,但我左边还有另一匹马,我不希望撞到它。当时我应该大声呼救或惊声尖叫“小心”,但脑中却有另一个声音在怂恿自己:何不冒险走到山崖边,看看自己会做出什么蠢事。我便杵在那里。在千钧一发之际,我其实什么都没做,而后我骑的马和我左边的马便镇定地左转继续往前走。
惊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起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惧。我骑的那匹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条路它已经走过数百回,它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它其实并不需要我的指挥,事实上,有时候我想对它发号施令,它似乎还不太理我。我之所以会对马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过去10年我都是开车,而不是骑马。开车时,除非你给汽车输入停止的指令,否则它便会一路冲过山崖。
人类需要用比喻来思考。我们对新事物或复杂事物的理解,是借助于已知的事物与前者间的关联。譬如,一般来说,我们很难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这样的比喻,我们就能得出一些结论:走这段旅程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地形,选好方向,找几位好旅伴,如此才能好好享受这段旅程,因为走到旅途的尽头,可能什么都没有。同样,我们也很难思考何谓“心理”,但是一旦我们找到适当的比喻,顿时就会豁然开朗。翻开历史,人类一直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动物,于是,古代人便拿动物来做种种比喻。例如,佛陀便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
“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钩,(制御)泌液象。”
他把自我“心灵”(soul)比喻成一辆马车,而由“心理”的冷静、理性的那一面来驾驭马车,柏拉图的马夫必须驾驭两匹马:“右边这匹马气宇轩昂,体形挺拔强健,脖子长又直,鼻子有贵相……这匹马很自爱,也知谦虚自制;重视荣誉感,所以无须鞭打,只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马却四肢弯曲,关节粗大……动作粗野无礼,耳朵四周毛发杂乱,聋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马鞭抽它,用马刺刺它,才能让它就范。”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某些情绪及热情是好的(比如荣誉感),因为它们可以将自我导向正途;有些情绪却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贪念)。柏拉图式的教育目标旨在帮助马夫,让他得以驯服这两匹马。2 300年以后,弗洛伊德提出相关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个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每每我讲课说到弗洛伊德时,我就会以马和马车来比喻人的心理,马车夫(自我)为了驾驭饥饿、贪婪又不听话的马儿(本我),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同时,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超我)却还一路对他说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
在弗洛伊德、柏拉图和释迦牟尼的时代,生活中有许多驯化后的动物。人类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办法将个人意志施加在这些身形庞大的动物身上,个中艰苦,他们知之甚详。然而进入20世纪后,汽车逐渐取代马,科技的进步也让人类对外在世界获得了更大的控制力。所以现代人在寻找比喻时,开始把心理比喻为汽车驾驶,或是驱动电脑的程序。而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些潜意识,早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现代人只研究思考及决策机制。近3/4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就是朝这样的方向在迈进:社会心理学家们创造出“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用来解释所有从偏见到友谊等种种人类生活形态;经济学家创造出“理性选择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s),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所有社会科学口径一致地主张:人类是理性的个体,会利用手边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及资源,恰当地设定目标,达成目标。
然而,为什么人类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做出自知会对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为例,面对菜单上出现的甜点我绝不会动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点我却无法抗拒。我能下定决心,在手边工作完成前绝不起身离座,但是我却发现自己会跑进厨房,或一再借故拖延,无法专心做事。我也可以下决心,一定要在清晨6点起床写作,但等我关掉闹钟之后,我对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还是失效。我可以体会为何柏拉图会把不乖的马形容成“聋得像根柱子似的”。面对生活中一些重大的决定,我真的开始对有些事感到无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也告诉朋友我会这么做,但我自己却隐约知道我不会这么做。罪恶感、贪欲或恐惧通常会战胜理智。(相反地,类似情况发生在朋友身上时,我就会讲出一番大道理,告诉他们怎么做才对。)对我上面这样的处境,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有一段非常传神的描述。在《变形记》(Metamorphoses)里,女主角美狄亚夹在自己对杰森的爱与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她哀叹道:“一股奇妙的力量牵引着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着我。我很清楚哪一条是正确的路,心里也很认同,但我却踏上错误的路。”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人类意志的软弱。古代人驾驭动物的比喻则十分有用。当我在思考自己为何老是那么软弱时,我联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不过,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就根本斗不过它。
4种分裂的自我
10年来,我都以这种比喻来引导自己思考。动手写这本书时,我认为坐在象背上的骑象人的形象很适合用在第1章——分裂的自我。我发现,这个比喻其实适用于本书每一章。想了解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就得先了解人类的“心理”究竟分成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为什么还会互相冲突。我们认为,每副躯体里都住着一个人,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是为了执行工作硬被凑在一起运作的,所以总是发现彼此意见相左,各行其是。对人的“心理”的划分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第四种最重要,因为它最符合骑象人及大象的比喻,不过前面三种划分方式也能解释我们在面对诱惑、软弱及内在冲突时的一些经验。
自我分裂1:心灵和身体
法国哲学家蒙田指出,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情绪及主张。阴茎的独立性最让他迷惑:“大家都注意到那‘玩意儿’有多么放肆、不听指挥,我们不想要它勃起,它就自顾自地勃起;但最需要它表现时,它却又时机不当地让我们泄气。它根本就是气焰高涨地在和我们的意志争夺主控权。”蒙田也提到我们的脸部表情如何泄露了我们内心的秘密;我们的毛发竖起、心跳加速、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肠和肛门括约肌的扩张或收缩,都不受我们控制,甚至我们不要它们扩张或收缩,它们还会唱反调。现在我们了解,某些生理反应是由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引起。自主神经系统掌控我们身体的器官和腺体,自主,不受意志控制。不过,蒙田所列的一项——肠,则反映出第二个脑的运作。我们的肠是由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排列而成,该神经网络包含一亿多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处理消化作用和从食物摄取营养的所有运算。这个肠脑犹如一个区域行政中心,负责处理不需头脑处理的运作。你可能会以为肠脑会接收到头脑发出的指令,并依指令行事。事实上,肠脑拥有高度自主权,即便连接它和头脑之间的迷走神经断裂,肠脑仍可照常运作。
肠脑在许多方面都显现出独立性:当它“决定”要排便时,它就会制造出刺激肠子蠕动的症状。当它侦测到肠道受感染时,它就会引发脑部产生焦虑感,让你在生病时行为更谨慎。对所有会影响到其主要神经传导系统的物质,像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和血清素(serotomin),肠脑都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应。改善头脑的运作,也会直接干扰到肠脑的运作。肠脑的独立性,加上生殖器变硬变软的自主性,可能就此形成了古老的印度理论——腹部分成三个“轮”(chakras),这些能量中心分别对应着结肠/肛门、性器官和肠。甚至有一说,肠轮是一些如预感及直觉,也就是一些来自心理以外想法的来源之处。当圣徒保罗在哀叹情欲和圣灵之战时,其言下之意必然与蒙田体验到的挫折及心理划分相符合。
自我分裂2:左脑和右脑
第二种划分方式则是外科医生乔 伯根(Joe Bogen)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病人做脑手术时意外发现的。他做这项手术的理由非常正当:为了帮助生活饱受经常性及严重的癫痫发作之苦的病人。人脑有两个大脑半球,连接左右两大半脑的神经纤维称做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癫痫发作时,都是从脑部某个点扩散到附近的脑细胞组织。一旦癫痫发作跨越胼胝体,就会扩散到整个脑部,导致病人失去意识、跌倒,还会不受控制地抽动身体。就如同军事将领把桥炸掉以阻挡敌军过桥,伯根医生希望借着切断胼胝体来阻止癫痫发作的扩散。
乍看之下,动这种手术简直就是疯了,因为胼胝体是人体较大的神经纤维,它必然具有重要功能。事实也是如此,它是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之间沟通和协调的桥梁。然而,我们从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这项脑手术进行几周之后,动物大致都恢复正常。所以,伯根决定冒险为病人开刀,结果成功了。病人癫痫发作次数在手术后大幅减少。
不过,这项手术真的不会让病人丧失任何功能吗?为了找出答案,手术小组外聘了年轻的心理学家迈克尔 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由他来研究这项分裂脑部手术产生的后遗症。加扎尼加充分利用“人脑分左右大脑半球来处理外在信息”这个事实来展开这次的研究。左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右半边的信息(即左半球接受来自右手、右脚和右耳的神经传导),并发出命令以移动右手右脚。在这方面,右半球与左半球呈镜像对比,即右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左侧的信息,并控制左侧身体的动作。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所有脊椎动物的信息接收都是左右交叉传递,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过在其他方面,左右大脑则是各司其职。左半球专司语言处理及分析,也比较善于观察细微之处。右半球则比较善于处理立体图形,包括最重要的立体图形——脸。(那个普遍且过于简化的观念——艺术家属于“右脑发达者”,科学家属于“左脑发达者”即源于此。)
加扎尼加利用大脑的分工来观察信息如何分别流向大脑左右半球。他要病人注视着屏幕上的某个点,然后让某个词或某物体的图片快速出现在这个点的右边或左边,闪现的速度快到病人连移动视线的时间都来不及。如果这个点的右边闪过一张帽子的图片,这个影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左半边上(在影像通过角膜并颠倒后),之后视网膜会将这个神经信息送回到左半球的视觉处理区。
加扎尼加接着会问病人:“你看到了什么?”因为左半球拥有完整的语言能力,所以这位病人会立即轻松地答道:“一顶帽子。”如果帽子的影像是闪在这个点的左边,那么这个信息就只会被送回到非掌管语言的右大脑半球。此时,加扎尼加问病人“你看到了什么”,病人就会回答:“什么都没看到。”不过,当加扎尼加要病人用左手从一张有好几个图像的卡片中指出正确的图像时,病人却会指这顶帽子。虽然右半球确实看到了这顶帽子,但它却无法用语言回答,因为它没有拿到进入左半球语言中枢的通行证。这就像是有另一种独立的智慧被困在右半球,而的输出装置就是左手。
在加扎尼加对左右半球闪现不同图片后,情况变得更为“诡异”。有一次,加扎尼加对右半球闪现一张鸡爪图片,对左半球则闪示一张一个屋子和一辆车子埋在雪堆中的图片。接着,加扎尼加拿出一堆图片摆在这名病人面前,要他指出哪一张图片和他之前看到的图片可以“配得起来”。病人的右手指着一张鸡的图片(这张和左半球之前看到的鸡爪有关),但他的左手却指着一张铲子的图片(这张图片和右半球所看到的雪景有关联)。当加扎尼加要病人解释他自己的反应时,他不是回答“我不清楚为什么我的左手会指铲子”,而是左大脑半球立即编出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这位病人毫不犹豫地说:“啊!简单。鸡脚配鸡,所以你需要一把铲子来清理鸡舍。”
这种动不动就杜撰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行为的病症被称为“虚构症”(confabulation)。动过裂脑手术的病人以及其他脑部受过伤的病人都常表现出“虚构症”的症状,加扎尼加称左脑的语言中枢为大脑的诠释模块,它的作用是针对自我所做的一切,马上做出评论,即使它根本无从得知“自我行为”的真正原因或动机,也还是会做出反应。举例来说,如果对右半球闪现“走”这个字,病人可能就会站起来走掉。不过问他为何站起来,他也许会回答:“我要去拿可乐。”左脑的语言中枢非常擅长编出各种解释,但却不知道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
科学领域甚至还有更怪异的发现。有些做过裂脑手术,或胼胝体受过伤的病人,其大脑右半球似乎会跟左半球作对,形成一种名为“异手症”(alien hand syndrome)的症状。有异手症的病人,会有一只手——通常是左手,会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做出反应,似乎自有主张。这只手可能会拿起正在响铃的话筒,但却拒绝将话筒交给另一只手或放在耳边。这只手会拒绝主人做的选择。例如,它会把另一只手刚从衣架上取出的衬衫又挂回去。它会抓住另一只手的手腕,以阻止主人执行自己的计划。有时候,这只手还真的会抓住主人的脖子,想把主人给勒死。
以上出现的这些戏剧化的心理分歧现象,都是因罕见的裂脑手术造成的。正常人并非如此。不过,裂脑研究对心理学的研究相当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怪异的方式显示出:人的心理是由独立运作的部分联合组成的,有时候,它们意见相左、各行其是。裂脑研究对本书也很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告诉我们,在这些模块中有一组很擅长为我们的行为编出各种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即使它对导致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无所知。加扎尼加的“诠释模块”本质上就是骑象人。本书的后几章会告诉你骑象人是如何胡诌下去的。
自我分裂3:理性和感性
如果你住的是郊区房子,那么你的房子可能刚盖好不到一年,房子内的房间则是建筑师为满足住户需要而规划设计的。我住的那条街上的房子都是1900年左右盖的,房子盖好后,房主就把房子延伸到后院。阳台加盖不说,还用围墙围起来,然后跟厨房连在一起。这些加盖部分的楼上还盖了好几个卧室,卧室后来还加盖了浴室。
脊椎动物的大脑也出现过类似的“加盖”现象,只不过加盖的方向是向前,不是向后。脊椎动物的大脑原先只有三个房间,也就是三大团神经元:后脑(跟脊柱相联结)、中脑以及前脑(跟动物前半部感觉器官相联结)。一段时间过后,脊椎动物进化出更复杂的身体构造及行为,大脑也不断地向前扩大,脱离脊柱,其中又以前脑的扩张最为明显。最早期哺乳动物的前脑已发展出新的外壳,这个外壳包括有下丘脑(hypothalamus,专司协调基本冲动及动机)、海马(hippocampus,专司记忆)以及杏仁核(amygdala,专司情绪学习及反应)。有时候我们称这些组织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因为这些组织将大脑其他部分包裹起来,形成一道边界。
随着哺乳动物的体型越来越大,行为也越来越趋向于变化(恐龙灭绝后),大脑改造仍持续进行。社会化行为比较高的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其大脑则发展出一层新的神经组织,这层新的神经组织绕着边缘系统一路延展。这个新的大脑皮层前半部特别有趣,因为它有一部分似乎并未专司特定任务(如移动手指或处理声音)。相反,它是用来制造新的联结,以用于思考、计划及决策——即让有机体摆脱只能针对眼前情况做出反应的命运,以便进行更复杂的运作。
额叶皮层(frontal cortex)也可译为额叶皮质。——译者注的出现似乎可以解释我们现在所体验到的心理分歧。或许,额叶皮层乃理性之所在——它是柏拉图所说的马车夫,是圣保罗所称的圣灵。额叶皮层已从原始的边缘系统——柏拉图口中的劣马、圣保罗所称的情欲的手中拿下控制权。我们可以称这种解释为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因为普罗米修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角色从众神手中偷了火种,然后把火种交给人类。依据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人类祖先的行为原本受原始情欲及边缘系统的冲动所主宰,一直到他们收到天神所赐予的理性时——这理性就安装在新长出来的新大脑皮层上,人类才终于摆脱了本能的控制。
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听来颇让人心动,它使人类的地位高于其他动物,而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理性。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注意到,人类还不是神——理性之火对人类来说还是个新玩意儿,人类尚未掌握理性的运用。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也相当符合我们对边缘系统及额叶皮层的一些重要的早期研究结果。例如,当下丘脑部分区域直接受到细小电流的刺激时,老鼠、猫等其他哺乳动物会变得贪吃、狼吞虎咽或性欲高涨,由此我们可看出,边缘系统隐藏着许多基本的动物本能。相反,当人的额叶皮层受到伤害时,人的性欲及攻击行为有时会明显增强,因为额叶皮层是压抑或抑制冲动反应的要害。
弗吉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最近就出现一个类似的病例。一位40多岁的男老师突然开始跑去找妓女,逛儿童色情网站,还对年轻女孩子提出猥亵要求。他很快就遭到警察逮捕,被判猥亵儿童罪。被判刑的前24小时,他头痛欲裂,便跑到急诊室挂急诊,之前他还一时兴起想强暴他的房东太太(他太太早在几个月前就将他赶出家门)。他在跟医生说话的时候,居然还问经过的护士想不想跟他睡觉。医生扫描过他的脑部后发现,他的额叶皮层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严重压迫脑部其他部位,让他的额叶皮层无法发挥原有功能——抑制不当行为及思考可能后果。动过肿瘤手术后,他这种性欲过度的行为消失了,但是第二年,他的脑部又长出一颗肿瘤,于是同样的症状又出现了,直到又动了手术拿掉肿瘤之后,他性欲过度的症状才再度消失。
不过,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有一个缺点:它假设理性是安置在额叶皮层的,而情绪则隐身于边缘系统中,并由理性来主导。事实上,额叶皮层让人类感情与情绪的发展变得更丰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下侧第三部位称为眼窝前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也可译为“前额叶眶回”、“前额脑区底部”或“眶额皮层”。——译者注,因为大脑这个部位刚好位于眼睛上方。人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这个部位的大脑皮层长得特别大,每当人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情绪有所反应时,该部位皮层亦是大脑出现明显活动的区域之一。当我们在评估种种利弊得失的可能性时,眼窝前额皮层在此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只要大脑感觉到眼前有享乐、疼痛或得失的可能时,这个部位的大脑皮层马上就会反应。每当我们受美食、美景或魅力人士
人性善恶是千古难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道德判断,会对某人、某事进行评价,判别其对错与好坏。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告诉我们,幸福其实是来自对人生的投入,而不是与之脱离。幸福不是一种假设,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实现的。海特是位值得信赖的导师,跟随着他的步伐前行,由他领着我们认清关于道德的真相,领着我们辨析古老智慧的真伪,最终,便可抵达幸福的彼岸。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彭凯平
要想理解幸福,我的建议是,从跟随海特开始吧!
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丁 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这是一本重要的、可读性特别强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享受。
“心流”之父
米哈里 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这本令人愉悦的书中,乔纳森 海特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前沿研究与古老智慧之间深刻的联系。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现代心理学对生活中最核心、最持久的问题进行了如此多的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作者
巴里 施瓦茨(Barry Schwartz)
这是一本充满知识的力作,它将现代智慧与古代智慧、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交织在一起,引导我们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道德、更满意的生活。
著名心理学家,《直觉:你所不知的潜力与危害》(Intuition:Its Power and Its Perils)作者
戴维 迈尔斯(David G.Myers)
本书无疑是一部能启迪智慧的作品,为我们带来关于生活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入洞见。
进化心理学领域集大成者,《欲望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esire)作者
戴维 巴斯(David M. Buss)
乔纳森 海特使我们深信,在创造个人意义方面,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勇气之作,而且读起来令人愉快。
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寻找斯宾诺沙》(Looking for Spinoza)作者
安东尼奥 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
本书中关于生活和幸福的心理学的探究,非常引人入胜。
著名心理学家,《意识错觉》(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的作者
丹尼尔 韦格纳(Daniel Wegner)
本书的每一页都展现出何为美好生活,以及去哪里寻找美好生活的宝贵洞见。
儿童心理学家,《有道德的孩子》(Moral Child)作者
威廉 戴蒙(William Damon)
从来没有哪本书能如此清晰、如此充满智慧地展示出对人类境况的理解。
是一本挺有意思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看过书以后能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强烈推荐喜欢心理学的人看,话语通俗,例子贴切,美中不足,有些例子离我们现在的时代太久远,但依然不影响阅读的兴趣!
有一些心理实验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也有让人深思的地地方。
H=S+C+V,很形象的阐述了现代人为什么幸福指数不能持久,看完后做了课件给朋友们分享,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真心是本好书,强烈推荐。
朋友推荐的,很好看,很适合我。还没有看完,正在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野兽,爱和包容是它的牢笼,而愤怒和偏执是唯一的钥匙。
我们以为是骑象人在引导大象,其实是大象引导着骑象人。比如在面对选择时,若有两三种我们一眼看不出对错得失的选项,骑象人可以运用理性,作出分析和决策。但生活并不是这样一张试卷,我们常常要面对无数种可能性:现在该做什么?下一句话说啥?衣服要选哪件?上微博要看哪里?如果每一个可能的选项都交给骑象人一一分析对错,他非得死机不可。而大象随时自动评估种种可能性,进行超高效筛选和判断,于是我们有了喜恶。我们大部分的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无需理性去关注和思考。而理性只有在充满感性的脑中才能正常运作。所以,是大象带着骑象人走,而骑象人帮助大…
幸福其实是来自对人生的投入,而不是与之脱离。很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外国人在讲道理时,更习惯用数字统计,实验观察得出结果,非常精准
一本写的很有趣的心理学科普书,作者将心理学理论用这种比喻的方式一点点展开,更有助于读者的体验式阅读,感觉是一本很有文学色彩的心理学书籍。
好多观点独特,特别是关于人性方面,作者与康德的部分观点类似,前面的论述有理有据,特别是理论分析感觉很新颖,别具匠心,比起所谓的心灵鸡汤好的多了。唯一的遗憾的结尾总的不是很尽如人意。
经典的幸福学书籍,读完脑洞大开,物美价廉,值得推荐!
老师推荐购买的,看完之后内心平静了许多,也明白了很多事的道理。
"我"和"我的思想",谁驾驭谁?本书给你答案,也让你清楚认清自己。
下半年开始心理学系列,有好看的也请推荐一下咯
这本是最近一直很感兴趣想要读的书,看着这次活动居然难得的有货,马上就入手了,话说社科类的作品很多平时都不参加活动,这次好运!
象与骑象人。非常有名的优秀读物。值得人思考很多。推荐!
人的心里可分为两部分,大象和骑象人,这两部分同时存在,此消彼长。此书值得一读。
感性与理性永远在搏斗,但我们作为两者的主体,可以选择以理性驾驭感性。很棒的一本心理学经典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非常好的一本书,一本很多案例分析的心理学读物,很受启发!
如何去控制象?书里不断在提醒我们,幸福来自于对自己认知的控制
价格与实际的手感 纸质 阅读舒适度不成正比。一起买的中信出版的情商就很好。这本与持续的幸福一模一样,不喜欢。内容上没有挑剔的。
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范围比较广,刚开始看的时候精神状态不佳,再加上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够,看的有些吃力,但也还是有些许收获,打算增加一定的阅读积累之后,再重新看一遍。
人性善恶是千古难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道德判断,会对某人、某事进行评价,判别其对错与好坏。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告诉我们,幸福其实是来自对人生的投入,而不是与之脱离。幸福不是一种假设,是真实存在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海特是位值得信赖的优秀导师,跟随着他的步伐前行,由他领着我们认清关于道德的真相,领着我们辨析古老智慧的真伪,最终,便可抵达幸福的彼岸。
将人的潜意识比作象,意识比作骑象人,象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而骑象人必须懂得如何驾驭这头象才能和谐一致
心理学的东西,译本有些内容不太容易懂。不过很幸运网上搜到了PDF英文版。希望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容易理解。英文是直观的语言,比较具体。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即使译文不是很地道,也可以辅助理解。
幸福的假设,非常实用,作者不愧为美国顶级心理学家,论证有理有据,心理适应、进展原则,不幸福的原因:情感启动效应,负面偏好,强大的遗传基因,阻碍幸福的三个障碍:无能的意志力,心理干扰,冠冕堂皇的理由。自我的分裂:身体与心理、左脑和右脑,理性与感性,控制化与自动化
将人的潜意识比作象,意识比作骑象人,象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而骑象人必须懂得如何驾驭这头象才能和谐一致,象必须经过连续的训练才能将你输送的态度观念变为自动化的反应。。。。总之是一本很实用也很有科学性,有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