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直面死亡么?你曾分享过这份恐惧或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过着黑暗时期么?这阴暗的一面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多数阶段都存在着,你赞同这一点么?
本书纳入了欧文 亚隆自己直面死亡的经历。“我与每个人分享这死亡恐惧,那是我们无法割断的阴暗面”。
虽然直面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一样,是一件极痛苦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这一生活得明白透彻,那么,请跟随亚隆的指引,看他怎样结合普通老者的身份和心理治疗大师的智慧,对人类心灵中如影随形的死亡恐惧进行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
我坚信我们应该直面死亡,就像正视其他恐惧一样。我希望通过去领会,且真正领会人类的处境——我们的有限性,我们短暂的生命之光——品味每个的当下,享受全然为是的喜悦,也由此培育我们对自身,乃至对全人类的悲悯之心。——欧文 亚隆
当代仅有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 亚隆,以他极其敏锐而深邃的感受性,在77岁高龄时回顾了他这一生在治疗工作、文艺作品、家庭生活中洞察到的人们内心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为人类历史上对死亡、生命和意义的探讨,添加了崭新而独特的心理学视角。
全书论述深入犀利,但又浅明晓畅。书中介绍的用于人们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工具”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欧文 亚隆(1931—)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著作流传最广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著有《直视骄阳》《叔本华的治疗》《当尼采哭泣》《日益亲近》《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等。
“在场”的力量
为一个面临死亡的人(我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患有致命疾病的人,或是身体健康内心却充满死亡恐惧的人)提供的较大帮助莫过于你纯然在场。
在下文的故事中,我试图减轻一位女士的死亡恐惧。这个故事同样能为那些想要互相帮助的家庭成员或朋友提供指南。
向朋友们伸出救援之手—艾丽斯的故事
在第三章中我曾讲述过艾丽斯的故事:她即将要搬到养老院去,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子和那些充满回忆、精心收藏的乐器,为此她感到非常沮丧。在她搬家前不久,我正好有几天的假期要离开那座城市。我知道这段时间对她来说会比较艰难,就给了她我的手机号码,让她在紧急的时候可以给我打电话。当搬家公司开始清空她的房子时,艾丽斯体会到一种令心灵瘫痪般的痛苦;无论是她的朋友、私人医生还是按摩师都无法让她平静下来。她给我打了电话,我们在电话中进行了二十分钟的交谈。
“我无法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她说,“我太紧张了,感觉都要爆炸了,根本无法放松下来。”
“试着盯住你内心深处那种痛苦的感觉。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完了,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房子,我所有的东西,我的记忆,我和过去的联系,所有的这一切都结束了。最关键的是,我自己也结束了。你知道我怕什么吗?很简单,我怕我再也不存在了!”
“艾丽斯,我们在以往的治疗中谈到过这些。我知道我在重复过去的话,但是我想再次提醒你,卖掉房子搬去养老院是一个极大的创伤性事件。你当然会感到一切都乱了,这种冲击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我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任何人都会。但是如果你想象一下三个星期之后我们讨论到这个话题时……”
“欧文,”她打断了我,“这不管用!我心里痛得流血,死亡的气氛笼罩着我,到处都是死的味道,我想尖叫!”
“忍耐一下,艾丽斯,有我和你在一起呢!让我问你一个以前我曾问过的简单的问题:具体来说,你到底害怕死亡什么?”
“我们以前说过了。”艾丽斯听起来既生气又不耐烦。
“那还不够。艾丽斯,让我们继续谈下去。按照我的意思,让我们继续下去。”
“好吧,这与死本身的痛苦无关。我相信我的医生,当我需要吗啡或其他什么的时候他会在那里;这也和死后世界无关,你知道半个世纪前我就不信这个了。” “在场”的力量
为一个面临死亡的人(我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患有致命疾病的人,或是身体健康内心却充满死亡恐惧的人)提供的较大帮助莫过于你纯然在场。
在下文的故事中,我试图减轻一位女士的死亡恐惧。这个故事同样能为那些想要互相帮助的家庭成员或朋友提供指南。
向朋友们伸出救援之手—艾丽斯的故事
在第三章中我曾讲述过艾丽斯的故事:她即将要搬到养老院去,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子和那些充满回忆、精心收藏的乐器,为此她感到非常沮丧。在她搬家前不久,我正好有几天的假期要离开那座城市。我知道这段时间对她来说会比较艰难,就给了她我的手机号码,让她在紧急的时候可以给我打电话。当搬家公司开始清空她的房子时,艾丽斯体会到一种令心灵瘫痪般的痛苦;无论是她的朋友、私人医生还是按摩师都无法让她平静下来。她给我打了电话,我们在电话中进行了二十分钟的交谈。
“我无法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她说,“我太紧张了,感觉都要爆炸了,根本无法放松下来。”
“试着盯住你内心深处那种痛苦的感觉。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完了,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房子,我所有的东西,我的记忆,我和过去的联系,所有的这一切都结束了。最关键的是,我自己也结束了。你知道我怕什么吗?很简单,我怕我再也不存在了!”
“艾丽斯,我们在以往的治疗中谈到过这些。我知道我在重复过去的话,但是我想再次提醒你,卖掉房子搬去养老院是一个极大的创伤性事件。你当然会感到一切都乱了,这种冲击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我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任何人都会。但是如果你想象一下三个星期之后我们讨论到这个话题时……”
“欧文,”她打断了我,“这不管用!我心里痛得流血,死亡的气氛笼罩着我,到处都是死的味道,我想尖叫!”
“忍耐一下,艾丽斯,有我和你在一起呢!让我问你一个以前我曾问过的简单的问题:具体来说,你到底害怕死亡什么?”
“我们以前说过了。”艾丽斯听起来既生气又不耐烦。
“那还不够。艾丽斯,让我们继续谈下去。按照我的意思,让我们继续下去。”
“好吧,这与死本身的痛苦无关。我相信我的医生,当我需要吗啡或其他什么的时候他会在那里;这也和死后世界无关,你知道半个世纪前我就不信这个了。”
“也就是说,这不是由于死亡这件事本身,也不是害怕死后世界。那么,死亡为什么让你觉得害怕呢?”
“我也并没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我知道我的人生过得很充实,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我们都讨论过。”
“艾丽斯,再想想。”
“就是我刚刚说过的,我觉得自己不再存在了。我不想离开这样的人生,我想看到所有事情的结局。我想看看我儿子的人生会怎样—他会不会有小孩呢?想到有24小时我再也不能看到这些,这实在让人觉得痛苦。”
“但是你不会知道自己不存在了,也不会知道自己不知道了。你不是说你相信(正如我所相信的)死亡是意识的停止么?”
“是的,我知道,我知道。你已经说了很多次了,我心里明白你的话:不存在的状态并不可怕,因为我们不会知道自己不存在了。也就是,我死后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重要的事情。我还记得你曾说过,那种‘不存在’的状态就和我出生前一样。这样想以前有用,但是现在却一点儿帮助都没有。这种感觉太强烈了,欧文,这些观念不管用,它们压根不能触动我的内心。”
“它们现在还没有触动你,这意味着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继续讨论下去。我们可以共同努力。我会在这里,和你一起尽可能深入地探讨下去。”
“那很可怕,好像有一种说不出来,也抓不住的威胁。”
“艾丽斯,我们对死亡的所有感觉的基础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物学层面的恐惧。这种恐惧难以捉摸,我自己也曾经历过,它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斯宾诺莎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说过,所有的生物都希望自己能留存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的这种渴望,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渴望使得我们总是充满恐惧。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十分钟之后,艾丽斯的声音逐渐平静下来了,我们结束了通话。几个小时之后,她发了一条措辞粗鲁的短信说,刚才的通话就好像在她脸上扇了一巴掌,我太冷酷了,没有同情心。过了一会儿,她补充发了另一条信息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好多了。第二天,她又发了一条短信说她的恐慌大大减弱了,并且这次,她还是不知道为什么。
艾丽斯为什么能从这次谈话中得到帮助呢?是因为我提出的那些观念吗?也许并非如此。她并不理会我向她介绍的伊壁鸠鲁的观念。我当时说的是,随着她的意识消失,她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会错过身边亲近的人发生的事情,并且在她死后,她会进入和出生前一模一样的状态里。我的其他建议也不管用,比如我引导她想象未来,看看三周之后会发生什么,她如今的困扰会怎么样,是否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她的生活。但是,艾丽斯太痛苦了,她只是说:“我知道你很努力了,但是这些方法一点儿不管用,它们丝毫没有触及我的内心,触及我胸口那种痛苦而沉重的感觉。”
观念不管用了。让我们试着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这次谈话,首先,我在度假期间为她提供帮助,这说明我非常愿意真正和她一起面对这些困扰。而且,我当时对她说,让我们一起来面对。我丝毫没有回避她的焦虑,而是坚持询问她关于死亡的感觉。我接纳自己的死亡焦虑,告诉她我们其实都是如此,无论是我,还是她,抑或是其他任何人都会对死亡有根深蒂固的焦虑。
其次,我从外在给予她的“在场”的帮助背后蕴藏着一份内隐的讯息—那就是“无论你感觉多么恐慌,我都不会回避你或是抛弃你”。我所做的其实就是《呐喊与低语》中女仆安娜所做的。我(从心理上)拥抱着艾丽斯,和她在一起。
虽然我地投入了她的世界,但我确定自己包容了她的恐慌,没有被这种情绪所传染。当我让她和我一起剖析那些情绪时,我保持了一种平静的、实事求是的语调。虽然后来她发短信指责我过于冷酷,没有同情心,但是我的平静毫无疑问安抚了她,也降低了她的恐慌。
这个例子给我们上了简洁的一课—人际联结至关重要。无论你身为家庭成员、朋友或是治疗师,人际联结对于安抚怀有死亡焦虑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你可以用任何你觉得恰当的方式接近对方,发自内心地说你想说的话,不要故意掩饰你自己的恐惧;你还可以用任何能够提供安慰的方式去拥抱对方。
几十年前,我曾守在一位即将离世的病人床前。她让我在她身边躺一会儿,我按照她的要求躺下了。我相信这能给她带来慰藉。纯然“在场”是你能给予任何面临死亡的人(或是那些身体健康却对死亡充满恐慌的人)好的礼物。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七十五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他字里行间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七十五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他字里行间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也就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医生朋友推荐给看了,心理学上的好书,学习学习吧!现代社会心理因素太多,人人都需要心理咨询
书是好书,不过印刷过度了,其实内容并不多,要是印成简装版就更好拿好读了,也许是成本考量吧。
书写得很好,可我还是很怕死。不论什么方式,死亡焦虑挥之不去,每个人只能等待和接受。
死亡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一般大家都尽量避免,但确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阅读本书,让人释然。
朋友推荐的书,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堂生死课很重要,这本书也算是给读者上了一课
不只是对于心理治疗师,哪怕对普通读者而言,也能从书中找到自己对死亡恐惧的影子,可能,这些恐惧,从有意识以来,一直在很深入的角落,我们没有去注意,但却一直存在着,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亚隆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觉得不错。
买了好长时间,一直没静下心来读。但最近由于发生一系列的事情迫使自己读,让自己正视死亡及死亡恐惧。开始读,就停不下来了,说是死亡恐惧,真正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原来真正原因都是对死亡的恐惧、焦虑
通过各种观点改善死亡焦虑,但观点也不是万能的,重在有可以分享的亲密关系。喜欢本书的第六章,亚龙先生自己的经历更易理解,且感谢本书译者对书中西方思想人物与著作的详细备注,使不了解西方哲学的人也可以理解的更加详实
欧文的书依旧很有可读性,很有意思,里面也谈到不少咨询技巧,很有用,在我国,死亡焦虑关注的比较少,能把这个和临终关怀结合在一起相信会更好,也让我了解了不少这方面的只是,欧文亚龙一个会做研究的咨询师,心理学家。
中国人是个极其惧怕肉体死亡的民族,所以秦始皇吃“仙丹”死了,所以《西游记》里的许多神怪都想吃唐僧肉,所以张悟本流行了。也不是外国人就那么不怕死,可除了积极锻炼出一副好身板之外,他们似乎对这个命题想得更深,更远----亚龙就是其中很有代表的一个。
非常好的心理学书籍,让我们正视死亡的恐惧,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在死亡恐惧如此肃穆甚至有些紧张的话题中,却收获了深入人心的感动与温暖,从死亡恐惧显现的诸多形式,到分析真实案例或者书籍中人物故事,再到作者用自身的亲身体验来讲解死亡恐惧,理性的言语中不失温暖,获益良多,感慨良多。。。
因为自己个人的问题买了这本书,看过后很大部分缓解了我的死亡焦虑,里面提到的故事有与我相近的,让我收益颇多,同时他里面的咨询技巧也让我学会了很多,也开始去反思我的咨询。一本适合专业人学习和反思的书,也是一本通俗容易引起共鸣的书。
好书,希望和大家分享。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分析原因,看清死亡,想明白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欧文亚隆,这个75岁的老人,在自己人生将近之时,写了这本书,穿越生死,永远的“波动影响”,人去了,人还在,死亡恐惧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从多个案例中诠释死亡恐惧的影响,并带领我们穿越死亡。好书,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无法回避,唯有直面才能体味生的意义。
认识村郎是在新浪微博上,登录 看他的微博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藏地孤旅这本书。。 他和他的博友们对西藏的热爱真的吸引了我。。 本来就对那边地域好奇的我就买了这本书。。。废话不说 真的是很好的书……
面死亡。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也就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L虑。对死亡的恐惧如Q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
看清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不用避讳死亡,想明白生命的意义。
翻来覆去地看,就是觉得如果有简装版就更好。很喜欢作者的一个观点,当害怕死亡的时候就可以多去观察谈论,反而可以起到脱敏的效果。虽然这本书没看完,昨天我们家里和叔叔婶婶爷爷奶奶有一次对死亡的讨论,感觉反而亲近了,死亡没有我所以为的那样避讳。
很快收到书籍,当当购书始终是我的选择!《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大师欧文.亚隆的著作之一,要想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或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欧文.亚隆大师的书无疑是提高自身心理成长的一本好书!
人们都应该去直面死亡,直面我们的有限性,生命的短暂,就像直视骄阳,直面骄阳或许会灼伤眼睛。但直面死亡可以让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生就是死,死便是生。实际上它们是一回事。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只是没有一定心理学和哲学背景知识的人较难很好领会其中的真意。生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有一天要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可是人们总在试图通过回避死亡而不自觉的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本书最让人受益匪浅的是它要你直面这谁都不能逃避的问题,然后不是灰心丧气,等着死去,而是要你明白正是因为生命有终结的一天,我们更应该懂得生存的意义。活得更有价值。而且值得安慰的是,即使你的生命终结了,“波动影响”会将你的很多东西延续下去,传播给活着的其他人…
这本书说出了很多现在咨询和治疗当中的一些误区,很多咨询师强调方法和治疗技能,其实关系才是首要的;很多咨询师都认为死亡焦虑只是对其它事的焦虑,其实对所有事的焦虑都是因为死亡焦虑而起的;很多咨询师都做着短期的咨询,其实长期咨询才是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在学习和试图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释梦,其实梦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咨询师在努力追溯来访者的过去,那些只是问题的原因,而当时当地才是对咨询和治疗最重要的、、、、、、这本书还介绍了几位大师对于死亡和死亡焦虑的看法和观点,都是很有启发性的。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亚龙的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死亡。这是许多心理治疗师回避的重要领域。书中有许多详实的例子描述人如何从回避死亡到接受死亡最后让体悟到生命的真谛的过程。有朋友对死亡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我向他推荐这本书。他的书还有《爱情刽子手》《叔本华的治疗》《当尼采哭泣》《存在心理治疗》台版 《诊疗椅上的谎言》《送给咨询师的礼物》《团体心理治疗》有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或者是心理学工作者来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
我是一个肿瘤科医生,刚毕业工作一年多。肿瘤患者不计其数,不乏社会中的佼佼者,而如今人们面对肿瘤忍束手无策,患上这种病,心态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相反,更多的患者精神崩溃拒绝治疗,怨天尤人甚至主动结束生命。工作一年多,觉得自己开始也有心理阴影了,我同情我的病人,我爱他们,想为他们多做点什么,前段时间我组织了一系列针对我院肿瘤病人的知识讲座,动员自己的社会关系请了几个师兄师姐一起帮忙,讲座分为:肿瘤概论,放化疗原理及其注意事项,肿瘤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恢复期的营养支持,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康复。其中,请了一个心理方面的专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