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图书
人气:44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前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较量。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肢体语言和心理学领域的多种有用的研究成果,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拨开云雾见晴天,看懂他人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时,你还将看到聪明人是如何运用读心术,迅...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百科  
  • 作者:[陈璐]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1717177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9
  • 印刷时间:2013-10-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较量。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肢体语言和心理学领域的多种有用的研究成果,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拨开云雾见晴天,看懂他人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时,你还将看到聪明人是如何运用读心术,迅速获得他人的好感,并且不露痕迹地影响身边的人。这些技术将有助于你获得人气,成为人生的赢家。

当你掌握了心理学与读心术之后,你将会发现:结识人、琢磨人、了解人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对方有再多的掩饰也只是给你提供更多的佐证,供你把他内心研究得更加透彻。

作者简介

陈璐:国内某传媒机构CEO,公关活动策划人,知名培训师。致力于心理学与口才说学研究和传播。先后服务过安利、雅芳、IBM、中国民生银行等众多国际和本土知名企业,曾为100多家企业、3000多名学员进行过交际、沟通技巧的课堂培训与一对一辅导,学员中既有高级管理层、中基层经理人员、企业的内部讲师,也有一线营销和服务人员等。

目录

目录

CONTENT

及时章 看透意图的读心策略

当你猜不透朋友的内心,看不破上司的意图时,你肯定无数次地祈求上天赋予你看透人意图的“异能”。实际上这种异能并不难学习,每一类心态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微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本章的内容。

冻结反应:教你如何观察一张凝结的脸

逃离反应: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认同反应:附议者也分真心和假意

炫耀反应:动物为什么展示羽毛

嫉妒反应:心里不平衡的人,表情动作也难以平衡

攻击反应:动手之前,总有那么一些征兆

疲劳反应:能量流失之后的衰竭

第二章 识别关系的读心策略

人与人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无数的关系,比如远近亲属、上级下级;再比如地位高低、能力大小、喜爱厌憎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人际关系,而这些关系其实都会令人产生一定的反应。本章将教会你如何通过这些反应,判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

地位反应:地位高低不同决定了反应也不同

同步反应:不自觉的模仿是友善的象征

领地反应:划势力分地盘也是一种本能

距离反应:迅速识别远近亲疏,梳理人脉关系

胜败反应:胜者骄,败者躁,一目了然

强弱反应:人人都有强者或弱者的自觉

男性求爱反应:寻觅于丛林中的雄性猎手

女性求爱反应:花枝招展的雌性陷阱

第三章 捕捉情绪的读心策略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有一些很剧烈,比如愤怒,这时候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但还有一些情绪反应很微妙:有时候你会在同一张脸上发现惊讶、不安和愉悦。对于这些复杂的反应,我相信你看了本章内容以后,就能够轻松地理清了。

惊讶反应:放大你的各种感官

不安反应:你的视线会往安全的地方漂移

厌恶反应:撇撇嘴皱皱眉,缩小你的感官

愤怒反应:预示着狂暴的进攻即将来临

恐惧反应:因害怕产生的鸵鸟姿态

悲伤反应:哭泣、伤痛、遗憾、悔恨——悲恸四部曲

愉悦反应:兴“高”采“烈”,笑“口”常“开”

骄傲反应:当人们的自尊感过于强烈……

耻辱反应:自我厌弃之人的反应密码

第四章 身体语言的读心策略

人的站行坐卧都隐藏着他内心深处的某些活动,收放自如的四肢更是如此。当一个美女在你面前绞手指的时候,她在想什么?细心观察她,认真阅读本章知识,你一定能弄明白。

通过眼睛视线的交汇与闪避读懂对方

手掌的力量:简单手势凸显个人性格

透过双臂看人心:最平常的动作不平常的心态

“心随腿动”:双腿动作体现出内心动向

演绎法:行为细节的推理读心术

刺猬法则:距离可以判定当事双方的关系

走路姿势:性格心理的密切写照

站立姿势:人之秉性的真实体现

随意坐姿:内心状态泄露出的秘密

示爱本能:异性间示爱时的身体信号

第五章 面部动作的读心策略

当你与一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很难清晰地观察他的四肢和躯干,此时,你只能在对方的脸上“做文章”。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无法读心,要知道,五官里的学问,也深得很。

头部的简单动作体现出内心动向

笑容:不同的笑容背后隐藏的意义大不同

嘴部活动:内心活动的即时反映

眼部肌肉越灵活,暴露得越多

眼神:从眼神破解他人内心密码

眉毛变化体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探视鼻子的瞬间动作传递出的信息

下巴动作是个性的“显示器”

第六章 生活习惯的读心策略

不同的个人习惯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想法,而几乎没有哪两个人的习惯一样。就算两个人都喜欢打桥牌,但握牌的姿势不一样,其性格和想法也会迥然不同。

从打电话和接电话的行为读心

敲门方式体现心态和性格

饮食见人心,吃相与心理息息相关

座位选择暴露出心境与意图

对待金钱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购物习惯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开车的方式与人的个性紧密相连

眼镜,折射出心理活动的“万花筒”

人的内心往往并非像衣着那样光鲜

第七章 性格人品的读心策略

撒切尔夫人在晚年曾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在当代社会,身边人的性格,同样与你息息相关。你必须要清楚你的上司是否敢当重任,你的伙伴是否轻言寡信。

谦逊随和的人更能共谋大事

自私自大的人通常独断专行

逆来顺受的人难以承担重任

轻诺寡信的人千万不可深交

拘泥细节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嫉贤妒能的人难当领导之位

体察己过的人更易得人信任

行事果断的人处处受人尊敬

判断草率的人容易带来损失

第八章 兴趣爱好的读心策略

一个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或许不会影响性格;但他的兴趣爱好却是他性格的最根本的反映,因为这是他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出来的。所以,你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喜好,来判定他的性格特质。

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诠释着不同的心理形态

打牌下棋:对战型爱好隐藏着争斗之心

修身养性:文化型爱好者的性格特质

音乐品味: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标签

收藏爱好: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旅游趣味:景点的选择体现出人的性格

座驾类型:处世态度的写照

宠物选择:爱屋及乌体现出的性格特质

益智游戏:游戏里包含的微妙心理学

第九章 言谈话语的读心策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一个好的倾听者不应该仅仅做到理解对方的意思就满足,而更应该从对方的言谈话语之中,探究他人真正的内心动态。

语言风格,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口头禅,彰显出一个人的个性

说话声调,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

语速的快慢表现出不同的内心状况

声音的变化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改变

潜台词读心术:不要被表面意思所迷惑

认清反话,捕捉对方的真实意思

语言下的隐秘渴望,语言的反面诉求

语言与行动的背离:外强中干者的语言习惯

第十章 识破谎言的读心策略

社会上谎言纷飞的时候,如果你想不被谎言击垮,那就要着手学习,努力分清真心和假意。好在当人说谎的时候,无论怎样伪装,总有一些痕迹会被我们抓住。

识破语言漏洞,打开说谎者的心理防线

辨识表情漏洞,一眼看破他人谎

在线预览

及时章 看透意图的读心策略

当你猜不透朋友的内心,看不破上司的意图时,你肯定无数次地祈求上天赋予你看透人意图的“异能”。实际上这种异能并不难学习,每一类心态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微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本章的内容。

冻结反应:教你如何观察一张凝结的脸

微反应关键词冻结反应的成因是“具备一定强度和不可预测性的信息刺激”,当事人需要冻结以便自我保护并思考下一步的动作。冻结反应是人类仍然遗留的诸多动物本能之一,因此我们甚至可以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冻结反应的某种同理性。

绝大多数脊椎生物在某种条件下,都会出现运动节奏的停滞,这种停滞被称为冻结反应。羚羊在闻到血腥味时会把正低垂在草丛里的头抬起来,机警地观察四周。它会紧紧地注视着味道飘来的方向,调整呼吸;当确定有危险时,它会把身体缩起来,紧绷肌肉,吸一口气,腿部向相反方向偏移;当狮子露面时,羚羊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走。

仔细观察缤纷多彩的生物进化史就会发现,每一种生物的进化都有两条原则:趋利、避害。而关于避害的进化,却有不同方向:马为了躲避狮子越跑越快,这是逃离式选择;雷龙为了防御跃龙的血盆大口,进化出了尖利庞大的角盔,这是战斗式选择;但还有一种进化方式,却是所有脊椎动物与生俱来的、并且永不磨灭的本能,那就是冻结式选择。甚至,有些生物的主要避害手段就是冻结,而为了配合冻结,它进化出了令人类惊叹的伪装能力,比如变色龙。

人类的冻结反应,同样深刻地印在我们的本能里;但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社会成分、接受的信息刺激、情绪的反应都比其他动物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所以,人类的冻结反应也绝不仅仅是避害手段。人类的冻结反应分为短冻结和长冻结。

◎ 短冻结

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违反常态运动节奏的停滞,如果这种停滞存续时间短暂,且只停留于潜意识,即为短冻结反应,也称潜意识冻结。短冻结反应有一外一内两个成因:及时个成因,外界的刺激源刺激使人产生情绪波动,导致短冻结;第二个成因,当事人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波动而产生冻结。

其实,及时个成因,就是惊讶情绪。当信息源的信息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短冻结反应发生: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由下颚带动嘴部张开,出现急促吸气;肢体运动出现骤然停滞;发出短促、简单、单音节居多的疑问语气词。

而当人们对信息源认知发生了更加具体的认识时,则短冻结发生改变,如:当信息源在审美角度上符合当事人审美观点时,则当事人会出现求爱反应;当信息源对当事人造成威胁时,则可能出现战斗反应或逃离反应;当信息源在意向上与当事人一致时,则会出现同意反应……

惊讶引起的短冻结可以看成是蓄势待发的预备动作。当事人收到足够的信息刺激时,会产生冻结反应。当然某些训练会把冻结反应降低,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某种征兆。这种惊讶如果持续时间太长,那么很有可能是当事人故意而为之: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争取时间以思考接下来的行为,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来蒙混过关,等等。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延续冻结反应时间,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冻结”,并保持风度。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纪传体小说,叫《侍卫官杂记》,据说作者是的贴身侍卫,记载了从抗战胜利到撤守台湾期间的一些事情。书中记述了在南京的一次讲话中,一名刺客在人群里忽然站起向开枪,子弹与“擦脸而过”,紧接着刺客马上被制服。整个过程,纹丝不动。第二天报纸盛赞委座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而侍卫官则哂笑:当时我就在老头子(对的称呼)身边,老头子的脸都白了,他没反应过来。后来见刺客被制服,才强忍着没有钻进桌子底下……

除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之外,自我意识也会产生冻结反应。比如一个忽然冒出的想法——强迫症患者对此应该深有体会:穿戴整齐下楼后,却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锁门,就马上愣了一下,再回家看看是否真的如此。“愣一下”就是自发性的短冻结反应。这种情况下的短冻结时间比较长,通常是为了思考。

由于两种短冻结反应很像,所以经常有人会用一种短冻结来掩盖另一种。比如,你和你的女友走在大街上,你的女友忽然睁大眼睛,然后拉着你的手把你往回拉扯,说:“哎呀!手表落在家里了,你陪我去取吧。”她在运用自发性短冻结,而实际上,对面走过来的那个男人可能是你女友的前男友之一,她的冻结来源于见到前男友时产生的惊愕,继而害怕你与前男友见面产生尴尬,所以火急火燎地把你拉向另一个方向。

自发性的冻结反应与外界刺激式的冻结反应较大的区别在于:眼部是否出现了“惊讶反应”,即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区别,所以,想要分清对方的短冻结属于哪种,盯住他的眼睛就可以了。

◎ 长冻结

与短冻结相对应的,自然是长冻结。长冻结是指当事人判定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给自己造成较为可怕的后果时,需要长时间冻结自己的动作,以便进一步观察信息源、躲避迷惑信息源、思考如何应对信息源。

长冻结与短冻结在表现上的区别是冻结时间的长短;而更本质的成因区别则是在于信息源对当事人的刺激强弱。一对正在卧室里偷情的少男少女,当听见送报纸的人敲门时,往往惊讶片刻,然后对其不理不睬继续亲热;而当他们听见钥匙孔转动的声音时,则会大惊失色,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就是长冻结的最标准状态。

我们在研究刺激源强度与冻结反应的关系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提升,当事人进入冻结反应;而如果继续提升刺激源强度,那么当事人则会打破冻结反应,转而进入其他反应状态以面对刺激源;可是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进入到一个极高的状态后,那么当事人还是会处于长冻结状态,即所谓的目瞪口呆。

这三者很好理解,那对少男少女听到钥匙孔转动的声音而产生的冻结属于及时种情况。当少女听到进屋的正是自己的父母时,会大惊失色地从床上爬起来把衣服扔给男孩命令他跳窗逃走,这就是当信息源刺激提升时当事人的反应。

其实,信息源刺激过强导致的长冻结,从其反应形态上看,与饱满的惊讶反应几乎一模一样: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收缩;下颚牵动嘴部,嘴巴大张;一次短促而剧烈的吸气;身体动作和语言反应停止冻结。

由于信息源刺激过强,导致当事人长时间陷入震惊状态,他的肌肉组织在及时时间无法做出冻结之外的其他反应。很多时候,巨大的悲伤也会导致这种效果的产生。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当在电话里得知父亲酒精中毒身亡时,瞪大眼睛至少10 秒钟没有说一句话。

这种长冻结是很危险的,当事人情绪如果长时间无法发泄,则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心理疾病。英国有过这样一个心理疾病的病例:一个6 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玩耍,目睹了父母被仇人残忍分尸的过程,她家的监视录像显示,整个过程她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无法做出任何动作。直到事件结束,她仍然保持着这个状态,持续了将近10 个小时,无法交流,无法进食。医生担心她的身体,于是给她打了一针催眠剂。

睡醒之后,小女孩吃了东西,并且也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但人们惊讶地发现,小女孩竟然失明了。经检查,小女孩眼部的生理构造完好无损,但由于心理上的强烈排斥感,她选择不去看见这个丑恶的世界,所以导致失明。

心理医生指出那支安眠剂是罪魁祸首。如果小女孩在震惊之后能够被大人引导着把情绪发泄出来,那么她绝不会出现选择性失明。

◎ 非惊讶引起的冻结

带有强烈刺激性的信息源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生活中常见的长冻结反应,往往是信息源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冻结反应。这种长冻结的心理成因并不是惊讶,而是自我拘束。

在中国古代,臭名昭著的跪拜制度其实就是一种长冻结反应。这种反应在较大程度上约束自己,向上司或帝王显示自己的无害以获得荣宠。

在当代,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几位大学生大三时曾在一家公司进行过实习,老板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带他们去一家很不错的饭馆吃饭。席间,大家情绪高昂,觥筹交错。

忽然,老板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之后,他脸色阴沉了下来,说公司有机密被泄露。

于是,气氛马上冷了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多久,老板发现了大家的反应,马上挥了挥手,圆场道:“大家继续,小事儿,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

几个主管会意后,说了一些调节气氛的场面话,气氛又缓和了下来。

看,这就是自我约束型的长冻结反应。

与惊讶引起的冻结反应不同,自我约束式的长冻结不会出现惊讶的典型特征。而是一种长时间僵直:

表情趋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并随着情绪变化而产

语言趋于拘谨,用词谨慎而字斟句酌。

呼吸调整,“大气都不敢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当你看见一个下属被上司责备工作不力,如果下属真的如上司所说,那么他就会出现这种冻结反应;但如果他剧烈地喘着粗气,毫不示弱地与上司对视,那么上司很可能是冤枉他了,至少,他认为上司冤枉自己了。

因此,反过来看,一个假装冻结的人也就很好辨认了:对方的表情是否僵化,呼吸是否降低,语言是否拘束,身体是否紧绷,就可以了。

逃离反应: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微反应关键词逃离反应绝非一个人胆怯的象征,而是几乎所有脊椎生物的自然本能之一,这种本能让人潜意识地远离危险,保护人的安全。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预备逃跑可能在客观上会令人更加接近逃离反应信息源。所以,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多地采集当事人的微反应信息。

我相信大家对成龙的电影一定不陌生,尤其是打斗部分,诙谐、幽默、机智,一改以往动作片一贯的硬汉主角形象,成功开启了一个“用脑子打架”的新动作片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成龙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平时打架也这样啊,一个人来我就打,两个人来我就拼,三个人来我转身就跑!”

其实,每个人在经过训练之后,都有做“成龙”的潜质,这种潜质就是深植于人心底的逃离反应。所谓逃离反应,就是当生物规避对自己有害事物时的自然反应,人类的逃离反应同样如此。

逃离反应几乎是自然界最为普遍的反应,因为无论是单细胞微生物还是脊椎动物,趋利避害都是物种得以延续的最重要手段。人类是逃离反应的继承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人类将逃离反应演绎得更为复杂、深入。

最简单、最显著的逃离反应,即人对疼痛的规避。

当被利器刺伤的时候,你的手会条件反射式地弹开,以避免利器对你的伤口继续进行伤害。

如果你接触过交流电维修,长辈或师傅一定会告诉你,直接用手接触电器以测试电器是否有效时,一定要用手背接触电器。因为如果电器漏电,那么电流击中你时,你会条件反射地把手往手心方向拉扯。如果你用手心接触电器,则有可能被“吸住”。

我甚至听过一个笑话:老一代人在一起说怎样伤害人最疼,有人说是打脑袋,有人说是用针扎。一个抽旱烟的老汉指了指自己手中铜质的烟斗,笑道:你们说的这些都不行,告诉你们,把烧得通红的烟斗贴在人胳肢窝(腋下)里最疼。众人奇怪为什么是腋下,稍一思考就茅塞顿开。因为人的腋下有疼痛感时,条件反射的命令不是张开胳膊,反而是夹紧……

你现在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不是说“远离”危险吗?夹紧胳膊并没有使人远离烧红的烟斗,反而更紧密……这其实恰恰反映了真正的逃离反应是一种无法作伪的微反应。想知道为什么,就必须探究一下逃离反应的形成。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对微反应的定义:这是一种本能的、源于条件反射或下意识的表情、动作、行为、语言反应。人们无法通过调动大脑意识运动来控制微反应,而只能对微反应进行模仿。那么,逃离反应自然也是源于条件反射和下意识的。换句话说,是非理性的,先于理性的,其形成得益于人类数万年来进化所养成的习惯本能。在遇见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事物时,人类会深深地吸一口气,绷紧肌肉,蜷缩四肢关节,准备逃跑或自我保护,而夹紧胳膊正是这种自我保护的过程:肋骨很脆弱又很重要,所以必须保护好。

由危险信息源引发的逃离反应,有以下特征:

面部表情呈紧张、不安、恐惧趋势;

会有吸气储能的反应;

由于腿部是逃离反应的制动区域,所以血液流向下半身,脸色发白;

站姿时,身体向反信息源方向倾斜;

坐姿时,腿部绷紧,以便自己随时可以起身逃跑;

语言急促紧张,会有敷衍性回避。

上面的描绘是否让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信心不足的面试者,当他面对一脸严肃的考官时的样子,没有比“如坐针毡”更好的词来形容他了。在生活中,大多数处在紧张、信心不足、焦虑等状态下的人,都会产生逃离反应。如前文所言,这种逃离反应源于人类对于危险信息的潜意识躲避,它未必有用,有时甚至起到反作用(就像那个夹着烧红的铜烟斗的腋窝)。但是,你越紧张就越想逃离,而越想逃离,腋窝就被破坏得越大。所以,你要想办法克服自己的不自信和逃离反应。

其实,除非精神崩溃,否则,这种由威胁性信息源造成的逃离,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逃离,而只是逃离准备。观察一个保持紧张坐姿的人,你会发现很多准备逃离的迹象:坐正方便站起;用手支撑腿部;双腿向后调整重心;脚尖接触地面,腿部紧绷准备离开。

可是,需要明确的是,并非一切撤离都是逃离反应。

抗战初期,当时的地方军阀被日本侵略军打的屡战屡败,“国军逃的丢盔弃甲,日军追的丢盔弃甲”,这是逃离。

发生在抗战前不久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虽然也是远离危险区域,但却不是逃离,为什么呢?很简单,你能说数万人集体有纪律、成编制地大范围转移,并且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保持着旺盛士气的迁移是逃跑吗?

拳王阿里也有一个重要战术,就是用灵活的脚步闪躲敌人的进攻,直到对手体能消耗过大时,再予以反击。阿里的闪躲也不是逃离。

其实,看撤离或规避是不是逃离反应,要看当事人在进行规避时对信息源的态度。如果他仍然觉得自己可以战胜信息源,那么就说明当事人没有出现逃离。

当然,除了有威胁的信息源之外,还有一种信息源可以对当事人造成逃离反应,那就是令人反感的信息源。与威胁信息源产生的逃离反应不同,反感信息源并不会给人无法战胜的恐惧感,所以,反感信息源导致的逃离,呈现的是另一种形态。

一个足够强烈的反感信息源导致的逃离反应,与饱满的厌恶反应如出一辙:

眉头紧皱;

强烈的闭眼趋势;

上唇提升导致鼻翼两侧形成极深的沟壑;

面颊紧绷牵动嘴角运动,嘴巴两侧产生“括弧”;

身体整体呈现条件反射式的一系列远离信息源方向的动作,比如后仰;

偏头……

语言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厌恶感。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过的饱满厌恶反应。当然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我们不会做出这种饱满反应,你能想象当你的老板提出一个愚蠢的决定时,你直接表现出一副几欲作呕的架势吗?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独有问题,人们太喜欢压抑自己的正常情感,以至于每个人都戴着几层“面具”活着,这也是我们研究微反应的原因——通过不自觉的反应破解人的真实意图。

所以,即便刻意克制,但当反感信息源存在时,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有意思的、可供观察的反应。

想象一下,当你站立时,准备听一个人讲话,如果他讲的很好,很能令你产生兴趣,你自然会把身体面向他,这样,你的两个脚尖也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他。

如果演讲者的话令你十分厌烦,听都不想听下去,可是受限于场合等客观因素,你又无法转身离开,甚至你必须继续装出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此时的你会怎样?

首先,你的表情会由于这种心理冲突而显得僵硬:你会露出讨好的笑,因为这个讲话的人是你的上司;但你心里却想让他闭嘴——所以此时你的笑和赞赏都是僵硬的。具体就体现在:你的嘴在笑,但你的眼睛没有任何的正面感情。

更重要的是,你的脚尖。我们刚刚提到,当你肯定讲话者时,你的两个脚尖会朝向他;但当你不耐烦时,你的一个脚尖则会朝向其他方向。这样,你的躯干和视线仍然可以面向讲话者,但你的身体其实随时准备离去。

除了脚尖之外,视线也是一个逃离反感刺激源的信号。用最为简单易懂的说法,我们在逃离之前会选好逃离的路,所以,在与人交流时,不妨看他是否一直把视线从你身上移开,转移到另一个方向。

那个方向不一定是他的逃离路线,但肯定有助于缓解你的无聊话语带来的烦闷感。

第三种可能造成逃离的信息源,是焦虑信息源。与威胁信息源和反感信息源不同,焦虑信息源的存续性很强。当逃离行为成功逃离了威胁和反感,那么这两种感觉就会消失;但焦虑心态则不同,即便信息源消失,只要使人焦虑的事物没有得到解决,那么焦虑情绪就一直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把焦虑信息源视为人对焦虑事物的反应,即焦虑是一种“庸人自扰式”的情绪,其信息源在于自己的内心。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阐述的重点在于焦虑产生的逃离反应。这种逃离反应有以下特征:

表情紧绷严肃;

心不在焉,实际上此时,逃离反应当事人主要用的是大脑,语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

身体的逃离动作由于没有具体的逃离对象,所以呈现发散式逃离,即无规则运动。

关于焦虑逃离,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踱步。踱步是最没有目的性的运动之一,这种无规律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描绘出了焦虑心理的特殊性。具体的逃离刺激源并不具体存在,所以借由无规则走动来逃离内心,或者说,帮助思考。

而踱步的速度和其焦虑程度成正比。据说,马克思在英国皇家图书馆有个很习惯坐的位子,而他每每遇到学术难题时,就会在那个位子的桌边踱步思考,久而久之,桌子旁边竟然走出了一条“沟壑”。后来他猛然换环境,继续踱步的时候,由于没有那条“沟壑”,竟险些摔倒。

经常抽烟,其实也是一种逃离。鲁迅先生说戒烟是戒掉一种姿势,其实就是借助一种无意义、无方向感的吸烟姿势,来对平时的习惯姿势进行逃离。

认同反应:附议者也分真心和假意

微反应关键词认同反应的心理成因是对信息源的正面认同感,由于恰当的认同反应会令对方产生好感,所以很多人习惯于伪造认同反应。想要区分一个人的认同反应是真是假,“是否自然”是关键。真正的认同反应,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必定很和谐,而伪造的认同反应往往滑稽夸张。

认同反应是当事人认同某人或某事物时,对信息源发出的自然而然的系列微反应。

与冻结、逃离、攻击反应相比,认同反应是正面的反应表现。其心理诱因是:当事人对于刺激源怀有正面的认同态度。你听到同事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子;你听到朋友阐述了一个很不错的政治见解;你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很和你胃口的书评影评;中国古代的师长们,看到学生能用工整的小楷默写下来一篇《礼记?大同篇》……都会做出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在古代的文言文语境中,将其称之为颔首;现代汉语则称之为点头。

点头是认同反应的最基本动作。当然文化不同,导致其表意程度也不同:在印度,人们用摇头表示赞赏,点头则表示“好吧”;在东亚,中国人和日本人则喜欢用点头表示“是的,我知道了,我不反对”;而美国人的点头,则是致意,表示同意和正面肯定语句时的动作。

克林顿被性骚扰绯闻轰炸之前,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过“我跟这个女人根本没有发生性关系”,但当时他的头确实一直在点;也就是说,他有认同的、肯定式的反应,却说了否定语态的话,据以可以判定他在说谎。

认同反应在自然界的形态渊源是顺从,几乎所有的脊椎生物在表达顺从时,都会弯腰致敬。人类至今保留着这个行为习惯——鞠躬,而点头其实就是鞠躬的简化版,其顺从强度没有鞠躬那么强,但同样意味着一种赞成。

饱满的认同反应里,当事人会对刺激源产生很大的愉悦感,所以饱满的认同反应是愉悦反应的伴生品。其表情有着愉悦反应的基本特征:

眉毛松弛呈自然拱形,前额平缓放松;

下眼睑凸起,提升,出现笑容特有的沟纹;

上眼睑微微闭合,配合下眼睑使眼部出现闭眼趋势;

由于颧部肌肉的运动,导致嘴角向上、侧后方牵扯提升,面颊会隆起;

下巴自然地向两侧展开,形成大笑特有的长沟纹。

同时,饱满认同反应,其点头力度会加大,点头力度实际上就是认同反应的程度调节器。小的时候,父母跟我们说“听话就给你买变形金刚”时,我们的点头就是这样有力且幅度极大的。

当然,点头也有其他的含义。由于点头是鞠躬的简化版,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鞠躬的一个功用:致意。虽然表意力度没有那么强烈,态度也没那么恭顺,但是却恰恰成了处于平等地位的人之间的一种打招呼方式。而与点头这种打招呼方式相比,表意更加不强烈,态度更加不恭顺,就是反着点头,即见到熟人时把头往上抬。这种动作常常伴随着抬起眼睑。一般来说,在极不正式的场合与身份跟自己相当、甚至偏低的人打招呼时会反点头,因为这个动作很多时候会显得轻佻。

除了表情和头颈动作之外,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认同的态度。伸出双手,敞开胸怀,都是身体开放的证明。

从事推销性质工作的人尤其会察言观色:当客户在听取你意见时,若正面朝向你,说明他在认真倾听;若轻松地抱起双臂,说明他在思考;若用躯干直接对着你,则说明他很认同你推销的产品,或者很认同你本人。

认同反应可以惜字如金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少人,尤其是没有自信的人认为,如果对方认同我的话,一定会告诉我的,这样他必定在我说话的时候跟我产生许多交流。所以,一旦从对方那里得不到明确的语言鼓励,就会越说底气越不足,到把一件十分的事物说成了八分。

要知道,不说话并不代表对方不认同你,这很可能是性格、地位使然,我就遇见过这样一个人,那是我毕业前一年假期打工时的上司,一位姓吕的经理。

吕经理平时习惯载着一副墨镜,上班时也不摘下来,据前辈们说,除了老板没人见过吕经理的眼睛。这样一位上司,身为下属的我免不了有些害怕,平时跟同事们有说有笑,可是吕经理一出场,大家立即屏息凝神各干各的去。

那时候,年轻的我曾经想过一个好提案,但由于还是实习生,没有参加例会的地位,所以无法把这个提案提出来。于是就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冷酷的吕经理,向他陈述我的提案。在陈述过程中,吕经理始终抱着肩膀,我看不到他其他的肢体动作,看不到他的眼神,冰冷冷的墨镜把一切可能存在的鼓励都遮挡住了。

在这种心态下,我颤颤巍巍地给自己的报告作了总结。本以为接下来会是无视甚至批评,却没想到,吕经理放下了胳膊,朝我点了点头,简单地说了句:“挺好,去做!”

当时我脑筋险些没转过弯,傻傻地问了句:“啥?”

吕经理似乎隔着墨镜看了我一眼,“我说,去做一做试试看。”

我“哦”了一声赶紧走出经理办公室。当天下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之前对心理学不太了解,这本书从表情、动作等各方面剖析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给我不少启迪。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回想揣测学生的心理。

2017-11-02 21:13:55
来自江南听**的评论:

基本看了看,内容挺丰富的,微反应心理学一本了解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从社会与心理学两面通过各种事例来分析和解读,充分解读了人生、生活、工作各方面所会遇到的问题,读一读可以看开很多事,可以强大人的内心!

2015-04-26 17:32:07
来自小***(**的评论: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没有开始读内容不做评说,印刷装订上好,纸质一般。大部分的心理学著作都是由外国人写的,这是我买的唯一一本中国人自己写了,一定会仔细读的。希望我不会失望。

2017-06-27 18:04:21
来自***(匿**的评论:

不好看!肤浅,照抄别人的内容,不明白为什么排行榜这么靠前?利润大?

2017-06-24 16:17:49
来自嘘***6(**的评论:

这本书前三分之一还可以,后面就绝对读不下去了,因为感觉一直在凑字数,瞎扯一样。这本书已经落了一层灰了,14年暑假开始读,到现在。。。浪费钱啊。。。想读的不用买了,你出邮费我就送

2017-06-24 16:59:1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书 非常喜欢,推荐大家购买,书本内容总能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在这个社会确实需要很多与人相处交流的技能,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我们每个人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

2017-04-23 03:12: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此书143到174页印刷倒错,怀疑是盗版书,下图贴出实拍的照片,请当当网尽快处理!!

2017-06-04 13:44:09
来自精灵兔**的评论:

神奇的读心功能否通过观察和分析别人的微表现实现?是不是学习之后,就可以把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得通通透透?那种作神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好?还是说,这种伎俩只是伪科学,是骗子们宣称的"超能力"?看完本书,心中就会有答案。

2013-11-21 19:29:3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个书像是盗版 纸质很差 边角感觉像是人工拿刀片裁剪的一样 破烂不堪

2017-08-27 16:22:55
来自熊本雄**的评论:

太精彩啦。这不是纯粹的理论性读物,而是结合很多生动案例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微反应,微表情……全都囊括在内,我都有点走火入魔了,以后再与人相处时,就可以看懂他人心理的细微变化,改善自己,不管是在生活还是社会中做人做事,都能游刃有余。

2013-11-13 01:02:42
来自kylin炽**的评论:

挺好的,刚看了一点,例子很有意思,想要专门深入研究心理学就算了,这个对于大众来说很好懂实用,不是专业的那种书。最近对心理学有些感兴趣,看看这个又让我更感兴趣了。

2016-07-17 18:10: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自从上次买了之后就没来这里买过。我当时买的3本书,这本书根本就没发,短信通知我没货的时候,我立刻打客服电话咨询,告诉我我的书已发,这本又有货了,要不要再补发。从郑州走到我加走了一个月!!!!

2014-06-27 11:03:54
来自舒月冷**的评论: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带你走进读心术的世界,读懂微表情背后的隐情与真相!帮你成为人际关系的赢家!旨在提升人际交往与处事技能!)帮朋友买的,当当这次送货差评→_→,几本书一个袋子就送过来了

2014-12-14 09:52: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像对微反应的心理学分析,更像是在教授与人相处时的应变之道。适合心理学的初涉者,能够培养其对心理学的兴趣爱好。如果真想对微表情有所了解,更建议看--FBI教你识心术。

2016-08-06 22:37: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这个社会确实需要很多与人相处交流的技能,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我们每个人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我们这些社会平凡人占了绝大多数,需要靠学习点东西来支撑自己,方能不会显得太过卑微。多读书,多行动。

2016-05-12 15:42:3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直不怎么会看人,识人。想着能学点心理学,看到这本书的评价不错,买来阅读。它教你在平常的生活中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看出对方的心里活动,让你在职场和社会中游刃有余。

2017-06-29 07:12:4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其他都还好。就是卡片做的不到位,卡片小差点扔了;我需要分行的地方没给我分行直接两行连接一起,而我给的省略号它出来的是个不知道什么的单词,我分行的地方没分行也不给我加标点符号,然后收礼人都看不懂我写啥。

2017-06-20 14:16:07
来自freedom**的评论:

最近一段时间看了影响力、决断力、自控力几本书之后,对心理学方面的书感兴趣,于是这次又买了几本这方面的书,微反应心理学、怪诞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都是关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作品,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进行了解和学习,对于日常工作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2017-10-24 11:14:15
来自溪水绕**的评论:

买的时候以为是心理学专著,像《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那样的专著,收到书打开一看,类似于心灵鸡汤一类的书,涉世不久的年轻人看看还可以,有些阅历的人就不适合了。谨慎购买!

2017-09-24 15:49:48
来自朱***8(**的评论:

还没有看不过看着外表和图片上的一样很喜欢

2017-01-01 10:33: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最气!!!居然发了一本别人看过的,没有塑料纸封装的,封面全是划痕!胶状的上面还破损了的旧书给我!有照片为证!只是不知道当当怎么晒图!

2014-12-19 16:44: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阅读这本书后即了解人的微表情及心态变化,又增加与人融洽的交往

2017-09-11 06:23:3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买了4本,都是一本拆开看完再拆另一本,刚刚拿回来得时候,带着包装看里面得封面就不是很好,但觉得也没什么,结果打开第一页,少了一块,这真的是新书吗?

2017-10-22 14:37:4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我一直比较喜欢心理学,看简介觉得这本书不错哦,然后我就买了,想多看看书,充实一下自己,刚好在当当看到,价格实惠,书包装精美,质量不错,之前去书店看过,一样的质量网上便宜多了,就买咯。。。。。。。。

2017-05-04 14:55: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就前三章和微表情有关!后面全是废话感觉内容都是错的!一个人一会暴躁一会文静就是人格分裂了?作者真是不专业!真后悔还买了本微反应心理学!我也不知道怎么卖的这么好!此书太烂!鉴定完毕!

2015-01-29 22:03: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强烈……耻辱反应:自我厌弃之人的反应密码第四章身体语言的读心策略人的站行坐卧都隐藏着他内心U深处的某些微反应心理学全集(带你走进读心术的世界,读懂微8表情背后的隐情与真相!帮你成为人际关系的赢家!旨在M提升人际交往C与处事技能!)微反应

2016-06-21 15:12: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直对于心理学有着独特的兴趣。记得曾看过美剧别对我说谎,就是一部关于微表情的剧。这本书通过微行为,看出人的心里。可以让我更为系统的了解下这之间的关联,探索一下人的行为和心里。

2017-02-21 10:40:27
来自siulber**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书 非常喜欢,推荐大家购买,书本内容总能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好吧其实我只是想评论下拿点积分,评论了五十多本书,还有就是多本没有评论 ,能抵得上写一片文章了。总是自己选的书当然是认可的才会买。

2016-10-14 10:34:19
来自空气动**的评论:

不知从何时开始,察言观色的书籍突然兴盛起来,这或许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太过复杂,每一个人都戴着一个面具,同时每一个人又都想摘下别人的面具,于是识破“面具”本身就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只要你识别了面具,你就能更容易识破别人同时也就更容易伪装自己了。微反应这个东西并非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有些微反应还是有迹可循的,在本书中,就介绍了不少实用性很强的微反应识别和运用方法。比如人的“逃离反应”,是一种本能反应,完全是下意识的,是无法由人控制的,而捕捉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对刺激所持的态度。当然,即使是做出了一个相应准确的判断,还是…

2013-11-12 16:40:2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