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图书
人气:45

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

独家首发,粲然新作:一家家庭式幼儿园守护童心的探索之旅,关于幼儿园教育和孩子成长真相的父母启示录
  • 所属分类:图书 >育儿/早教>早教/亲子互动  
  • 作者:[粲然]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29104740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粲然与朋友们亲身践行创办家庭式幼儿园的故事记录与教育反思。书中的每一段孩子和成年人的故事,都令读者感同身受,欢笑之余,读者不免会深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

全书既有幼儿园故事记录、家长成长指导,又包含珍贵的幼儿成长观察笔记,是0-6岁父母选择幼儿园、反思家庭教育的必读书。

编辑推荐

教育和人生的成功不需要让权给任何专家,而在于你和孩子的开创。

这是育儿大V粲然与几位同道,从父母之心出发,亲身实践家庭式幼儿园教育的故事。

他们不落当下流行的各种新教育理念的窠臼,坚持“做自己”,在探索中、错误中、学习中为自己和孩子留有时间慢慢地、持续地成长。同时又秉持开放的心态,从当下各种新教育手段、理念中汲取精华,利用游戏和大自然的力量,守护着孩子珍贵的童心。

本书既有记录,又充满反思和挑战,它不但将孩子成长的真相抽丝剥茧展现出来,更大的价值在于揭示出:成年人的不断成长才是孩子成长重要的支持。

知名育儿大V粲然亲身实践家庭式幼儿园的记录与反思

值得所有向往新教育的父母阅读和珍藏的成长启示录

重新发现教育的真相,借助游戏和自然的力量守护童心

彭懿、蔡朝阳、李小萌、王人平、郑先子、朱正欧

倾情推荐

作者简介

粲然,5岁男孩的妈妈,作家、电视台策划,新浪微博热门博主,拥有14万粉丝。在出版了小说集《季节盛大》《你的一切像海难》《爱恨书》、童话《你是世上的妈妈》,和亲子共读工具书《骑鲸之旅》(1、2)之后,粲然和朋友亲身实践建立了一所家庭式幼儿园“三五锄”,利用游戏和大自然的力量,探索幼儿园教育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她也致力于个体阅读跟踪、童话叙事追随之“勇读者”计划。

目录

目楔子 如果有24小时,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幼儿园

1.我为什么想要一个家庭式幼儿园

2.谁能给我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

在线预览

楔子:如果有24小时,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幼儿园(篇章页)

我为什么想要一个家庭式幼儿园?(标1)

每一段悲伤都在酝酿觉醒体验。

——欧文?亚隆《诊疗椅上的谎言》

翅膀爸多次提醒我,这个故事的开头应该这样写——

24小时早上,躺在床上的翅膀爸忽然被一阵铃声惊醒。他拿起手机一看:哦,是粲然发来的消息。“你说,如果有24小时,我们的孩子能拥有自己的幼儿园……”翅膀爸看完,立刻回复道:“既然想做,那就做吧!”这条信息一发出,他就风一般奔向他那辆老破车。寒风凛冽、引擎轰鸣、无边落木萧萧下,伴随着激昂的《斗牛士进行曲》,他的车犹如离弦之箭,向中国幼儿教育的大道驶去。

每次坐在“三五锄”主题课教室里,谈起这个家庭式幼儿园的缘起,他就要把当时那段对话表演一遍,末了还会做出云淡风轻的表情,把手一挥,说:“然后,就做出来了啊。”好像眼前这彩色的课堂、窗外无边的海景、身边跑来跑去的熊孩子们……在他一挥手之间,就会魔法般涌现了。

每次听他这样说,我都会穷尽目力,对他翻一个大白眼。

我是个老老实实的写作者,认定每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应该把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交代清楚。因此,每当想到多年后如何与孩子们讲“咱们三五锄”的故事时,我就觉得开头应该这样写——

很久很久以前,远在2013年时,有三个小孩:快四岁的小宝,三岁出头的翅膀,以及两岁十个月的米尼。当他们的爸爸妈妈觉得他们足够大了,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

一开始,他们哭啊喊啊,以此抗议和爸爸妈妈分开。但爸爸妈妈看着他们的眼睛,坚定地说:“每个人都要有独立成长的时间。”

后来,他们逐渐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园里唱歌、交朋友、学规则……嗯,或者时不时地调皮捣蛋一下。

他们之前关于“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问题似乎都被时间和自己的新兴趣消解了。唯独一个问题留下来了,而且留在了爸爸妈妈的心里。

这个问题是:“妈妈,如果幼儿园像你们说的那么好,你们为什么不一起来?”

爸爸妈妈们暗自觉得,这个困惑也许比大人们的回答还接近成长的真相——当下许许多多的幼儿园,阻隔了父母和孩子成长之间的联系。父母成了孩子幼儿园生活的观望者、甲方、验货员、短时间陪伴者……很少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同伴。

“如果幼儿园像爸爸妈妈说的那么好,你们为什么不一起来?”——孩子这一提问背后,也许并不仅是大人们所认为的“妈妈爸爸为什么不能在幼儿园陪我玩”这个表面含义。

“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我们就舒服了”——孩子在大人的态度里,敏锐感受到某种真正的淡出和缺席。

“爸爸妈妈,如果幼儿园像你们说的那么好,你们为什么不一起来?”

“如果3~6岁的成长真像你们说的那么重要,为什么你们要替我们接受那些不合理的社群规则?”

“为什么我们在成长,你们却龟缩回原来的生活里?”

请和我们一起努力长大吧。在更广大、更多元、更多可能性的空间里,长成更宽广、更有力、更好的人——这是孩子们给躲在问题背后的爸爸妈妈们的诚挚邀约。

但是,在许多隔着围墙、家长的任务只是“管接管送”的幼儿园里,这样的邀约是一封无法回复的信。

希望有那么一个地方,父母和孩子会在“单独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段分离,但他们却始终一起成长。共同建立规则、一起缔造环境、携手发现世上的万事万物。在天地之中,在漫长的嬉游里感知彼此。这样的幼儿园,会是多美好的地方啊——小宝的爸爸妈妈、翅膀的爸爸妈妈、米尼的爸爸妈妈都这样梦想着。

因为这三个孩子的一个小问题,他们萌生了创造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到过的幼儿园”的想法。

一直到很久之后,他们才知道,许许多多相似的家庭式幼儿园,都是因由父母的愿力,得以降临于世的。

说到这里,貌似关于家庭式幼儿园“三五锄”的缘起、草创就交代完了。

但我知道,事情绝不是这样简单。

2014年初春,我还是个资历尚浅的妈妈。我的独生子米尼已经在幼儿园生活了近半年,在此之前,因为家住海边,他整天在沙滩和波浪里玩耍。

2010—2014年,中国幼儿教育已逐步呈现多极化发展局面。一方面,公立全日制幼儿园因为“正规、系统、收费低廉”,吸引着大部分家长的目光;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大量兴起,类型多样:大城市的高端国际学校;由早教系统延伸而来的技能型半日班、全日班;单纯的民办营利性幼儿园;以“蒙特梭利”、“华德福”或“爱与自由”等为理念,进行实验的新教育园,等等,接踵出现。每到入学季,许多两三岁孩子的父母就开始他们的“幼儿园考察之旅”:比价格、比距离、比师资、比理念、比课程……到2014年,大相径庭、互相质疑对方发展理念的幼儿园越来越多,以致许多家长考察完周边的幼儿园,对“什么是合适的幼儿教育”越加疑惑起来。

因为米尼出生在10月,当时还没达到公立幼儿园“三周岁”的准入标准。所以,在他可以自己吃饭、上厕所,大略描述自己的感受,热衷结交朋友的时候,我们把他送到了离家十几分钟车程的一家私立幼儿园。

我至今依然认为,那家私立幼儿园对两岁多的米尼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奉行“爱与自由”的理念,有六七十个孩子,混龄班,老师和学生配比大概是1:5。除了明确清晰的基本规则外,对孩子没有过多要求。当然,作为家长,通常会对幼儿园的安排设置有不同看法。每当这时,我就会对自己说:“幼儿园的安排当然有自己的道理!跳出来说些意见,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吧。为了孩子,还是算啦。”“肯定是米尼太调皮了,老师的判断怎么会有问题?”以及“较什么真儿,哪个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2014年初冬的一个深夜,爸爸突发细菌性脑膜炎,伴随癫痫、心脏猝停和重度昏迷,被紧急送入神经内科ICU病房。为了照顾爸爸,我在神经内科住院部待了五十多天。

如果你闲来在随便什么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遛一圈,就会发现,那里是个很奇幻的地方,里面挤满了各种猝发脑神经失序的人:有人脱衣服脱到一半,中风倒地;有的人好好走在路上,只是摔了一跤,入院检查却发现是严重脑溢血;有的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就看到许多幻象……这个过程,好比电脑突然死机,又快速重启。病人刚刚回到这世界的那段时间,发现物是人非,会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波动,许多人会觉得委屈、疑惑、愤怒、悲伤、甚至仇恨。这时候,心智半失,人的情绪就会毫无遮掩地显露出来:他的性情是乐观还是悲观?他与他人联结的基础是信任还是疑心重重?他能否忍耐、自控,甚至能否感受爱、呼应爱……这些在幼年时已经习得的性格特征,在生死关头却显得至关重要,重要到决定着每个人每24小时的生活质量。

脑神经失序的病人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状况:他们会失去部分记忆。像电脑丢失程序、恢复出厂设置一样,这个过程或快或慢,或多或少,但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每个病人似乎都在搜肠刮肚地寻找他们的回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在神经内科病房那样,让你深深地意识到:回忆代表一个人感受过的一生。

爸爸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记忆缺失和混乱。严重的时候,连我和妈妈都不认得。那时候,我非常想知道他的人生回忆还“存留”多少,就每天给他出记忆问卷,问他一些问题,比如“新闻联播几点播出?”“您叫什么名字?”“您以前从事什么职业?” “您什么时候结的婚?”“您孙子叫什么名字?”……有一次,我出的试卷里有这样一道题目:“你爱的人是谁?”他听后,立刻像孩子一样哽咽起来,指着“考题”抽噎着说:“爱……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每天都会来看我。”“现在也每天都来看你吗?”我问。“是啊,他们经常在我的床边走来走去。”他用手指揉着眼睛说。

在神经内科病房里,有许多老龄脑血管疾病病人,和这些人聊天,他们大都会告诉你,他们的爸爸妈妈经常来探望他们,甚至会煞有介事地描述,他们的爸爸妈妈怎么带领他们回家——而这些人的父母其实早已亡故。通常,我们都把病人这套“已故亲人来探望”的说辞当作普遍幻象。可有24小时,当我身心俱疲,靠在落地窗上看着外面宁静的大湖时,一个想法醍醐灌顶:不,那些说辞并非全然来源于幻象,那是当人身处命运深渊时,人生的回忆向自己发送的“信号”。

他们早已度过了生命绝大部分的时光,经历了衰老,甚至经历过生死,他们可能也把自己一路走来,大半的“战绩”都遗忘殆尽了。此时,渴望重新获得的,不是财富、事业,不是青春,甚至不是曾经狂热追求过的爱情——而仅仅是想回到生命中百分之百被爱着的时光里。那么,一个不确定自己真正被爱过的人,他们面对回忆时会怎么样?我无法想象。

情绪管理、对世界和他人的基本判定、对爱的感受力……这些孩提时的“课业”,成了人生后,也是重要的判定。

原来是这样,终其一生,所有的感受都将回到源起。童年的收获,很有可能是左右一个人一生的答案。

在神经内科病房盘桓的两个月时间里,这个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映现在我的脑海中。

或者说,这是爸爸和所有脑神经失序的病人,送给我的一个礼物。

一个带着眼泪、悲伤和感慨的——觉醒体验。

回头看来,爸爸猝然发病那段时间,作为独生女,我是那么惊慌、孤独、失措和难过。我几乎每24小时都忙乱不堪,每24小时都躲起来偷偷哭。但在无常之中,心性也开始展露它的沉静,那些真正有力量、真正重要的东西湛然展现出来。

当我意识到,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而是“不同的童年,会有千差万别的人生,会有毫不相同的告别”时,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力量开始潜滋暗长。

这股力量一开始很微弱,它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我的孩子老去时,会怎样评判这个世界和他自己?

接着,它长大了一些,就常以反问句的形式拜访我——现在还来得及,不是吗?

后,当它强烈到我认为必须呼朋引伴,做点什么时,它成了一句假设问句。我把它发送出去:“你说,如果有24小时,我们的孩子能拥有自己的幼儿园……”

是的,这是我的“成长邀约”。我的意思是:真的不行吗?真的做不到吗?总比怀抱这样疑虑过下去好啊。无论如何再努力一把。就这样专心致志地做一次孩子们的成长同伴吧。也许,孩子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童年答案呢!就算后不成功、白花了钱,也做一次看看,怎么样?怀着爱,一起在天地之间嬉游,这样的童年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烙印吧?是啊,孩子,如果有24小时,当我们远去的时候,当你们也老得不得不告别的时候,你们的脑海里应该也会有儿时奇趣的影子吧?就为了这个,单单为了这个,有人要一起玩吗?

下一秒,翅膀爸的回复就传了过来。他说:“既然想做,那就做啊!”

于是,我们真的开始了这场旅行——只不过,我从未料想到,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将度过自己人生中痛苦、焦虑、忧惧,却也梦幻的一段时光。

第二次和小宝妈谈家庭式幼儿园的事,依然在爸爸住院楼对面的肯德基。

春天到了,天气已经没有那么冷了,那天天气很好,没有下雨。我还记得窗外树上的嫩芽间透过阳光的样子。

小宝妈问我:“这个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是怎么样的?”

当时,我其实还没有规划得非常清晰,但她一问,我还是喜滋滋地把心中对“家庭式幼儿园里孩子做什么、学什么”的想法雏形和盘托出。

我说,具体课程设置要等延请了专业教师之后一起商量。但是这几年,在亲子共读、亲子自然体验中,我发现有两点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两点都能充分呼应他们的自我学习潜能,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一定要给孩子提供能够满足这两点的环境。

这两点——我继续说——其一是孩子要有充足的与大自然共处的时间,要有大量的自然探索引导,因为大自然是幼儿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的的老师;其二是“感受式的玩耍”,在之前和米尼共度的亲子时光中,“演读”的巨大功效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给孩子创设许许多多现实情景和可能性,让他们去接触和感受这世上的万事万物,他们便能更深入世界、理解世界。

她看了看我,迟疑地问:“你指的……是共读吗?”

她这么一说,我立刻有点儿不耐烦了。那时,我的亲子共读系列图书《骑鲸之旅》正在售卖,我被冠以“亲子共读博学推广人”的称号,许多人请教我“怎么为孩子开书单”“孩子遇到XX问题时要读什么书”。然而,我从来都认为,通过读书进行教育——尤其是进行幼儿教育,只是一条路、一个助力工具、一个获得资讯的渠道,但并不是的通道。我甚至不认为,一个幼儿园需要把“共读”当作固定课程强加给孩子。不,在喜欢幻想、喜欢故事的幼儿阶段,“共读”仅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成人只需要呼应他们的需求就行。

“不是。”我沉着脸说。

“……我不是很明白。”她吞吞吐吐地说。

我耐下性子为她解释:“我的想法是,一段时间设一个主题。比如这个月讲牙齿,我们就去参观牙科诊所,了解每一样牙医器具,延请牙医为他们做牙齿检查,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解龋齿知识;同时,配合共读有关牙齿的绘本,在自然中探索观察动物的牙齿;下个月讲鱼族,我们就去参观水族馆、海产品市场,到渔船上捕鱼。让老船长告诉他们海洋的故事、鱼的故事。配合共读鱼族绘本,做鱼类小标本……总之,就是和许许多多的各门类的专业人士一起定制‘幼儿主题课’,为孩子们提供更生动的感受氛围,促进他们自我观察、自我学习的能力。”

我手舞足蹈地把话讲完后,自我感觉特别好。恨不得造出一个分身,亲昵地拍拍自己的肩膀,赞叹:“粲然,你真是好牛啊!你真是孩子们的知音哪!”

但小宝妈坐在那里,依然满腹疑虑、欲言又止的样子。

“嗯……这样好吗?”等了半晌,她这样问我。

“很好啊!”我几乎要跳起来了。深感在这样曲高和寡、明珠暗投的场合,我必须得自吹自擂,就又赶紧加了一句:“翅膀家,还有其他投资人,都觉得我的想法很好!”

我嘴上这样说着,心里却更加恼怒起来。

“哦……”她垂下头,然后压低声音说,“我是不懂啦。但大家觉得好,那就是好吧。”

我也低下头,喝了口奶茶,平静了下情绪。

然后我听到她照例用那慢条斯理的口吻问我:“那么,这个幼儿园的日常安排是怎么样的?”

一瞬间,我被这个问题气得呆若木鸡。我抬起脸,结结巴巴地说:“刚才说那么多……不就是安排吗?”

“哦?是吗?”她低下头说,“那就是日常安排啊。”

作为一个长久以来自诩擅长“清晰生动表达”的人,我觉得自己快要疯了。我说:“小宝妈,你到底要问什么啊?你到底哪里不明白?你直接说嘛!”

她笑了起来,摇摇头说:“也没什么。”

“不,你肯定有什么事,一直很疑惑,一直憋在心里。请你告诉我,快告诉我。”我扯住她的袖子,瞪大眼睛盯着她。

她想了很久,回答了我。

她的回答是以问句形式出现的,这个问题在之后的多次父母约谈中也常常出现。

她的回答是:“这是什么园?蒙特梭利、华德福,还是孙园?”

写到这里,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需要冒着大不韪,谈谈自己对新教育以及新教育幼儿园的看法。

我和许许多多父母一样,在育儿过程中翻看了大量新教育典籍,对所有尊重幼儿灵魂的教育圣贤都怀抱崇敬之情。我尊重蒙特梭利、斯坦纳、马卡连柯……哪怕是幻想他们任何一个成为米尼的授业导师,我都能傻笑起来。

但这绝不代表着他们的理论就要成为我个人的育儿理念、行为准则、人生指南,不代表着我可以替我还未成年的孩子决定他应该归属于哪个。

我很爱我的孩子,我爱作为独立个体的他,因此,我始终对很多“孩子啊,我给你自由——但是你只能享受XX教育大师牌的自由”类型的教育机构,保持巨大的警惕。

面对这个问题,我受刺激的一次,是在和翅膀爸找房途中发生的。

上文说过,我们留意过的一个店面的旁边,是一所打着“蒙特梭利”牌子的幼儿园。中介曾告诉我们:“那个幼儿园的房产也是我经手的。租了两层,本来打算将一楼作为教学区,二楼作为活动区,结果因为送过来的孩子太多了。才三四个月,二楼也装修成教学区了。孩子满满的,全天都关在房间里。”我们一时好奇,以“意愿报名”的名义进去参观了一番,并和他们的教学顾问谈起“没有任何活动空间,孩子们怎么办”的问题。教学顾问眼睛都不眨一下地回答:“蒙特梭利是反对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做大幅度运动的。我们会让孩子推推室内手推车、打打室内高尔夫等。”我吃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后来每次遇到这种类型的回答,我就非常想请教对方,所谓蒙特梭利是不是这帮“教学顾问”的邻居的三姑妈,只不过正好和教育大师重名而已。

也许我就是拜神仪式上“始终高昂着头的那一小部分愚痴的人”吧——谁知道呢?

但是,不要再说“因为XX大师很推崇这个仪式,所以我们的孩子都要进行”这样的话了,每个人都有知道自己的生活由何构成的权利。

前面所说的这些,对新手父母而言,是还可以规避的袭击;可在“新教育群”里浸泡日深,我渐渐察觉到许许多多潜藏其下、无法言说的痛苦。

在“一定要施行新教育”的那部分父母群体中,新的评价体系正以惊人的速度得到确立,比如“N岁前务必母乳”“绝不能和孩子说‘不’”“与孩子分离是有罪的”“让祖父母带孩子就是把孩子推入火坑”“进公立幼儿园是对孩子的荼毒”……此等过于的育儿论断,全部披上“某某理论”的外衣,粉墨登场,混进新教育体系之中。

这个体系,和其他体系一样,我在里面接触过极有智慧、满含悲悯和自省的人,也见过混混沌沌、人云亦云的盲目追随者。

许多进入这一体系的人,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因为他们不能持续母乳、永不说“不”、全天候亲子,或者得进公立幼儿园、得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新生父母在新教育体系下既欢呼雀跃,又动辄得咎。

这是很奇怪的事。在我看来,新教育理论应该把人带向更深刻的自由和真相。但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对立中、在妈妈群的交谈里,它变得我都不认识了,变成了一张“孩子分龄行为公式图”。

而那些对孩子满怀爱意、深恐错待了孩子,但又不知道以何为“是”的父母,就像不系之舟,被新教育体系中的泥沙推向他们毫无准备、无所预见的未来。

——在“三五锄”成立以前,我对那些一味标榜流派的“新教育机构”怀有极大的抵触心理。

我发现,那部分教育机构各有一位“神”。他们为这些“神”冠以XX教育学家的称呼,以方便收纳门徒。但这些“神”,并不是“XX教育学家”的真身,它们只是含含糊糊有着人形的某个合成体,而这些“神”的“法旨”,其实是这些教育机构领导人的意志。

然而,虽然孤独,甚至蕴含风险,但人心教化,应该是“去神”的。没有神,没有人物——只有意识到这点,孩子们才有可能在真正天然的环境里,不被催促、不经改造地成为“自己”。

回想起来,正因我对这部分“新教育机构”的反感,当小宝妈非常慎重地提出幼儿园的“派别”问题时,我的斗志才一下子被点燃了。

为什么叫“三五锄”?(标1)

延续这一年整个春天的,是爸爸和米尼的日渐疗愈。

爸爸的身体越来越好,在失聪和记忆混乱的状态下,他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和后天养成的运动习惯发挥了近乎“奇迹”般的功效。在万籁俱静之中,他慢慢开始练习重新站立和行走,并且很快就能出门散步了。出院两个多月后,他已经可以每天绕着我家楼下的骑楼,进行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慢走锻炼,甚至可以四处找人打乒乓球、下棋和打麻将,甚至像以前那样,在夜灯下给米尼读书。

一次,我还听到他用失聪者特有的高嗓门儿,为孙子唱跑调的《摇啊摇》。那晚夜风微凉,听爸爸唱

媒体评论

这不是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史,而是一位和我一样追寻夹杂着困扰的妈妈成长故事。阅读过程中太多触动与共鸣,让我有理由相信,这将是值得所有向往新教育的父母阅读和珍藏的教育启示录。 (《父母世界Parents》执行主编 朱正欧)

既然粲然已经身先士卒地替我们实现了理想,那就让我们跟随她去体验一番吧——反正她的理想就是我们的理想。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亲子共读推广人 彭懿)

我读粲然的书,读她的清醒,仰视她的自省,受她的激励,努力叫醒自已,惟愿与童心世界不辜负。(启发文化副总编辑 郑先子)

人们聊起当下社会,总爱感叹中产岌岌可危,所以再观粲然的举动,实是意义重大,因为从自身需求出发,改变社会的力量才会更持久一些。(知名记者、主持人 李小萌)

也许这是一本“失败之书”,但更是一本治愈之书。在这个意义上,做父母的旅程,何尝不是自我治愈之旅程。(当代新教育探索者 蔡朝阳)

接纳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相信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表达了对这些新教育理念的认同和支持,而推崇此种教育理念的幼教机构也越来越受父母们欢迎,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把这些理念落地,如何去具体去操作,仍然很让人困惑和迷茫,这本书对此给出了很多非常有操作性、建设性的方法,无论是对普通父母,还是幼教工作者,都非常有启示性和学习价值。期待有更多的父母、老师能看到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像我一样,从中有所受益。 (新浪育儿名博 王人平)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看的书,粲然推荐过,放购物车里很久了,刚好当当搞活动就一起买了,以前看书都是因为休闲,现在多了一层目的,自己升华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2016-11-28 19:45:4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 当这物流服务太差劲,五本书就用这么薄的袋子装就算了,还发特么EMS,以前当当用自己物流配送时还知道搞个厚点的袋子,现在简直是让人无语,所幸大部分书都有塑封,书还完好

2017-06-21 22:32: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喜欢这样的幼儿园,孩子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幼儿园真是非常难得。我们只能从书中多学习学习。

2016-02-11 10:01:10
来自krissy2**的评论:

喜欢三五锄,好奇他们是如何开幼儿园,如何教育孩子的,希望有收获

2016-04-23 22:44:40
来自荣荣198**的评论:

我是连夜看完这本书的,佩服粲然的勇气和行动力,敢于探索。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三五锄这样的幼儿园啊

2016-04-23 20:30:53
来自鲤鲒**的评论:

读完之后,又趁49折上来买了送给好朋友,与众不同的育儿书,一直以来追随粲然,深知她一点儿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型人物,但就是因为她接地气,这书才是最实在,最有用的。

2015-12-16 18:01:58
来自peking1**的评论:

随着小朋友今年进入幼儿园,我觉得大人应该跟小孩一起成长,面对这复杂的成人,只有与小孩一起进入幼儿园,才能拾起一个童真般的心态

2016-01-27 16:01:41
来自delia63**的评论:

粲然的文章还是很值得看的,喜欢她细腻的文字,对孩子的敬畏之心,如果有要办幼儿园的可以多看看这本书

2016-04-23 13:08:01
来自鲤鲒**的评论:

很美的书,内容说是讲幼儿园的故事,实际上讲的是大人们如何自省如何行动才能跟上孩子成长脚步的故事。很有用。

2016-01-06 13:58:39
来自飞翔之**的评论:

儿子上个幼儿园一波三折,自己没本事,看看人家是怎样自办幼儿园自己带孩子的。

2016-02-28 23:16:39
来自开心ASD**的评论:

买来看看这种家庭式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研究一下

2016-04-15 22:10:47
来自清扬501**的评论:

喜欢粲然,听了粲然的讲座,希望对她,对三五锄,对陪伴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2017-08-29 16:50:51
来自快乐鸭**的评论:

幼儿园也是我的梦想,一群好的幼儿园会让孩子的童年更加美好,买来学习的,读了之后很有共鸣

2016-04-22 06:11: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关注了粲然的微博,发现她的家庭幼儿园充满着爱,很想去了解里面的故事……

2016-09-30 12:47: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粲然,粲然,是我的女神之一,哈哈 她的书都收,这本基本看完了,好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爸爸生病时她在医院的感触,童年奠定了人一生的基调,爱粲然,爱生活,爱自己,爱孩子。

2016-03-15 11:26: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她的书,很真实,很人性!真的,不管是创办一个幼儿园亦或是创立自己的事业,都会遇到一些本质性的东旭,毕竟,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很必要啊!很佩服!

2016-12-04 20:07: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三五锄的故事,希望更多的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园长,也包括家长能看到这本书

2016-07-02 00:07: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粲然的文字,真实不造作。看到办幼儿园的艰辛,也看到了作者敏锐的感知力,对孩子的爱。正在拜读中,希望得到更多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启发。

2016-11-30 12:31:24
来自qiuqiu8**的评论:

粲然的文字一直是我的大爱。这本三五锄的故事,让我对家庭式幼儿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这本书里我也学到了一些育儿的观点和方法,并付诸实施。

2016-05-09 11:12: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三五锄的故事,希望更多的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园长,也包括家长能看到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就这么不愿意放下的一本书,喜欢作者,羡慕学校里的那些孩子

2016-04-17 16:03: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 看楔子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好啰嗦好乏味,但看下去会发现很有意思。作者把创园和孩子间的故事写得很详细,有很多细腻的观察和反思,让我获得一个了解“新教育”的通道。她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也为我今后养育宝宝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困惑给出了参考。下篇中各种问题和最后面的外来员观察笔记也很精彩,有非常多引人深思的细节!

2017-09-10 16:07:32
来自fofo053**的评论:

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 喜欢粲然的书,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爱。陪孩子一起在幼儿园成长

2017-09-13 08:20:09
来自tracy89**的评论:

一家家庭式幼儿园守护童心的探索之旅,关于幼儿园教育和孩子成长真相的父母启示录

2016-02-17 10:42:03
来自鲤鲒**的评论:

来追评,这本书媲美《夏山学校》,三五锄的故事值得关注。不过这本书不但值得有孩子的读,也值得所有成年人读。起初成年人是为了孩子来反思教育,来亲自做幼儿园,但实际上,这是成年人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了。粲然好有勇气,把人内心的那些隐藏的东西都写出来了。很治愈。

2015-12-28 10:40: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中的每一段孩子和成年人的故事,都令读者感同身受,欢笑之余,读者不免会深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全书既有幼儿园故事记录、家长成长指导,又包含珍贵的幼儿成长观察笔记,是0-6岁父母选择幼儿园、反思家庭教育的必读书。

2017-09-13 09:08:52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