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谈论家庭教育的书籍里面,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
独特一:这是一本"状元育女心经"。书的作者是位"高考状元",她以真诚的勇气反思自身成长,揭秘"状元"背后的得失成败。
独特二:这里没有陈词滥调,人云亦云,而是点点滴滴真真切切的心得体会。在这本坦诚、率真的书里,作者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育女心得,回答了现代家长一系列最关心最头痛的问题。
独特三:作者结合自己的育女经验和教训,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提纲携领地给家长们总结了简洁、鲜明、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育启示录"。
独特四:作者是位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专业作家,曾经在电视台当过记者、编辑、制片人,集"高考状元""鲁奖作家""超级好妈妈"种种角色为一身,她的故事本身也非同一般。
独特五:书中穿插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信件、日记,未加任何改动,保持了原汁原味,展现了日常生活中最真实最朴素的一面。
独特六:这本书的文笔优美,感情浓烈,思考深刻。书中充满了经典语录和思想火花,每一篇都可当作滋养心灵的教育美文来欣赏。
……只要读,一定有收获。只要做,孩子和家长一定都能得到快乐!
向"狼爸""虎妈"说"不",做轻松快乐的"糖爸""甜妈",让你从根本上改善亲子关系,培养阳光快乐的好孩子。
盛琼简介,1985年安徽省文科"高考状元"。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在电视台工作多年,历任记者、责任编辑、栏目制片人、频道副总监等职,担任大型电视专题片、文艺晚会、特别节目的总撰稿及编导。
现为广东省作协专业作家。已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小说、随笔两百多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词》《我的东方》等多部。并以短篇小说《老弟的盛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她育有一个出色的女儿兰兰。兰兰是个品学兼优、素质、能文能武、善良宽厚、乐观阳光的好学生。曾获过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广东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她写的文章曾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晶报》和《天涯》等多家知名报刊发表。她曾被歌德学院选中,赴德国参加全球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还曾参加2011年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她表演的文艺节目曾多次登过学校艺术节、英语节的舞台并获奖。她热心公益,曾担任义工队队长,积极参加支教、捐款、义卖等活动……
我的新锐教育理念
序言: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及时章 "状元"并不意味着快乐
第二章 把孩子带到世上,就要让他(她)幸福
第三章 好妈妈就是最重要的事业
第四章 向"虎妈"和"狼爸"坚决说NO
第五章 教育的法则就是追求幸福
第六章 平凡的孩子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快乐
第七章 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第八章 人生无处不是课堂
第九章 与应试教育"周旋"
第十章 养育孩子也收获了快乐
第十一章 不要孝,而要爱
第十二章 平等沟通是最有效的法宝
第十三章 让全家人在教育上形成合力
第十四章 从小就过"物质关"
第十五章 带领孩子从挫折中走出来
第十六章 顺利度过叛逆期
第十七章 有一种爱叫放手
第十八章 要勇敢竞争也要热心合作
第十九章 小心保护女孩的花蕾
第二十章 哪些品质对孩子最重要
第二十一章 直面父母不的真相
第二十二章 肌肤之亲
第二十三章 让阅读为智慧插上翅
第六章 平凡的孩子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快乐
问题思考:
如何修正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
平凡的孩子如何得到快乐?
为什么要提倡"母不嫌子丑"?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孩子来说,"虎妈"的教育方式为什么那么可怕?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快乐、漂亮、好运、懂事、天才、超凡,长大后能取得耀眼的成就。这本无可厚非。但希望是希望,现实是现实。一个心理健全的家长应该明白,这些对孩子的希望,正如我们自己做的美梦一样,可以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实现,但绝不可以按图索骥,求全责备。
从我女儿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也得到过一些教训。
坦白地说,作为家长,谁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期望?在我们家里,我的心态要平和一些,觉得女儿生下来,健康、快乐就已经足够幸运了。而我的先生一开始很有点"望女成凤"的热望。他总觉得,无论从智力还是从身体来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都是非常不错的,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应该汇集父母之大成,凝聚父母之精华,做个多方位的小天才。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女儿兰兰拜过一位老师,学过一段时间的小提琴。那时候,她爸爸对她就抱有过分的期望。他觉得自己的女儿应该绝顶聪明,学什么都会学得很快,很好。恰恰相反,我女儿在音乐上并无突出的天赋和敏感,也没有多大的热情。开始几次,她还有点好奇,正儿八经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每天放学回家或者早晨起床后,都会拉上半个多小时的琴。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她觉得练小提琴很枯燥,音准也不好掌握,热度顿减,就开始偷懒耍赖了。
而她爸爸总是在不切合实际的热望中,逼着她拉小提琴。一首枯燥的练习曲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让她重新拉过。这样吹毛求疵,反反复复的,搞得我女儿越发有一种排斥心理了。终于有24小时,我女儿彻底对小提琴失去了兴趣,她一点都不想练习了。我先生在失望之下,想通过规定时间的手段,硬性逼迫她练琴。(嘿嘿,他还想当"虎爸"呢!)但是,我女儿的性格也是非常倔强的,她坚决不从。
(从这一点也进一步验证了,"虎妈"只是幸运而已。她的孩子很听话,很容易向家长妥协,性格又很坚强,能接受批评,天赋也非常不错。如果碰到一个倔强、不妥协或者性格敏感、脆弱的孩子,或是天赋一般,那么,像"虎妈"那样的"高压"方式,只能逼出个大悲剧。孩子不仅不能取得成就,反而会白白牺牲掉童年的快乐,形成压抑、自卑、胆怯或是叛逆、霸道、暴戾的负面性格,进而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幸。而且,"高压"方式也很容易引起激烈的家庭矛盾,让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极端的灾难性事件。所以"虎妈"的方式,只是教育的特例,成功的概率跟摸彩差不多,根本不能提倡和推广,否则,将会给无数的孩子带来心灵创伤,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
好在,我们家的其他大人——我和我父母,都坚决站在孩子的一边,说,孩子不想练习就不练习了嘛,这本来就是玩玩的事情,主要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把孩子对音乐的喜爱之心,也破坏了,那不是得不偿失吗?在我们的一致意见下,女儿就停止了小提琴的学习。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对先生又吹了大量的"枕头风",我说:"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很好了,你不能要求她是`神童`,样样事情都出类拔萃,你知道吗,大多数的`神童`也只是在一个方面有特长,其他方面都是`白痴`的,我还是希望女儿能做一个普通的孩子,发展。再说,我们俩都没有多少音乐天赋,难道你能指望女儿像莫扎特那样吗?音乐只是爱好、修养的一种,见识见识也就行了。"
先生在我的开导下,终于放弃了对女儿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开始以一种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女儿了。(哈哈,"虎爸"没当成,改做"羊爸"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女儿看到有不少小朋友在练习钢琴,这一次,她又动心了。她自己提出要求,让父母给她买钢琴,她要拜师练习钢琴。关于学钢琴一事,女儿小学时曾经写过一篇作文,记录过自己的心路历程。文章的题目是:《我的钢琴生涯》。
记得几年前的24小时,我对爸爸说:"给我买架钢琴吧。"爸爸面带微笑地问:"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啦?""不行吗?我也想穿着白纱裙在舞台上表演。"我说。几天之后,爸爸果然给我买了一架钢琴,我的钢琴生涯也就开始了。
给我找的及时个老师姓韩。四十多岁,北方人,脸上化着很浓的妆,说话的时候,声音极为严厉,脸上又没有表情。我对她产生了一点讨厌的情绪。可是爸爸对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坚持下去。没办法,只好勉强学下去。韩老师不是专门教钢琴的,她只教我弹曲子,指法、乐理一律不管。我么,也学得懵懵懂懂的。家里来了客人,爸妈让我表演个小节目,我就应付一下,尽量弹简单的曲子。虽然嘴上说喜欢弹钢琴,但心里早已经没有钢琴了。
后来,我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差,连谱子都看错了。有24小时,爸爸又带来了一位新老师。原来,爸妈看我弹得不好,就又找了一位老师帮我改正过来。新老师姓孔,个子不高,但一张可爱的充满孩子气的脸,让我一看就喜欢。我先弹了一支曲子,没想到指法全错,曲调听起来也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孔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只要我有米粒大的进步,她也要表扬和鼓励我几分钟。她脸上的笑容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使我想尽快揭开蒙在钢琴上的面纱。
渐渐地,我学会了用琴声抒发自己的感情。生气的时候,我就用力猛弹,还弹得飞快,弹完一曲,我的气也消了不少;有时,我心情悲伤,弹出来的曲子,自然就低沉、缓慢了,听起来让人有些伤感。不过,这些时候都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我弹得都不错。
然而,不知是不是因为走了这么一大段弯路,反正我的钢琴水平提高得很慢。终于有24小时,我鼓起勇气对爸爸说:"我对钢琴没什么兴趣了,我真的不想学了。"说实话,我说的时候,心里既忐忑,又惭愧。
爸爸妈妈知道我的想法后,并没有责备我。他们认真地商量后,对我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我们不强迫你学。等你什么时候有兴趣的时候,你再学吧。"我松了一口气,为有这样开通的父母而高兴。
我的钢琴生涯曲曲折折。虽然我至今都没能穿着白纱裙在舞台上表演,但让我高兴的是,我的爸爸妈妈从没有给我什么压力。我想,不管是酸、甜、苦、辣,我都会把它记在我自己的"史记"上。
这就是我女儿幼年时期的学琴历史。坦率地说,无论学小提琴还是钢琴,她都没有坚持下来,而是半途而废了。但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却很积极。首先,我女儿从小接触了音乐,了解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音乐修养。由于我们遵从她自己的兴趣,一点都没有强迫她,所以她对音乐始终抱有欢心接受、愉悦欣赏的亲近感,没有抵触排斥的心理。
(长大后,她一直保持了对音乐、特别是对外国流行音乐的喜爱,在MP3上录了很多她喜欢的歌碟,自己学唱了很多外国歌曲,还在学校的英语节上表演过。她也特别喜欢那些经典音乐,像肖邦、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她听了一遍又一遍,总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感觉非常享受。她还十分喜爱观看各种现场音乐会,什么交响乐、民族乐、流行乐,她都欣赏了不少,她的音乐素养让专业音乐教授都称赞不已。)
其次,女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接触了一下乐器,虽只掌握了一点皮毛,但毕竟对乐器不会陌生,今后在那些会演奏乐器的同学面前,也不会有盲目崇拜和自卑心理。
另外,全家人包括女儿自己,通过这些事情都认同了,女儿在音乐方面没有多少天赋,这就避免了一些天花乱坠的想法,将来也就没有任何后悔或抱怨的心态。
通过女儿学琴之事的磨合,我们达成了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共识":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做家长的都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她的求知心、好奇心,但学多少、学多久、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这些由孩子的兴趣决定,家长决不强迫她,但也跟她讲清楚:你自己做出了选择,将来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按照概率来说,、这些美好的词汇,肯定在人群中的实现比例是非常有限的。绝大部分孩子,将来长大后,都会是一个普通的人:外貌、智慧、运气、才能、成就,诸多方面都会以平常的面目出现。难道做一个平凡人,就没有幸福可言?就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没有自信的资本了吗?不少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狭隘。
他们可能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他们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期待,总是用功利性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多大多大的成就,如果达不到他们心中的理想,对孩子就有一股失望或怨气,总是抱怨、指责孩子,好像做一个平凡人,是很"失败"的事情。其实,他们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想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想通过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做法,是对孩子天性的掠夺,是对孩子人生的绑架。
还有的家长,喜欢用一种"投资"的心态对待孩子。比如说,我给你买了钢琴,请了家教,花了多少多少钱,费了多少多少工夫,如果你学学就停了,那不是前功尽弃、浪费"投资"了吗?
他不知道,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而幸福,是需要用一生的"硬件""软件"去铺垫的,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只会损坏我们的幸福感。
我非常反感这样的家长。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父亲训诫不好好做功课,整日吊儿郎当的儿子。他对儿子吼道:"你知道林肯在你这么大时,在做什么吗?"儿子回答说:"不知道。"父亲说:"人家整天在家里用功学习,而你呢?"于是儿子反问道:"我怎么啦?我知道林肯,他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总统了。而你呢?"
这样的家长一般喜欢拿一些人才,跟自己的孩子比较。有的以古人、名人为例,有的以身边邻居、同事、熟人的小孩为例。他们的本意是想激励孩子的荣誉心,让孩子以这些人才为榜样,奋起直追,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较和激励,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和尊严。将心比心,如果孩子也拿世界上那些的成功人士,跟自己的父母作比较,要求自己的父母也"奋起直追",那么这个做父母的,会是什么心理呢?难道不会受伤吗?
人说,子不嫌母丑,而我以为,对于做家长的人来说,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母不嫌子丑。是的,我们要不断地告诉孩子:虽然你是个普通的孩子,虽然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父母的心中,你永远是最棒的,最独特的,最不可替代的!无论你犯了怎样的过错,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挫折,父母永远全身心地爱你,无条件地支持你!父母的爱,不是因为你好,你,也不是因为你爱父母,而是因为你是父母的孩子,你就是你!
在这一点上,我和我先生都做得非常好。有时女儿回家说,她们班上谁谁谁怎么怎么厉害了,成绩如何如何好了,自己没有他们聪明了。我们总对她说,你不要跟他们比,你只要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行了。我们还告诉她,那些同学虽然成绩,但其他方面不一定都很出色,在父母的眼里,你就是素质最的孩子,没有人综合素质能比得过你!
这样的话,我们说得多了,女儿渐渐对自己就树立了信心。因为我们从不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又总是鼓励她,所以,我的女儿从小到大,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嫉妒心理。在家里,她总喜欢说别的同学如何如何好。当我们称赞她时,她又说我们是"敝帚自珍""鼠目寸光",说别的孩子比她多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自信——敢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自信。因为,她的自信不需要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她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来自她对自己的认同,来自她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她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她都拥有两个最坚定最恒久的"粉丝"——她的爸爸和妈妈。
是的,不要拿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像树,有人像花,有人像草,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风景和美丽。但不管是树,是花,还是草,我们都要让自己的生命舒展、清朗、蓬勃、健壮,让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彩!
要告诉孩子,我们都是平凡人,有平凡人的苦恼和局限,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平凡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平凡。别人有成就,我们可以祝福他,学习他,借鉴他,但我们不必要去羡慕他,眼红他,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人的内心和生活。
难道成功就代表了幸福?难道光环就代表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恰恰是苦不堪言的,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巨大的。他们就像水里的鱼,虽然在哭泣,你却无法看见他们的眼泪。
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我以为,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不为浮云遮望眼,海阔天空任翱翔。
当然,这种境界并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平凡不等于平庸。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的生活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他的生命就像霜打的叶子,无精打采,毫无光华。所以,我从不排斥努力,从不排斥梦想,从不排斥追求,从不排斥超越平凡的进取。朝着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学习、奋进、完善,不断地修炼、积累、提升,这是让生命焕发光彩的必由之路。
我经常对女儿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样样如意,但可以事事尽力。不可能总是,但可以总是努力。
教育启示录:
1、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天才,要接受孩子的平凡,不要拔苗助长。告诉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平凡的一面,要学会在平凡中保持自信,乐观向上,努力进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平凡人。
2、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什么、怎么学、学多久,都由孩子自主选择。在这一点上,决不做"虎妈""狼爸",不强迫,不压制。
3、母不嫌子丑。不拿任何人,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一个人,只跟自己的过去相比。
4、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平凡。
5、平凡不等于平庸,所以一个人要大胆追求梦想,不断努力进取,让生命发出光彩。
第七章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问题思考:
为什么将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所有的毛病都归结于父母?
如何理解"孩子没有错,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坏孩子"的"坏"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纠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教育自己?
为什么说"身教大于言教"?
记得我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爸爸带她去听一场高雅的交响音乐会。女儿当然欣赏不了那种"重量级"的音乐,她按照爸爸的要求,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百无聊赖地坐了半个钟头,实在忍不住了,就在椅子上蹦来蹦去地玩起来,弄出了声响,也引来了周围人责怪的白眼。她爸爸小声批评了她多次,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的,没一会儿,她又在椅子上坐不住了。她爸爸只得提前离场,将她带回家中。一路上,他都很生气,批评女儿太不听话,不守纪律,影响了别人欣赏音乐。女儿委屈地哭了。
这件事发生后,我没有批评女儿,反而责怪她爸爸,不该带她去听这种小孩子不喜欢的音乐会。她爸爸说,当初也是她吵着要去听的。我说,孩子那么小,她哪里懂得什么交响音乐会?当初,她不过是抱着好奇和凑热闹的心态,想去玩玩的。真到了那种场合,要她规规矩矩、毫无声响地坐几个钟头,她怎么坐得住呢?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事情,大人应该事先有预见、把握好的。出了问题,肯定是大人的问题。
这么一说,我先生意识到了,这次半途而废、不欢而散的音乐会,错误的根源还是在于大人。在于大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于大人事先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事后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遗憾的结果。
这以后,又发生了一些家庭琐事,我们越来越感到:每当家长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其实错误的,都是家长。是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希望,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造成了孩子的叛逆,是家长事先没有预见力,没有考虑周全,或者是家长不能乐观、理智地接受不的结果。
可以这样说,在孩子小时候,孩子所犯的一切的错,都是父母的错。
自此,我先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他在不同的场合,总以自己为例,到处跟人宣讲。只要看到有打孩子、骂孩子的家长,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他都要走上去,将大人教育一番,说明"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大人"的道理。开始,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可是把事情摊开来一分析,这些正在责备孩子的家长,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犯的错,都是家长事先没有考虑周全、交代明白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动爱玩、充满好奇的,对于他的破坏力,家长要有防范的预见和保障的措施。
你见过抱在母亲臂挽中天真无邪的婴儿吗?你见过躺在婴儿车里像小弥勒一样的幼童吗?你见过他们一尘不染的眼睛吗?你见过他们纯真可爱的笑容吗?是的,如果,你用心地看过,欣赏过,你就会明白,每个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他们就是上帝的使者,是人间的小佛。他们有真正的平等、无心、纯洁和质朴。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眼睛会蒙上越来越重的迷惑阴影?他们的脸上会带着越来越多的复杂表情?
是污染,是伤害,是改造,是忽视。其中最多的,就是来自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执着他的手,教他绘画的最初的老师。那图画上一笔一划的印痕,实际上都是父母给他留下的。在孩子未成年时,一切的错都可以归结于父母。
很多心理学著作都把人的悲剧根源追寻到他的原生家庭上。无论是性格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看法,抑或心灵里最隐秘的伤痛,行为中最难解读的密码,都被心理学家归结到一个人的出身和幼年,他与父母的最初关系上。广义上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所有悲剧和创痛的根源。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家庭的依赖和负载,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和改造,恐怕又来得格外严重。
很多儿女年少时,对父母的某些言行深恶痛绝,可是等他们成年后,他们很无奈地发现,自己居然成了父母的又一次轮回,种种令他们曾经深恶痛绝的言行,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父母是孩子人生之路上最重要的老师,所有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父母的问题。
父母的恶习,让孩子逐渐沾染;父母的伤害,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父母的忽视,让孩子倍觉孤独;父母的自私计较,让孩子心胸狭窄;父母的懦弱无能,让孩子深感自卑屈辱;父母的粗暴蛮横,让孩子学会了欺骗隐藏。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缺点,实际上都是父母给他带来的。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都有一对问题父母。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有极端的个性、顽劣的恶习,甚至对错误屡教不改,无动于衷。通常,他们被看作"坏孩子"。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坏孩子"的"坏",实际上,都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时长期犯下的错误,逐步结下的恶果。"坏孩子"身上的"坏",就是他们家庭教育的"坏"的集大成。一个在家庭里感觉不到温暖、尊重、信任、关爱的孩子,一个总是被父母忽视、责怪、压制或打击的孩子,一个在伤害中或者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怎么能成为一个个性阳光、积极向上、友善合作的好孩子呢?
长期以来,我发现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不少都是生活中不太如意的人。也许他们自己就成长在一个没有爱或不懂得爱的家庭里,受到了家庭的伤害,有创伤记忆或扭曲性格。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他们会将内心的创伤,以种种方式,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或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高;或以牺牲姿态,上演苦情戏,让孩子对爱产生无尽的亏欠感和压力;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给他选择的自由;更有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其进行不尊重、不平等的人格剥夺。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受到了父母的伤害,有太多的伤痕和匮乏,所以他们一心要在孩子身上找到补偿,于是,他们对孩子无限地迁就、溺爱,一味的满足、纵容。这实际上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满足自己。
上述这些家长往往都会以"爱孩子"的面目出现,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的,所以,一切的伤害和侵犯,都显得理直气壮,一切的自私和虚伪,都掩盖得冠冕堂皇。
我承认,在所有的家庭矛盾中,父母和孩子都是受害者,他们的内心都有深深的伤痛。所有的伤人者,其实都是可怜的爱的缺失者。恩与怨、哀与怒,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但是,问题既然出现了,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拿出勇气,自我解剖,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学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用无私、真诚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先心平气和地接受遗憾的现实,然后再慢慢纠正孩子的恶习,将孩子朝理想的方向逐步引导。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将一个"坏孩子"改变过来,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长期不懈的努力的。不要期望奇迹发生,但也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改变不了的人或事。
孩子的模仿力和学习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所以,父母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性格阳光的父母,子女一般也会开朗;有事业成功的父母,儿女更可能会有信心、有梦想。相反,如果父母脾气粗暴,经常打骂孩子,那孩子就可能学会以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彼此的行为,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喜欢挑剔别人的人。不仅如此,若父母的言行能令孩子骄傲,那么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的同时,还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和自豪感;但如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行为令人生厌,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
要想孩子成为某种人,做家长的自己先要做出表率。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对家长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说,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先要做到;你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成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求,从而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有调查表明,家长如果经常约些朋友在家里打牌、闲聊,或者外出应酬等等,在这类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般是很难搞好学习的。
孩子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有文化、有教养、乐观上进、作风民主、关系和谐。很难想象,一个从不读书、业余时间都是在麻将桌上"鏖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能喜欢读书;一个满嘴脏话、举止粗暴、斤斤计较、惟利是图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礼貌、懂谦让的人。相反,如果父母都能在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身,改进自己的缺点,热爱学习,充满爱心,知书达理,诚实守信,那么,他们的孩子,想变坏都很难。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将一切亲子矛盾都归于"代沟"问题,总觉得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不听管教了,没办法交流了,而从不愿意反省自身。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父母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学习与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分析判断水平已经不如孩子了,在孩子心目中已不再占有的地位了,可他们仍然要行使家长的,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心理:要么明着对抗,你说什么他就反驳你什么,沟通不起来。要么你说什么他都听着,表面上不说,实际上我行我素,父母什么也插不上手。
因此,要想跨越"代沟",做父母的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更新知识储备,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让身教大于言教。
有一次,我女儿在坐公共汽车时,碰到了一幕场景。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三、四岁大的男孩,当时车厢里人很多,他们母子俩大概上车早,每人都占了一个座位。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上车了,就站在他们身边,手高举着,很艰难地抓着汽车上的扶手。旁边的人都盯着这对母子。那个年轻的母亲,就让男孩起身,坐到自己的身边来,给老奶奶让个座。那个男孩不愿意,她就耐心地启发孩子:"你看看,老奶奶的年纪大了,站着多累啊,你要做个有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给奶奶让座啊——"她一路做男孩的思想工作,直到我女儿下车了,也没给那个老奶奶让出一个座位来。
我女儿很气愤,一下车,就给我打了个电话,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她说:"那个妈妈真自私,嘴上说得那么好听,要孩子懂礼貌,有爱心什么的,说了那么半天,实际上很简单嘛,她自己站起来,给那个老奶奶让个座,
这是一本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客观地给出自己的见解的好书。
一下子买了五本,暂时还没读到,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可能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改变孩子。
感谢作者写了这么一本好书。读完这本书,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孩子的成长是慢慢的,是需要快乐的。
看了一点了,孩子其实很快长大了,没有必要对孩子太多要求,快东最重要。
这类书买过很多,觉得这本一般吧!觉得《用尊重成就孩子一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游戏力》都比这本好些,个人观点,可能跟自己的需求有关!
很好的一本教育书,读过感觉自己也受益匪浅,孩子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1
值得每个家长认真读的书,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写的很好,基本上教育观念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一样,教会家长们怎么样教育好孩子,孩子的快乐与幸福是最重要的,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小孩也和大人一样是平等的人,而不是大人的附属品,大人没权利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孩子,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大人应该不断的发丝自己的言行是否给孩子助理的良好的榜样,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要与观念
宝宝也要快乐,是我们很多家长忽略的,这是本书的亮点。
看完此书后,感触颇多。作者的文笔很优美,书中很多经典语录。感触最深刻的是,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在孩子和事业之间应当理所当然的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说得很有道理。之前我想的是双赢,但一个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看完此书后,完全同意笔者观点。工作可以平庸一点,但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那是得不偿失的代价。
很不错的书,大人孩子都适合阅读。文笔流畅,生动有趣,有理有据,受益匪浅。
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让我反思人生的书,孩子和家长双受益。
哈哈哈,这是我买的最差的一次书了,那个书角都折绉成什么样了,宝宝都说:妈妈,你怎么买了一本破书呀!,我也无语呀!
能够让家长更多的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的一本书,也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孩子快乐就好。
这本书我还是收益很大的,值得借鉴,书印刷也很好
快递员今天出门忘了吃药啦!一看发的圆通快递心里想坏了..........今天通知我拿快递我是抱着孩子战战兢兢下了楼啊!到了楼下一看咦!人呢?噢!在大路上呢?走到跟我说不是送货上门吗?你到楼下也行啊!快递员说我如何如何忙,快递员拿着我的包裹说你要不要,居然要放到车里……我说我当然要了我花钱买的。
因为是尹建莉推荐的所以买了,因为我认可她的教育理念所以我想她推荐的应该会可以
这本书很好看,值得所有父母读一读,观点新颖,书的纸质一般,没发现错别字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快乐、漂亮、好运、懂事、天才、超凡,长大后能取得耀眼的成就。这本无可厚非。但希望是希望,现实是现实。一个心理健全的家长应该明白,这些对孩子的希望,正如我们自己做的美梦一样,可以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实现,但绝不可以按图索骥,求全责备。
还不错哦,只是还没有坚持读完!有些做法真的值得现在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快乐才能好好成长,这应该才是父母应该追求的,而不是一味地满足父母自己的虚荣心!
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在本书中得以体现,通过阅读本书,又学到许多家庭教育的方法,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是一个当年的高考状元写的书,身为高考状元,她感受到自己的不快乐。有了孩子后,她很在乎孩子的感受,每天都问孩子快乐不快乐。最终培养出了一个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快乐女儿!很值得大家借鉴!
这个本书也是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买的,刚看了序,感觉作者对孩子的要求很健康,没有过高的要求和压力,这值得每位家长思考, 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呢?!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符合书名的一本书,作者的很多见解很独特,虽然我还没整本看完,呵呵,本人没有阅读的习惯,看一本书要看很久的,当当网的东西真的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很棒的当当网
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教育孩子的书,让我们懂得教育孩子不只是学习,还得懂得和孩子交流,要和孩子交朋友,快乐是教育的根本,看着孩子们天天为作业和学业学习到十点多,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让孩子有我们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玩耍!要孩子快乐!
作者通过一个很简单的中心,就是她要让她的女儿快乐,围绕自己的这一心里培养了一个出色的孩子,相信所有的妈妈都有这样的初衷,但是我们的方法有时会使用不得当,我想这是一本妈妈可以拿来借鉴的辅教书籍,愿我们都能用最简洁的办法培养出一个快乐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