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 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 葛文德有力,也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美)阿图 葛文德
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 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
总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
自序 一介凡夫——医生也许都想错了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包括死亡。及时个学期,我得到—具皮革似的干尸用于解剖,但那仅仅是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途径而已。对于衰老、衰弱和濒死,我仍旧一无所知,教科书也几乎只字不提。这个过程如何演变、人们如何体验生命的终点、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好像都无关宏旨。
第1章 独立——活到100岁的代价
过去,能够活到老年的人并不多见,但是今天,科技、医疗的进步让高龄不再具有稀缺价值。然而,不管我们的寿命如何延续,“老”就像日落一样无可避免。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独立、自尊的生活是否将一去不复返?
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活得久了,问题来了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再
第2章 崩溃——接受变老这件事
生命衰亡的过程像一条长长缓缓的曲线,主流的医生会避开已过生命之巅的老年人,因为他们没有对付“老废物”的设施。在长生不老的幻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老年病学医生要求我们承认自己会衰老,这个举动很不讨巧。
人如何衰老以及为什么会老
连医生都避之不及的老年病
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
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老年病学家的晚年生活
第3章 依赖——我们为老做好准备了吗
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这些人处于生命旅程的阶段。疗养院的创办从来不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高龄的依赖问题,而是为了给医院腾床位。几乎没有一所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会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帮你建立一个家、一个使得真正的生活变得可能的地方。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
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家
“关”在救济院的“犯人们”
应运而生的疗养院
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
第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我们想象不出,在我们衰老、崔柔,无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一所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可以自己锁上的房门,没人要我们按时起床,穿衣,吃药……走出家门,来到另一种住脚,我们能奢望什么。
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去老人院看一看
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
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
第5章 更好的生活——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
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是疗养院的三大瘟疫,一位曾经的差生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长尾小鹦鹉、一片菜园和一个花园,向这三大瘟疫发起了猛攻。他成功了,疗养院的死亡率降低了15%。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但我们不要忘了,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
绝望疗养院里的疯狂计划
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鸟发起的革命
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
生活中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
战胜老年生活的无聊与无助
第6章 放手——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
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和医生谈些什么呢?难道医生的职责不是让病人尽量多活,哪怕多一分钟、一秒钟也好?我们到底付钱让医生做什么?
大限来临该做什么
善终护理不是无所作为
100种治疗方法不一定能有一种有用
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临终讨论专家的话术
从医疗到照顾,从绝望到解脱
第7章 艰难的谈话——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
我们来到了岔道口,我曾经目睹几十位病人经过同样的岔道口。父亲会逐渐全身瘫痪,严重的危机逼在眼前,艰难的谈话总要开始。如果瘫痪,他最担心什么?如果情况恶化,他有什么目标?他愿意做哪些取舍?这是我一生中问过的最艰难的问题。但是谈话之后,我们觉得如释重负,思路也清晰起来。
选择可以信任的医生
三种医患关系: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
少做一点也是一种帮助
艰难的谈话如何开始
第8章 勇气——好的告别
父亲在生命的24小时体验到的痛苦并不是身体上的。有时候他“浮出水面”,在意识最清楚的时候,听见我们的声音,他会露出微笑。然后他“上岸”了,意识到事情还没有结束,他本来希望已经全部消失的痛苦、焦虑仍然还在。他只有睡着的时候才是平静的。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辅助生活比辅助死亡艰难得多,但是,它的可能性也好得多。
选择比风险计算更复杂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和父亲的对话
尾声 三杯恒河水——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无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一旦我们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会造成极其残忍的痛苦;而如果我们记着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带来令人赞叹的好处。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作为医生,最有意义的体验会来自于帮助他人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朋友,抑或我爱之深切的父亲,概莫能外。
致谢
译者后记
第1章独立:活到100岁的代价
在我的早年生活中,从来没有目睹过严重疾病或者老年生活的种种难处。我的双亲都是医生,身体健康、强壮。他们从印度移民到美国,住在俄亥俄州的雅典(一个面积不大的大学城),在那里养育了我和妹妹。我的祖父母还在印度,并不与我们在一起生活。与我有交集的老人是一位女士,跟我们住在同一个街区,我上中学时她曾教过我弹钢琴。后来她病了,不久就搬走了。我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老年生活的境遇不在我的感知范围以内。
在大学期间,我开始和凯瑟琳约会,她成了我的女友。1985年的圣诞节,我受邀去她家玩。她家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市。我认识了她的祖母爱丽丝 霍布森。老太太当时77岁。印象中,她热情、思想独立,从不刻意掩饰她的年龄。她一头自然的白发,梳成贝蒂 戴维斯风格的发型:直发,梳向头的一侧。她的手上缀满了老年斑,皮肤皱皱巴巴的。她穿着简约但熨烫得整整齐齐的衬衫和裙子,嘴唇上抹了一点点口红,鞋跟远远超过了旁人想象的高度。
我后来和凯瑟琳结婚了。我了解到,爱丽丝奶奶生长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以鲜花和蘑菇养殖闻名的乡镇。她的父亲是花农,在面积达数十亩的温室里培植康乃馨、万寿菊、大丽花。爱丽丝和她的兄弟姐妹是她家的及时批大学生。在特拉华大学读书期间,爱丽丝结识了土木工程系学生里奇 霍布森。由于碰上了大萧条,他们直到大学毕业6年后才有能力结婚成家。早先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经常搬家。后来他们生育了两个孩子,其中的吉姆成了我的岳父。里奇供职于陆军工程兵团,是大型水坝和桥梁建设方面的专家。10年后,他得到升迁,在华盛顿特区郊外的司令部工作,并一直工作到退休。他们把家安在阿灵顿,买了一辆车,到处游玩,同时,换了一所更大的房子,送两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上了大学。做这些事,他们都是用自己积攒的钱,无须贷款。
在一次去西雅图出差的途中,里奇突发心脏病。他原本有心绞痛的病史,胸痛偶尔发作时,他会服用硝酸甘油片应急,但这一次没有奏效——1965年的时候,医生们没多少绝招对付心脏病。在爱丽丝赶到医院之前里奇就死了,只有60岁。当时爱丽丝56岁。
凭着陆军工程兵团的退休金,爱丽丝能够保住她在阿灵顿的房子。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一个人在格林城堡街的那所房子里生活了20年。我的岳父母吉姆和娜恩就住在附近,但是,爱丽丝独立生活。她自己修剪草坪,还会修理水管。她和她的朋友波莉一起上健身房。她喜欢缝纫和针织,为每位家人缝衣服、织围巾,还制作红红绿绿的圣诞袜子,袜筒上绣着有纽扣鼻子的圣诞老人和家人们各自的名字。她组织了一群人,认购了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全年度表演的票。她的座驾是体积庞大的雪佛兰羚羊。为便于查看仪表盘,她在座椅上放了一块垫子。她做些跑腿打杂的事,探望家人,开车接送朋友,给那些比她病痛更多的人送饭。
随着时光流逝,我不免会猜想,这样的生活她还能维持多久。她身材娇小,身高一米五几。虽然每次有人提起身高的问题,她都会发怒,但是,她一年比一年矮,体力也一年不如一年。我同她的孙女结婚的时候,爱丽丝喜笑颜开,把我拉到身边,告诉我婚礼让她多快乐,可惜严重的关节炎害得她不能与我共舞。但她仍然住在家里,独自打理生活。
当我父亲见到她,了解到她一个人生活的境况时,吃惊不小。他是泌尿外科医生,见过很多老年病人,发现他们大多独自生活,为此,他总是感到不安。老人随着身体功能的逐渐退化,许多基本生活需求都需要旁人的帮助,这24小时总会到来,他为此深感担忧。作为印度移民,他联想到自己有责任把老家的老人安顿到美国的家中,抽时间陪伴他们,照顾他们。父亲是1963年来纽约做住院医师的,他逐渐接纳了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他放弃了素食主义,约会了后来成为我母亲的女朋友——同样来自印度的儿科住院医师。虽然同属于印度移民,但她跟父亲说着不同的语言。他后来娶了她,而没让我祖父为他安排婚姻,为此使得家人遭到非议。他还是一位狂热的网球迷,做过当地扶轮社的主席,私密的朋友间还喜欢讲一些黄段子。1976年的7月4日,是美国建国20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他最惬意的24小时。这24小时,在雅典县展览会的正面看台,在几百个欢呼雀跃的人的注视下,他宣誓成为美国公民。但是,有一个美国人的习俗他没有接纳,那就是对待老人和病弱者的方式——让他们独自生活,或者把他们丢给一系列无名的设备,让他们在生命的日子同几乎只知道他们名字的医生、护士一起度过。这是同他的祖国印度最不相同的一点。
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以西方视角观之,我父亲的父亲所拥有的老年生活是田园牧歌式的。斯塔拉姆 葛文德是一个农民,住在距孟买约500千米的一个叫犹提的村庄。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耕作了几百年。记得差不多跟我认识爱丽丝的同时,我和父母及妹妹一起去探望他。那时,他已经一百多岁了,是我认识的较高寿的人。他拄着拐杖走路,像一棵麦秆似的佝偻着腰。他的耳朵很背,得通过一根橡皮管对着他的耳朵高声大气地说话。他的体力有些不支,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时不时需要人扶助。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老人,头戴裹得紧紧的白色头巾,身穿熨烫过的、多色菱形图案的开襟毛衣,鼻子上架着老式的、厚厚的、马尔科姆X式样的眼镜。任何时候家人都随侍在他身边,随时准备帮助他。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并非是因为他的年龄大了,而是人们需要在婚姻、土地纠纷、商业决策等方面请教他。他在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吃饭的时候,我们都让他先吃。年轻人进入家门后,要向他鞠躬,并摸着他的脚祈祷。
如果在美国,他肯定会被安置在疗养院。健康专业人员有一个系统的标准来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功能。如果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如厕、进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离开座椅、行走(所谓“八大日常生活活动”),那么,说明你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不能自行购物、做饭、清理房间、洗衣服、服药、打电话、独自旅行、处理财务(所谓“八大日常生活独立活动”),那么,你就缺少安全地独自生活的能力。
我祖父只能满足部分基本独立测量指标,至于那些更复杂的指标,他几乎都做不到。但是,在印度,这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他的状况并没有促使家人召开危机讨论会,也没有就如何安顿他发生激烈的争执。显然,家人能确保我的祖父继续按照他的意愿生活。我的一位叔叔和他的家人同祖父生活在一起,有一群子女、侄子侄女、孙子孙女在近旁,所以,他从来不缺少人帮助他。
这样的安排使他可以维持居家养老的生活方式,但现代社会里没有多少老人能够指望像他那样。比方说,家人使他得以继续拥有和运营他的农场——这个农场可是他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其实连白手起家都算不上)。有一年收成不好,他的父亲几乎把所有家当都给了债主,只剩下贷款买来的12亩土地和两头瘦骨嶙峋的牛。老人死了之后,把债务留给了他的大儿子斯塔拉姆。18岁的斯塔拉姆新婚不久,就被迫在家里余下的12亩地的农场中当契约劳工。他和他的新娘一度只吃得起面包和盐,差点儿饿死。但是,他一边祈祷,一边把犁,结果他的祈祷得到了回应——收成好极了。他不仅有了饭吃,而且还还清了债务。后来,他
在与癌细胞交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未知生,焉知死”。作为一名医生,阿图 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他从医者的角度思考,对病人及其陪伴者来说,人生后阶段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李开复
创新工场CEO
当病人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挣扎的时候,医生凭借什么去安抚他的追求?医学不能实现他的欲望,但医生可以为他走向死亡缓缓摆渡,为终会一死的他点亮一盏灯。本书不仅仅是告诉医生们如何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也告诉了我们如何认识死亡,以及该为死亡做些什么准备。
廖新波(波子哥)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
阿图 葛文德笔法娴熟,将父亲的终老写成了一个包含着命运和信仰的背景广阔的故事。我们该怎样照料我们的父辈?他们能独立生活吗?他们该怎么养老呢?我们要进入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会骤然面对许多生死攸关的问题。这些严峻的问题构成了为冲突刺激的人生故事。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 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也许未来,我们的平均寿命能上升到100岁,但我们还是得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人终有一死。
苗炜
——《新知》杂志主编
我想把阿图医生称为医学界的精灵,因为他具有一种回到本源的智慧。他以“人”的眼光和心灵带我们重新认识衰老与死亡;他善于运用生命叙事,探索死亡医学化带来的困境。《好的告别》是真诚勇敢之作,它把死亡从哲学的抽象议论、现代医学的技术思维拽回到真实的生活场域,让人在不平静中知晓选择仍在手中。
陆晓娅
——心理学学者,“影像中的生死学”授课教师
由于职业和年龄的关系,我一直关注老年人。在葛文德医生的书中,能够体察到美国养老体系与临终医疗的发展与变化,有借鉴,更有反思。不论是老年病的诊治,还是临终谈话的方法,我们有许多需要学习与改善的地方。我们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在人生后的阶段,我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也将有好的告别。
——张强医生
内容很赞。《好的告别》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这本书应该成为每个美国人的必读书。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Time.com
葛文德医生的书不像某些医生写的那类书,不断提醒我们死亡的事实有多严峻,而是向我们展示,末期疾病患者该如何维持那些重要的生命品质。
——《华尔街日报》
通过本书,葛文德展示了其作为外科医生的严谨与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其叙述的语言如小说般优美而又充满力量。能开阔眼界又令人感动落泪的书世间鲜见,阿图 葛文德就写出了这样一本。希望点燃医学领域革命性变化的火花终能触动我们每一个人。
——Shelf Awareness
之前书店里摆在前面,于是自己拿来看,顺便给爸爸买了一本。我觉得更适合中年人看,希望爸爸能从中也领悟到一些什么,毕竟他跟我一样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要觉得这个话题过于沉重就好。
最好的告别,人总要经历衰老与死亡,面对这些失去,总要有一颗平淡的心衰老和死亡能写成一本书?带着这个疑问,看完了这本书,有科学依据,没有废话,确实颠覆了我对老年、衰老的一些看法,值得推荐。
最近家中亲人离我而去,甚是悲伤,买来学习,学会告别,面对死亡。
虽然是一本主要在讲述老年人受疾病困扰的故事,但有助于认识生命的真谛,了解医学的限制,看似在说晚年生活的取舍,其实可以给我们正年轻一代的人一些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强烈推荐阅读!!手上的书在好友中传阅,对家有老人、重病人的人是一种指导,让家属们甚至我们自己深刻认识衰老和死亡。同时感叹美国那么发达的医疗体系和临终呵护,他们的国民还不满意,让我们情何以堪?!
了解到对于绝症患者和老年人的最后时光里,如何对待患者和老人在生与死中间的选择并不像我们平常认为的那样。书本不厚,很快可以读完,里面案例比较多,有助于更直观地了解作者想要诉说的“最好的告别”。
这本书不错,虽然很多内容看似是作者无关紧要的叙述,但作者的立意特别新,让我茅塞顿开:我们习惯于把生命交给医学、医生,却忽视了将逝之人死前的真正感受,没能帮助他们从容的走向死亡。
现代医学常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一点微不足道的好处,优雅的跨越生命的终点需要明白,有时候相比于健康,更重要的是幸福。推荐。
值得认真拜读,我一定要静心研读,相信内容一定很精彩!期待满满的收获,当然了,读书还是不要太功利,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挡不住对书的喜爱,挡不住对当当的喜爱!当当很给力,昨天拍的,今天全部送达,也感谢快递哥,给我送那么多书,沉甸甸的!总之必须给当当一个大赞
这是一本相对严肃的书 但真的大家都应该看一看 衰老死亡 听上去很遥远但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而且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与其到时候 惊慌失措 不如早点知晓一些常识 到时候可以相对轻松的坦然面对一些
送给我的朋友的礼物。因为她跟我一样,经历过家中老人在病榻纠缠的过程,人最无奈的时候,是面对死亡的时候,特别是你看着亲人被病痛一点一点地折磨、销蚀、死亡,而你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此书开始学习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学着善终服务。这就是此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
我看过的书中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从医生的角度阐述了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老死、病死;有尊严的好死精疲力尽的赖死。值得每个社会人和部门、政府思考。虽然是医生,文笔很好。
这本书让人沉思,让人陷入一种,对未来产生了非常大的联想以及,对人生,重新有了深刻的思考。有时候人会恐惧当自己衰老和死亡的时候该如何把这本书呢就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做法,可以供自己参考。
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顺利经历死亡的过程也是好好生活的一部分。恰恰因为热爱生,所以好好死。书中所分享的医生本人临床经验和亲人死亡的过程,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待人性的死亡,临终最好的关怀提供了很好的启发。这帮助人有所准备——这种准备不必等到最后一刻。
仔细看了,特别好的一本书,了解死亡和衰老!了解如何真正帮助老人面对衰老!我觉得非常值得一看,强力推荐!仔细看了,特别好的一本书,了解死亡和衰老!了解如何真正帮助老人面对衰老!我觉得非常值得一看,强力推荐!
这是一本相对严肃的书 但真的大家都应该看一看 衰老死亡 听上去很遥远但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而且这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与其到时候 惊慌失措 不如早点知晓一些常识 到时候可以相对轻松的坦然面对一些
这本真的强烈推荐了,“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就是你能自己去卫生间。”我们接触到太多关于养生,年轻的知识,然而衰老和死亡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程,晚年的生活里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更需要有价值的生活。愿每一个老人都能好好的生活到终点。看了豆瓣的评分买回来,真心很棒的书。
每一位家中有老人或者有医学上不可治愈性疾病患者的家庭,都需要读读此书,我们的社会目前做不到像美国医疗体系那样的善终服务,我们的家人(包括我们自己),面对死亡时,我们能少些慌乱无助,多些关爱和呵护。
个人很喜欢,讨论医生在面对死亡和衰老时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医者的职责。我觉得更适合中国人看看,普及以及下对于生命的理解,正确认识医生和医生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要神化医学。
人步入晚年,在身体机能,精神状态以及情感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更加明白了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怎样让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获得自己所需。本书新知指数很高,不错。
人都会老特别是父母年龄越来越老身边的朋友因为各种病因离开的时候不得不提前思考死亡这个谁也避不开的结活的有尊严中国人总喜欢说好死不如赖活可看了这本书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准备的痛苦的活着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读后深有所思,好书推荐。
非常好的书,未知死,焉知生,只有正视人类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明白生命的价值,壮丽的活,尊严地走,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医生不是万能的,只是在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认识生命。
很不幸,当当居然把别人在上面做过笔记的书发货,不负责任到令人恶心。昂贵书价后面的廉价粗俗服务让人体味到卑劣的人性充斥着的恶俗场地。别了,曾经的美好。希望在恶心之路上招摇毁灭吧!
把目录分享给大家,可以让朋友们更好的挑选,看这本书适不适合你。我以前购买的时候没有朋友分享,也不知道这书好不好,希望对朋友们有帮助。还未看,以后追评
如何坦然面对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心学习的事。孔子的学生问孔子,死是怎么样的?孔子非常生气,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即使圣人也难以参透死亡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
很好,很喜欢。让我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关于医学的深刻探讨。对于死亡,我们医生能做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各种先进的机器呼吸机,饲管,各种管子来维持病人的生命,但是病人活着只能徒增痛苦。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劝说他们回家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呢。书中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