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图书
人气:32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全新正版教育类图书
  • 所属分类:图书 >两性关系>  
  •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0163741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7
  • 印刷时间:--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50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编辑推荐

1、 著名性社会学家潘绥铭力作

本书作者潘绥铭是著名的性学家,被称为"中国性学人",与刘达临、李银河号称"性学三杰",在大众读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书是作者10年调查与思考的总结,是作者对中国人的性别关系、性生活、性心理等的思考,内容,蔚为大观,堪称中国的《海蒂性学报告》及《金赛性学报告》。

2、主题敏感,直指人性

本书的主题为中国人近10年的性生活,性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避不开的话题,这本书写了中国人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中国人的性欲望、、性伙伴、婚外性以及自慰等颇具敏感性的话题。有科学的数据支撑及分析,很多观点是经过严密论证的。

3、语言幽默,观点独特

该书语言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很多关于性的顺口溜都是源自真实生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及生动性。这些活生生的有关性的段子,带给读者非常直观而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同时,这本书所谈到的很多问题在社会上都很普遍,也很敏感,比如婚内自慰问题、婚外恋问题、找"小姐"问题等等。

该书真实而深刻的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性与爱。这本书既可以作为性生活的调查报告,也可以作为个体了解中国人性现状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自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创立与推广了性社会学,主要是在连续的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亲密消费、性生活的内在矛盾等。他提出"全性"(sexuality)的研究范畴,坚持主张在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研究其现象及意义。他还主张:"全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在方法论方面,他基于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以及"社区考察法"、"求异法"和"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并将这些运用于自己的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田野研究之中。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性社会学、女性身体、性工作,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等。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性社会学》(合著)、《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以及数十篇论文。

目录

第1章 背景与介绍

1.1 权利与快乐的兴起

1.2 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

1.3 本书依据的三次全国性调查的简介

1.4 什么人、什么话题更敏感?

第2章 主体建构的性

2.1 性道德观的革命

2.2 性欲望的主体建构

2.3 性的独处与独立

2.4 脏与耻:性的负面建构

2.5 性的心虚

2.6 讨论:性制度的情感动力

第3章 身体之性

3.1 性之酷:性风采

3.2 亲密消费

3.3 胖瘦与性

3.4 女性减肥:"身体"的想象与管理

3.5 女性的生殖健康与性

3.6 讨论:注意"身体","性的身体"!

第4章 社会化的性

4.1 性的社会寿命

4.2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性

4.3 人口流动中的性

4.4 "看黄"剖析

4.5 网上与网下的性实践

4.6 讨论:性与阶层的相互建构

第5章 性别之性

5.1 阴蒂知识及其作用

5.2 性的交往与沟通

5.3 性别气质的主体建构

5.4 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5.5 讨论:性,不应有别

第6章 关系中的性

6.1 爱不分先后:婚前性行为

6.2 "无性婚姻"行将逝去

6.3 夫妻爱情与"性福"

6.4 性关系中的

6.5 性行为革命:性技巧的社会禁忌之瓦解

6.6 讨论:性生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第7章 健康的性

7.1 上网与身心健康之关系

7.2 性烦恼

7.3 性病与风险行为

7.4 新,新威胁

7.5 讨论:性的"医学化"与"病态化"批判

第8章 少男少女之性

8.1 "性化"时代的中国少年

8.2 青少年心中的性与爱

8.3 独生子女与"单性别成长"

8.4 成年人眼中的性教育

8.5 性教育的效果

8.6 少年的

8.7 讨论:未成年人的性权利

第9章 非主流的性

9.1 男性的多伴侣

9.2 女性的多伴侣

9.3 婚外之性

9.4 一夜情

9.5 多人的性行为

9.6 讨论:异性专偶制

第10章 交易中的性

10.1 非商业的买性与卖性

10.2 "男客"分析

10.3 "小姐"为什么能生存?

10.4 讨论:不是性

第11章 性的防护

11.1 童年的性接触

11.2 暴力与性

11.3 性骚扰

11.4 讨论:主体建构视角的例证

第12章 论调查方法

12.1 整体真实度:减少问卷调查失真的新方法

12.2 属性变量的量化转换初探:"有条件赋值法"

12.3 隐蔽人群的规模推算

12.4 网站调查批判

12.5 讨论:研究方法反思

第13章 总论:"全性"

13.1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反思

13.2 "全性"新概念:本研究的设计

13.3 "全性"总分

13.4 开放与保守:"全性"的倾向

13.5 中国性文化的走向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