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了千篇一律的客厅、沙发、电视墙,住宅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么?阳台是否除了种花、晒衣服还能打坐、读书、小憩,如同一个玲珑的暖阳间?卫生间在居室中没有自然采光,如何让它自然亮起来?有对居室、生活的更多设想么?
在城市中数以亿万计的普通几室几厅的住宅户型,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去承载现实中的生活美学,两位作者用近一年的时间去探索这个问题。
建筑师用贴合日常的琐细愿望磨去概念的棱角,与既存的建筑边界合谋出新意,也希望靠近手工制作的细腻。这是一次旧建筑改造和家具设计之间的工作,希望既能回应复杂的生活需求,也能承载内心对诗意的诉求。本书是建筑师关于这个项目设计、建造过程的自述,包括整个建造过程中的手记,阐释其设计思想、概念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园林建筑文化的研究,以及建筑的各阶段照片、图纸,详尽地记录了设计的诞生和心历路程。
张波,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古艺术品鉴赏者。
张清帆,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画家。《现代装饰》专栏作者。
在造建筑工作室由张波和张清帆于北京创立,一直致力于传统空间的现代转化。在每一具体项目中关注城市人生活的身心体验,寻找不为商业与形式符号束缚的解决方案。设计既是面向当下,也寻求历史天空中那片诗意之云的再现。
代表作:九方宅、南新仓四号库、两院宅、巧盼美睫店室内设计、“一粒迷楼”住宅室内改造等。
设计作品发表于《建筑创作》《 建筑技艺》《 城市 空间 设计》《 Abitare 住》等学术期刊,2013 年出版《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
2013 年12 月港深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Single Family House 专题展览;
2008 年获得第三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医院论坛建筑设计竞赛第三名。
引子
一百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潜力
工地散记
后记
作者简介
二、小房子的想象力
邀请诗意落脚 邀请诗意落脚,或许有几个层面:首先希望为光线的变化、材料的质感表现提供途径,这需要挖掘场地的潜力,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为使房间之间的连缀关系变得灵动,还需在剖面关系中探索。
老房子是砖混结构,原砌筑材料便是红砖,一层和二层北侧山墙做固定书架,便决定将这一整面墙剥去原先的水泥砂浆,经过打磨、刷清漆,以整面的红砖墙铺垫一个素朴的本色。
其次,玻璃砖也为室内空间增彩不少。玻璃砖的尺寸和砌筑的方式,和红砖墙相近。玻璃砖双层玻璃过滤光线、并带有略微弧度的表面,就像一个透明发光体,对光线的折射都有一种蕴藉,朦胧如同薄雾。我们用在东面阳台上做外墙,也用做室内卫生间的围合墙,改善光线的条件,也增加安静的氛围。
朝西总有西晒,西晒带来炫目的强光,也带来金色的夕阳,遮蔽的同时也要利用。于是西向的几个房间,大家商定选用带青皮的竹帘做窗帘,尤其在二楼阳台,耐晒、耐潮湿的竹帘可以挂在室外,西晒来时,竹帘滤出静谧的光影。一楼小卧室也在夕阳浸染范围之内,于是在阳台和卧室之间,设计了四扇湘妃竹的推拉门。夕阳西下时,“日光穿竹”,透过湘妃竹间隙的光和湘妃竹的影子,随时间在墙面上不断变幻着痕迹。自然的风、树、竹影、花卉,如果能够在房子里为我们记录时间的点滴流动,也正是我们建造的目的,为美出神,不囿于此时此地的小小空间。
二层坡屋顶高度为4.5m,山墙固定书架下更要有随意坐卧之处才好,于是一层的书架下方设计为长榻,二层为一处能躺卧的榻,“山洞”上沿装灯,晚上点亮,红砖斑驳,别有趣味。
二楼原本没有洗手间,在楼梯间上方增设一个悬挑的洗手台,水龙头装好后,临空汲水的感觉颇有些野趣。二层阳台以瓦铺地,带来室外感,也为了花盆掉下的渣土和污水方便清理。
我们曾在园林里收获了很多超出日常的空间体验,其中最精彩的便是嶙峋的山意。换言之,是山中的剖面关系,高下远近的混淆,咫尺空间里能有很多层次的体验。我们希望山意也能转化在这个小房子里。一处想法是,为利用二层坡屋顶的高度,也为凸显其高,在屋脊下设计了两处悬挑的小平台,仅容一人凭栏,又是另一种视角。站在二层客厅向上望,小平台也是人的身体可及的尺度提示,也是空间利用的提示。当然,这两处平台也并非仅为视觉服务的摆设,从阳台向室内出挑的木格栅洞口兼做过滤夕阳的“灯”;楼梯上方出挑的平台延伸出角钢架,可以置物。
在阳台和工作室之间,有一处可随意坐卧的设计,利用阳台地面高于工作室的30cm 高差,阳台窗口的坐凳高度正好也是工作室窗口延伸出的桌面,一举两得。可惜后来未能实现。
三、手艺的用武之地
因为家具与空间互相咬合,所以有不少木工活。木工师傅李斌曾打过雕花老家具,但可惜近十年装修里,做的都只是石膏板造型吊顶或是更为程式化的活计。我们暗暗窃喜,庆幸师傅的手艺在这一次设计里稍许得到了发挥和尊重。我们常和师傅讨论如何解决细节,获益匪浅。最初选用木材时,设想用1.7cm的松木指接板。随后发现,在跨度更大,更贴近人体的地方需要一种更坚固更厚的木板,于是增加了2.0cm 厚的水曲柳指接板。新的可能、新的需要,或是不需要、不可能,更多想法是在现场得来的,在现场发现的。
此外,我们也做了配合使用的可移动小家具。值得一提的是竹面小凳子(分带轮子的和不带轮子的两种)和小茶几。两件小家具和室内氛围比较贴切,因竹材亲切,方便融入环境,方便日后被淡忘在时间里。做小家具的初衷仍是希望恰到好处地糅合功能和审美,力求“应物象形”和“文质彬彬”。
竹面小凳子是30cm 见方,比通常坐具的40cm 左右略矮,因为立方体再大就会显得笨重。凳子面最初设想的是用竹片编织,但竹片比预想的要厚1cm 的厚度,编出来会有大的缝隙,因此放弃了编织的想法,采用竹片平行排列。凳子侧面带一个小门,里面可以储藏,为求方便做了扣的开口,也方便把小凳子拎起来。
茶几搭配矮坐具,高度是40cm,宽度是30cm,适宜在坐榻上、床上阅读时盘腿坐时使用,也适合两三个人喝茶或吃饭用。茶几榫卯结构,因为时间仓促,很不够精致。刚做时,竹子的青皮还很鲜艳,渐渐就褪成黄色,时间再久一些,最终会变成红色。
工地的磨合过程中,想象中的轻,逐渐变为现实中的重。尽管是普通的室内设计,一个小住宅的潜力可见一斑。设计一个小房子,如果回到最初的愿望,是希望接纳自然微妙的变化,是希望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的胸襟,也是尽情游走和宁静休憩的愿望。如果没有机会做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完整园林,只有手头零敲碎打一角半边的小活计,我们读的园林著作、体验到的绘画情景,以及在园林里的种种幻想,就成为屠龙之技了吗?日本wabi-sabi 的侘寂美学,似乎可以蔓延至生活里所有的边角,我们的绘画、园林、诗文典籍里没有总结成箴言式的美学关键词,但我们也有待将那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经由尺度的、材料的、意境的转化,因地制宜地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里。这需要我们诚恳地处理眼前资源,借由对幸福的想象进入世俗与日常,相信据此可以抵达诗意。
书脊部分有点松垮,开胶了。
速度蛮快的,也无破损。网络购书,当当体验最好。好书一本!
虽没有宅在故宫边那本制作精美,但依然很赞!
日记的方式,记录室内装修全过程,很棒!
纸张很好!
嗯,有价值的一本书
蛮有意思的,希望作者能多加一些设计理念和专业知识,当然我太贪婪了,在一套房子的设计中很难详尽所有,希望作者可以出一系列的装修/设计日记,那会更有意思。少给一颗星因为装帧太差,前天拿到,今天书封已经全部脱落,一看书脊处完全没有用胶,只有两边用了双面胶一样弱弱的胶水粘住书封。可惜了,国内装帧真的做得不好,多向海峡兄弟台湾学学书籍装帧吧。
书很好!!
包装完好,物流很快!
书很好!!
实际改造全记录,真实体现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