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文脉图书
人气:33

中国文脉

余秋雨文化苦旅后珍视的总结之作;瞻仰文人的生命格调,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主脉,找回文化自信,重建民族自信。

内容简介

此书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此书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也酣畅地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

此前均从未发表过。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当代经典。

编辑推荐

重磅推荐:

作者简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慕者众多。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间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时判断了新一轮恐怖主义的发生地,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

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二十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奇迹。直至二0一0年一月,国内发行量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仍名列及时,且经验丰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自二00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00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目录

中国文脉

笔墨历史

猜测黄帝

感悟神话

发现殷墟

老子和孔子

黑色光亮

稷下学宫

及时诗人

在线预览

中国文脉一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较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

因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不让它们来干扰文脉的潜流——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

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

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

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

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轰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不同。

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

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颇让人不安的,是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初一听,溢美古人,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就像一座十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坍塌。

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人的天价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恐怖。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文学基本无关。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

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二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较系统的运用,大约在四千年前。不断出现的考古成果既证明着这个年份,又质疑着这个年份。

据我比较保守的估计,大差不差吧,除非有了新的惊人发现。汉字产生之后,经由“象形——表意——形声”这几个阶段,开始用最简单的方法记载历史,例如王朝谱牒。应该夏朝就有了,到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相当成熟。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句,还构不成文学意义上的“文脉之始”。文学,必须由“意指”走向“意味”。这与现代西方美学家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点关系。既是“意味”又是“形式”,才能构成完整的审美。这种完整,只有后来的《诗经》,才能充分满足。《诗经》产生的时间,大概离现在二千六百年到三千年左右。

然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虽然在文句上还没有构成“文脉之始”,但在书法上却已构成了。如果我们把“文脉”扩大到书法,那么,它就以“形式经验丰富”的方式开始于商代,比《诗经》早,却又有所交错。

正因为此,我很喜欢去河南安阳,长久地看着甲骨文和青铜器发呆。甲骨文多半被读解了,但我总觉得那里还埋藏着孕育中国文脉的神秘因子。一个横贯几千年的文化行程将要在那里启航,而直到今天,那个老码头还是平静得寂然无声。

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千年一叹》(平装)——畅销经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余秋雨独自踏查10个神秘古国。与文明预约旅程,和心灵一同行走。 《千年一叹》(平装)——畅销经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余秋雨独自踏查10个神秘古国。与文明预约旅程,和心灵一同行走。

2014-08-14 10:01:4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中国文脉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很好。

2016-12-23 06:58:10
来自小鲡196**的评论:

梳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算是重新温习了一遍中国文学史。对我这种不是很喜欢记忆的人来说,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2016-11-09 23:18:05
来自荆文涛**的评论:

还记得第一次看余秋雨的书,是高中时同学的《千年一叹》,写得很深隧,很有哲理性,给人以启迪,后来看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都是极好的,越看越上瘾,比干什么都舒服!

2013-05-11 12:03: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中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一番别样而又合理的梳理,尤其是对文脉这一核心把握十分得当,将经典加以自身的理解和阐释,传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而且书的字体很大,晚**枕边书阅读也很好,内容也绝不枯燥,反而能给人新的思考。

2013-10-16 19:42: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购此书主要是想看看余秋雨教授是如何梳理中国文脉的,并根据余秋雨在此过程中所开列的书目有选择地阅读,会有助于自己尽快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今后可能的深入研究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因为人生苦短。

2014-06-30 17:56: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以如椽大笔为我们梳理中国文脉,不仅是高屋建瓴的叙述,更是法古求新,为时代之新青年提出要求,当下之文脉和后世文脉当有谁人为之?体现了作为文化传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3-08-28 12:01:21
来自**(匿名**的评论:

余秋雨的书,对中国文脉有一个系统的书籍。很不错。

2017-06-09 21:39: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2015-02-10 20:08: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余秋雨的文章真的很好,这本中国文脉记录了从神话时代到清朝的各路文人墨客,写的很棒。我最喜欢的是他写魏晋和清朝,有我喜欢的嵇康向秀吕安和纳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书很旧的样子,有勒痕,还有些不知道哪来的胶。

2013-08-15 21:33:31
来自李***4(**的评论:

喜欢这本书,以前只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次买中国文脉来读,再次感受他的文风,浓厚的文化气息,酣畅淋漓的语言,精彩的观点

2017-04-29 07:32:46
来自w***6(**的评论:

余秋雨的书看得不多,最早看的是文化苦旅,中国文脉是新书,值得一看。

2017-05-26 16:08:43
来自二次元**的评论:

书挺不错的,最主要的是物流太给力,上午下单,下午送到,着实震惊到我了。书已经开始看了,质量很不错也没有出现前面一些评价中提到的系列问题,今天又在当当下单了,估计下午可以收到,以后买书都会来当当的

2016-10-11 11:46: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以前很喜欢余秋雨,特别是他的《文化苦旅》,看简介介绍是《文化苦旅》后余秋雨最珍视的总结之作;瞻仰巅峰文人的生命格调,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主脉;找回文化自信,重建民族自信的一本好书,刚好又碰上打折,就毫不犹豫的下单了。

2014-06-10 10:00: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老师推荐的书,很好的书,值得推荐!好评!

2017-09-13 12:30:01
来自zuvres3**的评论:

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169379

2016-04-23 05:22:04
来自jilc7cw**的评论:

看书,需要有选择性、时间性。虽说饶雪漫的疼痛、安妮宝贝的细腻、郭敬明的华美都很动人,《沙漏》的扣人心弦,《泡沫之夏》的感人肺腑都令人神往,可毕竟,这些也都只是课外读物,应该是在学习之余阅读的,不能因此而耽误学习、荒废学业。55835

2016-04-23 05:44:42
来自寒烟tjl**的评论:

总体感觉,就是重新温习了一下中国文学史。复习的过程比较轻松,有赞同感叹之处,也有不甚满意之处。 本书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从上古神话开始到近现代。但新意并不多,可以给大中学生以及一般人普及中国文学史。

2016-06-06 14:30: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文脉 余秋雨先生的文笔真可谓生动优美,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实在深刻,语言很真实,但又颇具美感,他对于词语文字的运用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书的纸张不错,不是精装,有些页的印刷不太清楚,毕竟这是不可避免的。

2017-11-01 17:15: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通透,清晰,读后,使中国文脉,在脑海中,欲加清楚,另一个角度,使中国文脉,在眼前,徐徐展开。尤其在中西对比的过程中,恍然醒悟,原来这几位伟大的人,是在同一个年代,原来在中华文明猖獗发展时,西方文明未露曙光。

2016-11-15 16:05:19
来自**(匿名**的评论:

三千年,中国文脉不断,静待余秋雨为你梳理清楚!

2017-02-27 12:50:44
来自hsqkiki**的评论:

开心!我以前非常不喜欢看散文,觉得很水,大部分都有点矫情。后来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才明白不喜欢是因为没看到优秀的。当时就记住他在书里提的《中国文脉》了。余秋雨的文章大气但不空旷,一腔热爱却又理性。读他的书见识到的世界是现在无数旅行鸡汤文不能比拟的。

2016-08-14 08:16:48
来自安***爱**的评论:

余秋雨的文章真的很好,这本中国文脉记录了从神话时代到清朝的各路文人墨客,写的很棒。我最喜欢的是他写魏晋和清朝,有我喜欢的嵇康向秀吕安和纳兰,自从看过他的书后,就一直喜欢着。

2017-07-08 16:52:19
来自一蓑烟**的评论:

读余秋雨的书,一读起来就不忍释卷,这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太难得了。余老师的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语言文字典雅圆熟、表意清晰准确、晓畅易懂,读起来有一种温柔敦厚的感受。盼着书系快点儿出齐。惟书的封面切得不齐,黑色下面露出一丝丝的白色;封底还粘了一道胶,用指甲刮了半天。整体感觉印装质量不如《何谓文化》。另外,封面上书名、作者的左右书序这两本书也不同,立起来后书脊上的内容也不整齐。作为书系,感觉上两者统一起来更好。

2013-03-31 19:44:19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