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用了4年时间写成的一本重点论述"全球化"的专著。此书的论点是: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国际体系。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村。
弗里德曼在书里用生动的故事、已有的术语和概念,描绘了全球化这种体系。他突出了"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冲突——全球化体系和文化、地理、传统以及社会的古老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他还详尽地叙说了全球化在那些感觉到全球化残酷性的人群中所产生的强烈反作用。他清楚地说明了应该如何才能保障这一体系的平衡。
他在书中把冷战与全球化作了对比。他认为:
如果冷战是一项体育运动,那么它就是相扑;如果全球化是一项体育运动,那么它就是100米冲刺——一次,又一次,不断冲刺。
冷战的标志是,它隔开了每一个人;全球化的标志是因特网,它将每一个人连接在一起。
冷战体系的界定是根据条约,全球化体系是界定根据交易。
如果冷战时期最明显的不安是在固定和稳定的世界里,被你十分了解的敌人所击败,那么在全球化时期,最明显的不安,就是害怕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且感觉不到的敌人所带来的迅速变化——你的生活会在任何时候被无形的经济和技术力量所改变。
在冷战时期,我们有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之间的热线——它是一种标志,表明我们被分开了,但至少两个超级大国还负责任。在全球化时期,我们有因特网——它是一种标志,表明我们都连为一体,但没有负责。
在冷战时期,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的导弹有多大?"在全球化时期,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的调制解调器有多快?"
曾经的辉煌—我们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
本书获得全美图书奖,被翻译成30种语言,全球畅销数百万册以上。
托马斯?弗里德曼,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一个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 他每周两次为《纽约时报》撰写的国际事务专栏文章,经常被全球范围的七百多家报纸转载。他精通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有五所美国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新闻工作之余
开场白:世界10岁了
及时部分 了解体系
及时章 新体系
"这活儿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得出来"
从"在欧洲"专栏到"国际专栏"
从"冷战后世界"到全球化
比较:"冷战体系"和"全球化体系"
平衡支点"冷战体系"与"全球化体系"
"全球化体系来得太快了"
第二章 信息套利
我曾是"天气预报员"
"不用信息套利"和"讲述故事"
用"六维"眼光看世界
第三章 "凌志汽车"和"橄榄树"
思维的灵感:"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象征
"橄榄树":在我们心里扎根
"凌志汽车"代表什么
故事:"凌志汽车"和"橄榄树"之间
第四章 华尔街在震颤中衰败
技术民主化
资本民主化
信息民主化
因特网商务世界:技术、资本和信息的民主化
同时到来
第五章 微芯片永远有需求
中国东北农民:"整个世界正在转变成一个大商品世界"
IBM:感染MIDS的巨人
MIDS的及时阶段
MIDS的第二阶段
MIDS的第三阶段
三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第六章 "金色紧身衣"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金色紧身衣":全球化时代流行的经济外套
全球化体系核心:"电子流"与"金色紧身衣"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第七章 "电子族"
全球化体系:是一种国家与"电子族"和"超级市场"间平衡基础上的体系
短角牛
长角牛
因特网:推动全球体的涡轮发动机
第二部分 接入体系
第八章 DOS资本6.0
"盗贼体制":亚洲部长与非洲部长的对话
"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有非法侵占财物问题"
全球化的版本解读:DOSx
早产的全球化:"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先天不足
一个典型的自由市场"盗贼体制"
全球化:不是国家的重要性逐渐消衰,而是国事越来越多
……
第九章 全球化进程
第十章 拥有意大利,出售法国
第十一章 预防冲突的金色拱门理论
第十二章 毁灭人类的人
第十三章 胜者为王
第三部分 反对体系的力量
第十四章 反对力量
第十五章 浪潮(反作用之反作用)
第四部分 美国和体系
第十六章 合理的繁荣
第十七章 革命的美国
第十八章 如果你想同人说话,请按1
第十九章 前进之路
后记
从"在欧洲"专栏到"国际"专栏
作为一名《纽约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作家,如果有人想找份好的工作,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好的工作,不知是否正确?如果对,那么我已经得到这份工作了。其理由是,拥有这样崇高工作的人,可以带着自己的观点去环游世界。我可以在任何时候到任何地方去,就我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但问题是,当我着手动笔写作本书时,我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观点?透视什么?
展望什么?组织系统——超级故事——通过我对世界的观察,如何帮助读者弄懂这些现象,优先考虑它们,评论它们、了解它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前任干此事比较容易些,他们处处可以遇到一个现成的超级故事和国际体系。我是《纽约时报》历史上第五任国际事务专栏作家,"国际"实际上是该报最早的专栏,1937年由安妮·奥黑尔·麦考密克女士创办,最初称之为"在欧洲";因为在那些日子里,对多数美国人来说,"在欧洲"就是国际事务,《纽约时报》的及时个海外专栏定格在欧洲是可以理解的。《纽约时报》1954年为麦考密克女士的讣告说,她开始发表国际专稿时"是以代顿的工程师麦考密克先生妻子的身份,当时她为了伴随丈夫经常买票去欧洲。"(从那时开始,《纽约时报》上的讣告被认为更政治化了。)她报道的国际体系是欧洲凡尔赛列强平衡的崩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正如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堀起、成为跨越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担当起与苏联进行斗争的重任一样,《纽约时报》的"在欧洲"专栏也从1954年起改成"国际"专栏。几乎一夜之间,整个世界成了美国任意驰骋的战场,所有的世界事务,哪怕是天涯海角,都成了与苏联争夺的对象。
在西方资本主义与东方共产主义之间,在华盛顿与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对于影响霸权之间的竞争,成了三位国际专栏作家组织他们超级故事的主要观点。
我们都在努力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要想知道最有价值的历史和未来,去问托马斯?弗里德曼吧!——美国《商业周刊》 弗里德曼知道如何使用生动的画面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把艰涩难懂的高科技和金融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
N年前帮别人买的吧,这么有哲理的书,不是一般人看的哦
本书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作者是专栏作家,而且走遍了世界各地,所以实践性非常强,对于理解当今世界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国外畅销的经济类书看了几本了,读后总有名不副实的感觉,读的特不畅快。什么原因呢,本人水平?搞经济的,爱学习。作者水平?不会,人家是专家。那肯定是翻译水平!世界名著我们翻译的多好,经济类的翻译是在理论不研究,语言不推敲,时间又仓促的条件下完成的,或者根本就是“山寨”出来的吧。
我今天刚刚收到书,真的很不错,而且货品的确是正版,我突然有了还要去当当消费的冲动,因为当当的保证是可靠的,支持一下吧!
书不错,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以及遗产的保护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弗里德曼来学校讲座,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之作,不可不读!
不错,纸张很有质感,包装精细,比书店要便宜不少!
还没有时间看完,但这本书的确是好书。原本打算看原版,但这本书的原版比较难,还是选择看中文版。以后英文水平提高了一定会看原版的!!
挺不错的一本关于全球化的一本书,观点也算新颖。
世界是平的,相异于之前看过的那些乏味的书,很有趣
更加深入理解了全球化,以记者的视角来解读全球化,受益匪浅,思考蛮多
是自己选好的书,内容没的说,这次总共买了四本书,其他三本书的印刷质量都很好,唯独这一本印刷质量很一般!
这本书写的世界虽然与现在也就几年的时间,但是感觉一个世纪一样,时代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可以从别人的角度看看世界的变化。
还可以,是老师推荐看的,对全球化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订单号1435777827 请你们详查一下 到现在还没收到哟!!!郁闷中
这是单位的一位同事推荐的,基于他的性情,我决定要认真读一本非男欢女爱型的书,中午看了一下,应该能硬着头皮看完,希望这是我的第一本转型书。
公平中国是对于中国社会更好的了解的一本书,我读过王福重关于教育医疗住房的内容,很好的,很深刻!建议年轻人都读一下。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老师推荐的回来好好读一下。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论述了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企业在全球化中的命运与生存,在他看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近代以来(十五世纪以来),由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的兴起与确立,世界经济改变了东方经济主导的格局,西方经济,政治,思想,在全球化的格局中牢牢的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着世界文明的过程,与此同时,十五世纪以来,东方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在生产方式思想理念等方
包装完美的一本经济类丛书,作者以特殊角度展示给读者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很耐看的一本书籍。
深刻的解释了全球化的概念、意义、必然及如何应对,非常长知识!!
本书既有大的国际全球化背景,又着眼于发现身边的全球化。给我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子。
几年前已读过这本书,这次买来推荐给朋友看,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地球村理念,详细阐述了全球化是如何影响企业、个人及国家的。书中的一些轶事、趣闻增加了书的趣味性。
买的畅销书,闲来读读写的很不错,入木三分。只是大量的案例描述,并不是不关注经济、不理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人能够透彻理解的。
对力量 第十五章浪潮(反作用之反作用)第四部分和体系 第十六章合V理的繁荣 第十七章革命的
请大家注意这本书并不是2005 年出版的畅销书- <<世界是平的>>. 而是作者 thomas fredman以前(2000年前)写的一本关于全球化的书。 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但请记住,不是2005 年的<<The world is flat>>.
弗里德曼形象得将科技等比作凌志汽车,把民族、宗教等比作橄榄树,在全球化中,一个国家既要欢迎凌志汽车也要保护好橄榄树,使二者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共存,这样国家才能适应全球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