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市场准则的形成、运输手段所开启的观念革命、致瘾性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等七个主题讲述世界经济创造中的盛衰消长,以及五百年的全球化积累下,21世纪的人们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
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建基于1400年以来的全球贸易体系的世界观。书中对什么时候由商人发动战争效率较高、贸易如何使鸟粪变成黄金、拥有舰船的明朝为什么未能赢得海上霸权、华尔街如何使美国的金融霸业落空等问题,都提供了别具洞见的答案。
如果不是为了赶时髦,喊喊全球化的口号,那就需要一套更复杂、也更具历史包容力的世界观来重新理解全球化这件事情。彭慕兰教授的这本书是无法、也不该被错过的!
本书连续138周雄踞亚马逊商业与投资类(经济学)图书畅销榜
学者、超级教授写给大众的经济学通俗读本
参与国际贸易真的有益于参与各方?掌握了资源就可以获得财富?拥有外汇储备世界的中国,是否就重振了往日"世界贸易中心"的荣光?世界贸易的蝴蝶效应如何发挥威力……在这部揭开贸易真相的著作中,都有趣味而的解答。
序
导读
Ⅰ. 市场准则的形成
经济活动是社会行为,这类活动能聚拢不同群体的人,这些群体往往因为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对生产、消费、交易的理解有所不同。
福建人的贸易网络
中国朝贡制度
滥发货币、实质增长
当亚洲贸易就是世界贸易时
是传奇故事还是商务指南
阿兹特克贸易商
原始积累:巴西红木
热带地区的一名英国贸易商
女人怎样做买卖
世界贸易与近代初期司法改革
游走各地的业务员和收税员
贸易商弄臣时代的结束与公款开支
英国冒险家和印度金融资本家
Ⅱ. 运输手段
运输不只决定了利润、损失、贸易量,还创造了新的邻居,深刻地影响了时间观念,重画了地图,开启了今日称之为商品化、全球化的观念革命。
中国为什么没能雄霸海上
聪明还不如走运
政府人数和首都的规模:18世纪之旅
仓库、跨大西洋贸易、开辟北美边疆地区
勇于移民的华人
莱佛士的胜利
贸易、混乱、进步:创造上海
苏伊士运河:凝聚与分裂
稳赚的生意:英属印度的铁路建设
运输跨越巨大的差异
Ⅲ. 致瘾性食品的经济文化
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是以致瘾性商品的贸易为基础,很多国内官僚体制和军队的建立,也是如此。致瘾性食物既是国家的基础,也是祸根。
巧克力:从货币变成商品
茶叶:酝酿风暴
摩卡其实与巧克力无关
咖啡社会角色的转变
美国与咖啡豆
甜味革命
鸦片如何使世界运转
古柯:化学如何使好东西变成坏东西
Ⅳ. 移植:世界贸易里的商品
不同意义和价值的冲突,重塑了商品原产地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也重塑了它所进入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
非自然的资源
橡胶大国的兴衰
黄金带来的灾祸:萨特在加州荒野
加州黄金与世界
美丽的虫子
点石成金:鸟粪的短暂风光
远东的毛皮与时尚
花生:一种作物在农田、工厂里的遭遇
糖征服夏威夷
台湾为什么能避免蔗糖风暴
牛如何吃掉牛仔
世界贸易的蝴蝶效应
科学农业在中国
马铃薯:美洲对全世界的献礼
天然橡胶的百年兴衰
Ⅴ. 暴力经济学
令人遗憾的是,认为市场经济扩散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乐观看法,隐瞒了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暴力基础,以及在市场经济背后武力始终不断的这一事实。
奴隶贸易的逻辑
像波托西那样富裕
英格兰的海盗业之父
中产阶级市民怎样成为奴隶贩子
鲁宾逊的奢侈生活
中英茶叶贸易淹没太平洋岛民的世界
法人企业的粗暴诞生
西印度群岛海盗——当年的企业狙击手
奴隶制终结后的契约仆役、殖民地种植园
血腥象牙
只此一次:罗森费尔德家族传奇
Ⅵ. 打造现代市场
贸易所打造出来的世界,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一定将利益较大化,不一定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法则,甚至不一定遵守常识。
比索:世界性货币的衰落
凌驾于国家之上的货币?
秤量世界:公制革命
日趋全球化:国际粮食市场
标准时间的发明
马克西米连的幽灵
"美国威胁":不是幻觉,而是事实
华尔街扯后腿,美国国际金融霸业落空
不是越新鲜越好
包装
商标:名字算什么?
开始觉得不干净:全球营销故事一则
可口可乐如何征服欧洲
者生存
需求并非总是发明之母
安道尔:避税的天堂
Ⅶ. 世界贸易、工业化、去工业化
参与国际贸易真的有益于参与各方?或是财富、权力的不平等导致某些参与者出局?贸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较不发达"的贸易伙伴更容易或更难工业化?
蔗糖业:最早的工厂
棉花如何成为工业时代的织物
到全世界寻找棉花
杀掉金母鸡
近代初期的欧洲、中国、日本
甜美成就
照亮黑夜,黯淡白日
没有哪座工厂是孤岛
养蚕:日本腾飞的基
开始觉得不干净:全球营销故事一则
对今天大部分人而言,需要肥皂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但在一百年前并非如此。
对今天大部分人来说,需要肥皂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在一百年前并非如此。在上个世纪,在全球各地,卫生清洁用品一直是广告做得最多也最有创意的产品之一。卫生清洁用品是最早用寄回外包装换取奖品促销的产品,也是最早保障将一定比例销售额捐作公益事业的产品,还是带给我们电台、电视"肥皂剧"的产品。为什么?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用到肥皂的机会不多。
人一直有清洁身体的习惯,但往往没用到多少肥皂。19世纪的化学工业,使欧、美人可以买到便宜肥皂;而新出现的细菌致病理论,对肥皂使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没有有效抗生素(还要几十年后才会问世)的情况下,仔细擦洗身体似乎是保健之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一套,于是,宣传上场了,而这些宣传主要从社会学而非生物学角度切入。
1887年,某英国杂志上的Pear公司肥皂广告,就是很好的例子。广告中,一箱肥皂冲上海滩,箱子裂开;一名几近全裸的非洲女黑人握着一块肥皂(和一根矛)。广告标题是"文明的诞生",广告页最底下写着:"肥皂消耗量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的纯洁的标准。"Pear公司的广告,有很多以奇异古怪的"非洲"为场景,但在那些广告问世的很久以后,该公司卖到非洲的产品仍是寥寥可数。他们锁定的对象是中下阶层的英国消费者,广告中告诉他们如何向更者(和他们功绩辉煌的帝国)看齐,与"野蛮人 "划清界线。在美国某些广告里,非洲人的角色换成那些被认为不爱干净的移民,但所要传达的信息相同:文明人应该使用肥皂,清洁肌肤、头发、碗盘、衣服等。
我们如果跳出自己所处的时空环境,就能清楚地看到,肥皂的需求是商人创造出来的。殖民地时代的非洲,就是个理想的例子。20世纪肥皂厂商进入非洲之前,已先有传教士和殖民地学校做了营销工作,前者在非洲宣扬"清洁仅次于圣洁"的观念,后者则培养西式的卫生习惯。很多营销人员相信,是他们率先提供了解决非洲"肮脏"的办法,但他们的前辈其实比他们更了解事实。1870年之前,来到非洲南部的欧洲人,不认为土著肮脏,并指出土著有多种相当有效的祖传除污办法,包括使用当地的油、兽脂、黏土。只有在殖民活动增加(且许多土著被迫放弃迁徙生活)后,"肮脏的非洲"才需要使用新商品。广告特别针对土著女人开导,说"她们"是自己男人事业有成的贤内助,如果男人的衣着、身体、头发、牙齿、口气不符合欧洲人的标准,甚至妻子不符合欧洲人的标准,就别想得到好工作或升迁。这些广告还说,女人如果没有用对产品,别人绝不会直接告诉她们的丈夫,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没机会升迁、受冷落的原因。在旧的身份地位标准正在消失,而新身份地位标准仍让人困惑的社会里,这样的广告很能打动消费者。渐渐地,这些办法奏效,到1970年代,非洲大部分地区的人,不仅大量购买有品牌的肥皂,还把这视做理所当然。
问题不仅出现在跨文化营销领域里。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一个与美国关系密切而被遗忘的"危机"。及时次世界大战后,制造商担心美国境内肥皂产量过剩。一战后,美国人在战争期间所抢占的海外市场,随时可能失去。国内市场也面临同样威胁,制造商担心,柏油路取代泥土路,汽车取代马,瓦斯炉取代煤炭,电灯取代油灯之后,肥皂的需求会降低。于是,他们没有努力推广个人品牌,反倒联合发起行动,"以说服美国人相信自己仍很脏"。
行动的结果之一,就是由产业界支持成立了干净协会(Cleanliness Institute)。该协会除了发起一些稀奇古怪的运动(例如不握手运动),还成功地促进了肥皂使用量的增加,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该协会鼓励学校要求学生勤洗手,有些学校更设置盥洗室纠察,他们发证明给洗过手的学生,学生得出示该证明才能进食堂。该协会把女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宣传对象。协会的一份新闻稿说道,"从哪个地方最早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不是旅鸫出现于枝头,也不是番红花长出嫩叶,而是女人开始有了要将房子从阁楼到地下室全部打扫干净的冲动。"另一份新闻稿上则说,擦洗冰箱是好的运动,表示那是"跪倒在美丽与健康的圣坛之前"。新病被人为炮制出来,传统疗法被遗忘,于是口臭有了极专业的称呼──"halitosis",原来用于清洗伤口的李斯德林漱口水,取代了吃荷兰芹等清新口气的传统办法(如今餐厅里仍有这道菜)。1920年,几乎没有人知道漱口水是啥东西,到了1930年代中期,它已无所不在;牙膏、除臭剂等产品的使用,也传播开来。止头皮屑洗发液、漱口水、除臭剂广告还灌输给美国人一种观念,即清洁用品用得不对,会失去工作、约会、配偶等等,而且没有人会告诉他们为什么。在某些广告里,有个单纯可爱的小孩,告诉她亲切但孤单的姑妈,她身上有臭味。但人不能指望有这样的小孩会适时出现,因而这些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人怎么才能确认自己干净?办法就是信赖专家,例如干净协会的专家。这些专家通过广告同时向每个人宣传:所以,最妥当的做法就是购买、使用大家都在用的清洁用品。
现在,每个人都养成了使用肥皂的习惯。这是件小事,而且大概是件好事。但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广告所连带灌输给人的更大原则(即开始懂得依赖广告里的陌生人,而非依赖现实生活中的伙伴,了解什么是合适的行为),已对社会、经济、心理产生巨大影响。那些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评价他人,如何与他人交谈、相互竞争的信息,不是出自殖民强权之口时,表达方式或许有点儿拐弯抹角,但很管用,卖出的肥皂反倒更多。
……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国际贸易书,生动的描述、角度独特,有些地方给人以启发,值得一读!
近现代的世界就是货币印制家们通过“以纸换物”的游戏塑造而成,如此终将走向覆灭。
多维角度看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依旧是重商主义的世界
按照一些现在的情况追溯到其起因发展,资料丰富,生动具体,可以了解到许多不咋知道的缘由。
该书作者很有名,最早听说他是从《大分流》开始。这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商业史,书中具体阐述理论的内容不多,主要以举例为主,共举了八十五个事例(分为七大方面),每个例子的篇幅都不长,但都很典型,很能说明问题。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读这本书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这本书可以增长很多见识,可以了解很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简言之,这是一本能让非专业人士也很喜欢读的专业书。
内容不错,促销的时候买的,很实惠,只是快递速度实在不敢恭维~
特价时买的很划算,不过翻看了几页,感觉内容不错,会持续的读完。
世界是由人统治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也就是贸易打造了世界
非常适合本人专业的世界贸易历史的通俗讲解,价格还优惠,三折买入,让我捞着了
一个个小故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经济行为如何改造我们的时世界。有些故事看得我几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错,就是缺少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 世界贸易纪事
非常好的书,看了后大开眼界,对现代世界的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的,可惜是放久了点,纸张有点变黄。不过是打折买的,很便宜!
书是压了多少年之后拿出来卖的呀,真的一层土,纸张还有发霉的味道。不过彭慕兰的书内容真的不错,通俗易懂还有很多案例,而且对中国的研究很透彻。
读过的最好的经济史方面的通俗读物。美国汉学界三大才子之一的作品,在图书馆借过这本书,读完了还想长期翻阅。
对当当越来越失望了,发来的书封面有破损,配送合作伙伴送货缺乏沟通。
从最初的易货贸易 到如今的现代贸易 从贸易对社会 文化的影响 到贸易对世界的联系 讲述的清晰明了
市场准则的形成: 1、中国的“朝贡制度”为东南亚贸易提供了一套市场准则。虽然朝贡制度主要不是经济制度,但它协助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制度,不同区域的人形成了相同的奢侈品品味,各国商品品质标准也趋于一致。 中国不像欧洲一样准许民营公司在海外开疆扩土,是因为中国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求不像欧洲那么迫切,因为邻国国力都不如中国。 2、伊斯兰教的传播为印度洋海上贸易提供了道德基础,解决冲突有了一套成型的市场准则。判决时多参考成文法。 伊斯兰宽松的统治方式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只要乖乖上贡,地方统治自主权很大。 3…
一本经典的好书。可惜原版英文,海关禁止进入中国。
本书从经济史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以中国为重点,叙述了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本书的第一作者由于对中国与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分叉给出了新的说法而蜚声国际学界。
这个世界是政治的,这个世界是经济的,这个世界本质是贸易的。
从古至今的贸易,概述得很详细易懂,很快就能够了解各国的贸易特色,还有将一些经典影响颇深的贸易拿出来,很不错的一本书。
特价买的,本书以贸易为线索联系历史,贯通古今,描绘了世界的变迁和一些基本规律,学者精心从历史长河中挑出这些典型汇集成一本书,方便了我们对这些资料的查询收集。内容详实,纸质虽然不太好,不过很轻,不错。
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独立的小故事打造的。各个故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每一个故事又是围绕着这一章的主体展开,是一本没什么理论性的科普读物,有一定的趣味性。到底是故事传说还是靠谱的史实,尚需读者自己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