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投资有三戒!
如何捡漏儿?
怎样做局?
如何避免买瞎了、卖亏了?
砍价有窍门,“串货”有规矩,顶着买精明!
读完此书,古董圈再无秘密!
一幅汇聚禁忌、潜规则、窍门的藏宝图,
一部融赏玩、糗事、传奇于一体的纪实百科。
160多幅藏品图、30年成败经验,深得王世襄、朱家溍真传!
揭秘古董圈、拍卖行、电视节目里各种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黄新原,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热衷于古董收藏。
主要著作:《透视生活的艺术》(航空工业出版社)、《寻找幸运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名将的智慧和作风》(国防工业出版社)、《真情如歌》(中国青年出版社)、《五十年代生人成长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物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收藏》《珠宝》等报刊发表有关收藏的文章数十篇。
序
行 市
京城古董市场的“层次”
漫忆北京的古董市场
潘家园的变迁
说说“倒闭潮”
古董市场面临货源危机
有行无市和有市无行
拍卖,已失去信任
古玩与文玩
台北古董市场掠影
让人留恋的地方
赝品的名声
日本的古董市场
也说“捡漏儿”
洋古董来袭
日本网购趣事
老窑的尴尬
国际化的烦恼
日本的古董广告
生 意
投资三戒
永远强势的是下家
砍价有窍门
必备的学问——“要谎”
好玩又吓人的“撮堆儿”
精明的选择:顶着买
警惕开价
另一种销售方式
抢货——很纠结的事
生意上的机灵劲儿
什么叫“活拿”
双赢的好办法:寄卖
缠人的怪圈
不该付的“表情钱”
收藏和赚钱,一对“双棒”
变现的困境
说网购古董
日本古董商的厚道
古董店对话
规 矩
千万不能“呛行”
“打架”,但不伤和气
三件事
“串货”的规矩
一对花架的故事
小盒风波
鉴定的“讲究”
琉璃厂卖书记
潜规则:借钱不借道
圈 子
京城古董商的“成份”
别把自个儿当专家
要有一帮熟朋友
圈子里的“风尘气”
“人间百态”
农民商人小佟
行话一品
良子的成长
最个色的人
京城一帮“吃纸的”
“做局”,经常发生的事
合伙生意
就不卖给你
物 件
瓷器为什么大都成对儿
附件之美
柴木器具清洗一戒
动手的后果
老工业品的魅力
两张饭票的信息
留神“改活”
鲁班手上的“金裹银”
绕着墨盒出的故事
什么叫“原来当儿”
梳妆匣小考
闲话“铁将军”
日本木器是与非
杂说熨斗
假货的价值
一本新中国“职官录”
75年前的《毛选》
修瓷器的悲观
古董钟咏叹调
几张老照片的故事
紫檀手串的祸害
对待瓷器
要有一个参照物
糗 事
几件懊悔的事
“五牛图”的悲剧
和洋妞儿抢东西
写字台买瞎了
笔筒,卖亏了
花盆凑对儿的懊恼
王世襄:采访之外
一首打油诗
这种事叫“拴驴”
“世古之宝”
老头儿的惨剧
真正的傻蛋是我
送礼
“做旧”是经常的
日本购物琐记
“雅贿”
一把马刀的感慨
笑 谈
哭笑不得的“气儿”
新词:“不新”
“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杂”的好处
宁吃鲜桃一口
市场要常逛
切忌“效颦”
一条必走的路
别太自恋
发昏三部曲
谁都走过麦城
无聊的话题
“悲哀”
小节里的风险
说不清是谁更精
穷人:残器也好玩
仓储的困境
盘 道
收藏的境界
喜欢和需要
“清雅”与“精严”
赏玩三要素
古董摆置的情调
充分条件:要有个老师
老古董商一席谈
古董也有“气质”
鉴定的“虚无主义”
安定是金
鉴赏,得承认有直觉
得了强迫症
感性与理性
藏之道——以藏养藏
专家的“法眼”有边
红墙金瓦倍关情——访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朱家溍
立言堆锦 学者襟怀——访文物专家王世襄
聚散苦匆匆
收藏的起点
先天不足的收藏
警察女孩,冰雪聪明
电视节目的偏颇
后记
也说“捡漏儿”
每一位古董收藏者恐怕都会有捡着“漏儿”的欣喜体验。所谓“漏儿”,是古玩行里的一句行话,就是买着了比本身应有价值便宜得多的东西。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这种便宜不是朋友之间的价让,而是在卖主不懂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卖便宜了,说俗了卖主没拿它当好东西,而买主却知道它是好东西,这就形成了“漏儿”。经常听到古董商痛心疾首地回忆:“唉,那件东西卖漏了。”或欣喜地说:“嘿,今儿捡了个漏儿。”这说明“漏儿”是会经常出现的。
这种事叫“拴驴”
一位朋友在京郊农民家里看到一只乾隆的粉彩香桶,既完整器形又别致,从满身的油泥中隐约能看出飞鸟纹饰和蓝圈底款。昏暗的灯光下,只见这位仁兄拿香桶的手微微发抖,我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让他别着急,好好看看再问价,结果他迫不急待地问价了。按规矩,一块玩的朋友,谁先看见东西,谁先开价,其他人照例应该在一边静观,除非看到非常明显的问题提醒一下外,不宜用话搅和人家的买卖,以沾争买之嫌。事态的发展是朋友以高价买了件“新活”。事后一打听,这个农民有亲戚是古董商,不用说,“拴驴”的套儿是今天的“小崔”给挽的。
那次以后,类似的事一年之中遇到和听说的又有好几起。
为什么“拴驴”的套儿那么好使?分析起来,恐怕大前提有一个:那就是要出其不意。小前提有两个:一是东西要品质,要抢眼;二是东西要放到一般人认为来路不会出问题的地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出其不意最容易使人的正常思维发生混乱,这种混乱也许短暂,也许稍长,虽情况各异,但都会造成一个程度不等的“迷乱期”。下套儿的人就正是在这种出其不意造成的迷乱中让人“一枪致命”。
王世襄:采访之外
我文章的标题特意写成《立言堆锦,学者襟怀》,文章发表后,王世襄先生来电说:朋友告之,这是近年写他写得好的一篇。语气中既是鼓励又是满意。
初稿写成后,寄给他审阅,回稿改订不少,一眼能看出严谨学风,个别用字改之又改。并附一信。不是炫耀,老人已经故去,重读遗迹也是种怀念。录于下:
新原先生:您好!
尊稿又承修改,谢谢。
与事实略有出入处,又稍作改正,请看不知合适否?
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如刊出,拟请惠寄一份,因未定此报也。
匆此即请
文安,并颂
编绥!
王世襄
2000,6,24
在这封信的抬头处,又加了一句:
此文排出校样后,须请您亲自校阅。否则难免有误。多谢多谢。 又及。
并在“亲自校阅”四字下加了圆圈。
面对玉石杂糅的古董市场,
该如何“安全”进入?如何赏玩?
古董投资的禁忌是什么?规矩有哪些?
怎样避免买瞎了、卖亏了?
开价和砍价的窍门在哪里?
王世襄何以不愿当“玩家”?
不起眼的藏友如何成为大佬?
赝品、残器也有价值?
……
一本《古董圈》,将从行市、生意、规矩、圈子、物件、糗事、笑谈、盘道八个方面,说说古董圈的那些事儿。
对本次购买十分满意,期待下次购买。建议大家阅读。
对本次购买十分满意,期待下次购买。建议大家阅读。
发货奇快,快递小哥 服务热情 ,打电话通知到货,但是包装真是太差了,角上还摔破了,书也摔坏了
了解收藏圈的故事,增长文玩古董知识,有图有真相,很棒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对本次购买十分满意,期待下次购买。建议大家阅读。
不错还可以
好物流好精美!
一部融赏玩、糗事、传奇于一体的纪实百科。
好书,内容丰富,有趣,有料
一如既往的好,没让我失望!这是我最想买的书,太棒啦!
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古玩行当的经验和感受,有借鉴。
古董圈确实是古董圈,很多门道看了以后才知道。不错的书,好评。
纸质一般.内容丰富.当本课外书来读,开阔下视野。
高合金钢合金钢焊炬割炬好机会客家话就很快就会机会科技
内容不错,还没全部看完,感觉挺适合初学者了解这个圈子。
古董行里的逸闻趣事太多了 反映出来的人情世态也最有趣
一口气看完,感觉风格和马未都很像,是本有意思的书
书很精致,排版大气,看得出编辑和设计的用心。作者展示了很多藏品,不少都是稀见的古董,开眼了。
看完了生意一章,最好的老师就是实践!在古董圈摸索很不容易。图好,文字也诚恳。这次买书比较满意。
讲了很多关于古董圈的趣闻轶事,看完之后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加热爱
内容有趣,印刷不错,作者写了不少古董圈的秘辛,还有三十余年的经验之谈,算得上心血之作,是本实用的好书。
从喜欢收藏的读者来说,这本古董圈是不错的选择,其内容真实丰富,很吸引人,而且也可增长知识,所选照片也好。
收到后先浏览了一下,收藏圈子的趣事比较多,许多地方很专业。视野比较宽,对古董的认识和我们这些圈外人差别很大。
作者对古董圈子的理解确实比较深,经历很丰富。很多事儿自己也遇到过。几个乾隆年间的东西也不错,西洋的东西韵味也足。
很有趣的一本关于玩家谈收藏各种趣闻、经验方面的书,长知识了。
先看了王世襄的那篇,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采访王老,王老说他不是玩家,而是研究者,很是否定了社会的偏见,还有王世襄说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的关于他的文章中这些年最好的。封面很有意味,纸质很舒服。
今天收到书了胶版纸看着很舒服图是作者自己的藏品图注全是自己经历文字读了几十页很是亲切宛如一个江湖高手娓娓道来颇开眼界
发货很快~对古董和收藏感兴趣的很实用的一本书,里边的行话和对古董圈的介绍,精彩绝伦,关键是话语轻松,故事好玩,不会让感觉晦涩和枯燥~
很有趣的一本书啊,有不少古董圈内幕的爆料呢,还有不少古董鉴赏收藏的知识,总的来说是本又好玩又好看的书。插图也很精美,不少好看的西洋古董,喜欢~
作者像个饱经风霜的老者,运用亲身经历妙趣道来,以前看的古董小说和电视,瞬间感觉太幼稚了,太假了。太快了,昨天下单,今天中午收到的。翻了一下午,挺有趣的。
对这种杂学感兴趣,是看马未都呢,还是无名之辈呢?这是一个问题。这本定价不便宜,折后还行。近500页40万字,不少彩图,也不是那种排版稀疏混篇幅的,算很不错。
当天拍下当天就到了,书很厚实。冲着入门古董圈这个想法买的,因为在古玩市场逛过几次,还被坑了,读了几篇便觉得学了不少东西再去潘家园就不容易被忽悠啦。书品相好,印刷精美啊!
很多作者的亲身经历,看了很受教。尤其是“生意”“规矩”两部分,传授了很多古董买卖的实战技巧,比如如何砍价,不能呛行,不能付表情钱等等,感觉收获颇多。另外,还有不少作者自己的藏品实拍,很喜欢。
其实,作者的文章写得还不错,短小有料,细思颇有些微言大义的意思。印装方面总体不错,但是有些标题之类颜色过浅,看起来吃力。比较反感得的是环封上“聆训朱家溍,受教王世襄 ”那几个字,本以为有所师承,其实内里不过是写了一篇访问记而已,何必扯大旗作虎皮呢?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