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图书
人气:62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成名之作。)

内容简介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编辑推荐

天上下雨地上滑,各人摔倒各人爬。

亲戚朋友扶一把,酒换酒来茶换茶。

生育、婚礼、拜寿、丧礼;定情、求助、付酬、拍马,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逃不开礼物交换。

从每个家庭都有的“礼单”出发,一路洞察“人情”与“面子”,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中国社会。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成名之作。

作者简介

阎云翔,1954年生,师从著名学者张光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著有《礼物的流动》、《私人生活的变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变革》曾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译者:

李放春,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

刘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士、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

目录

中文版自序

致谢

1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本项研究的框架

2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下岬村的源起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身份群体及其近来的变化

亲属结构

3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分类范畴和礼单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

4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村民们的随礼开支

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的培养

礼物馈赠与行动中的关系网络

5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本土的关系概念与地方的小世界

关系网络的型构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深层的含义

6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馈赠规则和互惠的变化

人情和礼物交换的道德性

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礼物交换的意义

关于人情的一个尝试性概括

7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礼物交换的不均衡

社会等级中的单向馈赠

非均衡互惠和社会等级的再生产

收礼荣誉与送礼竞争

8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彩礼和嫁妆:人类学概念和地方性术语

新郎家的婚姻投入:旧形式和新形式

新娘家的婚姻投入:从间接嫁妆到直接嫁妆

新娘和新郎:婚姻交换中新的能动者

婚姻交换的性质:偿付、资助和家产继承

9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礼物和中国的礼物

重审关系和人情:基本形式和扩展形式

礼物经济和社会主义:复兴还是转型?

附录 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

—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地图

1. 下岬村街区图

2. 双城县的村庄

1.1990年下岬村的随礼花费

2. 王家经济往来记录,1984—1990年(元)

3. 刘家随礼记录,1991年1—6月

4. 许家婚礼礼单,1988年

5. 下岬村私人网络的构成

6. 夏家和非夏家之间私人网络的比较

7. 私人网络比较

8. 新郎家的婚事开销(元)

9. 两份彩礼单的比较

10. 新娘家的婚事支出(对比新郎家的聘金)

1. 礼物馈赠关系与关系结构

2. 礼物馈赠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3. 新郎家婚事支出的变化,1950—1993年

在线预览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尽管表达性和互惠性在人情文化的创建方面占据着突出的位置,然而下岬村民的礼物交换却并不总是平衡的。礼物的不对称流动司空见惯,尤其是在等级性社会关系背景当中。在许多情况下,非均衡的送礼牵涉到其他形式的社会交换,因而产生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和声望。出于对等级情境下礼物交换的关注,我在本章中主要探究两个问题:及时,谁从礼物交换中获得了声望和权力——赠礼者还是收礼者?第二,在社会等级体系中不对称的礼物朝向哪个方向流动——是朝向地位高者还是地位低者?

这两个问题早就吸引了人类学家的注意力(参见Malinowski1984; Mauss 1967),并一直是个重要的论题。大多以往研究的结论认为,是赠礼者通过将收礼者变成债务人而获得声望和权力,因而在非均衡的交换中,礼物通常是沿着社会等级向下流动(参见Befu1966–67; Raheja 1988; Sahlins 1972; A.Strathern 1971; Vatuk andVatuk 1971)。葛里高利进一步断言,赠礼者的优越性是“全世界礼物交换体系的共同特征”(Gregory 1982:47)。

然而,下岬村的礼物交换体系呈现出与这些早期结论截然不同的景象:收礼而不是送礼被认为是声望的象征。在某些情况下,礼物沿着社会地位的阶梯向上单向流动,而收礼者仍然保持着对赠礼种类型的非均衡互惠:一种源于家庭的发展周期,另一种源于社会地位的鸿沟。我的分析集中于后者,即在身份等级中,礼物从下层向上层的单向流动现象。我进而讨论支撑这种单向送礼的社会–文化机制,并试图解释为什么下岬村的个案展示出与以往的研究大相径庭的特性。,我将论述对所有礼物交换研究来说简单然而核心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参加馈赠活动?下岬村随礼行为的模式表明,是收礼的荣誉驱动着村民们随礼。

礼物交换的不均衡

在我进行田野调查期间,许多村民抱怨随礼太多,令他们不堪重负。抱怨随礼开销太大的同时,他们又试图向我表明他们并不小气,相反,他们十分懂人情,在随礼时总是力求慷慨。结果,一半以上的下岬农户一年需要在随礼上花费500元甚至更多(参见第4章的调査结果)。谈到随礼上的经济负担,大多数村民坚称他们送出的礼要比收到的礼多。

如果这么多的村民送出的礼比收到的礼多,那么这些礼物流向了何方?换句话说,有没有人收到的礼比送出的礼多?据普通村民所言,答案是“有,是干部”。他们把最近随礼风的兴盛归因于干部们的居心不良。下岬的一个教师说:“现在人们想方设法操办各种典礼,从中收礼,报纸上对‘送礼风’批评得越多,它刮得越厉害,为什么?因为这阵风是从上而刮下来。所有这些新风气是干部们和上面的其他人制造的,因为他们可以收礼,不用考虑回礼。”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然而,当我向村干部提出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却全都否认他们曾经不回礼。一个干部坚称:“那会使我显得像个不知羞耻、不懂人情的人,没有人愿做这样的傻事,损害自己的名誉。”然而一些地方干部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抱怨他们的上司:他们向乡里的或县里的国家干部送礼,但那些人却不回礼。

受访者含混而矛盾的回答给了我很大启发,并引导我就礼物交换的平衡问题做了一项特殊的调查。我发现礼物的不对称流动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家庭发展的周期和社会地位等级。前者是每个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过程,下岬村民们对此并未特别关注。后者只在收礼者和送礼者社会地位悬殊时才引起不对称的送礼,在这个背景下,一些人(大多是干部)确实只收礼而没有尽回礼的义务。

首先让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家庭的发展周期可能引起礼物的非均衡流动。分家后,年轻夫妇需要在经济上、社会上巩固他们自己的小家庭,他们也得判断要和谁建立长期的礼物交换关系。由于在孩子长大前,他们操办仪式的机会不多,至少十年内,他们只能涉身于单向的随礼。在这期间,年轻的夫妇是注定的送礼者。而且由于人际关系在长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变迁,他们的一些礼物会得不到回礼。每个家庭都要经历这个时期,但有些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承担更多的风险。如果一个人想在村里出人头地,他就需要尽可能大的社会关系网,因此,他必须冒险给那些以前从未有过、以后也许也不会再有礼物交换关系的人随礼。

在家庭发展的阶段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如果一对老夫妇在分家后独成一户,他们必须偿还家庭发展早期所欠的礼债,却难得有机会为自己操办仪式,除非是子女们为他们操办寿宴(据有些村民所言,在随礼中讨回“债务”正是近年来过生日越来越重要的原因)。结果,虽然老年夫妇也从子女那里收到孝敬礼,礼物还是从那些老年家庭单向地流回网络中的其他家庭。

因为随礼与家庭庆典密切相关,单身汉和没有孩子的夫妇也被迫处于单向送礼者的位置。这里单身汉是指30岁以上并独立门户的未婚男子。1991年,下岬村有九个单身汉和三对没孩子的夫妇。此外,有三个30岁以上、将来也不太可能结婚的单身女子,但她们都要么与父母要么与兄弟住在一起,在社会生活包括礼物交换中没有自立门户。这九个单身汉不得不参与亲友的随礼仪式,而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操办家庭庆典的机会。一个62岁的单身汉告诉我,过去30年中,他已经参加了上百次的礼物交换仪式(每年3—4次),但他从来没有收到任何回礼。他解释说,他努力把参加仪式的数目压缩到最小,但仍然不得不参加其中一些,比如侄子的婚礼或邻居生孩子的庆典。没有孩子家庭的情形也一样,因为他们没有理由操办任何家庭仪式,却仍然不得不给近亲们随礼。这些人实现平衡互惠的途径是从礼物交换的循环中撤出来,但这反过来会削弱他们在村中本已低下的地位。除了给亲属随礼的义务,日常生活中物质扶持的需要和精神归属的需要,也驱动单身汉和没孩子的夫妇在礼物交换的博弈中充当着长期的送礼者。

在特定环境下,地位差异会构成打破礼物流动平衡的另一种社会力量。在第3章,我讨论了称为孝敬的礼物,它是年轻一辈向老一辈送的礼,不求回赠。事实上,在代际馈赠中,相反的流向是不合理的。 这样的送礼象征着年轻人对老人的感激和尊敬,因此,一个人收到的礼物越多,他就越荣耀。老村民常常展示他儿子(女儿、侄子或其他小辈)近期送来的礼物,并乐于听见别人的溢美之辞。在这方面,礼物的单向流动以象征的方式再现了两代人之间的辈分差距。

公共生活中单向的、向上的送礼也存在于下属和上级之间。据一些老人们说,1949年以前,亲属网络之外的礼物交换很少见,很少有村民与外界的大人物有关系。最通常的上下往来是在地主和佃农之间。所有的受访者都说,在庆典性的场合或农历新年期间,佃农要给地主送礼以表达敬意。然而,地主通常不直接回礼,但他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向佃农提供好处,比如收获之后允许佃农的孩子们拾庄稼,或在年终举办一场酒宴。当佃农操办仪式时,地主可能派个代表来送礼;他一般不会亲自来,除非双方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村民用面子上的差异来解释仪式上地主的缺席。他们告诉我,地主的面子比佃农的要大,所以即使是地主派人送来了礼物也已经被视为荣耀了。除了地主–佃农的关系,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种村民与地方官员之间的上下关系。但地方官员很少卷入村庄生活,所以只有一小部分村民涉身于与低层官员的礼物交换关系中。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官员属于一个高不可攀的世界。

1949年后,尤其是在集体化时期(1956—1982年),一种新的社会等级制迅速替代了社会生活中亲属关系的支配地位。下岬村的等级体系包括六类等级群体,干部处于顶端,所谓的四类分子处于底层。

这个新的社会等级体系对礼物交换最引人注目的影响是,在公共生活中,单向的、向上的礼物交换变得更精致复杂了。与革命前的实践形成对照,由于国家对村庄生活渗透的强度和干部权力日常往复的运用,单向送礼的新模式涉及几乎所有的村民。单向的送礼有三种形式:(1)村民送给干部,(2)低层干部送给上级,以及(3)村民送给城里的亲戚。这种非对称送礼的新形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感觉蛮不错的哈

2017-11-22 11:36: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书很不错,价格实惠

2017-11-22 21:44:56
来自chenyuk**的评论:

好书。好好好好好好。

2017-11-23 19:22:4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很不错。

2017-11-24 08:56: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的质量很好。

2017-11-25 21:44:49
来自chml228**的评论:

终于等到这本书出新版了,原先只有快要翻烂了的复印本

2017-11-26 11:01: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棒的书,满分好评!

2017-11-14 22:23:04
来自顾柳城**的评论: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2017-11-16 22:01:02
来自d***o(**的评论:

浮躁风气下,碎片、速成、厚黑、成功学,哪能比得了有趣有料接地气的社会学!

2017-11-17 15:47: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没读。印刷和包装精美,物有所值。读后再来追评

2017-11-02 22:57: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7-11-13 18:54:39
来自斜燕**的评论:

写的比费老的《江村经济》好,但结论似乎不如之后的《私人生活》有意思。装帧设计非常好看,可惜编辑的校对功夫也非常糟糕,129页的表格中有错别字,183页的表格中箭头方向错误,另外还有几处可能是译者输入出错的非常简单的病句。

2017-10-18 19:48:22
来自澎湃123**的评论:

包装很好,字体印刷清晰,价格很便宜,比去书市便宜还送货上门,超值。

2017-10-20 12:43: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操!每次都要求评价五个字以上你有毛病吧……

2017-10-22 07:22: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还不错,(* ̄3 ̄)╭??小花花砸你

2017-10-23 10:23:42
来自olive栗**的评论:

又买买买,一起评论好了。

2017-10-28 20:24: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写论文翻了好多遍!

2017-10-29 18:39:50
来自焦昆焦**的评论:

啊啊啊啊啊

2017-10-30 08:44:2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不错的书

2017-10-30 14:58:27
来自焦昆焦**的评论:

很好很好很好

2017-10-30 17:13: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对这部分内容还是很感兴趣

2017-10-31 15:17:10
来自哈里spr**的评论:

心仪已久的精典之作,趁活动果断出手,拿在手里心情是喜悦的,先收藏了以后慢慢品,深入看过后再详细评价。为当当点赞!这快递箱子太薄了,快递公司也不尽职尽责,受影响的还是消费者。没事谁愿来回换货,麻烦不说,关键是换来个塑料袋包装,质量更差,真是堵心。希望尽快用上厚一点的环保箱子,货送到,箱子拿走,两便利。

2017-10-31 15:24:33
来自qhgec13**的评论:

Satisfied

2017-11-01 02:13:21
来自***(匿**的评论: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书香,封面大方

2017-11-01 22:22: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没有看,就是价格太贵

2017-11-03 16:10:2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哈哈哈哈哈哈哈

2017-11-03 19:42: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棒,值得收藏。

2017-11-04 23:40: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和好好好红红火火好好很好

2017-11-05 12:36: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这一阵子买了好多好多的书,一直在当当网买,很放心,质量有保证。

2017-11-05 19:50: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老师推荐的

2017-11-06 17:58: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礼尚往来,是具体的,实在的

2017-11-10 10:34:35
来自臭屁李**的评论:

刘瑜老师的推荐,起了护航的作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非常受用。

2017-10-15 17:19:44
来自我是他**的评论:

跟他的亲密关系的变革一样,价值不怀疑。但不耐看。

2017-11-03 13:17:27
来自xjsz925**的评论: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之前读过电子版 买来收藏的 书质量很好 很喜欢

2017-08-16 14:13:2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礼物的流动,对一个村庄的互惠规则和社会网络描述的比较透彻

2017-07-24 15:29: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老家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我写不出这样的著作。实在应该好好学习。(刘瑜老师参与翻译哦)

2017-09-01 14:38:11
来自宁微照**的评论:

同学在读社会学研究生,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一直在为礼物而头痛,这本著作给我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参考文献一章多达26页,作者对此问题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

2017-11-09 18:49:32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