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探险玩耍、为非作歹、吸毒勒戒、艾滋茫然、世代差异、文化冲击和兄弟情谊的故事。”故事源起于四川凉山地区的与艾滋问题,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2012年届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
2013年《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港台好书
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
2014年台湾“文化部”第三十八届金鼎奖非文学图书类优良出版品
一部生命之书
一场横跨10年、长达20个月的田野调查
一本交至着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政治变革的独特民族志
1、《我的凉山兄弟》以凉山地区为研究、论述对象,回应了近年来公众对“凉山”,及一些边远地区的关注。同时,本书虽然是研究论文,但是书中并未有深奥的理论。本书汇聚了作者耗费十年在凉山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一手经验,全书以作者在凉山“遇鬼”由此获得当地居民认同的传奇性遭遇为楔子,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虽是专业研究,但也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偏好。
2、《我的凉山兄弟》为人类学研究,但在方法论上受后现论影响,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引入了政治经济学,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研究对象被置于复杂的理论场域中考察,延展出多个理论生长点。本书的讨论不仅具有学术生产性,同时,也是一种面对当下的讨论。与人类学名作《江村经济》类似,本书基于作者多年来的实地考察经验完成。理论视角虽然多样化,但在论述中,语言流畅自然,甚至充满身体感。不仅有“理”,也有“情”。情理兼备的学术研究十分难得,较受好评。
3、《我的凉山兄弟》较一般的人类学研究,在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引入了政治经济学,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研究对象被置于复杂的理论场域中考察,延展出多个理论生长点。本书的讨论不仅具有学术生产性,同时,也是一种面对当下的讨论。
4、《我的凉山兄弟》荣获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2013年《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港台好书;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2014年台湾“文化部”第三十八届金鼎奖非文学图书类优良出版品等奖项。
5、《我的凉山兄弟》获人类学者庄孔韶、黄树民、景军、凯博文等高度赞誉,著名媒体人与社会工作者南方朔、张娟芬等倾力推荐,好评如潮。
刘绍华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著作另有《柬埔寨旅人》(《中国时报》2005开卷十大好书)。《我的凉山兄弟》英文版获2012年及时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中文版获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
为什么研究传染疾病的社会科学学者和艾滋政策制定者都应该读这本书?刘以多次田野调查为基础所做的层次丰富的分析,她非凡的写作风格、诚实的品质,以及对这一复杂问题的理解,让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埃尔林 奥格 ,《皇家人类学研究院期刊》
结构合理,对于那些没有亲身人类学训练经验的读者来说也平实易懂:刘对自己所使用的主要理论框架给出了清晰、简洁,以及绝不居高临下的阐述,她成功、合理地将分析与人类学背景材料结合在了一起。这无疑是一项壮举,她创作的这本书既在智识上令人满意,又非常具有可读性,但尽管平实易懂,它也绝不失学术影响力……一次令人欢欣的对文学的添砖加瓦。
——斯图尔特 吉尔摩,《亚太世界》
刘的民族志《我的凉山兄弟》丰富了关于中国过渡时期研究的兴起文学的范畴,十分令人钦佩。
——Ho Wing Chung,《中国评论》 (China review)
刘绍华的医疗民族志不仅生动有力地说明了青年移民、与爱滋病对彝族社会的影响,人类学的研究更令人深刻地指出,由于国家与国际组织忽略了实际上人们所力行的地方道德,结果不仅造成了更多的社会痛苦,也导致社会介入的失败。本书是一耀眼的成就。
——阿瑟 克莱曼,哈佛大学
这部新作品清楚而令人信服地讨论了诺苏,既不对其加以限定也不刻意夸大其少数民族的与众不同,为HIV疫情和静脉注射药物在旧有的边缘化形式中发展起来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思考。作者对中国两极化的现代性的讨论——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尤其细致入微。
——南希 陈,加利福尼亚大学
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中国,不仅是电视上光鲜亮丽的镜头,还要看到书本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城市阴影,只有了解才能反思,喜欢这本书!
书香节买的,折扣力度太大啦!当当买书我放心!是正版,物流也快!支持当当!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啦!开心!
清晰地,微观地由一个地区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代价与收获只能由这个时代自己评说。
书很棒,很好地记载了诺苏人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不过没下架还是挺令人吃惊的。
一部序言结论写的很专业,而文中却写的很大众的著作。可以体现一种关怀,但却地方与国家对立,似乎不甚妥当
凉山诺苏人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辉煌而又惨烈的史诗。
的确好书 值得细细读 看看不一样的生活 同时也有些难读下去 需要静下心来
宏阔的视角,深情的笔调,满满的关怀。把一个人放在社会发展的视角去探寻,世界改变了我们OR我们改变了世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个社会的构建和变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理解透彻。权利与权力,没有争取,没有赋予。
本书从严肃的学术角度记录了凉山彝族这个特殊而悲*的群体,又不失悲悯情怀,值得一读!
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边缘人群不仅被裹挟于其中,而且还积极的投身其中,但是他们因所处的位置而采取了不同的投入方式。
我想说的是内容更巴适,从另一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99年读硕士时实习就在大凉山,当时彝族兄弟还没有吸毒等事情发生,随着经济发展。。。很沉重的话题,不是吗?
发人深省的一本书,这样的田野调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边缘地带、边缘人群,建立更多对国家的认识。
一口气读完,之后晚上就睡不着觉了。感触很深,一方面是凉山地区的现状;另一方面是作者为学问而付出的辛劳和具备的胆识,这是一般内地学者很难做到的。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作者潜心十年成一书,是一个对社会有担当的人,值得推荐。
一直没有人关注的边缘群体,有时事件发生后公众只指责却没人关注起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刘绍华老师的人文关怀令我感动,去凉山的时候也和同行的支教老师们讲了这本书的内容,他们现在人手一本。
作为一本社会学著作,这本书受到的关注或许有点出乎意料,但是对于被现代化洪流裹挟的社会而言,这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解开了普遍性矛盾的盖子。
很喜欢这本书,喜欢认真从事实证,用心写文章的人。对于不熟悉的人事,只有深入他们才可以更多理解,感谢作者的付出,让我们对于凉山地区及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的凉山兄弟:、艾滋与流动青年 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
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者的良心?这本书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作者十年的持续调查也展示了大凉山彝族地区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及其复杂原因2020年要在这里实现同步小康,不知有多大把握?
《我的凉山兄弟》是2013年群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绍华。历经十年、长达二十个月的田野调查,一位年轻女性人类学者,勇敢跨入海洛因与艾滋病蔓延的偏远山区 纪录凉山诺蘇族兄弟在现代化浪潮中,辉煌又惨烈的青春探险,见证了现代与传统、全球与在地、生命与死亡的交织辩证。
这本结绳记事般的图书,诉说了凉山诺苏人在现代化浪潮中辉煌而又惨烈的青春探险。和许多人类学著作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对诺苏人特殊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展开全面而详细的描述,而是将一切内容紧扣“现代性”展开。
很深刻的书,描写了那群我们并不熟悉的群体,让我们从国家,政党,社会的角度去审视那群被我们边缘化了的弱势群体,你会发现,他们的混乱是社会大潮流给予他们的,而非他们自身。国家对此是有责任的。
本书汇聚了作者耗费十年在凉山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一手经验,全书以作者在凉山“遇鬼”由此获得当地居民认同的传奇性遭遇为楔子,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虽是专业研究,但也能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