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诞生奇迹之
了解今日城市之现状 把握未来城市之方向 不可错过之作!
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经济学家
颠覆性著作
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在未来的20年间,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与人口、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投融资遭遇瓶颈……《城市的胜利》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格莱泽教授富有建设性与震撼性的观点必将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巨大启示。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环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对田园生活的浪漫幻想,回归理性环保主义的观念。如果你真心热爱自然,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里,人们的公寓面积小、家庭规模小、空间距离近、驾车机会少,碳排放量要远远低于农村或郊区。政府应该鼓励人们在中等规模的城市高楼里居住,而不是引导人们购买大型的郊区豪宅。随着印度和中国的逐步富裕,它们将会面临一种对全球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是迁往以汽车为基础的远郊乡村,还是坚守在对环境更加友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可能会成为21世纪为重大的环境问题。
贫民窟通常是城市胜利的一种标志!
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贫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评价一座城市成功与否的依据不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是它在帮助比较贫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着比较贫穷的人口持续地流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目送他们离开,然后再吸引新的贫困移民,恰恰证明这座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生活乐趣。
建筑保护政策会损害城市的发展!
建筑保护主义者主张限制新住宅的开发,但过分的建筑保护政策会阻碍城市的发展。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简 雅各布斯对于城市建设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但她反对高层住宅的观点是错误的。低矮的建筑物限制了供应空间的发展,造成了民宅和办公房屋价格的增长。建造足够多的住宅尤其是摩天大楼,可以减轻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价格的影响,从而将城市的住宅价格维持在一个人们更能承受的水平上。
一味地开发建设往往会得不偿失!
城市日益衰退的标志是它拥有相对于其经济实力来说过多的住宅和基础设施。如果供应过剩而需求不足,那么利用公共资金建设新的项目没有任何意义。以盲目开发建设为中心的城市振兴计划是非常愚蠢的。城市的规划者必须从实际出发,追求适度的成功,而非一时的轰动;他们应该寻求小型且实用的项目,而非用昂贵的骰子去赌城市的未来。市政府的职责不是为根本无法弥补其成本的建筑或铁路项目提供资金,而是关爱它们的居民,致力于让每一个人都富裕和强大起来。
打造城市的好方法是建立能够吸引与培养人才的学校!
城市的成功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不仅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前景,还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教育可以创造民主,包括一个更加、更少腐败的政府。因此,学校在城市的成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终将会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较好的学校也会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他们会马上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
在美国经济学界与城市研究领域引发热烈反响!
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反响,自2011年2月出版以来,引发《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与专业期刊的争相报道,获得多位业内学者、教授与评论家的交口称赞!
爱德华 格莱泽(Edward Glaeser),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陶布曼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顿研究所负责人、曼哈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特约编辑。格莱泽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种族隔离、肥胖、犯罪、创新等课题,并为《纽约时报》的博客Economix撰写过大量有关此类主题的文章。
译者简介:
刘润泉,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原总参某部副译审。
序言城市胜利了吗?
引言:我们的城市人群
Chapter 1他们在班加罗尔制造的是什么?
知识输入的门户:雅典
巴格达的智慧之家
长崎的学习
班加罗尔是怎样成为一座新兴城市的?
教育与城市的成功
硅谷的崛起
明天的城市
Chapter 2城市为什么会衰落?
铁锈地带是如何崛起的?
汽车出现之前的底特律
亨利 福特和工业城市底特律
为什么会发生骚乱?
城市的复兴:1970年之后的纽约
科尔曼 扬的义愤
科利效应
宏伟的建筑群
留守铁锈地带
收缩规模,寻求成功
Chapter 3贫民窟有何好处?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进步的平台
理查德 赖特的城市之旅
美国贫民区的兴衰
内城
政策是如何加剧贫困的?
Chapter 4居住环境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金沙萨的困境
治疗患病的城市
街道的整洁与腐败
道路越多,交通问题越少?
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
健康方面的好处
Chapter 5伦敦是一个奢侈的度假胜地吗?
规模经济和全球大剧院
分工与咖喱羊肉
鞋子与城市
作为婚姻市场的伦敦
高薪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坏事?
Chapter 6摩天大楼有什么好处?
摩天大楼的发明
勒夫考特的雄心壮志
纽约的管理
对高度的恐惧
保护的危险性
关于巴黎的再思考
孟买的管理不善
三条简单的法则
Chapter 7为什么平面扩展会大行其道?
汽车出现之前的平面扩展
阿瑟 莱维特和大量建造的住宅
围绕汽车重建美国
欢迎来到伍德兰兹
解释人们的喜好:为什么有100万人搬到了休斯敦?
阳光地带的住房为什么如此便宜?
平面扩展有什么不足?
Chapter 8还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环保?
田园生活的梦想
肮脏的足迹:碳排放的对比
环保主义导致的出乎预料的后果
两种环保愿景:亲王和市长
较大的战役:印度和中国的绿色化
寻求更加明智的环保主义
Chapter 9城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帝国之都:东京
管理有方的城市:新加坡和哈博罗内
聪明的城市:波士顿、明尼阿波利斯和米兰
消费城市:温哥华
成长中的城市:芝加哥和亚特兰大
过犹不及的迪拜
结语: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
给城市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通过全球化来实现城市化
重视人力资本
帮助贫困人口,而非贫困地区
城市贫困的挑战
消费城市的崛起
邻避主义的诅咒
对于平面扩展的偏见
绿色城市
城市的礼物
致谢
城市胜利了吗?
薛涌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 格莱泽(Edward Glaeser)于2011年底出版了一本新书《城市的胜利》,引起了从《经济学人》到《纽约时报》等严肃国际媒体的广泛注意。他在《波士顿环球报》上也发表了文章,题为《如果你热爱自然,就搬到城里来》。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我们心目中的环境主义先知梭罗描绘为一个罪恶昭彰的环境破坏者(梭罗的一次野炊就烧毁了300英亩的森林!),解构了瓦尔登湖的神话。在他看来,人类是对自然有极大破坏力的物种。如果人类热爱自然的话,好的办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离自然越远越好。
他和另外一位经济学家马修 卡恩(Matthew Kahn)的研究揭示,美国的碳排放有40%来自家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家车又是较大的排放源。私家车的使用和人口密度紧密相关;人口越密集,私家车的使用越少。在家庭收入和住房面积同等的情况下,居住在人口密度大于10,000/平方英里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为687加仑;居住在人口密度小于1,000/平方英里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为1,164加仑。以波士顿地区为例,仅就开车这一项而言,都市家庭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郊区家庭来就要少6,700磅。如果把家用能源算进去,差别就更大了。从市区移居到郊区,往往是离开公寓搬进独门独户的大房子,这意味着家庭用电量将增长88%。标准的郊区家庭比都市家庭每年多排放6吨二氧化碳,其中包括4,400磅的取暖排放和1,800磅的电力排放。
所以,格莱泽呼吁,如果你热爱自然的话,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波士顿市中心定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环保。无巧不成书的是,最近《波士顿环球报》报道,因为梭罗的崇拜者过多,瓦尔登湖人满为患,自然生态和景观都面临着危机。
在格莱泽看来,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还能刺激创新。高密度都市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引擎。但是,战后美国的都市化,实际上是在否定“城市胜利”说。因为郊区化稀释了城市人口,造成了大都市的贫困和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厌烦城市的多元性,宁愿搬到郊区与自己经济状况类似的人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美国战后废除了种族隔离,但郊区化却创造了新的社会隔离,不同种族和阶层的人照样各过各的日子。
看看人口数据就知道,战后美国的传统城市普遍处于衰落状态。较大的城市纽约,1950年时的人口为789万多,到1990年时降至732万多;芝加哥1950年时的人口为362万多,到2010年时不足270万;费城1950年时的人口超过200万,如今只有152万出头;底特律最为明显,1950年时的人口接近185万,如今只剩下71万;我所在的波士顿属于中等城市,1950年时的人口为80万,如今才61万多。而从1950年至今,整个美国的人口整整翻了一倍。不错,一些新兴城市,如洛杉矶、休斯敦,在这一时期都经历了高速扩张,但它们都属于铺张型的汽车城市。洛杉矶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仅为10%,休斯敦才5%多一点。毫无疑问,增长的人口大多数还是跑到了郊区或郊区和市区难分的大都市圈。这还不仅仅是居民。1942年,企业巨头AT&T-Bell把电话实验室从拥挤的曼哈顿迁到新泽西州郊区。战后,各大企业纷纷效仿,那势头颇像今日的“外包”。在一望无际的郊区,企业盖的远不只是一两栋楼,而是工业园、科技园。这使其工作空间一下子扩大了数倍。白领职工从富裕的郊区家的车房内一路开到办公室前空旷的停车场上,无处不是梦幻般的田园景色。这种奢侈得超出前人想象的“田园资本主义”,成为战后美国的标志。
然而,美国的城市病、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也由此而来。“田园资本主义”可以使中高产从自己的车房直接到达办公室门口,与一路所经过的社会隔绝开来;孩子全在本阶层所居住的富裕社区内读书。美国的公立学校大部分由本地房地产税支持,高房价的郊区自然教育经费充足。城市的贫民窟和郊区的世外桃源彼此老死不相往来,使富裕和贫困都世代化。美国原有的高社会流动消失了。
到了70年代,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田园资本主义”的能源瓶颈,环保运动的崛起也使人们对汽车社会开始反省。于是,80年代初期,“新都市主义”兴起了,其要旨是回归汽车社会以前城市设计的原则。比如,注重创造步行空间,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轮轨通勤设施为核心来设计城市,强调密集型的发展,较大限度地减少汽车的运用等。这样,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市和主要的卫星城,彼此靠轮轨连接。轮轨车站成为都市和卫星城的中心地带,各种商业和公共设施林立,大部分人口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达这样的中心地带。如今,“新都市主义”已经成为城市理论的主流,其建筑和规划师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城市设计工作。
90年代,虽然郊区化愈演愈烈,乃至发展成远郊化;但“新都市主义”的潜流也越来越强,都市的复兴使市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可以接受。其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大概当属纽约市。在90年代,纽约的治安大为改进。从1990年到2010年,人口从732万猛涨到817万多。纽约居民通勤使用公交的比例接近55%,在美国大城市中名列及时。近年来,市长布隆伯格大力推行自行车,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这次经济“大衰退”导致了远郊房市的彻底崩溃,而都市和近郊则率先开始复兴。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爱德华 格莱泽此时推出宣告“城市的胜利”的新书,可谓生逢其时。
不过,区区几年的“大衰退”真的能对半个多世纪的郊区化盖棺论定吗?恐怕不会这么简单。事实上,对抗“新都市主义”、支持郊区化的新建筑和规划理论——“风景都市主义”正在蓬勃崛起,并在哈佛这样的学术重镇安营扎寨。不过,这里的曲折也只能是后话了。
爱德华 格莱泽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经济学家之一,《城市的胜利》便是其杰出代表作。这本文字优美的书将经济和历史无缝衔接,清晰地阐释了为何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以及城市生存与繁荣的原因。
——史蒂文 D.列维特(Steven D. Levitt),《魔鬼经济学》作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
一本解读城市缘起与运作方式的著作。该书内涵深远、引人瞩目,强烈推荐阅读。
——蒂姆 哈福德(Tim Harford),《卧底经济学》作者,《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博大精深而又生动鲜明……格莱泽喜爱辩论,并深谙此道。《城市的胜利》一书不乏可资辩论的洞见与政策建言。你将会为城市的伟大而目眩神迷、为作者敏锐的思想而深深折服。
——《纽约时报》
虽然有不少统计数据点缀文间,但《城市的胜利》一书绝不枯燥乏味。格莱泽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他的思路。这是最棒的大众经济学。
——《经济学人》
如果你曾经住在城市里,或正住在城市里,或计划搬到城市里,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它将为你带来一份美好的成就感。这确实是一本精彩的书。
——乔恩 斯图尔特(Jon Stewart),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
城市的胜利(解读城市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的力作,薛涌作序推荐,吴敬琏、任R志强、王石以及众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专家鼎力推荐,一部令你
格雷泽以叙述化的手法对城市发展的价值进行了阐释,是一本不错的城市研究的通俗读物
讲述外国城市历史,着重是美国城市,因为作者是在纽约长大的。作者强调城市可以给人提供接近性的交流,因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促进思想和知识的传播,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新城市主义研究-城市优势与低碳环保角度解读为何人类应该要聚集到城市。算是一个好的角度,但没有对城市文化进行解读。
解读城市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的力作,感受城市的魅力
生活在城市之中,关于城市的一些观点论述,而且是老外的,值得看看
价格维持在一个人们更能承受的水C平上。 ★一味地开发建设往往会得不偿失! 城市日益衰退的标志是它拥城市的
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究竟什么是城市的胜利呢。
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进行中,城市的发展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爱德华·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是一本事关城市发展的好评如潮的书,看看目录和内容介绍,感觉个案材料丰富,视野广阔,涉及对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考察和分析,这里就不用我来唠叨了。
如今的城市,都说要逃离。可作者却呐喊出城市的胜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精湛的学识。书的内容很好,角度很新颖,让我们再一次相信城市的魅力。望更多的城市呈现出更好的明天。
平装版,内容是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应该说视角比较有趣
对城市的话题总是充满兴趣,城市和我们生活的空间如此紧密,需要认真阅读。
在大多数人渴望逃离城市的时候,这本书给你看见城市的希望。
城市的胜利(解读城市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的力作,薛涌作序推荐,吴敬琏、任志强、王石以及众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专家鼎力推荐,一部令你无法错过的当代城市发展研究著作!)
大多数人可能直觉上认为城市是一切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而本书会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人们所向往田园生活才会带来更大的碳排放和环境问题。跟着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所获得而并未被完全认知的胜利。
作者在分析了美国及世界各不同类型和发展轨迹的城市的前世今生后,得出了与现下流行观点完全不同的见解。不敢说是惊世之作,但在现在这个激进、物质和偏执的时代,他的见解或许是解救我们的城市一个独特的方式。
作者推崇集中的城市化,反对城市蔓延。作为经济学家他坚持:人口流动、市场竞争、用经济手段应对外部性。但是,这种分析忽略了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是基于现有的社会经济秩序,认可资本的强势。这些对于城市规划师来说都是很不同的,应该看看,但不应盲信。
解读城市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的力作,薛涌作序推荐,吴敬琏、任志强、王石以及众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专家鼎力推荐,一部令你无法错过的当代城市发展研究著作!
文字不错,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卖出去,不过乍看很有道理,仔细一分析还是漏洞不少,而且数据的应用是有选择性的,归根到底还是为集约化大城市鼓吹,有意无意将城市集约的管理成本问题淡化了,还有资源供给的问题都几乎没有涉及,一味强调“人”的作用和创新精神是不可能解决大城市病的。
了解到很多大城市的吸引所在,原来也是小城市慢慢变成大城市的过程,变化中每个城市都有相同和不同的问题,从中也让城市建设者知道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作者讨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并不是城市的衰落,而是这种城市生活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依赖方式。城市的胜利不是赢在物质、空间等层面上,而是胜利在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胜利。
刚看了前3章,讲了举了底特律的失败和纽约的振兴。城市规划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也让我们能大致明白什么样的城市对我们未来有帮助。城市不是依靠大兴建筑,而是要人才引入,提高教育。 嘿,我们许多城市却相反!!
这本书每一张一个主题,选取不同的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城市的发展。当然选取的是世界各地典型的城市,可能中国人对其他国家的城市没有一个感性认识,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多加了解一下所说道的城市的基本情况。
书的主题确实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在大家都提倡乡村生活,在大家都受《瓦尔登湖》影响多少年后,作者逆向思维,提出城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最终得出人类未来生存应该采取的主要居住地还是城市,众多的数据为作者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城市,在我看来是什么呢。就是有着高楼大厦魔高建筑的一方土地,这里不再有郁木葱葱不再有肥沃土地上的麦穗与高粱,也少有清澈见底的溪水,有着是整日里忙忙碌碌的行人过往和白领们。我本人喜欢乡村生活里的那些宁静和山溪,但是又不可否认是城市让世界进步到如斯地步,但是对于这种进步当中的人文关怀意义我始终持保留意见。看到这本艾德华格莱泽所著的城市的胜利,这是一本经济学家所著的非虚构类商业图书,看这个封面有些像是从凹凸镜里面显示出的城市上方原貌,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林立在不大不小的确定的空间当中,这幅图景让我有些晕眩,仿佛有一个巨大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