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本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及时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一本有意思的小册子,可以了解到乡土中国的很多事情。
作为一个农村娃,来到不大不小的城市奋斗了10年有多。重新看到描写乡土乡音的书籍,倍感亲切,同时,对照费老的说法,在思考我们农村人的各时表现,发现太到位了,谢谢!!!
值得推荐一本书,费孝通的年轻一代的作文,写的做的很真实
费孝通这个本子很薄,但是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
虽然有部分发生了折痕,但是总体水平不错,毕竟是费孝通先生的大作,贵在内容!!!!
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可谓是 深刻剖析和 阐述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本优秀的社会学巨著。篇幅短小,却是字字珠玑。
这本书可读性非常强,买这本书回来读也是丰富自己的阅历
经典之作,无需多说,现在人人都是judger,之前的学者可以好好做一个描述者是多么难得
买这个不如买另外的全集,排版纸质都要好些,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乡土中国(修订本)
薄薄的一本小书,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虽然是费孝通先生早年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看在,依然如此,确实写出了中国的实质。当年的学者,是真的认真搞研究的!
这本书就不用多介绍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仅仅只有费先生《乡土中国》的讲稿收录而不像其他出版社出版的还附带有费先生其他相关的论述,但是毕竟价钱和厚度在那里放着,也无可厚非。
本书我给了五分,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费孝通先生的书。更主要佩服费先生的洞察力,这么多年过去,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本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费孝通说: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孝通先生之大作,读乡土中国,了解乡土农村,为了更好发展
学术大家的学术大作,深入浅出,解读作为农耕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如何围绕着"土"建构出的独特人际关系,运作模式。让读者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这片土地。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费孝通先生呢很出名
研究中国乡土的专业书籍,而且是上世纪的大师费孝通先生的著作,值得一读
费孝通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作品不可小视。
读完余世存的《世道与人心》之后买了很多关于民国文人书 费孝通之前读过他的传记 这本书薄但是精辟如理 非常好
大师经典之作,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如今已面目全非。
费孝通的作品,虽然刻着时代的烙印,但的确直白的道出中国的性质就是乡土
好书!书虽不厚,但却揭示了中国这一乡土社会的许多特征。平时看书的时候,老有作家引用这本书里面的话,买来读完,确实很好。它可以揭示好多中国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费孝通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农村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社会学专业不可不读的书,其学术观点遭到争议,但其学术精神饱受赞誉。
《费孝通:乡土中国》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薄薄的一本小书,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这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是社会学、三农等专业入学必读作品,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費孝通先生關於中國鄉土社會研究的論著 這是在中國現代化對於地域傳統秩序的衝擊之前 抽絲剝繭的梳理與分析 於今看來 有極為珍貴的價值 也助於我們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鄉土文化和生活狀態。簡明精道 字字如金。
乡土中国,虽然描述的是解放前的中国。近百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乡村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还在。了解过去的中国农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今的农村,这也是此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