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关村笔记图书
人气:21

中关村笔记

著名作家宁肯非虚构力作以小说家目光 为中关村写史 为改革时代立传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纪实文学  
  • 作者:[宁肯]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0216651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关村是中国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个“”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关村是北京的标志,也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标志,书写中关村对北京意义非凡。

本作品为非虚构文学写作,文学的规律便是在历史中发现人、表现人、阐释人,没有一代人的崛起不可能有大国崛起。

编辑推荐

这就是中关村:探路的中关村,实验的中关村,前沿的中关村

作者简介

宁肯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八十年诗,大学期间在《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1984年至1986年在西藏生活工作,“新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为西藏长篇散文《沉默的彼岸》。1998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现已出版《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 藏》《三个三重奏》。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散文集《说吧,西藏》《思想的烟斗》。获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首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当代》2001年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

目录

序/1

冯康构图(1)/1

手记一:沉默的基石/22

及时人/25

手记二:偶然性/47

未来的引力/49

手记三:时光/79

战风车/81

手记四:火山/92

联想中国(1)/95

手记五:历史/118

冯康构图(2)/121

手记六:冯康学派/143

MS-2401/145

手记七:另一种家学/163

千年之约/165

手记八:千年装置/209

联想中国(2)/211

手记九:所有的影子/232

王码/235

手记十:汉字精神/243

冯五块/247

手记十一:底层的精神/256

冯康构图(3)/259

手记十二:铜像永远屹立/281

联想世界(3)/283

手记十三:泰山/307

KV300/309

手记十四:疾病与创造/320

Internet/323

手记十五:去日留痕/336

联想世界(4)/341

手记十六:《蓄势》/353

万物的指纹/357

手记十七:新一代人/368

车库咖啡/371

手记十八:中关村,北京/400

分享或共享/403

手记十九:创业,创新,不会止息/445

后记/448

附录/449

在线预览

冯康构图(1)

冯康是谁

1960年3月,春寒料峭,北方的雪尚未消融,24小时早晨,一队解放军士兵穿着厚厚的冬装,来到中关村南街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不久前这里还是庄稼地,现在是中科院办公区,连片的灰色办公楼在更广阔的田野构成独立的超现实的街道,有点“天空之城”的味道。此前,中科院诸多院所分散在老城,计算所原来一直在西苑大旅社办公,租了四层一层,1958年成为“天空之城”的一部分。办公楼很新,但因为是深灰色,不显新,很低调,仿佛科学本身。

士兵没带武器,倒是带着挎包、文件包,有的帽子下边还戴着白边眼镜。尽管没带武器、文质彬彬,但这小队士兵看上去仍不寻常。这是科学重地,灰调,安静,士兵的到来又平添了一种神秘的类似基地的气氛。如果是一两个士兵,只是颜色有点跳,构不成什么,但如果是七八个,一队,就是武装力量。

士兵到了三楼,见到了同样神秘的冯康。冯康个子不高,甚至有些驼背,但是目光平静,淡然,带着士兵上到五楼。门卫对士兵重新一一核验证件、相片、介绍信,比进楼门时还要严格,冯康耐心等待,有时看一眼窗外。履行完所有程序,冯康带着士兵到五楼自己专用的办公室。

是的,这是冯康在五楼的办公室,在三楼还有一个。这个办公室的不同在于没有任何标识,只有编号,803,没人知道这数字是怎么回事。这层楼所有房间都只有编号,如果你想按标识寻找办公室根本不可能。办公室的里面也没有任何特色,甚至看不出这个办公室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是“绝密123”特别任务组(简称“123”任务组)办公室,绝密,整个五层都是绝密。士兵们像在基地一样站得笔直,甚至更笔直,没有坐下,一直站着,排成了弧形。冯康坐在办公桌前,如同将军一样,问了“21基地”的生活情况,比如吃什么,事实上已超出了范围。冯康当然不是将军,是数学家,但他的眼中却有类似的东西。

冯康是三室业务指导,指导着下面七个任务组,后来又增加了“123”任务组,单列,没进入任务组序列。七个任务组都分布在三楼,有十几个房间。单列的“123”任务组在五层,这样冯康就有了两个办公室,三楼一个,五楼一个。这个任务组的人可以随便到三楼来,三楼的人却不能随便到五楼去,除了冯康。冯康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接受检查,倒是他有时检查一下门口的士兵。

“123”任务组下面又分三个小组,分别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冲击波数值计算小组。此外,五层是机房重地,有两台计算机—103机、104机,占了两个很大的房间,这也是五层戒备森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整个中国就这两台计算机。

冯康带着士兵看了机房,将七个士兵分到了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分别与导弹、原子弹、卫星相关。来自“21基地”的士兵也不是普通士兵,脱了军装与五层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也没什么不同,他们也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来自学校,北大的,清华的,哈军工的。

但既穿了军装,又来自遥远的基地,他们就是纯粹的军人,他们一丝不苟,脸带着风霜,大自然的作用非常明显,即便戴着眼镜。不过因为年轻,他们的脸色不是黑而是红,红扑扑的。苏联专家撤走了,他们来到中国较高的数学殿堂,求助这里的数学家。他们站得笔直,动作干净利落,不时条件反射地敬礼,每见一位老师都毕恭毕敬,军容毕现。他们来这儿工作,学习,完成肩负的任务。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21基地”。

“21基地”,世界上最神秘的基地之一。类似的基地,美国有“51区”,苏联有“塞米巴拉金斯克-21”,英国有“马加林”,法国有“穆鲁罗瓦”。“21基地”下辖罗布泊原子弹试验场,建在马兰,一个在当时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马兰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乌什塔拉镇南五公里,北临天山山麓,西邻博斯腾湖,东托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场,系戈壁大漠的边沿地带。事情开始于两年前,1958年8月,张蕴钰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核试验部队主任,翌年1月张蕴钰陪同总参总装备部部长方毅、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由北京飞往新疆戈壁大漠,在已确定的罗布泊场区进行空中视察,回来后形成在此建核基地的报告。国防部批准了报告,并通知新疆军区,0673部队进驻新疆。部队走着走着,在和硕县乌什塔拉以南一块白地停下来。这里虽无可耕地、无草木,但地下水源十分丰富,位置也大体合适,东距试验场区250公里,北靠天山,西20公里处有博斯腾湖;处于戈壁大漠,这里有很少一点马兰草,那就叫马兰吧,马兰从此得名。不到两年,这里有了医院、学校、招待所、办公楼、宿舍、礼堂、广场、军人服务社、汽车修理厂、军用机场,笔直的马路两旁白杨树高大挺拔。从此,世界多了一个神秘地区。

基地与1957年中国和苏联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有关,根据协定,苏联明确保障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与图纸资料。翌年中国负责核武器研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九所)在北京成立。“21基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但是刚刚起步不到两年,1959年苏联方面致函中国,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随后又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的一穷二白立刻暴露无遗,穷不用说了,白,具体在原子弹研制上来说,就是没专家。无奈之下,钱学森向钱三强推荐了郭永怀。

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在苏联专家缺席的情况下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驾马车”,这至关重要,幸好中国有这三个人。然而,事实上他们这三人都不是原子弹专家(而计算所三室的冯康更不是)。王淦昌仅是理论核物理学家,彭桓武也是,两人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过杰出成就。郭永怀历任九所副所长、九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接受原子弹任务时,他领导的九院一无图纸,二无资料。

九院的依托单位是中科院计算所,这是必然的,共和国最杰出的数学家在这里,不找这里又找哪儿呢?事实也是这样,一个国家的科学院是这个国家的发展后盾。九院交给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确切地说是三室,大量计算任务,如原子弹圆爆的冲击波、部分流体力学,不仅原子弹,同时还有导弹,两者是不可分的。这是个特殊的任务,尽管从7个任务组抽人成立了“123”任务组,尽管那时整个国家仅有的两台计算机—103机、104机都放在了计算所,但有关原子弹,特别是具体到原子弹的圆爆冲击波,以及与导弹相关的流体力学,数学家们都没接触过,更何况所里大部分是年轻人,有的甚至比来自“21基地”的士兵还年轻,但是三室还是接下了任务,冯康作为业务指导。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我没收到书

2017-07-15 09:51: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阅读体验很好

2017-11-22 14:32: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快拉到吧。。。真受不了作者装逼的姿态,可怜可悲可叹。还忘记了写小说,本来就会吗?还成为了一个记录者,你本来就是一个单位写宣传报导的水准。这位作者若不是混在北京这种居高临下的平台上,若是在一个三线城市,屁都不是。一看封面的广告语就不会买,太矫揉造作了。真正的文学家会在我们80后及以后年代这群受过真正意义中外高等教育的人身上产生。

2017-11-23 15:49: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书,经典,值得一读!

2017-07-12 15:10:31
来自艳***0(**的评论:

还没一读,不错

2017-07-13 15:59: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还没打开看内页

2017-07-14 12:51:1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的封面都是反的,第一次见包装这么简单的书

2017-07-14 16:29:13
来自l***o(**的评论:

装订太业余,简单了

2017-07-17 15:34:4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的包装不一样不适应。

2017-07-18 13:18:23
来自r***o(**的评论:

还不错。。。

2017-07-20 14:36:18
来自苏***(**的评论:

中国邮政就是好。比其他冒充从外国发货的骗子快递强,有担当。

2017-07-21 13:50:08
来自j***1(**的评论:

新产品,对当年的中关村创业企业的历史故事反思,会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企业家的不容易

2017-08-06 11:08: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脊上没有封面 辣鸡包装 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2017-08-13 09:39: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关村笔记 挺不错的,宁肯的新作,物流也很快

2017-08-28 12:44: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已收到,包装很好,送货很快,印刷质量不错,内容很好看,服务很满意

2017-09-04 15:49:51
来自宁静致**的评论:

让我了解了中关村发展历史,为中国科技人员点赞!!

2017-09-06 16:36:08
来自512菠菜**的评论:

2017重点主题出版物,必须买

2017-09-12 16:09:14
来自珊语440**的评论:

好书,必读!

2017-09-20 07:54:48
来自爱书就**的评论:

多年来,当当带给我发现好书的惊喜、购买好书的快乐、阅读好书的愉悦和收藏好书的满足。当当是爱书人的明灯、向导和天堂。当当是我友,我是当当友。感谢当当!为当当点赞!

2017-10-21 21:55:42
来自宁静致**的评论:

这是为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科技者立传写史的好书!

2017-09-23 20:46: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本太需要必读的科技创新史话,见证国家的发展强大。

2017-10-15 21:37:58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